日子方面有关本科论文开题报告范文 和生命就在这悠悠的日子里渐渐拉长方面自考开题报告范文

本论文为您写日子毕业论文范文和职称论文提供相关论文参考文献,可免费下载。

生命就在这悠悠的日子里渐渐拉长

摘 要:2010年起,如皋市推行城乡教师整体流动政策,陈莲老师作为支教教师在一所农村小学工作3年,她的工作经历具有较强的代表性.以她的教育叙事为考察对象,以教师专业自我为考察点,分析了她在支教过程中的自我认知、自我体验和自我调控状况,结果发现:教育均衡发展背景下的农村支教教师的专业自我水平是比较高的,是有利于稳定和提升农村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提高农村教育教学质量的,但也存在交通和生活上对支教教师人文关怀还不够、农村教育过于坚持以城市教育为参照、教育均衡发展只着眼于学校和教师等问题.

关键词:教育均衡农村支教教师教育叙事教师专业自我

本文系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5年度课题“农村中小学教师专业自我的实证研究——以江苏省义务教育优质均衡改革发展南通示范区为例”(编号:D/2015/01/152)阶段研究成果.

一、引言

江苏省如皋市于2010年被确定为全省首批创建义务教育优质均衡改革发展示范区,经过持续不断地建设,2015年,被省政府命名为“江苏省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县(市、区)”.为了推进师资均衡配置,如皋市从2010年起推行城乡教师整体流动政策. 2014年,经抽签,陈莲

为了保护研究对象,文中涉及的人名和学校名称均为化名.老师从如皋城里一所名校到如皋市某乡镇G小学支教.G小学是一所普通农村小学,全校有70多名教职工,1200余名学生.经过3年的辛勤工作,陈老师高质量地完成各项任务,受到学校领导和同事们的高度评价.在她离开G小学前夕,我们课题组特地访谈了她,约她写下了下面这篇教育叙事.

二、叙事

3年,弹指一挥间,就这样去了又回,我的支教生活结束了.

犹记得去时心里的不满和委屈,作为第一次亲临均衡教育的我,曾经甚觉这一政策的狰狞.从一个工作十多年的县城,好不容易调到现在的县城,才工作了两年,我自己和家人刚刚适应了那里的节奏,就要到20公里远的偏僻农村支教,这对于我来说,是归属感被彻底地抽离,心脏感觉到生生地疼痛.如今再次回想起来,恍如隔世.

这3年,我对自己的生命有过许多次回望,对于我曾经和今后的教学生涯有了许多新的领悟.我要感谢这珍贵的3年.

(一)调整教学目标,师适应生

支教第一年,担任六年级语文,不做班主任,我的时间瞬间多了起来.农村的孩子与城里的孩子在学习上差距真是大呀,书写凌乱,作文无题材,病句连天,更不要提什么细节和构思了,这太让我无法接受和容忍了.我每天让他们练书写、练作文,每天严格地检查家庭作业,学生都怕了我.一个月后,学生的书写大有进步,作文却仍然原地不前.挫败感每天光顾着我这个认真负责的城里来支教的老师,一向工作要强的我有些愤怒,从前也是用这样的方法训练六年级孩子的作文,进步挺大的,这些孩子怎么就这么笨呢?一次语文课上,一个男孩在被我撕掉作业后告诉我:“我昨天晚上为了写好这篇作文,想了好长时间,可我真的不知道该怎么写!”他委屈的眼神里藏着局促和无奈.我的心一下子软了,难道问题出在我的身上?

我重新审视着自己近20年的教学模式.我曾经在城里最好的小学工作,教的是这个小城里最好的生源,所有的教学方式都是为他们而生.我现在面对的是农村孩子,他们明显不曾有过系统的作文训练,并没有根基来接纳我的作文要求.

想通了,找到方法其实很简单.调整自己的教学要求吧,抓课外阅读的同时,作文训练从教三年级的方法开始.我们展开了各式各样的活动,欢乐过后指导细节,对话训练、神态细节、动作细节、心理细节……不要题目,不要开头,不要结尾,要的是谁观察得仔细,每天交流.学生们喜欢活动,喜欢细节,喜欢交流时的忐忑和窃喜,喜欢那不为人知的发现.未被过度开发的土地是多么的肥沃啊!学生在我调整了教学要求之后,展现出了他们在写作上蓬勃的生命力.作文的选材、构思、开头和结尾,都这样一步一步分开着带着他们前行,一年后,很多学生的作文灵气而有个性.虽然,我最终也未曾将作文的立意真正地教会他们,但我相信他们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会与它相遇.

我们曾经以为的教学目标在工作多年后,其实已经从最初的为学生而定变化为自己教学的执拗,固化为一些条条框框而已.面对新的环境、新的学生,我们该如何调整自己,让自己去适应学生,而不是让学生去适应我们,是身为人师的我们要好好思索的.孔子所说的“因材施教”这个词,我在支教过后才真正理解到它博大精深的哲思.

(二)老师到底要有多负责

支教第二年,我仍然教六年级语文,不当班主任,真的很感谢支教学校的照顾.有过一年六年级的教学经验,工作做得得心应手,很是从容了起来.我常常饶有兴致地观察这些农村的孩子,看着他们和城里孩子的不同.他们作业完成得迅速,不少学生抢时间做作业,虽然正确率并不是很高,但并不讨厌学习.他们对于老师的批评感到由衷的羞愧,敢于承担责任,少有学生跟老师置气;而这个年龄的城里学生,有不少会通过不同的方式在老师面前表达自己的敌对情绪.他们中少有胖子,少有近视眼.他们很喜欢奔跑,下课老是淘气打架,却并不当真.老师一般也不太管这些纠纷,除非有同学不依不饶地来告状,或是发生了什么伤害事故,但告状的学生寥寥,对身体上的小伤害,学生和家长们也都不大在意.他们就像一匹匹小马驹,恣意地在学校奔跑着.校长说,让学生们跑吧,刚修的草坪随便他们怎么奔跑,只要不出事故就行.我很是喜欢校长的这句话,他爱学生胜过爱那些鲜嫩的草儿.

看着这一个个鲜活的原生态生命,我突然想起一幕.曾经所在的小学某一个下午的做操时间,所有的班主任都带着学生在操场,学生假装认真地做操,老师们背着手,挺直了身子,黑着一张脸,努力睁大眼睛盯着学生.这样的场景从我的脑中跳出来时,我笑了,是的,就是这样,曾经的我和我们都是这样的.教学中的我们就像打了鸡血,绷紧了神经,关注着学生的每一个举动,计划着每一分钟.学生永远生活在老师的安排中,生活在老师的目光追寻中,没有属于自己的时间和空间.我们都是这样认真负责的老师,密切地关注着学生的一举一动.试想一下,整天生活在别人的目光中是什么感觉,是安全大于不安,还是不安大于安全?从前的我没有思考过这个问题,但支教着的我却深深地感觉到农村学生的幸福.现在,我身边的同事们,目光安详,语气温和,跟学生之间关系并不过于密切,学生按照自己本来的节奏生活着,学校于他们而言,是安全的,是宽容的,是他们的身心可以自由释放的地方.在一个生命力的绽放跟前,知识的习得显得多么的苍白而无趣.

当然,我并不是说为了学生生命成长,就要忽视知识的传授与练习,我只是觉得,是否可以重新审视一下自己的“负责”,留有一些空间给学生、给自己,看到生命成长所需要的松弛,有一些知识的学习是需要给生命让路的.如何让这两者和谐地发展,是今后的教学生涯中我要解决的问题.

(三)阅读和写字是语文学习的根

两年的毕业班语文教学都能感觉到学生的进步,临别时的分享,学生也都谈到了自己语文学习的感悟,谈到了对课外阅读和对写作的喜爱.我微笑着肯定他们,鼓励他们,给他们祝福,但其实我心里深深地知道这群学生的语文素养跟城里的学生相比,差距太大.是什么导致这样大差距的产生呢?我不愿意把原因仅仅归结在教者的身上,我想看看源头在哪里.支教的第三年,我来到了一年级,担任一个班的语文教学.

一年级的学生太让我惊讶了,口齿不清,只能表达几个词,难以说完整的句子,更别提阅读了,与城里一年级学生的语文素养似乎落后至少一两年的感觉.这些应该是家庭教育遗留的问题吧.看来,在农村想要依赖家长来帮助我们的教学,这条路是走不通的,而城里的家长是老师们最强有力的支柱,这是产生差异的非常重要的原因了.我因为是支教,只教一年就要走了,面对这状况,没有一丝的焦躁,饶有兴趣地想着该怎么办.我不在乎学生最后考试的平均分为多少,所以我不需要花太多的时间去让他们抄词语、做练习.时间拿来干什么?练习写字和读书.一笔一画慢慢地教啊,一笔一画慢慢地写啊.很快,写的字有结构、有笔锋,像模像样的了.但这是在学校里写得好,回家后没有人陪伴基本就是鬼画符了.没关系,我们就在学校好好写,提笔就是练字时,习惯总是能养成的.事实也是如此,一年下来,学生的书写能力与城里学生相差无几,这点让我很是欣慰.

感触颇深的是学生的阅读习惯了.伴随着拼音教学的是一些拓展词语的朗读,这些学生从小几乎都没有每日阅读的习惯,每一个词语读得都是那么的艰辛.没有关系,我们慢慢读.没有考试的压力,也就没有分数的焦虑,就把这一年的教学当作自己工作的尝试.每天读词,每天给学生读故事.拼音学完后,可以说,在逼迫之下,学生开始自己读句子,读简短的故事.对这样的一群学生来说,这个要求真难啊!最初的他们痛苦得想要逃避,可逃不掉呀,我每天都要检查,读不过关的要留下来读.他们好怕被我留下来读啊,他们又很是喜欢我每天给他们读故事,就这样在幸福和痛苦的交织中度过了一年.一年来,我心平气和地走着每一步,看着他们的痛苦、失败和成功.其实,一年下来,我也不曾让学生非常流利地读出故事,但是看到他们捧起书时就能静下来,用小手指着字轻轻地、耐心地读着,我想,阅读的意识已经渗透到他们心中.伴随着阅读量的增多,阅读能力也必然会相应增强,我期待并祝福着他们.

看着自己这一年来毫无功利的教学尝试,我挺有感触的.农村小学里,注重课外阅读不能只是流于形式.一年级到三年级的语文老师尽量不要更换,让老师对学生阅读兴趣的培养有一个连贯性的督促.学校要非常扎实地落实低年级的阅读和写字工作,这是学习语文的根基,根基不牢,晃晃摇摇,学生的语文素养在他们学习语言的黄金年龄而被迫搁浅,那真是太可惜了.

3年来,日子过得从容而淡定,生活的节奏就这样慢了下来.春日里上班途中的绿色麦田,夏日里教室门口绽放的栀子花,秋天校园里火红的枫叶,冬日学校门口早点店里醇香的豆浆……一切是那样让我喜欢和留恋,生命就在这悠悠的日子里渐渐拉长.3年里,有了时间,有了心境,便也有了阅读的.就这么阅读着,工作着,思索着,感悟着,生命便也丰厚了许多.

三、评析

到目前为止,如皋市通过江苏省义务教育优质发展示范区评估已过了2年,如皋市推行教师流动政策已经过7年.人们不禁要问: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政策给教师们带来了什么?教师们又是如何感受这场“流动的变革”的?这里,课题组仅从教师专业自我的角度,就陈老师的教育叙事做一番评析.

教师专业自我,是教师个体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形成的对自身专业工作的认识和评价,是教师专业态度的核心要素,决定着教师对专业的认识,直接影响到教师对自身工作的态度,也是影响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对教师的专业发展起着维持、导向和调节的作用.如果说教育改革政策和措施是推动教师专业发展的外因,那么,教师的专业自我就是内因.外因仅仅是动力,内因才是关键.换句话说,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政策是一种外在推动力,那么,教师能否认同和主动参与,能否自觉地调整自己的工作状态、提高工作质量,才是更为重要的内在因素,决定着政策推行能否真正达到目的.根据心理活动知、情、意三种方式,我们将教师专业自我的结构分为自我认知、自我体验、自我调控三个部分.

(一)按自我认知分析

陈老师显然能认同自己工作环境的转换,虽然她开始很不适应,“归属感被彻底地抽离”,“感觉到心脏生生地疼痛”,但是,出于教师的责任心和无力抵抗的无奈,她逐渐平静、适应,并喜欢上了这个地方,离开前还生出了无限的留恋.陈老师对自己在那里的工作表现有十分积极的概括,这是一个有教育情怀和研究能力的教师.她找到了提高农村学生作文能力的好办法;她准确把握住了农村学生身上的优点,很有见地地定义了教师的“负责”二字;她还找到了农村教师的生命节奏——“从容”,因而她有步骤地依照她的教学设计,使学生的读写能力在渐渐的量变中走向质变,走向飞跃.陈老师作为支教教师,虽没有长久的农村工作打算,但她对在农村3年授课对象的变动(第一年教六年级语文,不当班主任;第二年仍然教六年级语文,不当班主任;第三年教一年级语文)是接受的、适应的,特别是第三年从教六年级到教一年级的大跨度变化,她不仅没有怨言,没有3年即将到头的松懈,而是生出一种探究的愿望,想从源头找到农村小学毕业生与城里学生差距大的原因.她欣然接受这一变化,并找出了根本性原因——家长不能成为老师的强有力的支柱.于是,她充分利用学生在校时间,日积月累地抓一年级学生的读书和写字这两项基础工程,取得了显著成效.她真诚地希望,为了对学生阅读兴趣的培养有一个连续性督促,“一年级到三年级的语文老师尽量不要更换”,可以想见,只要有机会,她愿意继续在农村工作,陪伴这群一年级学生一起成长.

(二)按自我体验分析

陈老师能体验到工作的成就感,两年的六年级语文教学是有成效的.虽然没有统计数据,但在两个案例的叙述中,我们能体察到陈老师工作策略的针对性和有效性,特别是对于“因材施教”和教师“负责”的反思是相当深刻的.对一年级教学中抓读书和写字的坚定态度,也使我们感受到陈老师工作的自信心.另外,对农村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以及与城里学生差距的分析,对农村学生身上优点的捕捉,也可看到陈老师对农村学生关爱中的哲思.陈老师的农村教学也有许多满足感、幸福感,“未被过度开发的土地是多么的肥沃啊!学生在我调整了教学要求过后,展现出了他们在写作上的蓬勃的生命力”,“我有过一年六年级的教学经验,工作做得得心应手,很是从容了起来”,“我常常饶有兴致地观察这些农村的孩子,看着他们和城里孩子的不同”,“我很是喜欢校长的这句话,他爱学生胜过爱那些鲜嫩的草儿”,“我因为是支教,只教一年就要走了,面对这状况,没有一丝的焦躁,饶有兴趣地想着该怎么办”,类似这样的表述还有好几处.可见,陈老师满足于自己的工作成就和工作环境,喜爱于自己的工作对象和工作同伴,内心十分从容,甚至有几分陶醉和享受.

(三)按自我调控分析

陈老师的自我反思意识和能力很强,叙述的3个案例,均有恰到好处的自我反思,反思后对工作的自我调节也很见成效.如刚接手教六年级语文时,发现农村学生与城里学生在许多方面存在差异,她很是意外、着急,“无法接受和容忍”,还禁不住撕掉了学生的作业本.后来,她终于冷静地意识到自己的问题,经过反思,找到了办法,调整了自己的教学要求,从起步抓起,终于使学生产生了作文的兴趣,“一年过后,很多学生的作文灵性而有个性”,继而引出了一段关于“因材施教”的反思.3年支教,陈老师一直在这种“反思—调节—反思”中进步,她不再像开始时那么焦虑,能敢于面对问题,接受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而且能从中发现农村学生的特点和农村教育的规律,从而成为农村教育的能手,成为富有诗意的农村教师.

由于叙事角度、篇幅的限制,以及支教者身份和支教时间的限制,陈老师的这篇教育叙事,从专业自我的角度看,还有些内容没有涉及,如,农村教师自尊感如何?农村教师经济待遇的改善是否就带来了相应的满足感?农村教师个人专业提升有何打算?等等.仅就这篇教育叙事来看,教育均衡发展背景下的农村支教教师的专业自我水平是比较高的,是有利于稳定和提升农村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提高农村教育教学质量的,城里教师是能认同和参与教师资源的流动的,是具有相当程度的满意感的.

四、感想

当然,这篇教育叙事也折射出教育均衡发展政策在推进过程中的一些问题.

第一,在交通和生活上对支教教师人文关怀还不够.

虽然轮岗教师享有一定的交通补贴,但是老师们不舍得用光这笔津贴,他们一般选择的还是乘坐公交车上下班.陈老师从如城乘车到G小学大约需要35分钟,每天还要提前10分钟从家里出发,上下班途中耗费需1个半小时,风雨天会花费更长的时间.学校有事(经常有),常常会拖到很晚才能回到家里,家里原有的生活安排和节奏就会被打乱.农村学校没有弹性上下班制度,支教教师的上下班时间压力就会比较大.农村学校也没有提供支教教师专用的休息场所,他们只能在办公室或会议室稍事休息.有的支教教师不习惯学校集体伙食,就会自己带饭菜上班,这样就会给生活带来较多不便.假如说轮岗交流政策能注意解决支教教师诸如此类的切身问题,支教教师就能更安心地做好农村教师.

第二,农村教育过于坚持以城市教育为参照.

“农村的学生与城里的学生在学习上差距真是大呀,书写凌乱,作文无题材,病句连天,更不要提什么细节和构思了”,这是陈老师刚接手六年级学生时的感叹.“一年级的学生太让我惊讶了,说话口齿不清,只能表达几个词,难以说完整的句子,更别提阅读了,与城里一年级学生的语文素养似乎落后至少一两年”,这是陈老师刚接手一年级学生时的感叹.农村学生基础薄弱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但陈老师的教育教学很显著地提升了这一方学生,因为她理解了农村学生,理解了农村教育,她的方法得当,她的目标更得当.她紧紧抓住了学生最需要的也是最基础的东西.六年级从片段作文、素描作文开始,然后“选材、构思、开头、结尾”分项目一步一步练习,不求快求深,“立意”的知识居然没有教给学生.一年级教学抓读书、写字、习惯等,尤其练就了学生在读书、写字时“安静”的状态.这就是陈老师当教师的智慧之处!抓好了这些,农村学生也可以自由地发展,他们其实无须跟城里学生比知识面,比读书量,比同一张试卷的考分,因为城里的教育过于限缩学生的自由空间,过早的、压迫式的填塞、修枝无异于揠苗助长.开发农村教育特色,转变农村学生的评价机制,采取符合农村学生特点的教学方法,必定会提高农村教师的自信心和成就感.城里教师到农村支教,不能简单地让农村教师学习城里教师的做法,城里教师也不要简单地以强者自居,双方取长补短,紧密合作,共同探讨适合农村教育的策略、路径,才是教育均衡政策的核心所在.

第三,教育均衡发展不能只着眼于学校和教师.

陈老师认为,“在农村想要依赖家长来帮助我们的教学,这条路是走不通的,而城里的家长是老师们最强有力的支柱,这是产生差异的非常重要的原因了”,这说到了农村学校教育与周边文化环境的问题.文化环境与学校教育是相辅相成的,乡村尊师重教的良好氛围,丰富多彩的文化资源,会对学校教育和教师的从教心态产生积极的影响;同时,农村学校也要承担起为村民教育(尤其是家庭教育)和乡村文化建设服务的责任,农村学校不应封闭起来办教育,农村教师也不能等着家长来支持、配合自己的工作.教育均衡政策要促进薄弱学校和所在地区自身的建设,引导和推进农村学校和周边环境的共同提升.这里仅举“留守儿童”教育为例.由于农村有许多青壮劳力(包括一些老年人)外出打工,“留守儿童”现象在农村十分普遍,孩子的监护人,或者是没有多少文化的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或者是亲戚、朋友,他们很难像城市里的家长那样细致周到地关心、督促孩子的学习,所以督促孩子学习的责任更多地由任课老师承担.其实,关注“留守儿童”学习还在其次,更多地应关注到他们的品行、心理、卫生保健、安全等方面的问题,如沉溺于游戏、偷盗、打架斗殴、旷课、孤独、怨恨、逆反、不讲卫生、受到他人人身伤害,等等,这些问题不都是学校和教师能解决的.营造农村家庭温暖氛围,调动县(市)、乡、村各方面社会力量,加上承担主体责任的学校教育,可以构建解决“留守儿童”接受公平教育的系统工程.当然,这样的系统工程可以不仅仅针对留守儿童,农村整体文化氛围的建设和改善也可以从这三方面入手,使其互为影响,发挥整体效应.

(殷小燕,江苏省如皋实验小学语文教师,主要从事小学语文教学研究;李国忠,南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教授,课题组总负责人,主要从事教师教育研究.)

日子论文范文结:

关于本文可作为相关专业日子论文写作研究的大学硕士与本科毕业论文日子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参考文献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