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视唱练耳类毕业论文的格式范文 和法国视唱练耳教学体系在中国的传入与应用相关毕业论文的格式范文

此文是一篇视唱练耳论文范文,为你的毕业论文写作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法国视唱练耳教学体系在中国的传入与应用

【摘 要】视唱练耳学科创生于法国,对世界音乐产生着深远的影响.我国视唱练耳体系受法国视唱练耳教学体系影响颇深,其在我国高校视唱练耳教学及视唱练耳教材编写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对我国视唱练耳学科发展有着深远意义.

【关键词】法国视唱练耳;教学体系;应用研究

中图分类号:J613.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1007-0125(2018)25-0153-02

一、法国视唱练耳教学体系构建

(一)法国视唱练耳体系的产生

在世界视唱练耳体系中,法国视唱练耳体系以先进性和科学性处于领先地位.中世纪时期法国作曲家、音乐理论家圭多为教会唱诗班制定的歌唱训练课程,即为视唱练耳学科的雏形.在18世纪末被命名为法语solf&egre;ge,1795年视唱学科在巴黎音乐学院建立初期,便被制定为其中一门基础课程,使用并出版了第一本视唱教材《音乐学院的音乐综合基础训练》,目的是进行发声练习、读谱练习、歌唱练习等等.随着人们对音乐的理解逐渐加深,solf&egre;ge学科在不断地改革、完善.1882年,巴黎音乐学院的和声教授亚历山德罗·让·阿尔伯·拉维格纳克提出“练耳”这一概念,即学习者通过采用音阶、音程、和弦、旋律等演唱练习,来提高辨音能力、音乐感受等.而最终solf&egre;ge形成为一门系统的学科——视唱练耳,定义为用一系列系统的练习来训练听觉的学科.视唱练耳课程是培养学生们的音乐素养及音乐技能逐渐被大家视为通往神圣音乐殿堂的必要途径.

(二)基本结构框架

法国视唱练耳体系包括四个基本部分,分别是读、听、唱、写.

1.读:本部分主要为视谱训练,并将唱名、节奏及韵律几点基本要素完美平衡,并运用自如.一位合格的音乐工作者,应熟练各种谱表的视谱能力.

2.听:是一种通过聆听与教学内容有关的音乐片段,来提高学生音乐感知力的训练手段,培养良好的听觉是在成为音乐家路上不可缺少的途径.

3.唱:是视唱练耳教学表现的最高阶段,它将课程所学的内容,以及对音乐的理解,通过唱表现出来.法国视唱体系以固定唱名法为主,但面对不同专业、不同水平的学生,教师会根据个人能力将练习内容做出相应调整,这一特点与我国视唱体系的分级制度有异曲同工之处.

4.写:听写部分主要归为“练耳”范畴,是整合听力、固定音高、节奏感知力及记忆力的一项练习,考察学生将所听内容中的音高、节奏、旋律再现的能力.

(三)标志性教材

提到法国视唱体系,就不得不提到一部鸿篇巨制——《雷·卡视唱教程》.1844年到1918年,经历了将近一个世纪的收集与完善,拥有10册34分册的庞大数量,系统全面,涵盖面广.其中1A-5C分册为单声部视唱,这一阶段练习了七种谱号(如图一),达到锻炼学生阅读总谱能力的练习;6A-7B分册为二声部视唱;8A-8B分册为三声部视唱,这一阶段加入了女高音、男高音、男低音声部;9A-9B分册为混声四声部视唱练习;第10册则是带有歌词的视唱.整套教材从单声部到四声部,从固定唱名到歌词,从易到难,从简入繁,循序渐进,是一套极具全面性、系统性的视唱教程.

图一

《雷·卡视唱教程》被新格罗夫音乐与音乐家词典称为视唱练耳学科发展过程中最重要的教材之一.在我国,主要使用的是1A,1B,2A,2B四个分册,曾出版过带伴奏版和单旋律版.其在世界内的印刷数量已经超过了一千万册,可见《雷·卡视唱教程》传播应用之广泛,影响之深远.

二、法国视唱练耳体系在中国的传入

法国视唱练耳体系传入中国的过程中,有两位人物作出了巨大贡献,他们分别是唐学咏先生和陈洪先生.两位音乐教育家均毕业于法国,极为了解法国视唱练耳教学体系,并且都将法国视唱练耳体系带回中国,为中国视唱练耳学科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一)唐学咏

唐学咏先生是留学法国的音乐家,他于1922年考入里昂国立音乐学院,主修理论作曲,1930年学成归国,受聘于大学教育学院.他在教学期间,主张使用与当时中国的教学法截然不同的法国视唱体系中的固定唱名法.他还在各类音乐教育会议和音乐活动中广泛宣传“固定唱名”的优点和作用,并在《教育月刊》上发表了《什么是固定唱名法》等文章.

(二)陈洪

1937年8月,陈洪先生从法国国立音乐学院朗西(Nancy)分院毕业,即收到时任国立音专院长萧友梅发出的聘书.他于1937年8月1日到达国立音专.作为辅佐萧友梅先生建立起国立音专的中流砥柱,他在上海国立音专任教视唱练耳时带来了著名的法国视唱教程——雷蒙恩、卡卢里等编著的《视唱教程》.他的学生回忆道:“陈洪先生在法国学音乐,将对位化的和声理论,与法国的视唱练耳教学体系中的固定唱名法引进到中国,且首先在上海国立音专的视唱练耳课上采用.”当时,我国各大专院校的音乐系科的视唱练耳教学都是采用首调唱名法,自引进法国视唱练耳教学体系,固定唱名法得以普及学习并逐渐取代首调唱名法,占领主流地位.

陈洪先生在视唱练耳教学方面,积极进行音乐教学实践,培养出众多音乐界的佼佼者;在理论方面,他注重教材的编写,视唱方面有1984年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的《视唱教程》(图二),这本书是为高等师范院校的视唱练耳课程量身打造的.陈洪先生对于我国专业音乐教育和师范音乐教育视唱练耳学科的教学有着重要贡献.

三、法国视唱练耳体系在中国的应用

(一)上海国立音专

1937年陈洪先生将法国视唱体系带入上海国立音专,经过十年的发展,到建国前上海国立音专各方面都得到不同程度的完善.《国立音乐专科学校一览》 (十周年纪念版)一书看出学校明确设立不同专业的科系,也为不同科系制定了不同级别的视唱练耳课程.在第33页中说明记载:“本校设本科、研究班、附设高中部,以及师范部(分师范科及本科师范两级),如有余额,并设选科,额外选科及补习班.”在本部课程主课、必修科、选修课三类中,视唱练耳被列为必修课,并且毕业时要修满规定学分.关于课程学时学分的安排,在《国立音乐专科学校一览》十周年纪念版 (1937-1938)中有详细记载:1.高中部修习年限为三年六学期,每星期两课时,每学期两学分,三年共12学分.2.师范科的课程安排与高中部相同,为三年修毕,12学分.3.选科生每星期进行两小时一课时的视唱练耳学习.

1937年陈洪先生在上海国立音专实践了法国视唱体系,虽未发展成熟,但仍开创了当时视唱练耳专业的新格局新思路.

(二)音乐学院

音乐学院,是由直属的一所培养高级专门音乐人才的高等学府,是全国艺术院校中唯一一所国家重点大学和“211工程”建设院校.由1940年建立的国立音乐学院等几所音乐教育机构于1949年合并组建而成.

音乐学院选用的主干视唱教材是人民音乐出版社1982年出版,由法国雷蒙恩、卡卢里编著的《视唱教程》.同时,音乐学院对视唱练耳课程的要求也以法国视唱练耳教育体系为标准.在法国,视唱练耳课程的学习贯穿学生的学习生涯,并且有的学校会要求学生先学一年视唱练耳.视唱练耳是考察学生能否毕业的一项条件,需达到相应水平,才可拿到学校颁发的.

四、法国视唱体系对教材创编的影响

近些年来,我国的视唱练耳教材创编成果繁盛,不仅在数量上大大提高,并且在质量上有显著提高,随着我国视唱练耳教材编写方面的长足发展,一套完整的视唱练耳训练体系也慢慢的成型.法国视唱练耳教学体系传入到中国,开启了视唱练耳专业教学的新篇章,也使我国音乐工作者接触到新的视唱教学模式,通过对法国视唱练耳体系的研究,我们可以发现,法国视唱练耳教材体系对我国视唱练耳教材创编的影响.

(一)“弹唱”的补充

这本教材在视唱中加入钢琴伴奏,不仅训练视唱视谱能力,更整合学生对和声、调式、节奏等元素的敏锐反应,并且训练多声部视唱与听觉能力.打破传统单声部视唱的桎梏,加入伴奏后,随之而来是学生对学科兴趣的提高,视唱学科活力的注入.

(二)中国传统音乐的加入

法国视唱体系中多使用本国的民间旋律,在近些年的视唱教材编写过程中,我国的音乐工作者渐渐理解了本民族视唱的重要性.开始在发掘本民族民间曲调的同时,吸收和借鉴法国视唱体系和俄罗斯视唱体系.在教材编写方面我们应该在借鉴西方的同时,走自己民族的道路,这与法国视唱模式的学习有一定的联系.

五、结语

在法国,视唱练耳课程作为一门必修课,不论是学习还是考试,都有着严格的规定.法国视唱练耳体系自引进中国以来,打破了以往首调唱名法的模式,固定唱名法成为视唱练习的主流.这种练习方式有利于培养绝对音感的形成.法国视唱体系也深刻影响了中国视唱练耳教学的模式,逐渐重视音乐基础的巩固,在练习乐器演奏技巧之前先培养音乐的感知力,培养爱好音乐、欣赏音乐、学习音乐的兴趣与能力,极大地促进了中国视唱练耳体系的完善.

参考文献:

[1]姜万通,王玫.视唱教程的鸿篇巨著—关于法国《雷·卡视唱教程》及其他[J].乐府新声,2005(12).

[2]苏海鸣.对高等师范音乐专业视唱练耳学科三部教材的初步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5.

[3]杨丽霞.20世纪高师视唱练耳教材建设的回顾与展望[J].艺术探索,2008.3.

[4]张怡柳.国内部分音乐院校主干视唱教材的分析研究[D].西安音乐学院,2009.

[5]陈雅先.视唱练耳教学论[M].上海音乐出版社,2006.

[6]刘斌.法国视唱练耳教学体系在上海国立音专的发展(1937-1949)[J].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12(2).

视唱练耳论文范文结:

关于对写作视唱练耳论文范文与课题研究的大学硕士、相关本科毕业论文视唱练耳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相关文献综述及职称论文参考文献资料下载有帮助。

相关参考论文写作资料

视唱练耳的文献综述 视唱练耳开题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