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改革开放专科毕业论文范文 和杨占忠改革开放改变了我的命运有关自考开题报告范文

本论文是一篇免费优秀的关于改革开放论文范文资料,可用于相关论文写作参考。

杨占忠改革开放改变了我的命运

回顾改革开放40 年,西宁市民杨占忠的命运可以说是与国家命运紧紧相连的.1977 年恢复高考后,他在父亲的鼓励下,用知识改变了命运,尝到了甜头;上世纪九十年代,在市场经济浪潮的冲击下,他尝试下海、勇于打破铁饭碗,自己创业,经历了创业的失败与迷茫,经历了再就业的艰辛与喜悦后,如今最终实现了自己的梦想.他说:“改革开放改变了我的命运!”

参加考试,改变命运

杨占忠的故事还要从上世纪七十年代说起.

1977 年底,14 岁的杨占忠在湟中县海子沟总堡中学读初中一年级.有一天,班主任老师在班里说:“全国恢复高考了,希望大家可以更加努力地学习,两年后考上高中,再参加高考,抓住这来之不易的机会考上大学.”

1977 年之前,对像杨占忠这样的学生来说,高考还是个遥不可及的梦想.因为1966 年到1972 年,除北大、清华等少数高等学校试点招收少量工农兵学员外,高校招生几近停滞.1972 年,高校虽然恢复招生,但实行单位推荐制.1977 年,同志主持召开科学和教育工作座谈会,与会学者呼吁改革招生制度.最终,同志一锤定音,关闭11 年的高考闸门再次开启.杨占忠回到家,就把这个好消息告诉了父亲.父亲虽然文化水平不高,但他知道这是一个改变杨占忠甚至全家人命运的机会.父亲鼓励杨占忠好好学,就像老师说的一样争取两年后考上高中,再考上大学,跳出“农门”.

1979 年,杨占忠初中毕业,参加了初中中专的考试,以三分之差没考上.

当时,杨占忠家有8 个孩子,他是年纪最小的.看着哥哥姐姐都要干农活,他也不好意思要求复读,于是他决定回家务农.“那个时候,家里的情况特别困难,吃的东西只有洋芋,”杨占忠回忆,“我们几个年纪小的,每天早上五六点就要起床,赶着去驮水.急急忙忙把水驮回来,就要去上学了.这时,嫂子们就煮好了洋芋,我就赶紧揣上两个,一边跑一边吃.学校离我们家很远,还要翻两座山才能到.不快一点就要迟到了.”父亲对于杨占忠的的这个决定很恼火,一再和他说:“家里的情况你不要担心,只要你好好上学,我就供你.”考虑了很久,杨占忠还是决定不上学了.于是,父亲给他找了个生产队劳务输出的活儿——在上新庄屠宰场翻羊肚子.一天能挣到几毛钱,交给生产队后,再由生产队按照挣的钱核算成工分,到了年底统一计算工分.

那个时候,生产队劳务输出的活可是个让人羡慕的活计.出去干活,可以挣钱抵工分,对方还管饭,这样就既挣了工分还省了家里的口粮.而且在1978 年之前,只有队里表现特别优秀的人才能去外面干活,不过,对于刚满16 岁的杨占忠来说,这个活儿一点都不轻松.“我去的时候是冬天,天气特别冷,要用手从冰水里捞羊肚子,再把它翻过来把里面的脏东西在水里漂洗干净.”杨占忠说,“先不说水有多冷,只说里面的冰碴子,一不小心就会把手割出一道血口子.那个时候可不发橡胶手套,第一天手割烂了,第二天还要照样干活.没多久,我的手就生了冻疮,又痒又疼.”父亲看到这个状况,就又动员杨占忠说:“你学习还不错,上次只是差了三分没考上,你再读一年,把这三分追回来,考个学,到时候分上个工作,就不用吃这个苦了.”“现在想来,父亲可能是专门找了这样一个活儿,为的就是让我知难而退.”杨占忠说.

这一次,杨占忠听了父亲的话,老老实实回到学校复读.

1980 年,杨占忠考上了李家山高中.两年的高中学习中,杨占忠铆足了劲努力学习.

1981 年,又到了高考前夕.“那个时候,我们可以报考大学,还可以报高中中专.”杨占忠说.杨占忠的学习成绩在班里名列前茅,班主任老师特意多次家访,动员杨占忠报考大学.杨占忠和父亲商量了很久,还是决定考中专.“一来,我考上中专的机会比较大,二来,中专上两年就可以分配工作了,可以减轻家里的负担.”

父亲卖毡凑学费

1981 年8 月的一个傍晚,正在生产队干活的杨占忠听到了广播中传来的消息:海子沟万家坪村1 队的杨占忠被辽宁本溪钢铁学校金属露天开采专业录取,请尽快到招办领取录取通知书.

那一天,这个好消息被重复播放了很多遍,杨占忠和家人都高兴极了,就连邻居都来道贺.“我是我们村,那一年唯一考上学的学生,考上的还是省外的学校.”杨占忠说.在此之前,杨占忠知道自己考了两百三十多分,在李家山中学是第一名.班主任老师曾告诉他:“你考的分数在咱们学校很高,但放到全省可能就排不上号了,不过这个分数已经超过了中专的录取分数线,肯定能被录取.”于是,杨占忠在填报志愿的时候,就填了省内的三所中专.

没想自己竟然被外省的学校录取了,杨占忠欣喜的同时,又有点担心,去省外上学,除了学费,路费、生活费也是一大笔开销,家里如何负担得起呢?父亲告诉杨占忠不要愁,他来想办法.这个时候,改革开放的春风也吹到了偏僻的海子沟,村里的很多人家都搞起了副业.父亲养了几只羊,把羊毛留下擀成毡,拿到城里卖了,换回来六十多块钱.父亲把这六十多块钱缝进杨占忠的被子里,告诉他:“这就是你今后的学费、生活费了.”出发的那一天,二哥赶着马车把杨占忠送到了火车站.

从西宁到北京,再从北京转车去辽宁本溪.坐了几天的火车后,杨占忠终于站在了本溪钢铁学校的大门口.“我看到本溪钢铁学校,觉得特别好.”杨占忠说,“笔直的柏油马路两旁是郁郁葱葱的树木,上课和住宿的地方都是楼房……这些都是我在家乡看不到的.”杨占忠在本溪钢铁学校学习了两年,这两年里,除了第一年放假,他特别想家,于是回了一次家,剩下的三个假期,他都是在学校勤工俭学度过的.毕业后,他被分配到青海省重工业厅,再由重工业厅分配到海西都兰热水煤矿.

分到房子,尝试“下海”

1983 年8 月,杨占忠到热水煤矿驻西宁办事处报道.

那一年,和他一起分配到热水煤矿的有6 个人.“热水煤矿距离西宁208 公里,我们整整走了一天.”杨占忠回忆起当时的情景,仿佛就在昨天,“那里的条件特别艰苦,矿长张新正(音)在欢迎我们的大会上,热情鼓励了我们一番,说煤矿的未来的就看我们了.国家需要我们,热水煤矿需要我们.那个时候,我暗暗发誓一定要好好干,不能辜负党和国家对我的期望.”就这样,杨占忠在热水煤矿干了5 年.

1988 年2 月,杨占忠被调到青海山川机床铸造厂.在这里,他工作了17 年.1994 年,杨占忠赶上了福利分房的末班车,分到了一套36 平方米带厨房、两家共用一个卫生间的一居室.“别看房子不大,我当时特别高兴,这样我就可以把母亲接来和我一起住了.”杨占忠的母亲住在卧室,他们一家三口住在客厅里搭起的一张大床上.尽管房子很小,但对杨占忠来说也是生活品质的一个大的跨越.上世纪九十年代,南巡归来,鼓励创业.市场经济开始起步,越来越多的机会摆在了年轻人的面前.杨占忠回忆,有很多人都选择了离开体制,闯入社会.“当时我的工作不错,山川厂的福利也好,但是我听到同学们创业的消息,特别动心,当时,他们中的一些人已经闯出了名堂.”杨占忠说:“我有一个在浙江金华的同学,放着好好的公务员不当,自己下海当起了老板,生意做得有声有色.”

一个偶然的机会,他的一位湖北籍的同事想在上班之余开一个门市部卖液化气灶具,问他要不要入股.杨占忠毫不犹豫地答应了.他拿出自己多年来积攒下来的几百块钱投资了这个门市部.“我记得那是1996 年,西宁刚刚开始流行使用液化气灶具,我们算是抢占了先机,拿到了一家知名品牌灶具的西宁总代理.”杨占忠回忆,“在繁华地段租了一个铺面,又雇了两个人当营业员,这个液化气灶具门市部就开业了.”在经营液化气灶具门市部的同时,杨占忠还利用业余时间跑到一些个体老板那里揽一些活儿,就是调个机器,修个零件什么的.“我总是想着自己也能脱离体制,干点什么,”杨占忠说,“那个时候市场经济刚刚起步,机会特别多.”

企业改制打破铁饭碗

1998 年,福利分房制度彻底废止了.

杨占忠分到的房子要想成为自己的,还要补交一部分钱.“几经调换,那时我们住的已经是58平方米的房子了,”杨占忠说,“最后算下来,我要交三万四千块钱,才能把自己住的房子买下来.”东拼西凑,他终于凑齐了钱,交了房款.为此,还专门准备了一个账本,把借的每一笔钱都记下来.“这个时候,我更加觉得缺钱了,总想想办法挣钱.”这一年,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改革开始.“工厂内部开始了减员增效、岗位改制等改革,”杨占忠说,“山川厂也是一样,裁掉了临时工,所有的岗位都由正式员工顶上.”关于改革的会议,山川厂一个月之内就开了七八次.“那个时候,许多人都担忧自己今后的出路,害怕铁饭碗被打破,”杨占忠说,“其实,我也不例外,但我内心又有一种冲动,想出去闯一闯.”1999年,厂里开始拖欠工资,也有人开始离开厂子另谋出路.此时,杨占忠和同事一起经营的液化气灶具门市部也被市场经济淘汰了.“到了1999 年,经营液化气灶具的门市部已经很多,我们门市部经营的产品无论在和质量上都不占优势,每天的营业额直线下滑,那个时候我们两个也没什么经营的概念,开不下去就只好关掉了.”杨占忠说.

2000 年,杨占忠的妻子从铝制品厂下岗了.“本来我想着,妻子有个稳定的工作,我出去干点啥,把账还上.”杨占忠说,“还没等我下定决心,妻子就下岗了.”这种情况下,杨占忠不敢离开厂子,只好和大多数同事一样,等等看.

改革的阵痛还在继续.“山川厂周围还有许多小厂子,我认识的人中也有许多离开厂子的,他们离开后,年轻的、有专长的、肯吃苦的,打破铁饭碗自己干之后生活也过得不错.但是那些年龄大、体质弱、技能差的人,再就业的可能性比较小,当时生活的困难可想而知.最怕的还是家里出现‘双下岗’的情况,夫妻俩一夜之间双双失业.”杨占忠说.那个时代,不少人经历了从愤怒到迷茫,从呐喊到无语,从头再来的过程.杨占忠也是如此,“我当时内心挣扎得特别厉害,一方面是不甘于自己有技术有能力,又遇到这个机会,特别想闯一闯,另一方面,也很害怕,不知道自己真正走出去是个什么结果.”

签托管合同,创业受挫

2005 年,杨占忠下定决心,还是要从国企走出来,出去闯一闯.

他和厂里签了一份十年的托管合同,承诺自己十年之内不会回到厂里要求上岗,不拿工资、不享受一切福利待遇、所有应交的费用均由自己负担,自谋职业期间出现任何事情都由自己负责.同一时期,和他一起签托管合同的还有9 个人.创业对于杨占忠来说,并不是一帆风顺的.一开始,他选择了自己了老本行——矿业.“我四处筹集了几十万元,准备在海西开矿,自己当老板.”杨占忠说,“我当时觉得要适应市场经济,就要看准市场,经营有方应该不会有太大的问题.”为此,杨占忠前期做了大量的工作,摸清市场行情,到海西实地考察、探矿、探明储量.“我看中了一处矿山,前期探查,储量非常丰富,”杨占忠说.不过杨占忠只注意了市场,却没关注政策面的情况.这个时候,国家对于一些小规模的矿业开采已经禁止了.这就意味着,杨占忠前期所做的所有准备工作都成了泡影,此时,他筹集来的几十万元也在前期的探矿准备中花费一空.“本来想着,探矿权拿下来之后,再找几个人筹集一些资金开始矿产开采,一旦机器运转起来,资金就能回收一些.”杨占忠说,“结果这个打算落空了.”

再次创业,从头再来

创业失败的杨占忠经历了一段失落期后,决定去外地看看,“我想看看,外面的人是怎么干的,到底要怎么创业,也算是取取经.”在贵州,杨占忠遇到了一位开矿的老板,在交流之后,对方觉得他的专业知识很有用,决定聘请他去矿上当主管技术.2007 年,由于经营不善,这家公司倒闭了.杨占忠又回到了西宁.

回到西宁后,他就每天看招聘启事,找工作.此时的杨占忠已经是44 岁了.

经历了从国企走出来、创业失败、再上岗又下岗的杨占忠,观念已经发生了变化.“这个年纪再找工作也不是一件丢人的事情,相反,我有技术、有经验,比一些初出茅庐的年轻人有优势,”杨占忠说.很快,他应聘到庆华集团.一开始,试用期3 个月,工资3700 元每月,做采矿工程师的工作.工作的地点在格尔木的乌图美仁,住的是彩钢房,条件相对来说比较艰苦.他拿出当年刚毕业分配到热水煤矿的那股干劲,努力工作三个月后,杨占忠被任命为生产技术科的科长.一年后,他的工资拿到了年薪36 万元.随着工资收入的增长,他积累的不仅是资金,还有一些工作经验.工资收入增加了,杨占忠总是不满足.他一直特别想自己创业,自己当老板,这个梦想无论在任何时候都没有改变过.“我创业失败后,就一直在总结经验,寻求发展.我也一直在想,光靠抓技术、抓生产,一个企业的发展走不长,还要有先进的经营管理理念,这可能正是我所缺少的.”杨占忠说.为此,他又辞职,应聘到一家单位作企业管理人员.

2015 年,杨占忠又想自己创业了.于是,他再一次辞职.

这一回,他瞄准了夕阳产业,开办起了一家托老所.

改革开放论文范文结:

关于本文可作为相关专业改革开放论文写作研究的大学硕士与本科毕业论文改革开放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参考文献资料。

1、改革开放参考文献

2、改革开放的变化论文

3、改革开放成就论文

4、改革开放家乡的变化论文

5、改革开放小论文

6、改革开放的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