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生物多样性硕士学位毕业论文范文 跟自然博物馆在长江流域生物多样性保护中的作用类专科毕业论文范文

这篇生物多样性论文范文为免费优秀学术论文范文,可用于相关写作参考。

自然博物馆在长江流域生物多样性保护中的作用

摘 要长江流域是中华文明的起源地之一,具有丰富的生物多样性.然而,由于城镇化和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长江流域的生物多样性面临着巨大威胁,如何保护长江流域的生物多样性成为亟须解决的问题.自然博物馆作为直接面向公众的科普机构,集教育、收藏、研究和陈列功能为一体,在长江大保护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回顾长江流域自然博物馆的发展历程、地域分布和现状,分析了自然博物馆在长江大保护中的重要性.当代自然博物馆的角色已经发生转变,旨在借助平台资源与社会各界进行知识交流和对话.因此,应当重视长江流域自然博物馆的建设,加强动植物遗传多样性的研究,并利用新技术、新媒体扩大自然博物馆的影响力,为长江流域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的顺利推进奠定基础.

关键词自然博物馆生物多样性保护长江流域

0 引言

最早的自然博物馆起源于14—15 世纪欧洲皇室贵族的私人收藏.到18世纪,不少私人收藏家将大量藏品交由社会信托机构进行有序收藏并对公众开放,逐渐形成现代博物馆[1].自然博物馆是一类综合科研和科普功能的公益场所, 它通过藏品和研究揭示自然界的规律, 同时通过展览和活动让公众了解自然科学.因此,自然博物馆将政府、公众和科学家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对于呼吁政府重视环境危机、唤醒公众生态保护意识、推动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经过300 多年的发展,目前已有近200 个国家和地区相继成立了自然博物馆,并逐渐将其定位成集教育、收藏、研究和陈列为一体的非营利机构.

本文讨论的长江流域自然博物馆包括所有收藏、研究自然类标本,并面向公众进行展示和教育的博物馆,但不包括动物园、地质公园、自然保护区等具备博物馆资格的相关单位[2].其地理范围涵盖15个省市(1/10 以上面积属于长江流域):云南、青海、甘肃、四川、重庆、贵州、陕西、河南、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苏、浙江、上海.下面将详细阐述长江流域自然博物馆的起源、发展和现状,探讨其在长江流域生物多样性保护中的地位, 并对自然博物馆如何在长江大保护中发挥作用提出建议.

1# 长江流域自然博物馆概况

1.1 发展历程

如图1 所示,19 世纪后期, 在国外教会机构的扶持下长江流域的各大城市中陆续出现了多家自然博物馆.1868 年,我国第一家自然博物馆———徐家汇博物院(上海自然博物馆的前身)在上海建立,距今已有约150年的历史.著名实业家、教育家张謇于1905 年创办了第一座国人兴建的公共博物馆———南通博物苑.随后,以高校为依托自主筹建了一批自然博物馆, 如1915年成立的南京大学生物标本馆、1920年成立的南京农业大学昆虫标本馆,1935 年成立的四川大学博物馆等.新中国建立后, 伴随着高校、科研院所的改制和重组,于20世纪50—60 年代涌现了第二个自然博物馆建设的热潮,如1950 年成立的西南大学自然博物馆、1952 年成立的上海海洋大学博物馆、1962 年成立的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生物标本馆等.2000年以后,我国进入自然博物馆的高速发展时期, 如2001年落成的峨眉山博物馆、2002年组建的上海昆虫博物馆、2005 年正式对外开放的南京古生物博物馆等.其后,各省市开始对已有的自然博物馆进行翻新改造,如2015年重新开馆的上海自然博物馆和重庆自然博物馆.

1.2 分布与现状

长江流域自然博物馆保存的自然标本不仅记录了人类文明发展的历程, 反映了长江流域生物多样性的变迁, 而且为长江流域自然资源的利用和保护提供了科学依据.据不完全统计, 目前我国长江流域共有161个自然博物馆.总体呈现“东部多、西部少”的分布格局,数量相对较多的省份有江苏、浙江、江西和湖北,数量相对较少的省份有河南、青海和陕西.从藏品门类来看,既有综合性自然博物馆,如上海自然博物馆、浙江自然博物馆、重庆自然博物馆,也有专题性自然博物馆,如中华虎凤蝶自然博物馆.从藏品规模来看,既有以百万计的大型自然博物馆, 也有寥寥近千的中小型自然博物馆.这些自然博物馆从不同角度为公众展示了长江流域的生物多样性, 为提高公众对长江流域生态环境的保护意识奠定了基础.

2" 自然博物馆在长江流域生物多样性保护中的作用

2.1 收藏与研究

如表1所示,长江流域主要的自然科学研究单位均拥有丰富的馆藏.此外,自然博物馆也承担了种质资源库的角色,为物种的种群恢复提供了材料.同时,部分自然博物馆还从事野生动植物的识别和鉴定工作,参与地方动物志、植物志的编写及修订,为长江流域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提供科学依据,并为实现生物多样性的有效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

2.2 展示与教育

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是对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遗传多样性和人文多样性等多个层面的保护,是对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的保护.近半个世纪以来,人口的急剧增长和经济的高速发展,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水利工程建设与城市排污、过度捕捞和养殖等对长江流域的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破坏,导致生物多样性的锐减[3].因此,保护长江流域自然资源,促进“社会- 经济- 自然”复合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成为当务之急.英国植物学家伟诺·海沃德(Vernon0 Heywood)指出,提高公众对生物多样性的认识在植物保护中尤为重要[4].

与政府职能部门、高校和科研院所不同,自然博物馆不仅是科学研究机构, 更是科普教育的重要场所.现代自然博物馆非常重视交流的过程而非简单的灌输,教育活动的形式灵活多样、场地不受限制,并通过网络直播和新闻发布惠及更多人群.特别是近年来修建或改造的新馆增加了对生态系统多样性、遗传多样性和人文多样性的介绍,比如上海自然博物馆的“上海故事”展区.如图2所示,这里改变了传统的展览格局,以长江入海口的湿地生境为依托,并加入大量的媒体终端, 选取视频等形式在有限的空间里展示长江流域的生物多样性, 使观众身临其境,有了更加直观的体验.

3" 启示与思考

近百年来,随着气候变化和社会发展,全球生态环境发生剧变, 由此引发的生物多样性丧失已经严重影响了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故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工作迫在眉睫[5].自然博物馆作为连接公众的桥梁,将在长江大保护中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

3.1 重视长江流域动植物遗传多样性的研究

长江流域动植物遗传多样性丰富, 长期以来为长江流域社会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充足的资源.然而由于人类活动的干扰, 长江流域动植物遗传多样性不断下降.而与世界一流的博物馆相比,长江流域自然博物馆的藏品数量仍有很大差距.因此,长江流域的自然博物馆应当加强流域内的自然收藏, 并突破属种级别, 尤其是野生种和动物养殖种、植物栽培种,为进一步的研究和保护奠定基础.

3.2 展现长江流域的自然史和文明史

长江流域生态系统、物种、遗传多样性程度极高,为多种栽培植物、家养动物和淡水鱼类的集中产区.同时,长江流域也是我国经济发达、人口密集的区域, 自然资源的利用与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在此紧密关联又形成冲突.然而,大部分自然博物馆仍然采用孤立的方式罗列长江流域某一门类的动植物,并未突出人类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因此,我们应当在展示中通过种内的遗传多样性和群体间的遗传变异,体现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反映人类在长江流域生物多样性格局形成中的作用.

3.3 建立长江流域自然博物馆体系

目前, 大部分省市尚未对自然博物馆的建设进行统一规划,多以一成不变的藏品展示和讲解为主,而缺少与藏品相关的研究和教育支撑.因此,笔者建议构建与长江流域生物多样性分布特征吻合的自然博物馆体系: 每个省市建立一家综合性自然博物馆展示长江流域不同区域的自然史和文明史, 并在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点地区建立专题性自然博物馆,将相关区域的最新研究成果通过当地自然博物馆发布,使之成为公众的常态化科普教育机构.

3.4 启动长江大保护系列教育活动

长江流域的各大自然博物馆虽然都介绍了与生物多样性有关的内容, 但大多穿插在不同门类的藏品展示中,而没有从长江大保护的角度论述.因此,不妨在全流域范围内启动针对各个年龄段的活动,并策划与之相关的临展, 对长江大保护的政策法规及工作进展进行实时的宣传和引导.通过馆内、馆外和线上、线下的联动,将有效提高长江大保护的影响力,调动公众共同参与的热情.

3.5 将现代科学技术融入自然博物馆中

当下, 自然博物馆已经从藏品的展示场所转变为知识的共享平台.满足公众的需求是自然博物馆最重要的使命.从博物馆视角(博物馆想说的)到公众视角(公众想知道的),社交媒体从根本上改变了博物馆的传播方式[6].因此,博物馆要充分利用新媒体,深化与公众的互动.此外,还可以建立长江流域大数据平台,有效促进馆际交流,实行数字化的标准式管理.同时,积极推动数字博物馆的建设,使偏远地区和不方便出行的公众也能通过网络共享自然博物馆的教育资源.

生物多样性论文范文结:

关于本文可作为相关专业生物多样性论文写作研究的大学硕士与本科毕业论文生物多样性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参考文献资料。

1、生物多样性论文

2、生物化学论文

3、生物技术论文

4、关于生物技术的论文

5、生物科学杂志

6、生物信息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