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工作相关学年毕业论文范文 跟道德情感:农村寄宿制小学德育工作的核心方面毕业论文范文

本论文为您写德育工作毕业论文范文和职称论文提供相关论文参考文献,可免费下载。

道德情感:农村寄宿制小学德育工作的核心

摘 要:德育是教育工作的重点,以道德情感的培养作为农村寄宿制小学德育工作的核心,是建立在小学生情感发展的特点、农村寄宿制小学生道德情感缺失的现实背景之上的,也是为德育过程的规律和教学目标三维度所保障的.

关键词:寄宿制;小学;道德情感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8)09-0241-02

寄宿制是全日制学校规定的在校生住在学校宿舍里、在学校吃饭的制度,一般大学采用这种制度进行学生的管理.近年来,由于农村中小学适龄儿童人数的减少,中小学校招生人数呈逐年下降的趋势.为整合教育资源,提高办学水平,推动教育事业的发展,调整农村中小学布局,出现减少小学学校数量的趋势,2014 年全国共有小学20.14 万所,比上年减少1.22 万所;①2015 年全国共有小学19.05 万所,比上年减少1.09 万所.②学校往往在乡镇上得到保留,原有的村小被“关、停、并、转”,孩子到远离居住地的学校上学,天天往返也是不切实际的,推行农村寄宿制学校成为教育主管部门的应对之策.根据教育部公布的《2011 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全国义务教育阶段的小学寄宿生数1 080.78 万人,所占比例为10.89%.

德育,作为我国教育工作的重点,在各级各类学校中都是最为重视的内容.传统的德育过程总是围绕着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开展的,有经验的教育者还提出了“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持之以恒”操作建议.对于道德的知情意行,人们认为,道德认识是基础,衡量一个人道德水平的指标是道德行为.道德意志就是保障,而道德情感则是由知转化为行的桥梁和关键.

苏霍姆林斯基说“: 道德情感———这是道德信念、原则性、精神力量的血肉和心脏.没有情感的道德就变成了干枯的、苍白的语句,这语句只能培养伪君子.”情感主义理论的集大成者休谟提出“: 理性,由于是冷漠而超然的,因而不是行动的动机,仅仅通过给我们指明达到幸福或避免苦难的手段而引导我们出自或爱好的冲动;趣味,由于它产生快乐或痛苦并由此构成幸福或苦难之本质,因而就变成行动的动机,是和意志的第一源泉和动力.”[1]道德情感是伴随道德认识过程和道德行为选择而产生的内在情感体验,是人们依据一定的道德观念和道德准则,依据社会的道德要求对自身行为和身外各种事件进行评价时产生的情感体验,道德情感渗透在人们的道德认识和道德行为之中.因为小学阶段学生的情感发展特点、寄宿制对学生情感培养的影响、德育过程自身所具有的规律,以及现行我国中小学教育目标的三位一体,都为把道德情感作为农村寄宿制小学德育工作的核心提出了要求.

一、小学阶段是道德情感发展的转折期、关键期

一般说来,小学生的情绪情感表现比较外露,容易激动,他们不善于控制自己的情感,情绪易转变,周围的气氛很容易感染、影响他们,具有很大的冲动性.但随着年龄的增长,小学生的道德情感也处于不断发展变化之中.这种发展变化往往从量变到质变,具有连续性和阶段性的相统一特点,也表现出一定的年龄转折特点.从整体上说,我国儿童道德情感显示出随着年龄增长而发展的趋势,转折年龄主要集中于约8-9 岁之间[2].小学三年级是道德情感发展的转折期[3].这种转折期、关键期的存在,使小学阶段成为进行情感教育的好时期,这为道德情感成为小学德育工作的核心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二、寄宿制造成小学生情感缺失,损害其身心健康

中小学阶段正是学生社会化的关键时期,他们通过接触社会来认识社会、适应社会,寄宿制的管理模式把学生长期封闭在学校这个小天地中,人为地减少了他们接触社会的机会.寄宿生活导致他们生活环境改变,使他们生活在其中,不断互动的环境发生了变化.孩子们离开父母,来到相对封闭的空间“一心只读圣贤书”,往往一周甚至更长时间才能和父母相见,亲子间的及时交流、沟通得不到保障,弱化了亲子依恋,不利于父母与孩子间感情的沉淀.由于孩子在学校寄宿,家长往往产生补偿心理,发现其问题、错误也是一味地“宽容”、放任,听之任之.亲情和关爱的缺失,往往导致寄宿的孩子遭遇挫折时,缺乏倾诉对象,不能获得有效的方法指导和情感支持,情绪宣泄和情感升华不能实现,必然会影响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

现在有很多研究已经发现寄宿制小学学生心理问题检出率较高,很多寄宿小学生存在心理问题.如有研究发现农村寄宿制小学寄宿生孤独感比例较高.寄宿生孤独感比例高于非寄宿生.感到孤独的寄宿生占到66.0%,非寄宿生为1.67%[4].孤独感作为个体的一种主观体验,它受周围环境的影响,寄宿生由于学习、生活环境的变化,必然会影响儿童孤独感的发展.而孤独感与儿童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水平存在显著相关性,这已经成为人们的共识.

三、德育过程的一般规律保障了道德情感作为寄宿制小学生德育工作的核心

德育过程的一般规律保障了道德情感作为寄宿制小学生德育工作的核心,提供了以道德情感作为农村寄宿制小学德育工作核心的可能性.德育过程是培养学生知、情、意、行的过程,一般来说,以知为开端,以行为终结目标.但由于影响德育因素的多样性,我们不能恪守一种开端,或循规蹈矩按照一般顺序均衡发展,应该根据学生具体的实际情况,采取多种开端、有针对性的教育.德育过程的“多开端性”为道德情感在农村寄宿制小学德育工作中作为核心提供了可能性.德育过程不应该每次从提高道德认知入手,而是针对性地查缺补漏.

德育是把社会道德内化为个人品德,又把品德外化为道德行为的过程.往往要经过由外到内、由内到外、内化———外化的多次循环之后,方使受教育者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在这个转化过程中,必须重视道德情感的培养.

“知之深,爱之切”认知过程和情绪情感过程关系非常密切,反之情绪情感也深刻影响着认知过程.一个人的道德认识活动往往也是和其道德情感密不可分的.只有将道德认识的提高和道德情感的培养紧密结合,才能取得真正的效果.很难想象,如果忽视对受教育者道德情感的培养,仅仅单纯地进行道德知识的传授,道德观念的灌输,德育必然成为空洞的道德说教而失去影响力.作为外在要求存在的道德规范只有在被人们内心接受、认同以及产生相应的情感体验后得到巩固,可能在以后各种不同的情境中,显示出道德内化为个人品德的力量,促使受教育者自觉地把社会的道德规范、准则纳入自己已有的思想价值体系之中,使之内化成为受教育者自身道德信念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从知到行,是德育过程的中心工作,道德情感是把道德认识转化为道德行为的中介和桥梁.德育过程不是以简单传授道德知识为目标,一个人的品德水平高低衡量标准是看其相应的道德行为.怎么使一个人把个体掌握的道德知识转化为相应的道德行为,情感在其中是非常重要的.一个人的道德行为若能使别人得到快乐与满足,而其自身也从中体验到自我满足与快乐的道德情感,等到这种道德情感在其内心沉淀、巩固,就会形成一种情感定式,推动其在各种不同的情境中产生相似的道德行为,形成较高的道德水平.因此可以说,道德行为的发生,道德情感具有动力作用,道德情感是把道德认识转化为道德行为的中介和桥梁.

如果把道德情感从德育中剥离出去,只剩下道德要求、道德规范等的知识传授,德育就从根本上丧失了实效性.在道德行为的形成过程中,如果脱离了道德情感,那所看到的道德行为只是一种“依葫芦画瓢”的有样学样,没有真正内化为个体自身的道德要求.

四、教学目标三维度对农村寄宿制小学德育工作以道德情感为核心提出了要求

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确定了三维一体的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过程与方法.按照要求,此三维度应该是同等重要的,因为教育的目的是为了促进个体的全面发展,因此不能把教育教学的目标仅仅停留在知识的掌握上,一个人的情感、能力、价值观等对其一生的发展意义重大.一个人的能力,决定了其发展的高度;一个人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决定了其发展的方向与持续性.

小学是一个人逐步形成自己的世界观的基础阶段,是情感养成的关键期,教育教学活动应注重围绕着学生全面的、终生的发展,促进学生多方位素养的提高.农村寄宿制小学的孩子,由于环境所限,情感体现欠缺,教师在教学中过于关注知识的传授,其实学生更需要教育工作者在校园内给他们提供体验和感悟的机会,甚至以道德情感的体验、养成作为德育工作的核心,加强他们的情感、态度和世界观、价值观等培养,促进教学目标三维度的一体化.

对目前小学德育工作,人们对其诟病在于实效性不强.德育内容往往与学生学习的实际、生活的实际、社会的实际相脱离.道德知识虽然属于意识形态,但来源于社会实际,反映了一定社会的要求.我们不仅要把与学生实际生活相联系、符合其年龄特征的道德知识编写进小学思品教材,还要在德育过程中,考虑农村寄宿制小学的特点,以道德情感的培养为德育工作的核心,促进小学生道德情感的良性发展,增强体验并以此影响道德知识的掌握及内化,转化为相应的道德行为,真正提高农村寄宿制小学学生的道德水平.

德育工作论文范文结:

关于对不知道怎么写德育工作论文范文课题研究的大学硕士、相关本科毕业论文德育工作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文献综述及职称论文的作为参考文献资料下载。

1、工作论文

2、班主任德育论文

3、德育教育论文

4、高中德育论文

5、德育工作论文

6、德育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