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安全性相关自考开题报告范文 与脑梗死介入溶栓治疗的疗效与安全性评价方面论文范本

本文关于安全性论文范文,可以做为相关论文参考文献,与写作提纲思路参考。

脑梗死介入溶栓治疗的疗效与安全性评价

摘 要:目的:探讨脑梗死介入溶栓治疗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15 年1 月-2017 年2 月期间本院收治的28 例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4 例,对照组行静脉溶栓治疗,观察组行介入溶栓治疗,溶栓后即刻行血管造影,评估血管再通情况,治疗2 周评价临床疗效,观察术后不良反应情况.结果:观察组完全再通率与治疗总有效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78.57%vs42.86%,92.86%vs78.57%),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0vs21.43%),两组间差异经统计学处理有显著性(P<0.05).结论:介入溶栓治疗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明确,可改善血管再通状况,安全性高,值得普及推广.

关键词:脑梗死;介入溶栓治疗;临床疗效;安全性

脑梗死又称缺血性卒中,根据发病机制不同可以将其分为脑血栓形成、脑栓塞等几种类型,其中脑血栓形成在脑梗死中最为常见,比例高达60%.脑梗死属于常见脑血管急症,具有较高的发病率和致残率,通常会导致神经功能障碍,争取早期治疗是迅速恢复缺血脑组织供血,挽救患者生命的关键[1].介入溶栓治疗是继静脉给药后的一种有效手段,在促进闭塞血管再通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为深入探讨脑梗死患者采用介入溶栓治疗的临床疗效,评价其安全性,选取2015 年1 月-2017 年2 月期间本院收治的28 例脑梗死患者列为研究对象,分别给予介入溶栓治疗与静脉溶栓治疗,现进行如下报道: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研究选中的28 例脑梗死患者均为本院2015年1 月-2017 年2 月期间收治,纳入标准:①结合临床特征表现、脑结构及脑血管影像学检查,证实符合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会议修订的疾病诊断标准;②首次发病,发病至入院时间<8h,治疗2 周内生命体征平稳;③短期内无手术史、严重心力衰竭、颅内出血情况.排除标准:①合并脏器功能不全、全身感染及血液系统疾病;②临床资料不完整,中途退出或失访.将28 例患者按照住院号排序,序号奇数者纳入观察组,序号偶数者纳入对照组,各组14 例,期间未有患者脱落或剔除,无需患者补入.观察组:男性8 例,女性6 例,年龄47-79 岁,平均年龄(64.53&plun;7.22)岁,合并症:高血压7 例,糖尿病5 例,动脉硬化2 例,对照组:男性7 例,女性7 例,年龄46-80 岁,平均年龄(65.14&plun;6.98)岁,合并症:高血压8 例,糖尿病5例,动脉硬化1 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合并症等一般资料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进行比较.

1.2 方法 观察组行介入溶栓治疗:在DSA 系统监视下经股动脉穿刺插管,将5F 导管送入颈内动脉行脑血管造影,确定闭塞血管部位,将尿激酶50 万U 溶于90mL 0.9%生理盐水中,采用微量泵以1mL/min 的速度进行推注,根据患者病情经导管给予20-40mL 20%甘露醇,注射后行脑血管造影,拔掉导管后按压穿刺点,术后给予尿激酶5-10 万U,连续2 周,第2 天口服阿司匹林与尼莫地平,预防血管痉挛.对照组行静脉溶栓治疗:将尿激酶100 万U 溶于250mL 0.9%生理盐水中进行静脉滴注,30min 内滴注完成,术后处理同观察组.治疗过程中观察患侧脑动脉改变情况,溶栓结束后需及时将患者送回病房,继续进行肝素抗凝、神经细胞保护剂等常规治疗.

1.3 观察指标 (1)血管再通情况:溶栓后即刻行血管造影,评估血管再通情况,完全再通:闭塞血管再通,远侧动脉充盈;部分再通:血管狭窄增大,再通程度达20%-49%,远侧动脉充盈;未通:再通程度<20%.(2)临床疗效:治疗2 周后,根据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会议制定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进行疗效评估,治愈: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90%;显效: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46%-90%;有效: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18%-45%;无效: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18%.总有效率等于治愈率+显效率+有效率.(3)不良反应情况:观察术后不良反应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 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用构成比或率表示,统计学检验水准设定为:α等于0.05,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血管再通情况对比 在血管再通方面,观察组完全再通率显著高于对照组,未通率显著低于对照组,两组间差异经统计学处理有显著性(P<0.05).见表1.

2.2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对比 观察组经动脉介入溶栓治疗,治愈8 例,显效4 例,有效1 例,治疗总有效率为92.86%,显著高于对照组,两组间差异经统计学处理有显著性(P<0.05).见表2.

2.3 两组患者治疗后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 观察组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两组间差异经统计学处理有显著性(P<0.05).见表3.

讨论

脑梗死发病突然,多见于老年人,是临床常见脑血管疾病,其发病率占急性脑血管病的50%-60%,致死率高达5%-15%.脑梗死主要病因为动脉粥样硬化,血管内膜损伤及血小板黏附在血管内形成血栓,导致血管闭塞,从而引起动脉血流减少.患者常常遗留智力下降、肢体瘫痪、神经功能障碍等后遗症,对患者生命质量造成严重威胁[2].脑梗死发生后,梗死核心区周围组织仍有临界血流量,实现该临界血管再通能够保证神经细胞存活,针对这一病理特性,临床学者开展了介入治疗、药物溶栓等一系列治疗研究.既往临床多采用手术再通血管、手术切除血栓、全身抗凝等治疗手段,由于脑梗死患者血液黏稠度较高,脑血流循环受阻,常规疗法血管再通率不高,而且致残率与致死率仍然较高.

近年来介入治疗被广泛应用于脑梗死治疗,其在改善脑血流灌注,减轻脑组织损害程度方面具有突出优势,而且并发症少病残率低.尿激酶不具有抗原性,能够促使纤维蛋白降解从而促使血栓溶解,有学者提出需要严格控制溶栓治疗中的剂量,而且需要严格掌握适应症[3].本次研究中观察组经介入溶栓治疗后,血管再通情况满意,完全再通率显著高于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间差异经统计学处理有显著性(P<0.05).与静脉溶栓相比,介入溶栓治疗能够清晰展示血管栓塞位置,从而避免再闭塞,该方式的适用性更强,而且能够减少溶栓剂的剂量,减轻不良反应.在临床应用中需结合患者年龄、病情等选择适宜的治疗时间,一般情况下发病6h 内是动脉介入溶栓治疗的最佳时间,而且治疗过程中需密切观察患者各项指标,发现异常情况及时处理以保证患者治疗安全.

综上所述,对脑梗死患者采取介入溶栓疗法能够明显提高治疗效果,打开闭塞的血管,不良反应少,是一种安全可靠的治疗方式,值得推广应用.

安全性论文范文结:

关于安全性方面的的相关大学硕士和相关本科毕业论文以及相关安全性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下载。

1、转基因食品安全性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