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阅读方面毕业论文怎么写 和一个人的阅读标本类毕业论文怎么写

本论文主要论述了阅读论文范文相关的参考文献,对您的论文写作有参考作用。

一个人的阅读标本

看别人怎么读书,一直成为我个人兴趣的焦点所在.那是碰见知己推杯换盏的开怀惬意,那是心灵风生水起互相砥砺切磋的默契遇合.我把他们的看法、理念、经验、观感视为生命阅读的标本,没事就打开,进而分享到一种特殊的性格魅力和精神品鉴的自在.“人生是一,人生之道是多”,生也有涯,与众多心音接通款曲,遂产生游走八荒的无际悬想,该是多么美妙的事!

与阅读结缘,不禁想起《书摘》杂志从前开设的专栏“名家荐书”,由于有77位著名人物的联袂参与,那相当于接力棒一样传递下去的精神仪式,让时过境迁的我辈依旧望梅止渴荡气回肠.

列举必要的书单和书目,对于爱书人而言不啻迷路问津的点化,在此听着前辈高人的指教熏陶,后生小子焉敢妄加非议,即便不是毕恭毕敬,也只有洗耳恭听的份儿.过来人的道场,我二十几岁时就挤进去了.真是幸运外加感激!

帘幕挑开,人生庄严的气象乃至智慧的笑谈尽在眼前.是呀,我看到了许许多多裸露的心魂粉墨登场或是低斟浅酌,别有底蕴与情怀,别有风趣和格调.

隔着一段岁月,你听季羡林先生说书,果真是娓娓道来,勾描点染,玲珑可喜,他推崇《世说新语》,说读此书,“如食橄榄,回味无穷”,“有的话不能说明白,但一经说出,则听者会心,宛如当年灵山会上,世尊拈花,迦叶微笑.”彼此是以心传心地默默打开和承接,轻松自然,和颜悦色,哪里是后来人解读经典的无端牵强造作劳心费神?言及《李后主词》,季先生不同意王国维先生的看法,“后主俨有释迦基督担荷人类罪恶之意”.他的结论是,“中国历史上多一个励精图治的皇帝,没有多大分量.但是,如果缺一个后主,则中国文学史将成什么样子?”他把李后主摆在了艺术家的行列,而不是宗教救赎的一头儿.这样的掂量还是精当的,恰如其分的,让我们懂得解读历史人物就是带着特定人生认知和价值评判尺度的合情合理的取舍,人为的夸大和贬低都不好.由此我联想到最近一些年刘再复先生在谈论《红楼梦》时将宝玉无限拔高的倾向,说什么宝玉就是准基督,此类话在我看来,是由爱生成的痴,哪里有那回事呢?中西文化比较,千万要把好彼此的脉,不能一味感情评断.历史有是非,感情也有虚实真伪.宝玉身上当然有真的一面,但也有妄的一面,正是后者毁了柳湘莲和尤三姐的一段好姻缘.

荐书其实犹如鉴宝,当事人起码得为那个真相说出个所以然来.为此,我窃喜与蒋孔阳先生心有所契,遥有同感.20世纪80年代后期他曾经来我所在的大学讲演,可惜因缘错过,至今引为憾事.但后来读他荐书的诸多妙语,还是顿开茅塞,眼界为之洞达.譬如,他在梁启超《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的推介导语里说,五四时期的学者,不仅有学问,而且有气派,他们对所研究的学问,都是指挥若定,侃侃而谈.梁启超的这本书就是一例.它的可贵之处,在于展示了每一个学者“全人格”的发展.正是沿着孔阳先生的指点,我后来买到了梁启超的大著,看他在历史的册页上开凿智慧的甘泉.学问跟人格,修养与进境,执拗与天真水融般的浑然一体,不恰恰是那一代学人的本色和风格所在吗?今天我们的学界匮乏五四精神的气质和神韵,主要是没有“全人格”的塑造和承接.“有气派”,这说得多好啊!鲁迅的气派,林语堂的气派,吴宓的气派,黄侃的气派……让人浮想联翩,感应着人类灵魂深处的底色和堂奥.

蒋先生看书,常能切中要害,举其命脉而言.如他推荐《理想国》时就指出,凡是理想主义者,都喜欢把自己的“理想”强加于人,从而免不掉专制主义的色彩.柏拉图的《理想国》是人类理想主义的滥觞,也是人类专制主义的滥觞.从前不懂这些话的题外之意,如今阅历有所增益,才明白先辈的读书,是品出了味儿的.柏拉图驱逐诗人出理想国的例证,与斯大林对前苏联白银年代诗人的放逐迫害,可谓是精神和理念上的顺向继承和延伸.它们都是理想主义本身出了问题.“人的本性充满了矛盾”,追求完美,常常毁掉完美.乌托邦的梦想设计,的确让人类的各式各样的道德理想实践历经凶险,尝够了报应的苦头.

看名家荐书,其实也是看他们张扬自己的个性、风骨和精神传承,包括他们情感的跳跃奔腾,理性的凝思和审视,乃至命运行程中的一些点化和醒悟,总觉得是无尽的滋养,无限的敞开、揭秘和启迪.读刘白羽对《巴黎圣母院》的评点,我一瞬间仿佛跳入思绪纷飞的大海里,享受着浪花四溅的洗礼.刘白羽的读解方式,是作家的印象眉批,继承了中国古典文论的即兴、点染、勾勒的脉动,是散点透视、随性的发挥,却又是生命深层次的聚焦、折射和梳理.

《巴黎圣母院》,一本圣洁的书,包裹着罪恶和贪欲的洗礼的书.它在充满人生黑暗、愚昧、贪婪和混乱的精神画面里,镶嵌着灵魂的渴望、个性的自由和美的颤栗.刘白羽将这个最富有魅力的主题的展示留给了对该书最后一章的细微写照,悲剧的收场,冰冷的十字架下,爱斯梅拉达和发疯的母亲最后一次相见,而那时墙和铁栅隔在她们中间.“姑娘把胳膊伸进窗口,隐修女就扑到那只手上,把嘴唇久久地贴着”,隐修女就是那位母亲,分别十五年后重逢,她们却要阴阳两隔——雨果用一系列细节照耀了母亲的哀痛决绝,你看,她用使出浑身力气的手把那些生锈的铁条拆掉,抱着女儿在狭小的屋子里走来走去,放声大笑之后又放声大哭……然而悲惨的命运随后又将她们双双带到绞刑架下,让母亲亲眼看着女儿去死.刘白羽说,最后这个母爱的挣扎,把善美和邪恶的搏斗推向.她的祈求,她的哀告,她的哭诉,都无济于事了,“她突然直挺挺地跪下了,掠开满脸的头发,让两只细瘦的手垂在腰下,于是大颗的眼泪一滴一滴从她眼里流出……”

什么是生命的悲哀的美,这就是!沿着刘白羽的记忆脚印,我再次打开陈敬容翻译的《巴黎圣母院》,隔着二十多年的光阴,再度见证那美的毁灭,那历史的车轮颤动地碾压灵魂的噩梦,还有那人性的胜利,理想主义的胜利!当敲钟人伽西莫多的尸骨和爱斯梅拉达的尸骨紧紧搂抱在一起的时候,“人们想把他同他抱着的那具尸骨分开,他就倒下去化作了灰尘.”这是这部长篇小说的终局,有点像最黑的黑暗里的一道亮光,透过了岁月的浸润与洗礼,在世代读者的心头燃起一团火,熠熠生辉光彩照人.

也许,真正的阅读都是点亮灯、拢起火的过程.看名家的推介,浏览他们一辈子的心得体会,你就有一种被照亮的惊喜、感动与欣慰.

阅读者如果不爱书,或者敷衍塞责,或者蒙混过关,那书评指南都不会好到哪里,反之,如果那些前辈抑或同龄人是发自内心地跟我们交流,是想表达他们内心深处的洞见与发现,那么这样的阅读平台就值得信服和依托.是的,许多次我都在重读《清凉的书眼》——就是前面提到的那77位知名人士的读书推介,后来结集成书——在它的引领下,寻到了生命阅读的一片宽广天地.

其实每个读书人都有属于自己的精神坐标、人生追求和艺术之道.作为读者,我并不会盲目地认同所有的推荐,但是对我而言值得借鉴和欣赏的,一定是能够在内心深处引发强烈激荡共鸣的作品类型.

譬如,《选集》《传》.

当然以史传文字见长的王朝柱推荐的《传》是金冲及主编、文献出版社版本的,不是我心目中的那本罗斯·特里尔的.前者是集体攻坚之作,属于根据丰富而可靠的第一手资料写出的比较翔实的信史,从中也足以看出的个性对时代和历史的决定性影响.但相比之下,我还是更喜欢后一种,因为它更加人性化艺术化,可读耐看.尤其是特里尔让我们看到了的处境、胸怀、眼界和方法论上一些国人不易发觉和触摸的部分.

黄宗江和张炯两位都不约而同推荐了《选集》.他们可谓各有见地.

宗江的批语云:“他的话虽然不是一句顶一万句,却常是一句顶一句的真理.”老先生不无幽默调侃地写道:“寄语当代摇滚青年,岂可不读毛著!”

把摇滚乐和文章放在一起,还真是别有气象!

张炯则是从文脉文体文气角度大力推荐毛选的,他说《选集》中的文章自有一股雄豪之气,加之睿智晓畅的文风,会成为我们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

在我近知天命之年,从网上邮购了四卷本的《选集》,还有八本《文集》,有点补课的意思.谢谢的书,让我看到了洞见、阅历、思辨、、谋略、胸襟……翻江倒海的魅力所在.这样的书写,加上诗词,千古一人而已!

在罗斯·特里尔所著的《传》中,我看到了一段非常难得的记录,那是晚年的有一次跟身边的护士吴旭君聊天时的感概:“我们生活在地球上吃了不少鱼”,“我在世时吃鱼比较多,我死后把我火化,骨灰撒到长江里喂鱼,你就对鱼说:‘鱼儿呀,给你们赔不是来了,他生前吃了你们,你们现在吃他吧……’”

这是我看到的最生动可爱的形象.

不读书,不知人,也无法阅世,不了解也不理解生命的诸多神奇和奥妙.不是吗?

三毛说过:“看书,这让我多活几度生命.”余华说过:“阅读让我们的人生道路由单数变成了复数.”还有一位身边的作家朋友鲍尔吉·原野说:“写作让人活两辈子”,我想补充一句,阅读扩展开来,等于是让我们无数次生,无数次死.不是吗?你在书里走过了千山万水,踏遍了海角天涯,历练过世道沧桑,寻觅着人性和历史、自然与宇宙的“一切的一”,以及“一的一切”.

是的,阅读打开了心灵的窗,推开了命运的门,点亮了情感的灯,聚拢起希望的理智的火……

让人从“马革裹尸当自誓,峨眉伐性休重说”的《稼轩词》走到“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太史公《史记》,看《第二十二条军规》里的荒诞、绝望和无可奈何,“然而你笑了,会心地笑了,含着泪水笑了,人类面对着荒诞的现实时,最终还是显示了他们的优越,作家所采用的黑色幽默的态度本身,就是这优越感的体现”(陈建功推荐语).

当然,阅读绝对不是信马由缰地无所归属,因为世间书籍如汗牛充栋,而生也有涯,精力有限,我们对书的挑剔自然就有了选择的态度.

一个人面对浩瀚书海,有时候的确如大海捞针,会有不知所措的茫然之感.而这个时候,倘若有人帮助你,给你一处驿站,一个踏板,一次信息交流的平台,那么你或许会借助它,找到精神通向无际远方的地平线.

二十多岁时读书,就像摸黑走路,好在前面有一点光亮了.我曾经按照孙犁先生《书衣文录》上记载的那些书目购书.因为那个时候还盲目地买,不大懂得鉴别.是《书衣文录》上眉批点染的诸多管窥之道,开启了我混沌迷离的目光.如《达夫书简》上写的话:“单从爱情而言,郁氏可谓善于追逐,而不善于掌握;善于婚姻前之筹划,而不善于婚后之维持矣.此盖浪漫主义气质所致也.”当年热衷于浏览郁达夫的作品,《沉沦》《迟桂花》《春风沉醉的晚上》等等摆在大学寝室的书架上,看在兴头上.与此同时,也翻阅达夫跟王映霞的通信,寻觅一个人在爱意颠倒时的情感游丝.而孙犁先生的看法,让我明白命运跟性格有关,跟气质有关.达夫后来的悲剧正应验了浪漫主义者的人生吊诡之处.热切有余,理智不足,飞扬无度,落地无根,是此类人的通病.

《书衣文录》上的文字和提到的书,确实让我大开眼界.围绕着购书赠书写书读书,那位睿智的老人帮助我找到了一点属于自己的理解和会心.这回味无尽的点拨,受用无穷.譬如,我喜欢《菜根谭》,但孙犁先生不喜欢.我就琢磨着究竟是怎么回事呢.二十多年过去了,再来重温《书衣文录》作者当年的感遇,他说《菜根谭》“既非禅学,也非理学.两者不纯,互有沾染,不伦不类.这是读书人,在处世遇到困扰时,自作聪明,写出的劝世良言,即格言之类的东西,用之处世,也不一定行得通.青年人之所以喜欢它,也是因为人际之间感到困惑,好像找到了法宝,其实是不可靠的法宝.”是呀,年轻时容易轻信,时间久了,就变得不容易相信,这是人生的难题.

再说,格言警句一类的劝世书,跟时行的励志类教程,都属于心灵鸡汤,看点不妨,看多了就无效.今天的人过于讲究功利目的,所以弄不好就受骗受伤.而书是疗伤的吗?也许有一点儿.我读《书衣文录》,越到后来,就越发觉得书其实是无用的,也是无效的,它的唯一好处就是让我们能够心灵通达起来,活得有一些诗意罢了.就如同孙犁先生写在那些书卷包装封皮上的话,或者以观天地人文,或者沉思历史风物,或者书写心底涟漪,即如这样的冥想:“去年此时,一小鸟扑入室内,方思永伴,又受惊一逝不返.余在青岛时,伫立海滨,见海鸥忽下浴于海水,忽上隐于云端,其赴如恋,其决如割.痴心相系,情思为断.小钟嘀嗒,永志此缘.”读书亦成痴,缔造人生一空幻境界矣.镜花水月,杳然如阙.但那美似乎常在,那顾盼似乎永续,那依恋仿佛一世情牵!

当然,阅读跟一个人的心境、志向、气质、精神品位还有命运感等等有着难以割舍的缘.

也许每个写作者就源头来说,首先都是一位合格的读者.

余华有一段话至今依然引发我的强烈共鸣:“没有一个作者的写作历史可以长过阅读的历史,就像没有一种经历可以长过人生一样.”在说到从前阅读的饥渴状态时,余华说是“用喝的方式去阅读那些经典作品”.

在读书随笔集《温暖和百感交集的旅程》中,我们得以领略和见证余华式的阅读.走过了早期“喝”的历程与状态,中年余华开始“用品尝的方式去阅读了”,结果他意外地发现,“品尝比喝更加惬意”.

而我所以格外看重和喜欢余华的经典阅读品评,是由于在自己的中年写作和阅读遇到障碍的时刻,它们给了我重新调整思路和及时理清头绪的契机.

有很长一段时间,我对从事文学批评没有了兴趣,有的只是厌倦.因为我读到的绝大多数批评,只是概念、逻辑、术语的复制和粘贴,它们与我年轻时看到的托马斯·斯特恩斯·艾略特的说法,“像闻到玫瑰花香味一样”地写评论,一点都没有关联.后来我试图寻找个案,终于发现,最好的作家论还是出自另一位作家之手,而不是来自文学批评家.就像写《为什么读经典》的卡尔维诺,以及中国本土的余华.

是的,当我读到余华写布尔加科夫、契诃夫、博尔赫斯、卡夫卡、威廉·福克纳,尤其是写布鲁诺·舒尔茨的文字时,内心的震撼是无以复加的.

是的,作家需要重读,经典需要重温,甚至阅读本身都需要重新寻找开启那生命之门的另一把钥匙.

如果说,《清凉的书眼》里收录的文字是画龙点睛之笔,是线条勾勒、焦点聚焦,是路线图和纪念碑的底座,《书衣文录》则像一位导游,漫不经心地指指点点,意在烘托文学山水的弦外之音、韵外之致的话,那么《温暖和百感交集的旅程》就是走进心灵风景腹地和人文典籍内部的一次穿越、巡游和洗礼.

年前开始进入对博尔赫斯作品的另一轮热烈阅读之中.这个睿智悲悯包罗万象的阿根廷老人的文字一直是我心底最深处的谜.与此同时我交替地浏览手头能找到的所有有关博氏的资料,包括三本传记,还有西方人撰述的一系列研究访谈.结果我意外地发现余华的随笔《博尔赫斯的现实》,放在这里面同样精彩出色.

在我眼里,余华和博尔赫斯是对接的契合的,是心灵的贴靠与精神上夯实的浇筑与贯通.真正意义上的作者总会在同时代或是后代人中创造出少数的“幽灵读者”,那是趋于无限的少数人,从而向着遥远的未来敞开和接引.余华无疑是博尔赫斯在中国的少数幽灵读者.同样写作出色的另一个幽灵读者大概是马原.很有意思的是,马原的写作有博尔赫斯的影子,悬念、迷宫、圈套游戏,等等.而余华的写作似乎与博氏风马牛不相及,骨子里相通的是他们看待世界和人生的方法与态度.苦难、救赎、希望、幻灭、时间的无穷戏法、灵魂的恐惧和悲哀、历史的虚拟不定,等等,两个人是在不同的两极上分享着同一个话题、谜语和梦境.

在《博尔赫斯的现实》中,余华看到了这位阿根廷作家谜语般的写作样式,他创造了无数个存在的,以此让文学作为一种精神的疑团守候在时间的历史长河深处让人猜.“离开现实”,“让怀疑流行在自己的叙事之中”,从而“成为了迷宫的创造者”,余华探测着博尔赫斯的心迹路向,把握着他文字园地里一瞬间就会让我们迷失的通幽小径的秘密的美.

那么究竟什么是博尔赫斯的现实呢?

我沿着余华的思路,将其理解为写作的隐身和人生终极价值的不确定性.博尔赫斯把自己隐藏在小说包罗万象的中,如他自己所言,“珍藏一片树叶的最好方法,是把它放进森林里面.”进而他就把小说当成了有限生命的无限潜望镜,潜伏于时间、事件和细节的深水域,透视着命运的肌理构成连同活着的真谛及其秘密所在.“时间被无限地拉长,现实又总是转瞬即逝”,这就是博尔赫斯的感觉,这就是博尔赫斯的梦.“当他让两个博尔赫斯在漫长旅途的客栈中相遇时,毫无疑问这是一个在幻觉里展开的故事,可是当年轻一些的博尔赫斯听到年老的博尔赫斯说话时,感到自己是录音带上放出的那种声音.多么奇妙的录音带,录音带的现实性使幻觉变得真实可信,使时间的距离变得合理.”换而言之,余华认同的博尔赫斯,是进入了文学的古老信仰和秘密的精神王国的灵魂传声者.“他如烟般飘起的叙述却是用明晰、质朴和直率的方式完成的,于是最为变幻莫测的叙述恰恰是用最为简洁的方式创造的.”博尔赫斯的风格是以少胜多,以无胜有,以虚构的捕捉胜过现实的描绘.因而,他是20世纪最了不起的极简主义大师.

在那篇精到优雅深邃的随笔的尾声,余华再度以例证确认了博尔赫斯的价值,说他在《秘密的奇迹》的最后这样写道:“行刑队用四倍的,将他打倒.”

在这里余华带着一点诡异的口吻跟读者分享着博尔赫斯的秘密的现实.他用了四倍的的说法,却不交代这四倍的基数是多少.“博尔赫斯似乎在暗示我们,他写到过的现实比任何一个作家都要多.他写了四倍的现实,可他又极其聪明地将这四倍的基数秘而不宣.在这不可知里,他似乎希望我们认为他的现实是无法计算的,认为他的现实不仅内部极其丰富,而且疆域无限辽阔.”

后来我在埃德温·威廉森所著的《博尔赫斯大传》的后记里,读到当这位作家去世后在为他举行的葬礼仪式上,蒙特默林牧师现场宣读了《约翰福音》开头的诗句“太初有道……”并发言说,“博尔赫斯一直都在不懈地寻找一个能够囊括所有事物终极意义的词”,但是人永远都不可能单凭自己的力量找到那个词——他迷失在一个迷宫里.正如圣约翰教我们的那样,“不是人类发现了道,而是道找到了他.”

可以说,威廉森和余华是以不同的视角分别发现了博尔赫斯作品中奇谲超凡的精神魔力所在.他们都是在慢斟细品一种潮流之外的文学经典,打量着作家究竟凭什么去为他心目中的幻想世界确立心灵标尺,怎样得以进入精神的无时间性的永恒旅行.

大概真正意义上的阅读,就是有效的反馈、了然的沟通和享受亲密意味上的抚触.

有时候那是精神上的反差、错位与对位,就像余华为自己的作品《在细雨中呼喊》韩文版做的序言里,提到普鲁斯特《追忆逝水年华》中一段精美的描述所带来的海绵吸水一般的忧郁和怅惘.“当他深夜在床上躺下来的时候,他的脸放到了枕头上,枕套的绸缎可能是穿越了丝绸之路,从中国运抵法国的.光滑的绸缎让普鲁斯特产生了清新和娇嫩的感受,然后唤醒了他对童年脸庞的记忆.他说他睡在枕头上时,仿佛是睡在自己童年的脸庞上……”

这就是文学让我们拥有的沉醉跌倒的力量,回到心弦深处咀嚼无尽光阴一去不返的疼痛和凄凉.也许余华的《活着》透过一个人一生的故事,用时间流淌的方式讲述了命运的变化,“我知道福贵的一生窄如手掌,可是我不知道是否也宽若大地?”同样他的《在细雨中呼喊》,亦像雨夜演奏的琴曲那样缠绵不绝地将我们带到人生的祸福、恩怨和悲喜之中,领略到岁月无情的游走、运气的无序飘忽和人性的起伏不定……

文学写作和文学阅读在最美好的时刻是注定相遇的,然后擦出火花电流.

在此情形下,无论读哪一种文本,都会是精神的绝妙交流,都会是对心灵标本的打捞、追寻和确证.我以为对一个作家全方位的考察,要把他是否是一个合格进而是卓越的读者这一指标包括在内.

是的,即以余华来说,我觉得通过他的读书随笔集《温暖和百感交集的旅程》,我们会进一步切身领略到这位作家思想天地的开阔高远、精神世界的幽深绵密.正是文学史上的那些大师留下来的生命湍流般的遗产,激活了中国本土作家余华生命创造力的灵感热量与能量.

在我眼里,不会阅读的作家是没有弹性和生机活力的.即便是天才,也迟早会失去写作的本领,因为他(她)没有参照、依傍和焕发才思的源泉.

反之,像余华那样不断汲取,不断提升自己的阅读品质,那心灵的光照才会降临.

细读他的《契诃夫的等待》,我们借助余华的指引,会发现契诃夫和贝克特的剧情与生命摄取方式的相似性,《三姊妹》等的是不再来的日子,《等待戈多》等的是一个只能盼望却无法如期到场的神秘怪客.更有意味的是,在这里余华谈论更多的还是林兆华搬演的戏剧《三姊妹·等待戈多》,一个后现代主义式的拼贴和混搭类作品,今天看来并不天然化合,有故弄玄虚人为撮合的内伤,但是那种出新的探索还是值得一说的.余华认为:“将契诃夫忧郁的优美与贝克特悲哀的粗俗安置在同一个舞台和同一个时间里,令人惊讶,又使人惊喜……舞台的风格犹如秀才遇到了兵,古怪的统一因为风格的对抗产生了和谐.贝克特的台词生机勃勃,充满了北京街头的气息,契诃夫的台词更像是从记忆深处发出,遥远的像是命运在朗诵.”

如果放远一点目光,我们会在余华后来写作的《兄弟》里找到这种类似的拼贴和混搭风格的再现.上部写“”,用的是契诃夫式悲剧优美的调子,下部写新时期的商业主义泛起人的横流,用的则是类似贝克特的粗俗的杂耍风格.

阅读的影响和渗透,就是这么丰富精彩、地道天然,它甚至像影子一样复现在阅读者自己的写作轨迹之中,时而变本加厉,同时又浑然不觉.

“对阅读者来说,重要的是他们记住了什么,而不是他们读到过什么.”余华此番话可谓一语中的,道破了阅读对生命建构的真正玄机所在.

在《文学和文学史》中,余华深入探讨了文学阅读和文学史的潜在关系,他不无机智地指出:“每一位阅读者都以自己的阅读史编写了属于自己的文学史.”换而言之,有价值、有趣味的文学史如果偏离具体的阅读现场和接受渴望,那么它充其量就是枯燥乏味的教科书一类的时间标本,而不是高度精神化、审美化的心灵标本.

也许,现有的规范正经的文学史教科书会无视或者有意识地疏离一个叫布鲁诺·舒尔茨的人.但那是颠倒和误置.余华看到了“几乎所有的文学史都把作家放在了首要的位置,而把文学放在了第二位”的荒谬逻辑,也许法国人保尔·瓦莱里是一个可爱的例外,他顽固地认为,文学的历史首当其冲的是精神的历史,而不仅仅是作家和作品的历史.文学的历史只有来源于阅读者的亲身参与见证,才是鲜活的,可塑的.就像余华对布鲁诺·舒尔茨的体味和认知.

也许作家对作家的发现,是文学阅读最有魅力的诱惑之一.在中国,翻译家是最早发现外国作家品质的人,其次就是作家.如果说是王道乾发现了玛格丽特·杜拉斯个性飞扬的世界的话,那么王小波则将其推向生命本源的极致.如果说是施咸荣找到了塞林格的《麦田里的守望者》的神秘心跳,那么王朔则以接受者的身份确立了他与这位顽皮的长不大的孩子的奇妙共鸣,他用《动物凶猛》对位了塞林格的品质.而同样余华是中国最早读懂布鲁诺·舒尔茨的人.他看到了“他的温情如同一棵大树的树根一样被埋藏在泥土之中,以其隐秘的方式喂养着那些茁壮成长中的枝叶”,然而骨子里这位奇异的波兰作家“似乎建立了一个恐怖博物馆,使阅读者在走入这个变形的展览时异常地小心翼翼.”一方面,他的叙述“有着旧桌布般的柔软”,他的作品中“有着惊人的孩子般的温情”;另一方面,他又用变形的剃刀般犀利的笔触粉碎了尘世间的一切美好,将绝望、幻灭和冰冷的影子灌注到气脉流通的字里行间.在《鸟》《蟑螂》和《父亲的最后一次逃走》里,舒尔茨刻画了人类精神史上的最难忘的父亲形象.他的逃离人间梦魇的初衷,让他成为非人,虽然没有羽化成鸟,却一直在为此孜孜不倦地努力着,而最后是以蟑螂、蝎子或者螃蟹的异化形象,终于找到了心灵的归属感.这是剥皮剔骨的对人生价值的彻底反叛、超越和游离,舒尔茨以近乎卡夫卡的方式开掘了父亲的精神流亡之路.他希望过着小动物一样的生活,不管多么凄凉悲惨无助,可是,就是觉得比苟活在人间地狱里好,这不仅是要挣脱道德礼法乃至体制层级的羁绊,而且是要走出人形人身的固有罗网.老子说:“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看来舒尔茨是想以身体变形和异化的方式来抗拒和战胜人的精神的异化.这是他的文学王国得以确立的基本信条.

文学阅读的深度影响对于作家来说是借鉴、渗透和更新旧有的写作样式,是沉潜琢磨变异后的再生.也许正是这种缘故,当我最近重读余华的《第七天》时,就越来越感到那里似乎有着布鲁诺·舒尔茨的灵魂的投射、洗礼和伴随.是的,在许多章节里,余华打开了生与死的界限,他悲凉而又温情的笔触,不断地刻画着殡仪馆里那些亡灵的心愿和回声.那是骨骼与骨骼的碰撞与交响,死者们交谈、呜咽或者唱歌,都是为了另一种存在的到来和解脱.那像是死亡的化妆舞会及表演,充满了神圣的宗教感,点染着生之迷茫,和灵魂逃逸时的无奈的欢快.

《第七天》是余华写完《兄弟》后长达八年之久才拿出来的作品.

也许,心灵的阅读会让所有功利性的写作,都变得相对地迟缓、犹疑和延宕下来.

是到了我们应该充分吸氧的时刻了.就像那个奇妙的说法揭露的,“文学史会越写越薄”.为什么呢?我想不言自明.

答案就在风中.就在风中飘.

阅读论文范文结:

关于阅读方面的论文题目、论文提纲、阅读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参考文献的相关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

1、青春风杂志免费阅读

2、英语杂志在线阅读

3、杂志阅读

4、杂志在线阅读

5、期刊阅读

6、飞魔幻杂志免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