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德育类开题报告范文 和中国传统家训文化对当代家庭德育类开题报告范文

本文关于家庭德育论文范文,可以做为相关论文参考文献,与写作提纲思路参考。

中国传统家训文化对当代家庭德育

耿瑞珍

【摘

要】个人品德养成的关键场域在家庭,家庭德育是现代德育的基础.中国传统家训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德育思想,并与现代家庭德育“血脉相承”.客观公允地研究传统家训文化,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并结合时代需要进行现代转化,不仅有助于扩展当代德育研究的视野,深化对当代家庭德育的认识,也有助于推动整个社会的思想道德建设.

【关键词】传统家训文化;当代;家庭德育;启示

中图分类号:G7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6)11-0116-03

作者简介:耿瑞珍,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生,河南牧业经济学院思想政治理论教学部副教授.研究方向:公民教育.

传统家训文化是中国古代社会一种重要的文化现象,蕴含着十分丰富的德育思想和内容.从历史文化发展的角度看,传统家训文化与现代家庭德育思想有着“血脉相承”的关系.因此,对传统家训文化的研究,有助于扩展当代德育研究的视野,深化对当代家庭德育的认识,强调当代家庭德育的功能和重要性,从而更有效地推动整个社会的思想道德建设.

一、家庭德育在当代德育中的地位

20世纪90年代,知性德育因脱离生活而受到批判,“德育回归生活”理念日趋受到重视,继而提出了“生活德育”的思想.据文献研究发现,“德育回归生活”理念的提出多是对现实德育实效性不满的反思,因此,“回归生活”便成了提高德育实效性的重要路径.相对于生活的多层面性,家庭生活是德育回归的最为基础的路径,它构成了学校德育、社会德育的底色.因为在家庭环境中,由于血缘关系的存在,家庭成员在感情上更容易沟通,家庭成员尤其是成年人的言行举止、思想观念无时无刻都在影响着其他人,特别是对未成年人的品格、价值观的形成起着不容小觑的作用.大量研究资料和生活案例显示:一个人后天的品格与其从小所受到的家庭教育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家庭已不能仅仅从“私人领域”这一角度去看待,其作用的辐射性已远远超出了私人领域,而对社会的发展产生着巨大的影响.我国《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明确指出:“家庭是人们接受道德教育最早的地方.高尚品德必须从小开始培养,从娃娃抓起.”所以,家庭担负着育人的最基础、最重要的功能,家庭德育是现代德育的基础,只有夯实家庭德育这一根基,整个德育的大厦才会得以稳固.

中国历来重视家庭教育,形成和繁盛于中国古代社会的家训文化便是例证.客观而公允地评价之,并从中汲取有益成分,并在当前时代背景下进行积极转化,这是完善当代家庭德育必要而有益的途径.

二、中国传统家训文化与当代家庭德育的关系

传统家训文化是中华民族几千年历史文化与经验的积淀.作为一种“传统”,它代表着过去,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影响着现在与未来.它虽包含着历史性的糟粕,但同时也彰显着人类所共同期许的价值与理想,尤其是传统家训文化中所体现出的一些优秀成果,在不同历史时期都得到不同程度的表达,从而使之深融于中华民族的性格和品性中,流淌于中华民族每一成员的血脉中.尽管随着时代的变迁,作为传统家训文化存在基础的古代宗法父权制大家庭已不复存在,但“家庭”依然是人们在当代社会生活中的基本活动领域,并发挥着育人的最基础作用,传统家训文化与当代家庭德育之间的内在联系不容忽视.由此,从传统家训文化中汲取营养也成为完善现代家庭德育的必然之路.

1. 文化上的传承性

当今中国,家庭德育所面对的教育对象和教育环境都与古代大不相同,但是当代家庭德育却并不是无源之水,无根之木.社会文化的发展具有历史继承性,正如伯尔曼所言:“特定民族某一长时间的历史经验将此民族引向某些方向”,所以,传统家训文化作为中国传统伦理的一部分,其不再简单体现为历史事实的叙述,也体现出与当代家庭德育在历史文化上的传承关系,并为当代家庭德育提供经验借鉴.

2. 价值追求上的某些相似性

尽管传统家训文化是“历史性”的,但其中也内含着许多超越历史阶段而具有普遍意义的价值追求.如传统家训在修身方面强调立志、养德、勤俭、慎独;在处世方面强调诚信、谦恭、宽厚、和为贵;在处理家庭关系中提倡孝亲敬长、兄友弟恭、夫妻相敬等.这些主张与当前我国《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所倡导的一些精神相一致,同时也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部分内容相对应.而这些内容同样也为当代家庭德育所提倡.

3. 教育方法上的共通性

传统家训文化不仅形成了一套独特的教育思想,而且也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如古人提倡:养正于蒙、言传身教、严慈相济、因材施教.这些教育方法在当代家庭德育中也同样被重视.随着社会发展,人们文化水平的普遍提高,尤其是我国独生子女家庭的大量存在,越来越多的家庭更加重视子女的综合素质的培养,在教育方法也更加灵活,但不可否认,古人所倡导的这些教育方法至今仍具有重要作用.

总之,传统家训文化所承载的理念与方法与当代家庭德育有着密切联系,正因如此,对传统家训文化进行研究并使之进行现代性的转化,不仅是优秀文化传承的需要,也是促进当代家庭德育研究的需要.

三、中国传统家训文化对当代家庭德育的启示

1. 正确对待中国传统家训文化的历史局限性

传统家训文化根植于中国特殊的历史土壤之中,从历史角度看,传统家训文化中的内容反映了特定历史时期家庭与社会发展的需要,它既是维护封建门阀制度和士族文化的需要,也是救治世风、重建社会秩序的需要,其影响突破了“礼不下庶人”的边界,而对下层社会也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对于维护封建家庭伦理和社会伦理起着重要的作用.但它也体现着极强的宗亲文化特点和历史局限性,其过于强调家族本位、尊长本位而忽视个人的主体性和尊严.在传统家训文化中,诸如“三纲五常”“三从四德”“门第等级”等一些宣扬愚忠愚孝、男尊女卑、等级差别的严重束缚人的伦理规范大量存在.如曾国藩《谕纪泽》中提到“父虽不慈,子不可以不孝;夫虽不贤,妻不可以不顺”,程颐提出“饿死事极小,失节事极大”.三纲被上升为“天生自然,不待安排”的天理,从而被进一步神圣化,君、父、夫三权进一步强化,臣、子、妻的地位更加卑下,失去了独立的人格,双方的关系成了绝对服从的单向关系.因此,我们必须以历史性的态度对其进行正确的分析与评判,对于无法与现实社会融合的,甚至践踏人的尊严与自由的内容必须进行批判.

2. 当代家庭德育对传统家训文化中德育思想的借鉴

传统家训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德育思想,并能对当代家庭德育提供有益的启示,之所以可能,源于上文所进行的分析:一是传统家训文化与当代家庭德育之间的密切联系;二是对传统家训文化的客观评价.因此,可以在两者之间构建一种更为积极、顺畅的,以批判、继承和弘扬传统家训文化为目标的关系.一方面使传统家训文化中的精华得以传承,另一方面使现代家庭德育思想体系得以丰富,使家庭的德育功能得到更有效的发挥,同时也有助于推动整个社会的思想道德建设.具体而言,我们可从传统家训文化中汲取以下有益的德育思想:

(1)自身修养方面.从我国古人丰富的家训典籍中我们可以看出:高尚的品德是古人普遍的道德理想.如高攀龙《家训》指出:“昔人立身天地间,只思量作得一个人,是第一义,余事都没要紧.”姚舜牧的《药言》也认为:“看圣人千言万语,无非教人做个好人……决不可存苟且心,决不可做偷薄事,决不可学轻狂态,决不可做惫赖人.”同时古人指出,“人无志,非人也”,人必须要有理想、有追求,在生活中要自强自立.除此之外,古人也强调个人才能的培养,认为“才短难自立”,而“有学艺者,触地而安”,指出“大志非才不就”,“临大难,当大事,不可无学术”.可见德才兼备是古人的理想追求.同时,古人也十分强调“慎独”与“自省”,这是做人的一种高度自觉,在严格要求自己的同时,又不断进行自我反省,这是极其难能可贵的.如清朝晚期的曾国藩在为晚辈制定的《日课四条》中明确提到:“一曰慎独则心安.自修之道,莫难于养心.……人无一内魄之事,则天君泰然,此心常快足宽平,是人生第一自强之道,第一寻乐之方,守身之先务也.而北宋的范纯仁在《诫子弟言》中指出:“人虽至愚,责人则明;虽有聪明,恕己则昏.苟能以责人之心责己,恕己之心恕人,不患不至圣贤地位也.”除以上这些内容之外,古人在自身修养方面还提出诸如勤劳节俭等方面的要求.如《朱子治家格言劝言》中的辩证性论述:“勤与俭,治生之道也,不勤则寡人,不俭则妄费.”

总之,传统家训文化中关于自身修养方面的内容非常丰富,对于塑造完善人格具有重要意义.反观当今的家庭教育,功利化倾向严重,不少家长重智育,轻德育,重物质轻精神,勤俭节约的美德在某些孩子身上已被奢侈炫富的恶习所取代,漠视社会公德,慎独自省更无从谈起.个人自身修养是其立足社会的根本,家庭德育对此肩负着无可替代的重任,正如《颜氏家训》所述:“昔见世间,无教而有爱,每不能然;饮食运为,悠其所欲,宜诫翻奖,应诃反笑,至有识知,谓法当尔.骄慢己习,方复制之,捶挞至死而无威,忿怒日隆而增怨,逮于成长,终于败德.”所以,传统家训文化中的修身思想,对于当前的家庭德育状况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2)为人处世方面.费孝通先生用“差序格局”这一概念来概括中国传统社会结构的特征,在中国传统社会中,个体并不是独立的,而是被血缘和家族关系所包裹,“人情味”浓厚的中国传统社会为传统家训文化提供了重要的社会背景.教育后代子孙如何为人处世成为中国传统家训文化中的重要内容.

“谦恭宽厚”是一种人格魅力,也是做人的智慧,谦恭之人懂得为人处世要放低姿态,勤勉做事,但却并不因此而减损别人对他的尊重与敬仰.古人云:圣者无名,大者无形.人之圣,其名奄奄乎成其道;天之大,其形浩浩乎成其理.遁其名,隐其形,方为至圣,方为至大,方为永恒.而宽厚之人更懂得为人处世要心胸宽广,为人忠厚,要美人之美,才能美美与共.如唐代韩愈曾提出:“古之君子,其责己也重以周,其待人也轻以约.重以周,故不怠;轻以约,故人乐为善.”

“诚信”是中国传统美德,孟子曰:“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周敦颐把“诚”视为五常之本,百行之源.因而在中国古代家训文化也十分突出“诚信”教育.而曾国藩在《曾国藩全集·家书》中告诫晚辈:“凡与人晋接周旋,若无真意,则不足以感人.”再者,中国素有“礼仪之邦”的美称,“礼”是维护封建统治秩序与家庭秩序的重要伦理规范,这在中国传统家训文化也得到充分的说明.在《颜氏家训·勉学》中有:“礼为教本”,“礼,身之干也.”除以上这些主张以外,在中国传统家训文化中还突出了“和为贵”思想,这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极为重要的内容,深深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观念与处世方法.

人的社会性决定了人际交往的重要性.传统家训文化中的为人处事智慧对于我们今天家庭教育的意义在于:中国传统的差序格局社会发展至今,已从原来的熟人社会发展到现代的陌生人社会,熟人社会尚且注重谦恭宽厚、诚实守信等为人处世原则的运用以追求人际关系的和谐,更何况现代的陌生人社会,如果忽视了人与人之间的相互真诚、宽容、谦恭、礼让,将如何在陌生人间建立和谐而顺畅的沟通关系?尤其是面对当前在社会生活中已然表现出来的诸如人际冷漠、诚信缺失、自私自利等现象,以及网络空间的道德失范,网络空间虽为虚拟,但它同时也是现实生活中一部分,一个人的网络行为直接反映其为人处事道德准则的坚定性.古人家训不仅注重个人内在修为,同时由内及外,注重处人处事,追求人际和谐,在当下,面对更加复杂而多变而不甚理想的人际状况,家庭德育的基础性作用就更显重要.

(3)孝亲爱国方面.孔子在《孝经》中说:“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在中国,孝是人伦之始,是一切道德的根本.司马光告诫后代“治身莫先于孝”,颜之推认为:“孝为百行之首”,而南宋史浩则在《史氏宗谱》中指出:“孝亲敬长是第一等可钦之人”.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对于家庭和睦与社会稳定起到了重要作用,历代家训对其都极其重视,并且在我国的历史文化中留下佳话.在处理家庭关系中,除了以“孝”来规范父子关系之外,还有兄弟之间的伦理规范要求,提倡兄友弟恭、互相关爱.如在《颜氏家训》中有“兄弟者,分形连气之人也,方其幼也,父母左提右挚,前襟后据,食则同案……虽有悖乱之人,不能不相爱也.”曾国藩在其治家方略中要求其弟:“尔为下辈之长,须常常存个乐育诸弟之念”,即作为兄长,要担当起教育弟弟的责任.同时,在家训文化中也强调兄弟间的长幼有序,清人张伯行在《困学录集萃》中指出“古人称兄弟为雁行,谓其行次不乱,即长幼有序之意也.”

传统家训文化中体现的孝亲思想对于维护封建传统社会的家庭伦理关系具有重要作用,虽然以今天的视角去审视,里面不乏愚孝思想,但是其中对父母之爱,对兄弟之情的核心思想仍然极具价值.当今中国社会,家庭结构已发生巨大变化,在一些独生子女家庭,对子女的溺爱造成了部分独生子女目无尊长、出言不逊、自私、无担当等问题,这不能不让我们对现在的家庭教育进行反思,古人云“有子不教,是不爱其子”,“爱之不以其道,反足以害之”.“教”对父母来说是一种责任,更是一种理性的爱.古人的孝亲思想中仍有许多我们可汲取的营养.

在强调家庭伦理关系的同时,中国古人在家训中同样传达了对国家与社会的关注,从修身、齐家到治国、平天下,层层提升,要求子孙后代要有对社会、对国家的担当意识,如宋谢良佐的“莫为一身之谋,而有天下之志”,林纾的“心心爱国,心心爱民”,张之洞的“用功上进,为后日国家干城之器,有用之才”,袁黄的“志在天下国家,则善虽少而大;苟在一身,虽多亦小”.诸如此类的训诫还有很多,由此可见,中国传统家训文化所呈现的教育思想已突破了家庭门第的一己之荣,而上升到了国家理想的高度.而今天我们家庭教育中此部分内容是极其缺乏的,只关注个人的发展,只考虑生活中更现实的利益问题,缺乏社会责任心的培养,如此下去,中国的新生一代将成为心胸狭隘的一代.没有大家如何成就小家?这确实是值得现代家庭教育进行反思地方.

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的基础,个人品德养成的关键场域在家庭.从关注传统家训文化中的德育思想来反观我们今天的家庭德育,这并不意味着对传统的简单复归,而在于从传统中得到启示并进行自我提升.传统无法割裂,虽然“家训”二字在当今社会已不常见,但家训思想仍然存在,当代家庭德育理应成为中国家训文化中的一部分.面对新的时代背景,当代家庭德育也应更具全局性视野,培养出不仅关注自身,同时也更关注社会与他人的新一代.

参考文献:

[1] 冯建军.“德育与生活”关系之再思考[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04).

[2] 张锡勤.论宋元明清时代的愚忠、愚孝、愚贞、愚节[J].道德与文明,2006,(2):20-23.

[3] 尹旦萍.中国家训文化对当代家庭教育的启示[J].江汉论坛,2001,(12):57-59.

[4] 孙永贺.传统家训文化中优秀德育思想的现代转换[D].哈尔滨:哈尔滨工程大学,2009.

(编辑:郝 婵)

家庭德育论文范文结:

关于本文可作为家庭德育方面的大学硕士与本科毕业论文家庭德育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论文写作参考文献下载。

1、家庭杂志

2、班主任德育论文

3、德育教育论文

4、高中德育论文

5、德育工作论文

6、德育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