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类有关论文范文 和应急能力建设方面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

关于免费建设论文范文在这里免费下载与阅读,为您的建设相关论文写作提供资料。

应急能力建设

[摘 要]

应急能力是能力建设的重要方面.的应急能力建设是一个有机的结构体系,涵盖资源动员与配置能力、网络建设能力、应急响应能力、快速反应能力、专业技术能力等.合肥市应急预案与市政府的应急预案实现合一,加强了硬件基础设施建设,强化了资源保障能力,注重应急救援专业化队伍建设.最大的困难是县(市)区级以下的基层组织不健全.可在面上推广的应急能力建设机制的主要经验包括:健全和优化网络建设能力;健全和优化网络建设能力;强化资源动员与配置能力;快速反应与响应能力;专业技术能力;群众性应急救护知识普及.

[关键词] 、应急能力、机制建设、合肥市

[中图分类号]U698.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4053( 2017)03-0059-08

一般来讲应急能力是人的一种能力,属于潜意识.当人遇到某件事情的时候,人的大脑立即根据以往的经验和自我思维来处理这件事情的能力,是属于下意识的反应.我们对红会应急能力的理解是,履行《红会法》赋予的关于“做好备灾救灾准备工作”,在重大灾害发生时能够高效有序地开展应急行动,减轻重大灾害给人们造成的伤亡和经济损失,而在组织体系、应急预案、事故速报、应急指挥、应急资源保障、社会动员等方面所做的各种准备工作的综合体现.其中,“高效”讲究的是快速和效率;“有序”则强调按照预先设定的程序指挥、决策和部署;“综合”是指整合各种资源,动员社会各界的力量.应急能力建设简单讲就是应急管理和应急处置工作能力建设.

中国政府高度重视应急能力建设.改革开放特别是2003年抗击“非典”疫情取得重大成效以来,全国应急管理体系基本形成,自然灾害和其它突发事件防范和预警能力不断提高,应急救援能力明显提升,全社会的公共安全意识明显增强.但面对各类灾害和突发事件频发的态势,我国应急管理能力还存在风险管理能力弱、应急救援能力较低、应急管理区域协调不顺、城市基础设施防灾减灾能力滞后、公众参与能力有待提高等问题.1的应急管理体系和职能与政府的应急管理体系和职能虽不完全对应和逐一吻合,但作为中国政府应急管理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应急能力建设既关系到本身的职责效能,也关系到政府应急能力.应急能力是能力建设的重要内涵.的能力建设是一个有机的结构体系,涵盖网络建设能力、资源动员与配置能力(包括物资、资金、人力)、快速反应能力、专业技术能力等.

一、合肥市灾害和突发事件及应急工作的社会认知

选取合肥红会为课题个案研究对象是因为:1.在灾害救援中起到枢纽作用.安徽省现有16个地市,在地理位置上合肥市地处安徽中部,是连接南北及周边地区的重要交通枢纽.全省现有省红会备灾中心一个,地市只有合肥红会建成并投入使用的市级备灾库.大家知道,备灾库在救灾中起到重要作用,合肥红会备灾库不仅能在本地区灾害救援中发挥作用,同时在周边地区也能发挥效用,这个作用主要有两个,一是对地市间的灾害救援中的支援;二是中转上级救灾物资.2.应急能力建设经验具有指导借鉴作用.在全省地市中,合肥红会应急能力建设基本框架已搭建成,在16个地市中处在前列,有应急预案、有应急救援专业队伍、有硬件备灾库,有应急演练的实战经验,有政府的政策支持和专项经费保障等,合肥红会已具有六年的应急能力建设实践经验,这些经验和应急能力建设中还存在的问题都是值得借鉴的,具有典型意义.

合肥地区地处北方平原与南方山区过渡地带,位于长江、淮河两大流域分水岭的两侧.总体地势是南高、北低,地形坡度2-3%,地形标高在10-409米之间,地貌形态为平原、垄畈起伏的波状平原和丘陵,主要的微地貌单元有高丘、中丘、低丘、河漫滩、河间平地、缓坡地和冲积洪积裙.合肥市属北亚热带湿润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春秋季短、冬夏季长.从地球演化史来说,合肥地区处于燕山期断陷盆地之中,所见地层以中生界侏罗系以来地层为主.

(一)自然灾害和突发事件

自然条件决定了合肥市易涝易旱,为自然灾害多发城市之一,灾害种类多、发生频率高,多发干旱、洪涝并常伴有风雹.根据《合肥市志·大事记》中对历史灾害的记录情况进行整理分析,合肥市历史上较严重的自然灾害类别为旱灾、虫灾、水灾、地震.其中水灾造成的人员伤亡严重,对城市生产生活影响严重;虫灾和旱灾主要对农业生产影响严重,间接对城市生产生活造成影响,且虫灾在解放后已经明显好转.近年来,合肥市自然灾害多发,又多次受到从江浙沿海登陆的台风影响,引发暴雨洪涝灾害,特别是1991年、1998年、1999年、2003年洪涝灾害,2008年雪灾,2010年秋冬春连旱、2012年干旱,2016年夏季洪涝灾害,都给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一定的影响.

据统计,“十一五”和“十二五”时期,全市各类自然灾害共造成493.44万人次受灾,3.06万人次紧急转移安置;农作物受灾面积571.31干公顷,其中绝收81.98干公顷;房屋倒塌24,086间,严重损坏20间;直接经济损失381,211.9万元.2016年6-7月份,合肥市多地区发生严重的洪涝灾害,其中4个县(市)灾情严重,据统计,受灾人口达101.53万,紧急转移安置46,523人,直接经济损失133,265万元.2

近年来,合肥市的人为突发事故灾难频发,人员和财产损失严重,主要灾难有交通事故、企业安全事故、爆炸、火灾、溺水、踩踏等.虽无全面统计资料,从零星的媒体报告也可见一斑.2014年上半年,合肥市共发生各类安全生产事故1,549起、死亡184人,造成经济损失2,367.75万元.32016年上半年,合肥市发生各类生产安全事故240起,死亡116人.4合肥市及辖区县市的溺水事故频发,难以统计,2010-2014年合肥市仅5岁以下儿童的溺水死亡就达147人,5市政府办公楼前的天鹅湖,每届暑夏,前来游泳者络绎不绝,水面上人头攒动,如下饺子一般,危险性很大,管理人员不胜其烦.12年来共有63人在此溺水死亡.市下辖的巢湖市散兵镇的烟花炮竹爆炸事件,更是“名震”全国,几乎年年发生,对周边农家房屋财产造成严重损害以及工作人员伤亡.日常生活中的火灾事故时有发生,经营场所的火灾以2000年1月11日合肥城隍庙市场庐阳宫火灾损失最大,共造成619户经营户受灾,直接财产损失1762.7万元,加上庐阳宫建筑损失416.2万元,这起火灾共造成直接财产损失2187.9万元,烧死值班员1人.6-其他典型突发事件还有庐江“3-27”烟花爆竹车辆爆炸、合六高速连环相撞事故、经开区氯化苄泄露事故、董铺水库直升机坠落事故等.

(二)对工作的相关调研分析

与人们生活的距离远近如何?民众对及其灾害应急工作的理解和认知如何?据对合肥地区192人的问卷调查统计分析,其部分信息如下:

被调查者年龄分段:18岁以下者21人,占10.9%; 18-35岁者114人,占59.4%;36-59岁者46人,占24.0%;60岁及以上者11人,占5.7%.

被调查者性别比例:男性97人,占50.5%;女性95人,占49.5%,合计192人.

被调查者职业状况:事业单位工作人员25人,占13.0%;公司企业职员30人,占15.6%;个体/私营业者32人,占16.7%;自由职业者16人,占8.3%;学生50人,占26.0%;农民6人,占3.1%;城市务工人员16人,占8.3%;离退休人员6人,占3.1%;无业人员16人,占5.7%.

被调查者文化程度:小学及以下者14人,占7.3%;初中者37人,占19.3%;高中者62人,占32.3%;大学者71人,占37.0%;研究生及以上者8人,占4.2%.

被调查者对的了解程度:非常了解者1人,占0.5%;了解一点者95人,占49.5%;不了解者87人,占45.3%;不关心者9人,占4.7%.

被调查者向的求助经历:认为有向红会求助经历的19人,占9.9%;无求助经历的173人,占90.1%.

被调查者关注红十会的愿意程度:十分愿意者5人,占2.6%;愿意者111人,占57.8%;不愿意者20人,占19.8%;无所谓56人,占29.2%.

被调查者关于对灾害或突发事件应急作用的认识:认为有,且作用较大者25人,占13.0%;认为有,作用一般者109人,占56.8%;认为没有作用者12人,占6.3%;不清楚者46人,占24.0%.

被调查者是否以志愿者参加应急工作的意愿情况:十分愿意20人,占10.4%;愿意117人,占60.9%;不愿意20人,占10.4%;无所谓35人,占18.2%.

被调查者对学习预防灾害知识必要性的认知:十分有必要59人,占30.7%;有必要123人,占64.1%;没有必要4人,占2.1%;无所谓6人,占3.1%.

被调查者认为在灾难应急救援中各种主体作用大小的排序:选政府排在第1位的155人,占80.7%;选群众排在第1位的24人,占12.5%;选媒体排在第1位的4人,占2.1%;选志愿者排在第1位的6人,占3.1%;选红会等组织排在第1位的3人,占1.6%.

据对上述调研数据分析,调研对象的基本情况是:调研对象抽取的年龄分段较为合理,各年龄组人数与调研对象总人数的比例,与调研地各年龄段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也基本对应.男女比例基本平衡.调研对象的职业分为9类,覆盖面广,其中学生最多,占1/4有余,这个群体对事业知晓度和参与度最高,缺憾的是农民和农民工比例较少.调研对象的文化程度,大学以上者占41.2%,余下为大学以下各学历层次者,对的认知能力应无问题,能有效理解问卷信息、回答问卷内容.

调研对象对及应急工作的认知是:在192个调研对象中,非常了解者仅1人,了解一点者95人,不了解和不关心者刚好占了一半,说明实际工作面窄,传播力度不够,知晓度不高.曾向求助者虽仅占近10%,但鉴于机构人手少,特别是地市级人手更少,资源也不多,说明工作得到民众一定的认可.对的关注意愿,十分愿意和愿意者占60.4%,其余为不愿意和无所谓者,表明事业拥有较大的前途和希望,民众企盼在社会事务中能发挥更大的作用.关于对灾害或突发事件的应急作用,认为有较大作用和一般作用者占近70%的比例,余者认为没作用和不清楚,表明的应急能力得到较大多数民众的认可,但满意度还不够,需大力提升.希望以志愿者参与应急工作,选择“十分愿意”和“愿意”者占71.3%,表明应急工作有潜在的较多人力资源.调研对象绝大多数认为学习相关应急知识有必要性,占94.8%.关于应急救援中各种主体作用大小的排序,政府排第1位,占80%有余,与笔者预想一致,也符合社会大众的普遍看法,选择红会等组织排在第1位的3人,占1.6%,但将其排在第2位的53人,人数最多,占选择“红会等组织”选项六个排序总百分比中的27.6%,说明的应急功能和作用明显,社会认可度尚好.

二、合肥市应急能力建设的现状、经验与不足

国际红十字运动具有150年的历史,在中国也有百年的历史,在救灾救助救护等方面作出了重大贡献.

在当代,作为政府在人道领域的得力助手,党和政府联系群众的桥梁和纽带,在反映民生诉求等方面依然发挥着重要作用,是国家应急体系建设中的重要力量.2008年以来,在等多次重大自然灾害救援中,作为社会团体,在保护人类的生命和健康方面作出了重大贡献.坚持在政府主导下,积极动员社会力量参与灾害救援活动;坚持预防为主,扎实做好应急基础工作,广泛开展群众性应急救护知识普及工作,提高群众应对各类灾害时自救互救能力.合肥市自2008年重新启动救护培训工作以来,已累计培训救护员5万余人,应急救护知识普及达到8万余人次,为应急工作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2008年以前,合肥市红十字挂靠在卫生局,编制只有2个,由于机构不健全,编制人数少,完成基本的工作任务条件都不具备,更谈不上健全应急工作机制,提升应急能力.深层次原因:一是未认真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和《关于加强红十字事业发展的意见》等法律法规;二是地方党委政府的支持力度不够,对的认知不了解;三是影响力不够,俗话讲有为才有位,我们知道,各级是在党委政府领导下从事人道主义工作的社会救助团体,具有中国特色.的工作力度是否具有广泛的影响力,这是争取当地党委政府支持的主要因素.

2009年合肥市独立设置,设有内设机构,增加了人员编制,实现了理顺管理体制的目标.经过几年的建设,合肥红会应急工作机制已基本健全,现在要做的工作是夯实基础、全面提升.只是县级红会的应急能力还需大力的提升,遂着县级组织机构的健全完善,这一问题逐步得到解决,合肥红会的应急机制网络化建设将会进一步发展.

(一)合肥市政府与市应急预案的契合

2010年,《合肥市应对自然灾害等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纳入市政府应急预案,并成为市政府应急体系建设成员单位.2015年1月,市对《应急预案》进行了修改和完善.为检验《市红会应急预案》可操作性和科学性,正确组织实施应急预案,2015年5月12日,在市政府应急办的支持下,合肥市联合市卫计委、市地震局、市消防支队等部门和学校,以合肥市下辖的肥东县Ms5地震为背景,组织开展了地震应急救援演练活动,对《市红会应急预案》进行了实战检验,有效提升了《应急预案》的执行力,加强了与部门之间的联动磨合.

(二)合肥市提升灾害和突发事件应急能力的做法

1.加强硬件基础设施.2012年,在总会项目资金的支持下,合肥市建成产权自有的1000多平方米的备灾救灾库并投入作用,在市政府资金的支持下,逐年有计划的储备基本救灾物资,平均每年储备的救灾物资价值10万元,2012至2016年已达到50万元以上.2016年合肥市部分地区发生严重洪涝灾害,根据灾害地区的基本需求,市红会备灾库共调出价值12万元的救灾物资,用于救助受灾地区群众的基本生活需求.

2.强化资源保障能力.(1)争取当地政府的支持.利用政府购买社会服务,补足政府职能缺失的利好政策,每年的备灾救灾库的维护、物资储备,专业救援装备的采购等经费皆得到市政府财政的支持,保证了经费的稳定来源.(2)物资储备形式分类.一般分为两类一流通,一是可长期储备的基本物资如棉被、帐蓬等物资,采取库储备;二是保质期较短的药品、食品等采取与厂家(商家)协议储备,有需要时,直接从厂家(商家)提取;三是以两节送温暖活动、局部灾害救助为主要形式,做好库储备物资的流转更新.这样能极大的降低储备成本,避免造成浪费.(3)物资运输采取协议定向的方法.考量1-2家具有实力、信誉度良好、具有公益意识的运输公司,签订运输协议,要求以微利的运输费用、快速高效将救灾物资直接进行点对点运送.(4)根据需求筹款筹物.除了传统的、转帐、邮汇实物现场捐赠等方式筹集款物外,建立通过网络、微信等平台定额定向捐赠筹款方式,发展适合各类群体便捷快速乐于接受的方法;实物捐赠尽量采取捐赠单位与受灾地区直接对接即点对点方法,减少流转环节,提高派送效率.

3.注重应急救援专业化队伍建设.2014年,合肥市与合肥蓝天救援队合作,成立合肥红十字蓝天应急救援队.2015年进行了地震应急救援演练,对合肥红十字蓝天应急救援队的专业能力和技术装备进行了评估检验.加强与社会专业化组织的合作,是提升救援能力,降低工作成本有效途径之一.作为合作关系,市红会与蓝天救援队既相互独立又相互合作,市红会提供必要的装备器材,蓝天负责队伍的建设管理、成员专业技能培训、完成市红会赋予的应急救援任务,即由市红会出钱,蓝天出力.

(三)在开展灾害和突发事件应急中的困难

最大的困难是县(市)区级以下的基层组织不健全.2015年以来,合肥市正在推进9个县(市)区级红会独立建会工作,目前已有3个县成立,还有2个县(市)计划2016年底前完成独立设置工作,明年重点推进4个区级的独立设置工作,今后的重点是推进县级以下基层组织建设工作.

健全的组织网络是保证包括应急工作在内的各项工作组织保障.2016年合肥市多地区发生洪涝灾害,市自筹和接受捐赠的物资在向受灾地区派送、分发、执行结果上报等环节过程中,遇到一些尴尬和困惑的事情,由于乡镇村没有组织,市红会派送的物资只能通过乡镇政府分发到受灾群众手中,有些媒体记者和捐赠企业提出疑问,“为什么捐赠物资发到了县(市)卫计委、乡镇政府?”市红会作了解释工作才打消了他们的疑虑.与地方政府在应急工作方面既有相同之处又有很大区别,没有组织的地方政府在完成红会应急救灾工作的成效方面大打折扣.另外,由于乡镇政府和村委会宣传工作不到位,有些群众领取的救灾物资不知道是捐赠的,以为是政府给的.

2009年以来,合肥红十字山庄门诊部在所在的琥珀社区经常开展红十字宣传、为民服务和救助等志愿服务活动,红十字的影响力已深入群众当中,据了解,在该社区,只要是合肥红十字山庄门诊部组织的活动,居民们都积极响应参与度高.

笔者对合肥市安徽大学分会成员访谈,其认为在开展防灾减灾,突发事件应急中,总会存在一些不能顾及全面所有人的问题.最主要的问题是同学们的重视度不够高,认为灾害离我们很遥远,相关知识学习不够认真,甚至不积极参加.而在突发事件应急处理中,部分同学面对突发事件会慌乱,做出一些危害自己安全的行为,或者不采取行动.这些行为会对应急事件的处理带来一定的困难.

以上实例说明,健全的红会基层组织和强有力的宣传在开展防灾减灾、应对突发事件等应急工作中是何等的重要.

三、可在面上推广的应急能力建设机制

调研数据分析要提高红会的应急能力,认为红会本身应做的努力有:平衡与政府的关系,占42.7%;善用媒体,占67.2%;完善评估机制,占49.0%;开展培训,占64.6%;志愿者建设,占50.5%;完善监督体系;占61.5%;优化内部结构,占51.0%;其他,占19.3%.这几个选项的百分比比较接近,表明要做好应急工作,要做好的业务是多方位的.

通过对合肥市的个案调研,细致梳理该市应急工作的现状、经验、不足和“十三五”期间的展望,笔者认为从中可提炼出一些在面上推广的红十字应急能力建设的可行性对策建议.

(一)健全和优化网络建设能力——应急机制的张本图纸

应急管理预案是应急能力建设的张本图纸.完整且合乎服务区域的应急管理预案是应急工作的参照依据,根据灾害或突发事件的等级、规模、损失或伤亡大小等信息,分别启动不同级别的应急预案,动员和配置相应的应急资源是做好应急能力建设的先前条件.

合肥市多次进行综合实战演练,落实和检验《市红会应急预案》可操作性和科学性的重要形式,以总结经验、找出问题、完善预案、正确组织实施.2015年5月12日,在市政府应急办的支持下,合肥市联合多部门开展的以地震灾害为背景的演练中,共设置了“应急救援通讯保障、无人机观察报告、搜救被困群众、现场应急救护(人文关怀)、伤员运送、震后安置”等6个科目,结合部分新的救援装备,对《市红会应急预案》中预防和预警机制、应急响应、应急保障、灾后处置等几个重要环节进行了实战检验.同时也展示了在灾害救援中,政府是主导力量、动员和依托社会组织是重要的组成部分,群众自救互救是有效形式的应急救援体系内容,体现了提升全民防灾减灾意识的要求.

(二)健全和优化网络建设能力——应急机制的基础条件

健全的应急网络体系是应急工作的生命线,是应急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应急工作需要相应的各类资源保障,但资源不会自然流动,需要有形无形的路线渠道予以畅通.由于应急资源的多样性,应急网络也是多样的,不同的网络渠道承担不同的功能,运行的机制也不尽相同.笔者认为,的应急网络由三大子网络建构而成,其分别是组织网络、信息网络、资源网络等.

1.组织网络.统一设置应急机构,完善应急组织体系.在市级以下构建由应急领导机构、工作机构和下级机构及专家组的组织体系.上级红会对下级红会的工作予以监督和指导.

调研显示,合肥市基层组织不健全,其下辖5县(市)4区,目前还有2个县(市)没有完成独立设置工作,4个区级完全空白,在街道社区和乡镇没有站点或联络员.应与政府应急部门配合,在城乡各社区、自然灾害易险地带、人口密集区、易燃易爆区等选定、培养信息员,并制度化.

2.信息网络.要摸清本地区自然灾害和突发事件的基本情况和发生发展的大体规律,有针对性地做好应对措施,才能起到重在预防的目的.加强应急救援通讯联络保障建设,依托市政府应急指挥中心通信系统,建立市覆盖全市红十字系统的通讯网络,为灾害救援工作提供及时的指挥决策通讯保障.健全社会动员机制和需求信息发布的有效方式,通过各类媒体和网络等载体,满足对志愿者的动员需求.

3.资源网络.筹款筹物,除传统的、转帐、邮汇实物现场捐赠等渠道外,建立通过网络、微信等平台定额定向捐赠筹款方式,发展适合各类群体便捷快速乐于接受的方法,建设好款物吸纳的畅通网络.实物捐赠采取捐赠单位与应急地直接对接法,减少流转环节,提高派送效率.物资运输采取与物流公司定向协议的方法,直接进行点对点运送,建立好物资输出的网络渠道.完善系统备灾救灾仓库建设,建立科学、合理、有效的物资储备、保管管理制度,不断提升备灾库的使用效能,建立好物资储备管理的网络节点.

(三)强化资源动员与配置能力——应急机制的物质保障

其一,利用政府购买社会服务的政策,备灾库的维护和物资储备、专业救援装备采购等经费得到市政府财政的支持,保证经费的稳定来源.学习和运用筹资理论,转变筹资模式,如推介公益项目、开展主题活动、组织联谊活动、开通手机短信、网络募捐、市场营销等,继续利用好的四大筹资品牌,充分运用现代化、社会化的筹资路径和方法.

对合肥市红会安徽大学学生分会访谈时,其负责人认为提高筹资能力主要在于宣传,一个好的宣传,利用互联网来宣传,可以将爱心种植于更多人的心中,将爱心扩散到尽可能多的人心中.当然,要想在筹资筹物活动中获得更多的收获,前提就是将活动办好,只有将活动办好才会有人参与其中.

其二,运用应急物资多样化的仓储方式,以降低成本,优化管理.如可长期储备的基本物资可采取库储备,保质期较短物资可与厂家或商家协议储备,做好库储备物资的流转更新.

其三,充分依托和运用募集救灾基金和物资的传统优势,综合考虑各个部门、行业的保障潜力,获取所需经费、设备、生活物资,储备基础需求资源,在灾害和突发事件中能随时合理分配资源,合理、及时、有效地展开应急救援.

(四)快速反应与响应能力——应急机制的核心主旨

其一,市、县两级应急预案全部纳人同级政府整体应急预案体系,增强应急预案和红十字应急工作体系的科学性和时效性.

其二,市县区红会各自成立应急办或指挥部,作为应急办公的综合枢纽机构,其业务涵盖应急值守、信息汇总、部室机关协调等.由办公室、机关党委、宣传、志服、外联、人事部门等组成应急机构,分别下辖备灾中心或备灾库、应急救援队、救援或救护培训中心(基地)等,县(区)以下不可大而全,也无法做到大而全,综合设置即可.

其三,加强市红会应急指挥工作平台建设,市红会应急指挥通讯、信息传输等工作手段纳入市政府应急工作平台,连通政府部门监测、预警、信息发布等平台,快速准确获取灾情和需求等信息,保障市红会灾害指挥决策的快速高效.信息网络健全以后,要确保其畅通无阻,信息源一信息编码一传输线路一信息解码过程的精确无误,不会发生信息梗阻、信息变异、编码解码的错误等.

其四,信息获取能力——与政府有关部门建立制度化的信息系统连接,确保在第一时间全面掌握灾害和突发事件信息.指挥决策能力——获取信息后,快速判断事件的性质、规模、影响范围和保障需求,及时启动应急方案,部署保障措施.快速转换能力——抓好平时应急准备,建立应急指挥机制.落实应急物资储备,分类分级管理,一旦遇到事即刻响应,提升由平时常态向应急状态的快速转换能力.

其五,每个市县(区)红会建立1支应急救援队伍,开展形式多样的应急演练活动,进一步提升市县红会的应急能力.努力实现标准化救助目标,预想在各类灾害中受灾受害的群众基数,在规定的时间内,实现快速反应、分类救助.

(五)专业技术能力——应急机制的内在效能

就应急能力建设而言,这是个系统工程,需要成员了解、熟悉和掌握应急工作各方面的知识,而这些技能的获取,主要是通过培训、调研和演练等方式.而灾害应急和突发性事件处理综合性强、应用性强,需要各类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如搜索、救援、医疗救护、防疫、安保、消防等,且要将这些力量整合起来,发挥组织合力优势;但机关人员很难做到这样的要求.

为此,一要积极争取政府购买服务项目,建立应急救护人才培训工作基地,扩大师资队伍,提高师资专业水平和教学实践能力;对志愿者的专业技术培训率要达90%以上.二要建立救援队伍的人员招募方案和编组方案,开展应急技术专业训练和合成训练;因地制宜,与社会专业化救援组织合作,是提升应急救援能力的重要形式之一,加强救援专业装备技术建设,弥补政府缺失不足方面.

(六)群众性应急救护知识普及——应急服务的外在效能

红十字应急需要专业化的知识和技能,除本身需具有这样的知识技能,民众也需获知相关知识,以备不虞,或更好配合的应急救援,提高应急的效率.在对合肥滨湖世纪社区访谈时,工作人员表示:如2016年这次的洪水,我们工作人员就需要知道一些灾难应急物品的类型,以及群众转移的方法,还有简单的医护知识等.

据对调研数据分析,调研对象“学习和收集防灾救灾知识的频率”:经常21人,占10.9%;偶尔155人,占80.7%;从不16人,占8.3%.此说明调研对象对防灾救灾知识不太关注,可推定基本是一知半解.对“你所居住的区域哪里有应急避灾场所”的回答:知道具体位置42人,占21.9%;听说过,但不知道具体位置77人,占40.1%;明确知道没有避难场所12人,占6.3%;不知道61人,占31.8%.其中,不知道和不知道具体位置的占71.9的高比例.“对安徽省首家地震体验屋的了解程度”:非常了解3人,占1.6%;一般了解25人,占13.0%;听说过38人,占19.8%;不了解126人,占65.6%.即是说大部分的调研对象是不了解的.而调研对象参与过红会组织的安全疏散培训或演习的频次:较少,5次以上2人,占1.0%;3-4次6人,占3.1%;1-2次17人,占8.9%;从未有过竟有167人,占87.0%.显然,大多数对象没有获取红会的应急知识和得到红会的技能培训,这是摆在红会面前的一大任务.仅有少数的人获得防灾避险知识的途径是:杂志占19.8%,红会宣传占14.6%.报纸电视占60.9%,网络媒体占67.7%,其它占20.8%,其表明报纸电视和网络媒体是主要信息路径,的作用反而非常之小.

为此,扎实推进民众的应急避险知识学习与技能培训至关重要.调研显示,民众希望红会宣传灾害知识的形式:发放图文并茂的手册的98人,占51.0%;建设灾害博物馆的74人,占38.5%;组织灾害演习的121人,占63.0%;举办灾害知识展览的122人,占63.5%;其他的19人,占9.9%.这表明,希望组织灾害演习和举办灾害知识展览所占比例最高,分别达到63%之多.

合肥市红会在“十三五”的展望是,广泛开展群众性应急救护培训和普及活动,力争到2020年,该市参加普及培训人数达到常住人口的3%以上,其中高危行业人群普及率达到90%以上.加大在校学生的普及力度,市属中学生的普及率达到90%以上.开展小学生的应急救护知识普及工作,配合市政府和有关部门在各县(市)区建立一所中小学生命健康安全体验教室,采取符合小学生特点的场景式、多媒体、亲子活动等寓教于乐的形式,实现开放式辐射到全市各小学,增强小学生的健康安全意识,提高灾害自救互救能力.

建设论文范文结:

适合建设论文写作的大学硕士及相关本科毕业论文,相关建设开题报告范文和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下载。

1、新农村建设论文

2、城乡建设杂志

3、建设法规论文

4、生态文明建设论文题目

5、班组文化建设论文

6、图书馆建设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