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类论文范文集 与牛河梁红山文化遗址出土动物形玉器探析类论文范文检索

这篇文化论文范文为免费优秀学术论文范文,可用于相关写作参考。

牛河梁红山文化遗址出土动物形玉器探析

摘 要:牛河梁遗址是目前红山文化遗址中发掘出土玉器最多的一个遗址.其中,在该遗址发掘出土的以动物为题材琢制的玉器,题材丰富,造型独特,是红山文化玉器的一个组成部分.本文就牛河梁遗址动物形玉器的出土状况、题材、种类及造型、工艺、文化内涵等进行分析探讨.

关键词:红山文化;牛河梁遗址;动物形玉器

中图分类号:K246.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596(2017)05-0001-06

红山文化动物形玉器指的是以动物为题材雕琢而成的玉器,其中牛河梁遗址发掘出土的动物形数量较多,具有典型性.

牛河梁遗址位于辽宁省建平与凌源、喀喇沁左翼蒙古族自治县三县的交界处.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1983年-2003年的二十年时间里试掘了第一地点女神庙遗址(N1),发掘了第二地点(N2)、第三地点(N3)、第五地点(N5)、第十三地点(N13)、第十五地点(N15),清理红山文化时期的墓葬85座,在42座墓葬中有玉器出土[1].其中动物形玉器以猪、凤、鸟、鸮、龟、贝、蚕(蛹)、蝈蝈、蝗虫、兽面等为题材雕琢而成,种类和数量较多,器形丰富,对认识红山文化玉器的特点及文化内涵具有重要价值.

一、牛河梁遗址动物形玉器的出土状况

在牛河梁遗址以猪、凤、鸟、鸮、龟、贝、蚕(蛹)、蝈蝈、蝗虫、兽面等为题材雕琢的动物形玉器,主要出自第二地点、第五地点、第十六地点的积石冢墓葬中,极少数在遗址的地层中出土.

牛河梁第二地点发掘出土动物形玉器20件.1号积石冢(N2Z1)出土的玉器集中在以下几座墓葬中[2]:N2Z1M4出土玉龙2件(N2Z1M4:2、N2Z1M4:3),出土时背部相对,并排倒置在墓主的胸部(图二:8-9).N2Z1M11出土玉蚕1件(N2Z1M11:3),出自墓室南壁下(图一:5).N2Z1M14出土勾云形器1件(N2Z1M14:1),出土时位于墓主胸前,已断为两段,上段为原位,下段有移位,为斜立状.应为竖置,反面朝上.N2Z1M21出土玉龟1件(N2Z1M21:10),位于墓主左胸部,龟的腹面朝上(图一:3);兽面形器1件(N2Z1M21:14),出土时平放在墓主的腹部(图一:11);勾云形器1件(N2Z1M21:3),位于墓主左肩上方,竖置,其下压1件玉璧(图二:3).N2Z1M23出土龙凤形器1件(N2Z1M23:3),位于墓主下腹部(图二:12).N2Z1M26出土双鸮首形器1件(N2Z1M26:2),位于墓主腹部,横置,正面朝上(图二:11).N2Z1M9出土带齿类兽面形器1件(N2Z1M9:2),位于墓主下腹部石钺之上(图二:4).N2Z1M22出土带齿类兽面形器1件(N2Z1M22:2),位于墓主右胸部,竖置.N2Z1M24出土勾云形器1件(N2Z1M24:3)位于墓主下腹部,横置,已断为三块(图二:1).N2Z1M27出土带齿类兽面形器1件(N2Z1M27:2)位于墓主头部左侧,竖置,正面朝下(图二:5).在牛河梁第二地点1号冢范围内出土5件玉器[3]:带齿类兽面形器1件(N2Z1C:7),在N2Z1南侧墓群上部的黑扰土中出土,疑属墓葬被扰动的散出器物;玉凤首1件(N2Z1C:8),出土于N2Z1M17东壁外0.5米处(图一:10);玉海贝3件(N2Z1C:3-5),在N2Z1的冲沟内清理出土(图一:4).在牛河梁第二地点4号冢范围内出土2件玉器[4]:勾云形器残件1件(N2Z4L:23),出自N2Z4东部边缘的中部,为勾云形器的1角;玉鸟1件(N2Z4L:24),出土于表层土中,为简化展翅鸟形器.

牛河梁第五地点发掘出土5件动物形玉器[5]:N5Z1M1出土玉龟2件,其中一件(N5Z1M1:6)位于墓主的右手部位(图一:2),另一件(N5Z1M1:7)位于墓主的左手部位;勾云形器1件(N5Z1M1:4),位于墓主右胸部,竖置,正面朝下.N5Z2M9出土玉蝈1件(N5Z2M9:1),位于墓主头骨旁.在第五地点地层中出土玉蚕1件(N5SCZ1:3)(图一:6).

牛河梁第十六地点发掘出土11件动物形玉器[6]:在墓葬中出土的玉器有N16-79M1出土双猪首三孔器1件(N16-79M1:4),出自墓葬西侧扰土中(图二:10).N16-79M2出土勾云形器1件(N16-79M2:1),位于墓主头部,斜横置,正面朝上(图二:2);玉鸟1件(N16-79M2:9)位于墓主左小腿外侧(图一:1).N16M4出土玉凤1件(N16M4:1),位于墓主头骨下方,横置,正面朝上(图一:9).N16M13出土带齿类兽面形器残件2件(N16M13:1-1、N16M13:1-2),为带齿类兽面形器左右勾角,属于一个个体,出土时位于墓室南侧壁中部缺口处(图二:7).N16M14出土玉龙1件(N16M14:3),位于墓主头骨东侧下,立置.N16M15出土带齿类兽面形器1件(N16M15:3),位于墓主腰椎骨下,顺人体方向平置,正面朝上,已断为两截(图二:6).在第十六地点地层中出土的玉器有:T1008地层中出土带齿类兽面形器残件1件(N16Z1①:55),为带齿类兽面形器左侧下部勾角残件;玉龟1件(N16T0812①:10),出自N16西侧墓葬积石冢堆积内(T0812);玉蝗1件(N16Z1①:47),出土于T0809的地层中(图一:8).

在牛河梁红山文化遗址出土的动物形玉器主要以猪、凤、鸟、鸮、龟、贝、蚕(蛹)、蝈蝈、蝗虫、兽面等为题材雕琢而成,在特征明显、器形完整的玉器中,以猪为题材的玉器有玉龙3件、双猪首三孔器1件、兽面形器1件,以凤鸟为题材的玉器有玉凤1件、玉凤首1件、玉鸟2件、双鸮首形器1件,还有龙凤合体的龙凤首形器1件.以龟、贝、蚕、蝈蝈、蝗虫为题材的玉器有玉龟4件、玉贝3件、玉蚕(蛹)2件、玉蝈1件、玉蝗1件等.此外,勾云形器造型比较抽象,其题材来源目前学术界还没有明确的定论,牛河梁遗址出土的单勾勾云形器5件,双勾的勾云形器5件.就单勾的勾云形器而言,题材来源有多种说法,有的认为是模拟蜷龙的形象;有的认为是对龟、蛙、鹰、鸟形象的整体或局部的模仿;有的认为是对本地区鹿角、猪獠牙宗教崇拜的继承和发展;还有的认为是吸收融合仰韶文化的彩陶因素而创造的玫瑰花图案,等等.对于双勾勾云形器题材也有不同的观点,有的认为是鹰面、鸟面或兽面,有的认为是一种抽象化的饕餮纹,或是旋目神面,或是萨满在昏迷状态下“转迷溜”的幻像,萨满把幻像绘记下来,用玉雕刻成器,缝缀于神服上,用以引导萨满更快地进入昏迷、升天状态,与神沟通[7].这两类玉器在《牛河梁红山文化遗址发掘报告(1983-2003年度)》中均称为勾云形器,本文认为单勾勾云形器其创作原形应是龟的抽象造型,仍称其为勾云形器.双勾勾云形器是鸟、鸮或兽类面部的形态,为兽面形器,本文称之为带齿类兽面形器.

在牛河梁遗址发掘出土的动物形玉器共计36件,其中第二地点出土20件(包括勾云形器残件1件),第十六地点出土11件(包括勾云形器残件3件),第五地点出土5件,第三地点没有动物形玉器出土.在牛河梁遗址发掘出土的玉器共计183件[8],以动物为题材雕琢的玉器约占玉器总数的19.67%,接近五分之一.这些玉器主要是出自红山文化晚期墓葬中,作为随葬品应是墓主生前使用或佩戴的器物.出土时多未被扰动,位置较明确,这些动物形玉器是红山文化玉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二、牛河梁遗址动物形玉器的造型

牛河梁遗址出土的动物形玉器题材丰富,形制多样,造型独特,有具象、抽象、具象与抽象相结合等多种表现形式.

在这些动物形玉器中,具象写实造型的玉器有两种表现手法:一是雕琢动物的整体形态,主要有玉鸟、玉龟、玉贝、玉蚕、玉蝈、玉蝗等.二是雕琢动物的局部形态,有以动物头部为表现形式的兽面形器、玉凤首,有呈正面雕卧姿形态的玉凤.

具象写实造型的玉器以圆雕为主,有玉鸟、玉龟、玉贝、玉蚕、玉蝈、玉蝗等,造型简练,各具特色:

玉鸟2件(N16-79M2:9、N2Z4L:24).其中1件(N16-79M2:9)玉质淡绿色,绿中泛黄,有白色瑕斑.玉鸟体高2.45、宽2.09厘米,鸟圆首尖喙,尾翅稍上翘,短阴线刻双眼.双翅欲展开,减地浅凹槽表现羽片.腹部微鼓,尾端平齐,翅膀和尾羽之间用V形凹槽区分,线条简洁.背面略平整,近头部有两组斜对钻隧孔,一组隧孔已残(图一:1).另一件玉鸟(N2Z4L:24),青白色,出土于N2Z4表土层中.为简化展翅鸟状,鸟体宽3.3、高2、厚0.4厘米,正面微鼓,体与双翅间有一浅阴刻线,上缘有一钻孔.

玉龟4件,分二型:

A型3件(N5Z1M1:6、N5Z1M1:7、N16西侧墓葬①:10),均为圆雕,龟的足、首伸出.其中一件玉龟(N5ZIM1:6)黄绿色玉,局部有白色瑕斑.体长9、宽7.8、厚1.9厘米,为雄性特征.龟首呈三角形,微缩颈,屈肢.阴线线雕口、目、四肢和足.背稍凸起,平腹(图一:2).

B型1件(N2Z1M21:10),为圆雕龟壳形,龟的头、尾、足收缩体内.淡绿色玉质,一侧边缘有褐色瑕斑.龟背长5.3、宽4.1厘米,龟体通高2.7厘米,腹部残长4.5、宽3.8厘米,圆形凹径2.3厘米.玉龟的头尾收缩体内,龟背隆起.上琢三道竖脊凸线,中脊高于两侧脊,阴线刻龟背纹.腹甲稍残,中心有一圆凹窝,在凹窝内顶壁前后钻一孔,可用于竖向穿插挂缀.腹周边缘处刻画数道放射状短线,龟背与腹之间切割楔形槽(图一:3).

玉贝3件(N2Z1C:3-5),白色玉质,大小形制相近.其中较大的一件(N2Z1C:4)体长2.3、宽1.75、厚0.75厘米,凹槽宽0.3、深0.25厘米,孔径0.2厘米.体扁平,正面正中有一竖向凹槽,沟槽两侧刻画多道平行短阴线,在凹槽内钻两个小孔(图一:4).

玉蚕(蛹)2件,分两种形制:

A型1件(N2Z1M11:3),圆柱状,体较长.白色玉质,圆雕,体长12.7、最大径1.9厘米.体两侧有内凹的坑点,应为玉料的原面.头部圆形微凸,颈部一周阴线与体部分隔,下有两匝凸起.腹部宽厚,尾端尖(图一:5).

B型1件(N5SCZ1:3),扁圆体,体短,似蚕蛹.白色玉质,圆雕,器长6.1厘米.头部稍长而圆鼓,头端面磨出小平面,凹腰,腰间阴刻四道宽阴线.尾端面平(图一:6).

玉蝈1件(N5Z2M9:1),青绿色玉质,有瑕斑,圆雕,体长5.5厘米.阴线刻面部眼、嘴及双翅,腹部下弯,体部光素无纹,线条简洁.腹下前部有一组斜对钻孔(图一:7).

玉蝗1件(N16Z1①:47),淡绿色,一侧遗有原玉料岩面的凹坑点.圆雕,体长5.4、宽1.4、高2.35厘米.用宽阴线将躯体分成头、胸、腹三部分,线条简略,通体抛光.在头、胸之间有一较深沟槽,内对钻一小圆孔(图一:8).

以动物局部形态为表现形式雕琢的玉器均为片雕,有玉凤、凤首、兽面形器.

玉凤1件(N16M4:1),淡绿色,表面局部见灰白色沁.片雕,通长20.43、最厚1.24、最宽12.71厘米.整体呈扁薄板状,有正反面之分.正面为卧姿,中部略鼓,周边较薄,身体各部位用阴线雕出.玉凤弯颈,回首,高冠,圆眼,扁喙带钩.背羽上扬,尾羽下垂,蹼足内敛,颈和背羽之间有镂空.整体纹饰简洁,线条流畅.背面磨平,无纹饰,有四组斜对钻隧孔(图一:9).

凤首1件(N2Z1:C8),滑石质,淡,表皮间有深褐色.片雕,体长3.1、最厚0.7厘米.玉凤首有正反面之分,正面阴线雕勾形喙、臣子目,目四周阴刻波状、直线或斜线进行装饰,头顶羽冠呈窄带状.背面磨平,无纹饰,中部有一组斜对钻孔(图一:10).

兽面形器1件(N2Z1M21:14),淡绿色玉,有白色瑕斑,一面有一道裂纹.体扁平,双面雕琢兽首形象.器体通高10.2、最宽14.7、厚0.4厘米.兽面形态似猪的面部,双耳竖起,镂空圆目及鼻孔,阴线刻耳、眉、鼻、嘴部轮廓线.吻部宽大,嘴角下咧,下颌窄尖,上有两个对钻小孔,可穿系捆绑,有插磨使用痕迹(图一:11).

运用抽象构图方法雕琢的动物形玉器主要是勾云形器、带齿类兽面形器,均为片雕.

勾云形器5件,器体扁平呈板状,片雕,外廓为长方形,器体两侧有左右对称、上下平行向外伸展的勾角,中心部位为勾云状的镂空或圆孔.正面磨出与勾云及勾角形制相应的瓦沟纹,背面多无纹饰.其题材来源应是龟,器体中部镂孔勾形盘卷状,刻划出龟部,外部四个角突角为龟的四足.分为两型:

A型4件,器体中心镂空勾云形.因器体钻孔位置不同,佩戴方式有别,分两个亚型:Aa型2件(N2Z1M14:1、N2Z1M24:3),在器表边缘钻对钻孔.其中一件(N2Z1M24:3),绿色玉质,泛黄,边缘有红褐色瑕斑,出土时已断为三块.器长17.9、宽10.8、厚0.8厘米.长边一侧居中近边缘处有2个对钻孔,可穿系.正面磨出与勾云及勾角走向相应的瓦沟纹,背面无纹饰.在断裂处有穿孔,共计三组,两组正面单钻,一组由反面单钻,利用钻孔穿系固定残断的器体(图二:1).Ab型2件(N16-79M2:1、N5ZIM1:4),器体有正反面之分,背面有四组斜钻隧孔,正面雕琢纹饰.其中一件(N16-79M2:1),淡绿色,绿中泛黄,器表微见土渍痕.出土时位于墓主头部,斜置,正面朝上.器体呈长方形,平板状,片雕,通长22.5、宽11.4、厚1厘米.正面纹饰清晰,磨出与勾云及勾角相应的瓦沟纹,背面平整,有四组斜对钻隧孔(图二:2).

B型1件(N2Z1M21:3)器体中心镂一圆形孔,不见龟首.淡绿色玉,泛黄,一角有黄褐色瑕斑.通长8.8、宽4.3、孔径1.2、厚0.5厘米.体扁平,无纹饰.长边近缘斜钻一小孔,先在边缘刻槽,然后再由槽内向背面钻孔(图二:3).此器与N2Z1M21出土的B型玉龟(N2Z1M21:10)相同,龟首均收缩体内.

带齿类兽面形器5件,器体扁平呈板状,片雕.外廓为圆角长方形,长边一侧和短边两侧为圆弧形,长边的另一侧有齿突.据器表纹饰分为两种类型:

A型1件(N2Z1M9:2),器表无纹饰,为简化形.淡绿色玉,外廓为圆角长方形,体长6.2、最宽2.4、厚0.4厘米.长边一侧和短边两侧为圆弧形,中部对穿双孔,似动物眼睛,长边另一侧有三组齿状突,似动物牙齿.整体似鸮面、鹰面或兽面造型(图二:4).

B型4件,器表饰瓦沟纹.3件完整(N2Z1M22:2、N2Z1M27:2、N2Z1C:7),1件残断(N16M15:3).器体外廓为长方圆角形,中部对称透雕两小圆孔,似兽眼,两孔上部各有勾云镂空似眉形.器体上部边缘中间处有一小圆孔可穿系.在左右两侧中间处,各有一窄条形镂空,在器体下部中间处有五个柱状形齿突,整体似一鸮面、鹰面或兽面.其中N2Z1M27出土的带齿类兽面形器形体最大(N2Z1M27:2),绿色玉,器体长28.6、宽9.8、最厚0.5厘米,是牛河梁遗址出土玉器中个体最大的一件.器体有正反面之分,正面瓦沟纹依体形盘卷曲折,纹饰流畅,背面纹饰浅,不完整.器体上部长边边缘中间处有一小孔可穿系(图二:5).残断的一件带齿类兽面形器(N16M15:3),淡绿色,布满白色瑕斑,边缘一侧有深褐色瑕斑,出土时已断为两截.器长16.4、宽5.65、厚0.55厘米,两面均有与形制相应的瓦沟纹,器体下部长边一侧有五个齿突,器体上部长边边缘中间处有一小圆孔可穿系.在断处有两组单面钻的钻孔,可穿系将器体固定(图二:6).

此外,牛河梁遗址还出土玉器残件4件,其中勾云形器残件1件(N2Z4L:23),带齿类兽面形器残件3件(N16M13:1-1、N16M13:1-2、N16Z1①:55).在N16M13出土的2个残件为带齿类兽面形器的左右勾角,属于一个个体.其中一件(N16M13:1-1)玉质青绿色,表面有少量灰渍,绿中泛白.是带齿类兽面形器左侧下部勾角残件,勾角端有残缺,器高4、残长3.7、厚0.55厘米.正反面均有瓦勾纹,正面纹饰深且流畅.右上部近残断处有一个面对钻孔,为残断后二次钻成(图二:7),可穿系佩戴.

具象与抽象相结合指的是玉器造型以动物头部形象与几何形相结合,这类玉器主要有玉龙、双猪首三孔器、双鸮首形器、龙凤形器等.

玉龙3件,形制相似,均为圆雕,头部为猪首,体部为玦形,也称玦形龙或玉猪龙,是中国龙的雏形.玉龙体蜷曲,首尾相接或相距甚近,通体光素,仅在头部施纹刻划.背部或颈部一穿孔,可以佩挂.分为两种形制:

A型2件(N2Z1M4:2、N16M14:3),首尾断开.其中一件(N2Z1M4:2)淡绿色,微泛黄,背部及底边有红褐色斑块,或为河磨玉的皮壳.龙体通高10.3、宽7.8、厚3.3厘米.头部有两个较大的立耳,两耳之间从额中到头顶有一棱脊.面部阴线刻圆眼,眼微鼓,双鼻孔,口略张,吻部前伸,前额和吻部有多道阴线刻的褶皱,体光素无纹,背上部有一钻孔(图二:8).

B型1件(N2Z1M4:3)首尾相接,未完全断开.白色蛇纹岩质,龙体通高7.9、宽5.6、厚2.5厘米.面部阴线刻划五官,较A型玉龙(N2Z1M4:2)刻划简略,龙体光素无纹,颈部有一个对钻孔(图二:9).

双猪首三孔器(N16-79M1:4)在发掘报告中称为三孔梳背饰,青白色,内夹杂较大面积的黑色瑕斑.外廓为长方体,圆雕,器长8.9、高2.6、厚1.7、圆孔直径1.9厘米.器体两端各雕一猪首,大耳、长脸、噘嘴.器体中部有三个直径为1.9厘米的圆孔,下面有四个漏斗状小孔(图二:10).

双鸮首形器1件(N2Z1M26:2).黄绿色玉,局部有白色瑕斑.出土时位于墓主腹部,横置,正面朝上.外廓呈长条形,通长12.9、宽9.5、厚0.6厘米.板状,片雕,边缘磨薄.有正反面之分.正面两端雕一鸮面,上下对称.头部有对称的一对立耳,阴线刻椭圆形眼,嘴部由两侧向下延伸,嘴端圆.器体中部镂空,两侧各雕六道瓦沟纹,外侧有三组凸起的小扉棱.背面无纹饰,有三组斜对钻隧孔,可穿系(图二:11).

龙凤形器1件(N2Z1M23:3),青白色玉,泛绿.外廓为长条形,长边两侧有红褐色间白色瑕斑,为玉料所遗留的皮壳.外廓为长条形,片雕,体长10.3、宽7.8、厚0.9厘米,有正反面之分.正面用减地阳纹和较粗的阴线雕出一龙首一凤首,身体简化,器体中心镂空一桃形孔将二者相隔.龙首横置,目呈圆形,微鼓.吻端上翘,鼻孔呈圆窝状.额与吻边饰短阴线,似皮毛,顶后部有2个斜长突尖,似双角.龙体呈外卷状.凤立置,勾喙,目为圆形,微鼓.冠顶阴线刻表示羽毛.背部有三个呈下垂状的尖突,表现长羽毛.体外卷,与龙体相对相接.龙凤体部各有一较大圆形孔,以此体现龙体和凤体的盘卷状.在器体短边两侧边缘中部各有一小孔,均为对钻孔.器体反面较平,无纹饰,有3组斜对钻隧孔(图二:12).

从总体上看,牛河梁遗址出土的动物形玉器在造型上具有鲜明的特点,写实的玉器具象生动,抽象造型的玉器创意独特、神秘莫测,玉器纹饰简洁,重点对动物的头部进行刻画,玉雕风格具有粗犷、质朴的特点.

三、牛河梁遗址动物形玉器的工艺

牛河梁遗址出土的动物形玉器题材丰富,造型各具特色.从器表形态分析可知,动物形玉器雕琢工艺主要有圆雕、片雕、镂雕、掏膛、刻划纹饰、钻孔、抛光等多种方法.

圆雕玉器将动物体态以三维立体形式表现出来.在牛河梁遗址出土的圆雕动物形玉器主要有玉龙(图二:8-9)、双猪首三孔器(图二:10)、玉龟(图一:2-3)、玉鸟(图一:1)、玉蚕(图一:5-6)、玉蝈(图一:7)、玉蝗(图一:8)等,玉器造型生动,只在动物的头部刻划简约的纹饰.

片雕玉器为平板状,薄厚不一.有以动物面部造型为主的兽面形器(图一:11)、带齿类兽面形器(图二:5-6),以动物首部为主的玉凤首(图一:10),以动物整体形态为表现形式的既有抽象造型的勾云形器(图二:1-3)也有写实的玉凤(图一:9),还有具象与抽象相结合的双鸮首形器(图二:11)、龙凤形器(图二:12)等,片雕玉器题材不同,造型各异.

透雕也称镂雕或镂空,按器物造型需要将器表多余的玉料剔除.运用这一技法雕琢的玉器因器形不同镂空的形态和位置有差别.比如,勾云形器在器体中部透雕出单勾云形(图二:1-2),带齿类兽形器在器体中部透雕出对称的双勾云形,在左右两侧中部还有窄条形镂空(图二:5-6).双鸮首形器(图二:11)、龙凤形器(图二:12)中部也运用了镂空技法将双鸮首、龙凤结合为一个整体.

掏膛指的是雕琢玉器腹膛时取出内部玉料的技法.在牛河梁遗址出土的动物形玉器中,运用掏膛技法的只有N2Z1M21出土的玉龟(N2Z1M21:10),在玉龟腹部中心有一直径2.3厘米的圆形凹窝,为掏膛后打磨而成,内壁十分光滑(图一:3).

纹饰是玉器上刻划的装饰纹样.在牛河梁遗址出土的动物形玉器中,刻划纹饰的表现手法主要有阴线刻、瓦沟纹等.阴线有细阴线和宽阴线之分,其中细阴线刻主要用于刻划动物头部五官的形态,比如在玉龙(图二:8-9)、双鸮首形器(图二:11)、龙凤形器(图二:12)、双猪首三孔器(图二:10)动物的头部及玉龟的头部和背部多用细阴线刻划;宽阴线刻主要见于玉蚕的腰部(图一:7)和玉蝗的腹节(图一:8),阴线稍宽,呈凹槽状.瓦沟纹主要是以减地起棱的形式对玉器器表进行装饰,这类纹饰见于勾云形器(图二:1-2)及带齿类兽面形器(图二:5-6)、双鸮首形器(图二:11)等.动物形玉器中,纹饰简约,对玉器整体造型起到了点睛的作用.

钻孔是玉器雕琢时常用的技法,在牛河梁遗址出土的动物形玉器中均有钻孔.这些钻孔的功能主要有两种:一是造型功能,二是使用功能.用于器物造型的钻孔多数孔径稍大,比如玉龙龙体中部的对钻孔、双猪首三孔器的三个并列的钻孔、B型勾云形器器体中部的钻孔、兽面形器眼睛的钻孔等;孔径较小的钻孔以表现动物的眼睛为主,主要是带齿类兽面形器器体中部的两个小钻孔.具有使用功能的钻孔主要用于穿系佩挂玉器,比如玉龙颈部的对钻孔,玉凤背面、凤首背面、玉鸟腹部、Ab型勾云形器背面的斜对钻隧孔等.这些钻孔都是玉雕工匠依据玉器的造型特点及使用方法经过精心设计雕琢而成.

抛光主要是对玉器的器表进行打磨,玉器在雕琢成型后都进行抛光.牛河梁遗址出土的动物形玉器均经打磨抛光处理,玉器在打磨后,玉质更加温润,器表更加光洁.

从玉雕工艺看,红山文化动物形玉器题材不同,造型独特,纹饰简练,各具特色,种类多样和娴熟的玉雕工艺为玉器雕琢提供了技术保障.

四、牛河梁遗址动物形玉器题材来源及文化内涵

在红山文化玉器中,动物形玉器的出现不是偶然的,它们与红山文化先民的生产生活及宗教信仰有密切的关系.

在牛河梁红山文化遗址出土的动物形玉器有玉猪龙、玉凤、玉鸟、玉龟、玉蚕、玉贝等,选择的题材均以自然界的动物为主,这些动物在当时是人们渔猎的对象,生计的来源,也是原始宗教崇拜的一个组成部分.

从考古发掘资料看,在红山文化的遗址中出土了的动物骨骼种类较多,比如牛河梁遗址发掘出土的动物骨骼中,经鉴定有梅花鹿、狍、獐、野猪、狗、黑熊、狗獾、野兔、东北鼢鼠、雉和河蚌等[9].哈民忙哈遗址出土的动物骨骼,经初步鉴定有鹿、狍子、牛、马、猪、兔、鸡、鼠等,其中以啮齿类和鸟类最多[10].其中一些动物的肉、皮、毛、骨骼等,为人们提供衣食资料和制作工具的材料,成为当时渔猎的对象.

在史前社会的宗教信仰中,有自然崇拜、祖先崇拜、动物崇拜等多种形式,红山文化作为新石器时代晚期的考古学文化也不例外.或许是动物具备人类所没有的多种能力,比如鸟的飞翔,鱼的潜水;或许是动物为人类提供了一定的食物资源和生存保障,它们作为雕琢玉器的题材,成为当时巫师借助动物的神灵为部族祈福免灾的媒介工具或氏族部落崇拜供奉的对象[11].红山文化时期出现以动物为题材雕琢的玉器,也是动物崇拜的反映.

从牛河梁遗址发掘出土的动物形玉器看,以猪、凤、鸟、龟等为题材雕琢的玉器较多,这些动物应与动物崇拜有关.尤其是猪龙崇拜,在红山文化遗存分布区内有悠久的历史,已发掘的早于红山文化的遗存主要有:在距今8000年的兴隆洼文化时期就有猪崇拜,兴隆洼文化的居室墓中有葬猪现象[12].在兴隆沟遗址中发现大量兽骨,其中猪骨最多.在最大的一座圆形灰坑(H35)坑底中部发现了两个相对放置猪头骨及用陶片、残石器和自然石块摆放出躯体,这是目前最早的猪首龙的形态,说明这一时期已有较明确的、初具规模的动物崇拜[13].在赵宝沟文化小山遗址及南台地遗址出土的陶尊上刻划有猪龙、神鹿、飞鸟等多种动物的形象[14].道红山文化时期,出现以猪为题材雕琢的玉器有玉猪龙、双猪首三孔器、兽面形器等多种形态,其中玉猪龙最具典型性,继承了本地区猪龙崇拜的传统.同时,凤鸟的崇拜在红山文化时期也达到了高峰,玉器中出现了玉凤、凤首、玉鸮、玉鸟等,这些玉器成为中国早期龙凤崇拜重要的考古实证.

总之,牛河梁遗址发掘出土的出土的动物形玉器,题材多样,造型独特,工艺精湛,文化内涵丰富,不仅是红山文化玉器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新石器时代晚期中国北方地区玉文化发展的典型代表.尤其是出现了玉龙、玉凤、龙凤形器,说明西辽河流域是中国龙凤文化的重要发源地,红山文化玉器在中国传统文化产生和发展过程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

参考文献:

〔1〕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牛河梁红山文化遗址发掘报告(1983-2003年度)(上、中、下)[M].北京:文物出版社,2012.

〔2〕〔3〕〔4〕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牛河梁红山文化遗址发掘报告(1983-2003年度)(上)[M].北京:文物出版社,2012.73-114,114-115,208-209.

〔5〕〔6〕〔8〕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牛河梁红山文化遗址发掘报告(1983-2003年度)(中)[M].北京:文物出版社,2012.319-329,385-430,473.

〔7〕周晓晶.红山文化玉勾云形器研究回顾及新探[J].鞍山师范学院学报,2004(1):58-64.

〔9〕黄蕴平.牛河梁遗址出土动物骨骼鉴定报告.牛河梁—红山文化遗址发掘报告(1983-2003年度)(中)[M].北京:文物出版社,2012.507-510.

〔10〕朱永刚,吉平.探索内蒙古科尔沁地区史前文明的重大考古新发现——哈民忙哈遗址发掘的主要收获与学术意义[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2(4):82-86.

〔11〕刘国祥.红山文化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博士论文,2015.672-675.

〔12〕刘国祥.兴隆洼文化居室葬俗再认识[J].华夏考古,2003(1):43-51.

〔13〕刘国祥,贾笑冰,赵明辉,田广林,邵国田.兴隆沟聚落遗址2003年发掘新成果[N].中国文物报,2004-03-19.

〔14〕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内蒙古工作队.内蒙古敖汉旗小山遗址[J].考古,1987(6):481-506;敖汉旗博物馆.敖汉旗南台地赵宝沟文化遗址调查[J].内蒙古文物考古,1991(1):2-10.

(责任编辑孙国军)

文化论文范文结:

关于文化方面的的相关大学硕士和相关本科毕业论文以及相关文化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下载。

1、班组文化建设论文

2、现代企业文化期刊

3、企业文化期刊

4、中国文化论文

5、企业文化杂志社

6、企业文化的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