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差异相关本科毕业论文范文 与中西方翻译比喻的文化差异以与译学有关论文范文集

本论文可用于文化差异论文范文参考下载,文化差异相关论文写作参考研究。

中西方翻译比喻的文化差异以与译学

于鸿波

摘 要:翻译比喻是一种翻译学语言现象,并且是了解翻译、特别是做好文学翻译的一个重要帮手,对它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翻译学以及文化学意义.本文通过分析中西方翻译理论中人们耳熟能详的翻译比喻,探讨其所蕴含的文化意义,进而研究中西方文化在翻译比喻方面的差异;另外,通过分析有关原作者与译者、原作与译作的翻译比喻实例,进而认识翻译活动中的各种关系.

关键词:翻译比喻;分析;差异;翻译活动

中图分类号:H31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596(2017)04-0103-03

一直以来,翻译都是一项类似文学的活动,在翻译中会有创作和译者的思想在其中,而翻译比喻的使用,正体现了翻译具有创造性的特点.长久以来,翻译活动的参与者常常会运用各式各样的比喻来描述翻译,使得众多枯燥难懂的翻译理论能以生动活泼的形象示人.虽然我们对翻译比喻已经较为熟悉,也常常在论文以及各类讲座中地谈论以及使用它,然而,却鲜有人研究中西方翻译比喻所蕴含的文化内涵,以及有些翻译比喻中所隐藏的翻译活动中各参与者之间的关系,人们对于翻译比喻的认识,常常只是停留在表层上,未能系统深层的挖掘其背后的知识.19世纪70年代后,传统的翻译研究出现了诸如结构主义、解构主义以及女权主义等理论分支,而美国学者劳瑞?张伯伦就是女权主义翻译理论这一分支的代表人物.她早1988年的《性别与翻译的隐喻含义》一文,就从女权主义的角度分析了翻译理论中一些涉及女性的翻译比喻以及隐喻.在中国,站在翻译比喻研究最前沿的是香港浸会大学的谭载喜教授,其着眼点在于梳理发掘各种翻译比喻,进一步发掘和领悟翻译实践和翻译理论的质意义之所在.本文通过分析中西方翻译比喻的实例,运用分析比较的方法对中西方翻译研究中出现过的典型、为人熟知的翻译比喻进行全面扫描,进而分析出中西方翻译比喻所隐含的不同文化内涵差异,以及所体现的翻译活动中各参与者之间的关系.

一、翻译比喻的定义

所谓“翻译比喻”就是关于翻译的比喻,是指翻译或者把翻译比作另外一类事物(谭载喜,2006).如较为有名的法国学者梅内将译文比喻为“不忠实的美人”,德莱顿将译者比作“原文的奴隶”,等等.翻译比喻以类比和形象的手段来界定翻译活动中的各种理论意义,其功能以及效果往往要好于平铺直叙的枯燥乏味的解释,可使理论更为形象、更易理解.

二、中西方翻译比喻的文化内涵及差异

各式各样的翻译比喻,都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也反映着创造者与应用者的聪慧以及母语文化的诗学体现.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不仅有异彩纷呈的文学想象力,也有文学背后所体现的独特的人文社会情怀.不同时期的翻译比喻体现了不同时期的社会背景以及中国特有的文化特点.

公元5世纪的鸠摩罗什,是佛经翻译的大家之一,他就提出“有似嚼饭与人,非徒失味,乃令呕秽也”,认为翻译工作恰如嚼饭喂人(冯友兰,2013),道安则在《比丘大戒序》中将翻译喻为“葡萄酒之被水”,钱钟书认为“翻译犹如沸水煮过的杨梅”(钱钟书,1984).这几处翻译比喻表明“民以食为天”的思想在中华文化中根深蒂固,诸如鸠摩罗什、道安以及钱钟书等翻译家们也不免用最为熟知的东西来比喻翻译.

中国自古就是以农业为本的国家,古代的经济也是农业经济,千百年来形成了“上农”的思想.我国著名的文学翻译家王科一先生就有:“拿种子的譬喻来说,虽然‘桔逾淮北而为枳’,但毕竟不会变为苹果、柿、梨,要紧的是不能蕃殖谬种,易言之,译诗的起码的,但也是首要额要求,是传达原作的境界,要入神,这也可以说是译诗的‘极致’.”(王科一,1962)

作为文化重要组成部分,艺术领域的绘画等都也渐入翻译家们的知识体系中.而中国水墨丹青又与西方写实的素描油画大不相同,它更多的是讲求神似写意,让人们更多地领会画面中所蕴含的的委婉意义;西方的绘画则是强调写实,更注重光线与角度,让人一目了然.我国的翻译理论研究起步较晚,除了借鉴西方的翻译理论外,中国的翻译家们也会结合自己的翻译实践以及自身文化,提出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翻译理论.如傅雷先生在翻译《高老头》时就曾总结出:“以效果而论,翻译应当像临画一样,所求的不在形似而在神似.”认为翻译如画中国国画,译作应是写意,力求能传达所画事物的意境,不必一一“临摹”.傅雷的艺术造诣极为深厚,对古今中外的文学、绘画、音乐各个领域都有涉猎,同时他还是出色的艺术评论家.他从自己所熟识的艺术领域的专业出发,结合中国绘画与西方写实绘画的不同之处,完善“写意”之说,形成“神似”之理论.我国大文学家钱钟书则认为:“翻译正如用琵琶,古筝,方响奏雅乐,节拍虽同,而音韵乖矣.”翻译如奏乐,不同的乐器奏同一乐曲,听者所听到的感觉不同.翻译也如此,不同的译者翻译同一译作,定然不同,译作也会带有译者的风格.以翻译中国古典诗词见长的许渊冲先生则提出“三美”理论,即“意美”、“音美”以及“形美”,他结合古典诗词的音律、写意等特点创造了译作应超越原作的理论.

西方文明虽不及中华文明年代久远,但文化特点独特,如独特的天主教及基督教宗教文化、与中国不同的图腾文化等.同时,西方文明到近始飞速发展,逐渐形成以西方为中心的世界文明格局.这其中翻译理论也产生了很多学派与分支,推动了翻译理论的发展.英国19世纪杰出的翻译家菲茨杰拉德在翻译《鲁拜集》时总结:“活犬胜死狮.”认为译作虽然不能面面俱到地将原作呈现出来,但是译作注入了译者较为新鲜的思想,是鲜活的.

19世纪70年代后,翻译理论蓬勃发展,兴起了许多分支,研究也更加深入,女权主义翻译理论就是其中之一.而该学派最主要的代表人物是美国学者张伯伦,在其《性别与翻译的隐喻含义》一文中,对翻译理论中最为有名的隐喻“不忠的美人”进行了分析.梅纳日认为,翻译的忠实与婚姻的忠实有着很大的相似点:译文像婚姻中的女方,而原文则是婚姻中的男方,婚姻中女人应对男人忠实.翻译也如此,译作应忠实于原文.张伯伦认为该理论是在贬低女性的社会地位,认为译作不必完全忠实于原作,因为还要考虑到译作和原作两种不同的文化背景的差异.

此外,西方的奴隶社会历史比较漫长,所以奴隶社会在西方的文学艺术等领域都留下了很深的烙印.例如17世纪英国的翻译家德莱顿说:“(译者)都是奴隶,都在为别人干苦力,辛勤地打理着葡萄园,但是最后酿出的美酒却是归主人(原作者)所有.如果翻译得不尽如人意,我们便成了众矢之的;如果翻译成功了,这却是我们应尽职责,没人称赞半句.”这说明在当时社会,译者远不及作者的作用大,这段话多少有为译者“喊冤”的意味.同时可以窥到,奴隶社会对德莱顿等翻译家们的影响.

三、翻译比喻中的各要素关系

在很多翻译比喻中,有些是探讨翻译活动中涉及的各要素的关系的,即原作和译作的关系、作者和译者的关系等.此外,还有许多学者将研究的重点放在翻译的过程中,所以也会有很多有关翻译过程的翻译比喻.现对这几种关系进行简单的分析.

(一)翻译与译作的关系

德国翻译家施奈特格尔认为:“艺术翻译是一种拼死拼活的决斗.”这表明翻译是一场很艰苦的斗争,需要译者与原文进行斗争.法国的德里达认为:“翻译的过程是破裂的过程,是对原作的粗暴进入.”他认为翻译的过程就是将原作进行解构,融入译者自己的文化背景及知识体系,因而,译作不完全等同于原作.此外英国的苏珊·巴斯奈特认为,翻译过程像婚姻一般,“理想的翻译可以看做是两种不同文本间的美满婚姻,它将两者领到一起,和谐共处,同甘共苦”.认为翻译过程是将原作和译作想结合,以达到一个圆满和谐的效果.此外,巴西的一些翻译家对翻译有一个奇特的比喻,他们将翻译者描绘成一个“同类相食者”(cannibal)的形象:翻译者将原文“吞下去”,然后“吐出来”(创造出一个全新的东西来),这个比喻展示了一种对翻译本质认识的观念性变化,即吸收、内化、再创造的过程.

(二)原作与译作的关系

法国17世纪的翻译家梅纳日就曾经针对原作与译作的关系提出了著名的翻译比喻:“美而不忠实的女人.”(Les belles infid&egre;les)认为无论译文译得如何成功,也不可能盖过原文的“风头”.他认为要注重研究原作与译作的关系.德国学者本雅明认为“译文是原文的来生”,即在经译者加入了自己的思想以及对原文的感悟后,译文会比原文更为丰满.此外,美国学者让·帕里斯则认为:“成功的译作不是原作的儿子,而是原作的兄弟,因为译作和原作都始自先验的思想,这种先验的思想就是作品无形的父亲.”他认为原作与译作“出自同宗”,是“兄弟关系”,他们同出于“先验主义”,是凭译者和作者以直觉感觉而行文的“父亲”.译作与原作的关系一直是翻译领域较为有争议的话题.传统的翻译理论中,译作是原作的重生,应在思想内容、文章风格等方面接近并忠实于原作.但在实际翻译的过程中,译文无法在思想与风格方面与原文完全保持一致.所以,就译作与原作的关系来讲,它们之间应存在明显的差异性.

(三)作者与译者的关系

古希腊学者菲洛认为“译者是作者的代言人”,译者就是作者委托的“”,就是作者第二,菲洛用生动的语言指出了译者和原语作者的关系.另外,加拿大的女权主义者谢丽·西蒙认为:“译者和女人在它们各自的阶层上都是弱者,译者是作者侍女,女人则比男人低下.”她从女权主义的观点出发,认为译者在整个翻译活动中的地位远比不上作者.除此之外,翻译理论中还有一个更为著名的翻译比喻,即17世纪英国的翻译家德莱顿所提出来的“(译者)都是奴隶,都在为别人干苦力,辛勤地打理着葡萄园,但是最后酿出的美酒却是归主人(原作者)所有.如果有时翻译得不尽如人意,我们便成了众矢之的;但如果翻译得成功了,这却是我们应尽职责,没人称赞半句.”这是“译者地位不如作者地位高”的观点支持者.当然,无论翻译理论家们对于作者和译者的地位孰高孰低持何种观点,译者和作者作为翻译活动中最为重要的两个因素,也一直是翻译理论家们的主要研究点.

翻译比喻是描述翻译活动的一个独特手段,也是翻译文化中一个生动有趣的研究点,同时也是更好更全面的认识翻译活动的一个很好的渠道.通过翻译比喻,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翻译在本质上是一种涉及多种学科——文学、社会学以及伦理学等领域的活动,关于翻译比喻的系统、全面的研究可以成为跨学科研究翻译学的一个新颖的研究视角.研究翻译比喻不仅有助于业界增进对翻译本质的认识,同时也对翻译学学科领域的扩大和充实具有独特意义.

——————————

参考文献:

〔1〕Lori Chamberlain, Gender and the Metaphorics of Translation. [A]. In Lawrence Venuti (C). The Translation Studies Readers[C]. L ond 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 2000:37.

〔2〕Sherry Simon, Gender in Translation: Cultural Identity and the Politics of Tranission [M]. London and New York: Rout ledge,1996.59.

〔3〕傅雷.《高老头》重译本序[A].1951翻译研究论文集(1949–1983)[C].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4.80-81.

〔4〕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14.

〔5〕钱钟书.林纾的翻译[A].1979翻译研究论文集(1949-1983)[C].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4.267-295.

〔6〕谭载喜.翻译比喻衍生的译学思索[J].中国翻译,2006,(03):3-8.

〔7〕谭载喜.翻译比喻中西探幽[J].外国语,2006,(04):73-80.

〔8〕王科一.从雪莱论译诗谈起——雪莱作品学习小札[A].1962.罗新璋.翻译论集[C].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674-677.

(责任编辑 徐阳)

The Cultural Differences and Translation Thinkings on Chinese and Western Translation Metaphors

Yu Hongbo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 Chifeng University, Chifeng, Inner Mongolia, 024000)

Abstract: The translation metaphors embody the culture and translation studies, and it is also an important helper for us to better understand translations, especially literary translations, which worthies researching significantly.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Chinese and western translation theories, this paper discusses cultural phenomena contained in famous translation metaphors. In this process, we can gain a further understanding about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ese and western translation metaphors. In addition, by the analysis of the translation metaphors about original authors and translators, source texts and target texts, we understand various relationships in translation activities.

Keywords: Translation Metaphors; Analysis; Differences; Translation Activities

文化差异论文范文结:

关于文化差异方面的论文题目、论文提纲、文化差异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参考文献的相关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

1、中外文化差异论文

2、中西文化差异论文

3、中西饮食文化差异论文

4、中西方礼仪文化差异论文

5、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论文

6、中美文化差异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