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有关论文范文资料 与地方行业划转院校行业性和区域性办学特征有关毕业论文模板范文

本论文主要论述了行业论文范文相关的参考文献,对您的论文写作有参考作用。

地方行业划转院校行业性和区域性办学特征

周志强1,亓晶2

(1. 华中科技大学,湖北武汉430074;2.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辽宁阜新123000)

摘 要:地方行业划转院校是一类具有独特办学特征的院校,其中最为典型的特征就是兼具行业性和区域性,行业性是其历史遗传基因,区域性是其环境身份标识.在扎根区域需求的基础上,坚守和彰显行业特色,应该成为这一类院校的理性选择.在“内涵发展、办出特色、争创一流”的语境下,行业办学传统与多学科化、地方化进程之间出现了不衔接、不协调、不相容等现实问题,需要进行行业性和区域性办学特征的双重身份识别,实现内外部办学主体的激励相容,创建地方行业划转院校办学的类特色.

关键词:行业划转院校;区域性;行业性;激励相容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5485(2017)01-0057-05

地方行业划转院校是世纪之交国家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后出现的一类高等院校,指原先隶属部委行业部门、后划转地方管理的高等院校[1].行业性和区域性是这一类大学最为重要的两个属性.在办学资源约束很强的边界条件下,如何进行行业性和区域性双重身份识别,如何实现行业与区域特征的激励相容,扩大在行业和区域的双重竞争力,是这一类院校不可回避的现实问题.

一、行业性与区域性的双重办学特征

(一)行业性是地方行业划转院校的历史遗传基因

行业划转院校多成立于20 世纪50 年代至70 年代,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史为行业院校积淀了丰厚的物质与精神财富.行业院校划转地方后,从隶属关系上看,行业主管部门类似于“娘家”,地方政府类似于“婆家”,虽然隶属关系发生变化,但是其学科优势、特色专业、科研方向、校友资源、校本文化并不会随着隶属关系的变化而改变,反而在地方院校群体中更能凸显其行业特色与优势.不同行业有各自行业的组织行为与文化方式,受行业组织特点和行为文化的影响,多数行业院校在多年的办学实践中,形成了与这种行业文化相适应的独特的大学精神及校园文化.这种精神文化融入和浸润到了学校办学方式、服务领域、师生思维及行为方式等多个方面,积淀成内在精神品质和办学风格,成为地方行业划转院校重要的遗传基因.

(二)区域性是地方行业划转院校的环境身份标识

院校管理体制改革以后,按照隶属关系,我国只有部委院校和地方院校两个类别,除特殊行业外,行业院校类别已经从的管理体系、话语体系中消失,地方院校成为行业划转院校新的身份标识.这种身份标识变化包括生源地方化、办学功能地方化和运行方式地方化.地方行业划转院校的招生主体由全国均衡变为地方生源为主,地方拨款成为学校办学的主要经济来源,为区域经济与社会发展培养人才、组织科学研究、进行社会服务、带动区域的文化传承与创新,已经成为地方政府赋予这类高校新的功能与使命.大学的生存与发展从来都离不开办学环境的影响.行业划转院校为了适应这种变革,经历了一个地方化的过程,主要表现在顶层设计中明确主动为区域服务的战略,主动寻求专业建设与区域经济的契合点,主动对接区域需求,提升在区域创新体系中的贡献度,主动依托自身智力与人才优势,融入地方经济建设主战场等.行业院校经过划转后十几年时间的过渡性适应调整,对地方性、区域性的环境和身份标识都有了很好的认同,地方政府及其教育主管部门与行业划转院校之间也已经走过了最初的磨合期,建立起了相对稳定的领导指导与被领导指导的关系,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新的认同与被认同的平衡关系,地方行业划转院校与该区域内的原有地方院校之间也同时建立起了新型群体性关系.

二、行业性和区域性的共生关系

不管是行业部门主管还是地方政府主管,行业性和区域性都是共存于行业院校之中的.在行业部门主管时,行业院校与区域互动一直存在,因为区域经济的影响、地域文化的浸润、知识技能的传递和自身办学的需要不会因为主管部门的存在而被屏蔽或者禁锢.只是在这一特殊时期内,行业院校对区域经济产生的影响更多地通过行业这个特殊通道产生作用.变为地方政府主管后,划转院校与行业的互动同样频繁,因为历史的积淀、学科的结构、技术的外溢、市场的力量和竞争的需要都不会因为主管部门的改变而断裂,只会随着行业产业的兴衰冷热会有不同程度的波动.地方行业划转院校无论是在行业办学时,还是在地方主管后,都存在行业性和区域性的双重属性,区别只在于程度的不同而已.地方行业划转院校行业性与区域性双重属性的关系,可以用二维象限的形式表示出来(见表1).

地方行业划转院校发展的理想模式应该是行业性与区域性的兼容,也就是表1 中第Ⅱ区间,典型特征是既有鲜明的行业特色,又有极强的区域服务能力.这种模式讲究的兼容,即地方行业划转院校在主动适应与促进区域和行业企业发展中找到平衡,形成特色,谋求理性发展.从地方行业划转院校的发展进程来看,顺应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要求,行业划转院校在各个阶段呈现出的办学特征,主要表现为第Ⅰ、第Ⅳ、第Ⅱ区间之间在时间上的递进性:在行业办学时,行业化是行业院校的主要特征(第Ⅰ区间),在地方政府办学后,地方化是地方政府的主导(第Ⅳ区间),在由行业办学到地方办学的过渡期内,行业划转院校不同程度地存在办学定位的模糊和服务面向的摇摆,在第Ⅰ区间和第Ⅳ区间波动,而行业划转院校未来理性的发展趋向和战略选择应该是找到行业化和地方化之间的平衡点和契合点,由两者之间的资源竞争与博弈,转为两者在知识与价值上的共享与共创.但是如果处理不好,行业划转院校的办学模式就可能落入行业特色稀释、区域服务能力较差的第Ⅲ区间.

三、行业性与区域性特征相容的现实困境

(一)传统办学惯性带来的不衔接问题

隶属关系划转是一种政府指令,虽然同期建立了省部共建制度,但短时间内并没有建立起有效的共建机制.在过渡期内,条的管理和块的管理之间还是出现了衔接方面的问题,政府期望的条块有机结合的局面在短时间内并没有形成,反而出现了由“条块分离”向“块条疏离”发展的新趋势.从行业划转院校的角度看,行业划转院校长期以来形成了专注于行业发展需要的办学传统,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关注不足,服务行业办学形成的学科专业优势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不匹配,特别是行业办学的特殊历史背景下形成的办学优势难以在短时间内找到与地方经济发展相结合的切入点和契合点[2],造成了办学定位和服务面向在转型期的不适应与不衔接问题.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看,原有的区域发展需求满足也有特定的合作伙伴,不同区域与各自合作高校之间已经在智力支持、人才供需等方面达成默契,形成了一定的平衡和惯性,加之对原行业院校了解相对不足,制约和延缓了行业院校地方化的进程.这种传统办学惯性带来的不衔接问题主要体现在办学理念、办学文化、人才培养方式、社会服务方式等多个方面,造成学校发展理念和行为方式与地方政府行政理念与行为方式之间的疏离.

(二)地方化、多学科化带来的不协调问题

从学科逻辑上看,单一行业是一条线,地方区域是一个面,服务行业需要围绕行业产业链建设学科布点专业,强调内生性和完整性,服务区域需要围绕区域需求建设学科布点专业,强调针对性和实用性.我国地方行业划转院校在行业性和区域性方面的不协调主要体现在学科体系的系统性上,行业性和区域性两个方面的学科建设张力,直接造成了学科设置的松散杂乱.一方面,多年行业办学积淀形成的行业性强的学科专业布局,短期内很难适应区域的经济社会需求,造成行业性学科布局与区域性需求的不协调.另一方面,划转地方后的行业院校,随着多学科化、地方化、大规模化程度的深入,原有的围绕单一产业链条形成的学科群得以大幅度扩充,学科面向领域开始综合,专业服务层面更加多元,新增设的学科专业布局更倾向于追求综合功能与“地方特色”,与原有优势特色学科难以形成有内在关联和互补性强的学科群[3].

按照学科生长的内在规律,适应地方需求的学科在短时间内很难形成优势,而原有具有行业特色的优势学科还会被事实性地消解和弱化,直接影响了这一类别院校办学质量的提升,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在高校群体中的竞争力,甚至从原来单一学科的同质化办学现象过渡到多学科的“大而全而弱”的另一种同质化办学局面.在某种程度上,后一种“大而全而弱”的同质化现象比原来的“单一学科”的同质化现象更为可怕,因为其不仅消耗了已有的办学资源,而且还大多提前预支或占用了学校未来的发展资源,造成每一类学科都有资源稀缺感,为学校优化配置资源、扶植形成优势特色学科增加了难度.学校多年史形成的大学文化自然也会被稀释,对文化传承和创新同样提出了新的问题和挑战.

(三)外部社会资本稀缺带来的不相容问题

根据伯顿·经典的“ 三角协调模式”理论,政府、市场和大学构成了一个结构三角形,而高等教育的运行机制就是围绕政府、市场和大学三个基本要素的关系与作用展开的.在这个结构三角形中,大学与其他主体关系的强度,是大学获取社会资本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大学与其他社会主体的关系越强,就越有可能获取更多优质的社会资源;反之,关系越弱,大学的发展就越难以获得所需的嵌入在一定社会关系和网络中的各种资本[4].行业院校在划转之前,和行业主管部门的政府和行业企业是浑然一体的,获取社会资本的方式不仅是计划性的,同时还具有排他性,其他非行业院校是很难获得行业内部的社会资本的.结构决定功能,划转之后的行业院校失去了与行业之间的排他性关联,获取行业内社会资本的能力相对弱化,新的协调共享机制尚未建立起来,造成了来自行业支持的社会资本稀缺.

高等教育大众化教育进程最集中的矛盾就是数量和质量的矛盾,深究其根本原因就是优势资本的相对稀缺.地方行业划转院校除去依靠数量扩张获得有限的地方政府资源支持外,因为与区域经济匹配程度不高,来自区域的社会资本支持也十分有限.在社会资本稀缺的情况下,行业划转院校要满足来自行业产业升级和区域经济转型的双重需求,就会显得力不从心,内部资源配置必然会捉襟见肘,由于资源配置不足,在行业性和区域性这样内部学科专业建设上就会出现顾此失彼的不相容现象.在市场经济竞争性因素的制约下,内部资源配置不足,顾此失彼的不相容现象,会造成行业划转院校对市场的供给质量降低,进而影响学校整体的办学实力,而办学实力的减弱又会影响外部的资源支持来源,可能会引发新一轮的资源配置不足的恶性循环.

四、行业性与区域性双重特征的激励相容

既然行业性和区域性是一对共生的办学特征,兼顾行业和区域两个方面的需求,实现地方和行业两个条块需求的激励相容,应该成为地方行业划转院校的价值追求和行动宗旨.

(一)行业性与区域性的双重身份识别

地方行业划转院校在制订发展规划和确定办学战略,建设高水平特色型大学时,首先要深刻认识和准确定位自身兼具行业性和区域性的双重身份特征,应该站在行业和区域两个制高点上,将表1 中的第Ⅱ区间作为理想发展导向的空间,确立服务区域和行业的双重使命与价值追求,既要把服务区域发展需求作为基础性、平台性的发展战略取向,又要将跟踪行业前沿保持特色优势作为提升性、竞争性的发展战略取向.认真研究国家战略与行业需求、地方需要的关系,以行业优势服务区域发展,以区域服务能力提升优势学科内涵,实现传统功能的新发展,建设具有行业特色的区域性高水平大学,使学校在行业与区域交叉的新兴学科领域、在整个高等教育界大学群体中确立新的地位.

(二)实现外部治理主体的激励相容

地方行业划转院校保持行业性和行业特色不被弱化,就要紧跟行业产业发展变化前沿,通过深入挖掘董事会、校友会等治理机构和社会组织功能,共同建设协同创新中心、工程研究中心、创新实践基地、教育培训基地等方式,保持并加强与原行业及相关新兴行业主管部门、行业协会和有影响力的科研院所之间的联系与合作.要组建大学发展利益相关主体共同参与的新型大学理事会,让理事会成员真正参与到大学发展战略决策中来,共同参与制订事关行业性和区域性办学特征的中长期发展规划,为大学发展提供外部决策和社会资源支撑,在发展战略上实现行业性与区域性办学特征的激励相容.

另一方面,从现实和长远发展看,行业划转院校必须做好扎根地方需要这门功课,理性选择服务地方的方向和领域,找到学科专业发展新的生长极[5] .要学会争取地方政府、教育主管部门、企事业单位等多方支持,整合各方优势资源,建立政府主导、行业参与、社会支持的多维立体办学支持体系,走合作办学共赢发展之路[6].地方政府要区别于其他地方院校的管理方式,对划转院校强化行业性拥有包容心,帮助行业划转院校找到行业特色发展与区域服务的最佳结合点.地方政府及其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要在制订区域发展规划时,充分考虑行业划转院校的资源需求和技术外溢,分阶段分层次引导行业划转院校实现与政府规划的主导产业之间的衔接和契合.地方政府和行业主管部门要各司其职,将和省部共管共建落实到具体项目,提出可行性的具体目标与实现路径.

(三)完善内部治理的激励相容机制

优化大学内部治理实质是实现激励相容,即通过制度设计和安排,促进大学内部各种主体利益的激励相容,从而充分调动各种利益主体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实现大学办学效益的最大化[7].地方行业划转院校行业性特征与区域性特征内部治理的共生相容,核心在于形成学科的内生机制.要在多学科办学的格局下,加强围绕行业产业链建设的学科专业与围绕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新增的学科专业之间的内在关联性,着手建立相互支撑、优势互补的紧密型学科专业体系.要实现内部治理的激励相容,关键在于建立多元的制度支持体系,分类别分层次制定有利于学科和专业建设的评价激励制度,形成资源共享与利益分配的科学机制,营造有利于合作共生的校园文化生态.内部治理的激励相容还需要院校内部有清晰的中长期发展规划,在教职员工和办学利益共同体中形成共同的发展愿景,围绕共同的发展愿景建立起日臻完善的内部治理体系,能够真正实现“党委领导,校长负责,教授治学,管理”.

(四)创建地方行业划转院校类特色

“类特色”指同类大学因其办学性质相近而共同具有的比较持久稳定的发展方式和独特的办学特征[8].类特色既是大学这个整体普遍性中的特殊性,同时又是类别相近的大学个体间特殊性有的普遍性.行业院校在历史上为单一行业服务、办单一而精深的学科专业、系统内单一评价等类特色是非常明显的,管理模式发生变革后,由于具有相同的史、相近的学科结构、相似的外部环境,行业划转院校在发展方式的选择上需要协同协作,共同探索和形成新的类特色.

但就目前来看,我国缺乏公认的适合其高等教育多样化格局的高等学校分类标准,行业划转院校作为一种大学类型,仅停留在行业院校自身定位和一些相关研究者的理论文献之中,并没有完全得到教育主管部门的认可和重视.原来同类型的行业院校由于分散到各所在地域省份,行业院校之间缺少协作共同体,甚至由于行业资源有限、招生就业压力等而处于一种竞争状态.

在“共赢性经济”及“中国制造2025”的改革发展背景下,跨界融合、协同合作成为包括行业划转院校在内的高校所遵循的重要战略趋向.目前部分教育部直属的原行业性“211 工程”院校已经成立了高水平行业特色型大学战略合作联盟,通过发展论坛的形式推动校际间的协同合作.同类型的地方行业划转院校也应该建立起类似的协作组织,在共享发展资源、联合制定协同发展战略的基础上,加强协作与协同,主动打破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和教育发展政策差别造成的发展壁垒,形成应用型的协同创新发展平台.并在此基础上,不断创新平台的建设与运行模式,将协同的内容与过程真正嵌入到人才培养模式中,将协同创新成果真正应用于行业和社会的转型发展中,实现地方行业划转院校功能的强化与拓展,并在共享合作创新发展中形成稳定的发展特征,进而构建具有发展根基、创新动力和竞争标识的地方行业划转院校的类特色.

对于地方行业划转院校类特色的创建,可以从地方行业划转院校独特的功能入手,结合世界高等教育发展规律和趋势,以院校的结构要素来体现.地方行业划转院校具有高度同类性,对这一类别院校进行类特色研究,尤其是研究其区别于部属院校和其他地方院校的独特性,寻求其行业性与区域性激励相容的发展方式,对于这类院校的改革发展具有理论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万圆. 大学发展战略与办学环境的关系——以某行业划转院校为例[J]. 现代教育管理,2015,(1):28.

[2][6]李轶芳. 地方行业特色型高校的困境与出路[J]. 中国高等教育,2010,(9):57-58.

[3]董新伟. 行业划转院校面临的挑战及其发展战略选择——以辽宁行业划转院校为例[J]. 中国高教研究,2012,(7):77.

[4]高树仁. 省部企共建行业划转院校:逻辑、价值与深化策略[J]. 现代教育管理,2015,(4):56-60.

[5]别敦荣. 行业划转院校改革与发展的形势、任务和战略[J]. 阅江学刊,2011,(1):12-18.

[7]张海滨. 激励相容视角下的大学内部治理[J]. 教育发展研究,2012,(1),75.

[8]刘献君. 论大学办学特色的创建[J]. 高等教育研究,2012,(1):53.

(责任编辑:徐治中;责任校对:赵晓梅)

行业论文范文结:

关于行业方面的的相关大学硕士和相关本科毕业论文以及相关行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下载。

1、行业会计比较论文

2、行业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