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思想本科毕业论文范文 与到麦克卢汉思想的源头去类参考文献格式范文

此文是一篇思想论文范文,为你的毕业论文写作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到麦克卢汉思想的源头去

《余韵无穷的麦克卢汉》,马歇尔·麦克卢汉著,特伦斯·戈登编,何道宽译,机械工业出版社,2016

《指向未来的麦克卢汉》,马歇尔·麦克卢汉著,理查德·卡维尔编,何道宽译,机械工业出版社,2016

《媒介与文明》,马歇尔·麦克卢汉著,昆廷·菲奥里、杰罗姆·阿吉尔编,何道宽译,机械工业出版社,2016

《媒介即按摩》,马歇尔·麦克卢汉著,昆廷·菲奥里、杰罗姆·阿吉尔编,何道宽译,机械工业出版社,2016

传播学之所以能在20 世纪得以发扬光大, 成为这个世纪的“显学” 之一,不能不归于一批传播学大师筚路蓝缕式的开创之功,梳理这个名单,必然无法略过马歇尔·麦克卢汉,媒介环境学派最重要的开创者和一代宗师.在阅读了他的经典之作《理解媒介》多年之后,面对最新出版的“麦克卢汉四书”(《媒介即按摩》《媒介与文明》《指向未来的麦克卢汉》《余韵无穷的麦克卢汉》),对我而言是一种微妙且有趣的阅读体验,不仅是对麦克卢汉媒介理论的重温,甚至还有一种逆流而上,追溯麦氏思想源头之感.

一、在文学乃至文化视野之外“麦克卢汉四书” 可分成两个“姊妹篇”, 《媒介即按摩》《媒介与文明》两书, 是译者何道宽先生所称的“奇书”.奇书之奇在于,这两本都是“三人合作,一主二从”, 主者, 当然是明星学者麦克卢汉;从者,分别是小有名气的设计师菲奥里、出版人阿吉尔.后两位都是麦克卢汉的超级“粉丝”,他们不辞劳苦,主动请缨,从麦克卢汉的著作中精选语录,予以配图,编成此二书.这两本书没有注释, 甚至没有章节,浑然一体;不过,两位“粉丝”从《芬尼根的守灵夜》中摘出近百句作为旁注,给人一种旁敲侧击又恰到好处的弦外之音,也是一种再创作.《媒介即按摩》英文版首版于1967 年,全球大卖近百万册,很好地传播和普及了麦克卢汉的思想.如今,这两本书作为《理解媒介》的简明入门读本,仍然具有很大的阅读价值和现实意义.两位编者若不是出于对麦克卢汉的仰慕和崇拜,又如何能编出这样的奇书呢?广而言之,作为麦克卢汉与众多追随者钢铁般关系的见证,这四本书都有几分传奇意味.另外两本书由学院派名家编辑,集纳麦克卢汉跨越40 余年的各种理论文章,可视为视角独特的“麦克卢汉选集”.《指向未来的麦克卢汉》副题“媒介论集”,收入的14篇文章均为麦克卢汉媒介研究的力作.《余韵无穷的麦克卢汉》选编了麦克卢汉自1936 年至1977年间的20 篇论文, 涉及文艺批评、媒介理论及多个学科领域.值得一提的还有, 《余韵无穷的麦克卢汉》中收入的文章都是首次收入麦克卢汉的文集,让我们读到了一位前所未见的麦克卢汉.在我看来,此次推出的麦克卢汉四书中,最值得留意的也正是这本《余韵无穷的麦克卢汉》, 书名犕犮犔狌犺犪狀犝狀犫狅狌狀犱,unbound 直解有未装订的、无束缚的、无边无际的三层意思,译者何道宽先生将其译为“余韵无穷的麦克卢汉”,真乃传神之译.

后两本书所选入的文章,最初是作为单篇文章发表,但辑而为书,却可以展示一个视野宏阔、有着惊人想象力的麦克卢汉,一个容易招来批评与非议,最终被时间证明了的麦克卢汉.麦克卢汉最初是一位文学研究者,1936 年刊发的《切斯特顿:实践型神秘人物》一文代表了麦克卢汉最初的研究起点和研究背景.经历了10 余年的探寻, 到1947年, 麦克卢汉虽未告别文学, 却明显地把理论视野转移到广告、电影等一般意义上的文化领域,这一年发表的《论美国广告》《剖析布莱克与好莱坞》两篇文章可以为证.1964 年, 麦克卢汉推出了《理解媒介》这本扛鼎之作,而他的媒介理论从酝酿到喷薄而出贯穿20世纪五六十年代, 《余韵无穷的麦克卢汉》等两书中收入的文章大多可以视为《理解媒介》一书的注脚,或者是这本书的某个视角的扩展和延伸.

二、在大不列颠与美利坚之间学者有两种类型,一种是理性型,这也是绝大多数学者的状态;还有一种是型,麦克卢汉就属于此列.麦克卢汉,一位大胆的、有艺术家风范的、充满的学者,仿如远古部落里的巫师,狂言无羁,又妙语连珠,在人们捕捉不清的语言之流中传达出了对现实的洞察.有人说,在学术界,判断一个人思想价值的最好办法,就是检验其预言的准确性,这个办法无疑可以拿来放在麦克卢汉身上.“地球村”的预言、“媒介即信息”的论断,“媒介是人的延伸”式的表达……所有这些,都是麦克卢汉在半个世纪之前的研究结论.1946 年,第一台计算机才在美国诞生;1957 年,全世界第一颗绕地球运行的人造卫星才由苏联人送上轨道;1983 年,Windows操作系统才登台亮相;1990 年, 方便人们使用的万维网才开发出来……半个世纪前,麦克卢汉站在人类信息时代的门口,他却能窥见幕布后的重重景观,思想穿透力令人喟叹、仰慕.

要理解如谜团般的麦克卢汉,首先必须理解麦克卢汉的思路与方法.麦克卢汉年轻时先是在加拿大曼尼托巴大学学习文学和哲学,在那里获得硕士学位后又渡过大西洋,入读剑桥大学三一学院,重读本科.在剑桥,他遇到了后来被尊为新批评派教父的理查兹.新批评重视文本而无视文本外的一切外在因素,强调通过细读来洞察文本所蕴藏的美感、意义及文学.20 世纪30 年代的剑桥是新批评的发源地,拥有理查兹、燕卜荪等开创者, 新批评从此起步,随后在美国开花结果,生长出兰色姆、布鲁克斯、沃伦等新批评主将,蔚为壮观.

麦克卢汉尊敬他的老师理查兹,却没有选择走新批评的路线.照我猜测,那必定是因为年轻的麦克卢汉揣有一颗自由不羁的心,他既不视新批评为文学批评的大道,也不认为只有文学才是学术研究的正途,他的内心没有成规,这种人似乎注定是新疆域的开拓者.

麦克卢汉受理查兹思想的熏陶,却没能在新批评的学术路线里找到共鸣,倒是理查兹的另一位学生利维斯的话,给麦克卢汉提供了方向: “实用的文学批评———散文和诗歌的分析———可以推广到广告的分析(分析其吸引力和文体特征),还可以将新闻题材和大众小说相比较.”(转引自《麦克卢汉:媒介及信使》) 当然,麦克卢汉并不能全然抹掉新批评的影响,他也并没准备放弃新批评提供的工具,他总是善于“用暗喻说明问题, 而不是用逻辑说明问题”,这正是来自新批评的惠赐,有了这一思想武器,他才可以揭示出隐蔽的媒介向度和媒介力量.

麦克卢汉还拥有一个非常独特的批评位置———在大不列颠及美利坚之间.他没有靠边选择这两者中的任何一个.1936年获得剑桥大学的学士学位后,麦克卢汉到美国的两所大学担任教职,但1939年他又返回剑桥大学继续深造,直至1943 年获得博士学位后才回到加拿大任教.麦克卢汉在美国的几年间虽然担任助教或讲师,但是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是一种学术的游历,这段经历给他的重要馈赠就是批评对象的拓展:值得批评的不仅有代表精英文化的文学正典,也包括广告、报纸、机械时代、工业主义、当代文明,等等.他从英国汲取的是修辞、语法和深入解读,以及把感觉划分为“视觉世界” 与“声觉世界”的理念等.然而,对于英国文化研究的批判传统,以及美国文化中的实用主义倾向,麦克卢汉都选择了有限度地吸取,甚至是弃而不取.

三、以感官的协调为旨归在麦克卢汉看来,一切媒介都是人的某种官能———心理或身体官能的延伸.当然,此处的媒介并不仅仅指大众传播媒介,而是所有的技术媒介,能够承载着技术的载体.不难发现,感知器官是麦克卢汉媒介研究的一个重要出发点,而感官系统是麦克卢汉提出的最重要的概念之一.《五种感官系统的内窥(1964)》一文提出,所谓感官系统,指的是五种感官及相互关系被主导媒介改变的方式.比如,印刷术是以视觉为中心的,排斥了其他感觉,而电子媒介的出现,颠覆了视觉的大一统,使感官互动起来.

麦克卢汉对感官系统的关注是有渊源的.在剑桥时期, 麦克卢汉就注意到,感知的触觉属性是19 世纪晚期艺术理论的焦点,当时的艺术试图理解,艺术品如何实现“神入”.“二战”结束后,战前已经实现的技术发明———电视———迅速产业化,成为最令大众欢欣鼓舞的媒体,麦克卢汉欣喜地目睹并拥抱电视时代的到来.在他看来,电视的意义和价值在于“终结了视觉和声觉的二元分割”,因为它达成了一定的通感,使整个感知系统实现协同作用,实现了艺术评论家阿道夫·希尔德布兰德所说的真正的视觉:“真正的视觉必然充盈着触觉性,创新的、审美的意识是触觉和创造.”这是因为,看电视时一切感官高度参与并互动,电视能使“西方的书面文化人回归到非书面文化的通感世界”.

至于这种“非书面文化的通感世界”,麦克卢汉认为,如果说现代社会还有留存,就存在于非洲人的典型特征里:“他们生活在特别敏感的耳朵模式中,在这个模式里,一切东西都相互联系,就像共处在一个同步关系场.” 相较而言,欧洲人和美洲人往往生活在视觉模式里,人和物处在互相分离的状态中.从《五种感官系统的内窥(1964)》来看,麦克卢汉的学术立场非常清晰,拥抱现实,也乐于介入现实,告别了书斋里的文学,走向广告、物质生产、电子媒体甚至时尚的广大世界.

对于时尚这样的流行话题,很多学者不屑于谈论,但麦克卢汉不仅愿意发表自己的观点,并且同意发表在以“发光纸”印刷的《时尚芭莎》杂志上,比如收入《指向未来的麦克卢汉》里的《麦克卢汉看时尚(1967)》一文.不拒在非学术杂志上发表文章,显示出麦克卢汉开放的文化观,以及广泛的学术取向.麦克卢汉看重时尚的价值,他甚至说,“美丽和时尚是我们首要的艺术”,因为“没有任何其他艺术活动使我们投入如此之多的精力, 产生如此之多的创新”.麦克卢汉的思考起点,或者说学术关怀是一以贯之的,即字母表文化带给西方社会的感官疏离和非介入的模式,个人与环境格格不入,甚至与自己的身体疏离.视觉文化虽然成为文明人相对于野蛮人的标志,但也压抑了视觉之外的其他感官.麦克卢汉区分了两种时尚:旧时尚和新时尚,已有的时尚和期望出现的时尚, “现在的时尚变成纯视觉经验”, 而麦克卢汉期望的时尚是“部落世界的时尚”:

部落世界的时尚调动全部感官:衣服的声音,皮革和金属的感觉,肌肤的气味,肢体运动.今天,我们需要能感觉到的声音、高声说话的颜色、有鼓乐的网眼.在我们生活的世界里,眼睛在听,耳朵在看,所有的感官互相协调,所有的感官奏响多层次的交响乐.“所有的感官奏响多层次的交响乐”,这是多么令人向往的境界!在新时尚里,人们可以实现部落世界才有的所有感官的协调.

在倡导新时尚的同时,麦克卢汉还批判了旧时尚,批判了暴力的时尚和时尚的暴力.他说, 在旧时尚模式里,“女人追求视觉的统一性和重复性,那是印刷术带给男人的统一性和重复性.由此产生‘流行的款式’:这是时装作为风尚的性”.原来,旧时尚的暴力还是来自于印刷文化的负效应.如何实现新时尚?麦克卢汉主张,这需要每个女人都为自己挑选,都“创造”自己的时装, “时装再也不是外在因素决定的:女人不必再顺从外在的规则,衣服不再是包装和容器, 它成了肌肤的延伸,内在气质的延伸”.

细读麦克卢汉,不免会发现他的想象力是丰富甚至泛滥的,他的想法多样而驳杂,不同场合的看法甚至会带有小小的矛盾,但这些都无碍于麦克卢汉作为大师的地位.比如,他不光预言了地球村时代的到来,对于近几年颇为流行的大数据时代,他也早有预感: “电子媒介造成地球村, 一切信息都可以共享.隔绝民族、艺术、思想的高墙在分崩离析.在这个混乱的环境中,我们面对的问题是数据选择和加工.” 他也早早就预言了“电力革命意味着岗位工作的终结”,在信息时代,人们的“工作过程和学习过程融为一体了”,人类面临着“学会生存”的新使命.一个个屡屡被验证的预言提醒我们:永远不要小觑麦克卢汉!

四、从“部落世界”转向东方“终其一生,麦克卢汉都关注人与媒介技术的关系.” 理查德·卡维尔在《大脑与媒介》一文的导 读中这样写道.诚然,麦克卢汉关注媒介,也关注人与媒介技术的关系,但更确切地说,麦克卢汉关注和追寻的其实是人类的理想生存状态.在20世纪70年代之前的研究中,麦克卢汉笔下屡屡出现的是“部落人”或“部落世界”这样的词,它们代表着麦克卢汉对人类的期待,这也是电子时代带给人类的正效应.

麦克卢汉认为,影响西方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字母表, 大约3000年前,西方社会进入了字母表时代,此后人们完全仰赖眼睛来理解世界,字母表带来的是思维的线性、连接性、同质性和稳定性, “耳朵的魔力世界让位于眼睛的中性世界”,西方人的感官从此失衡.到了古登堡时代,印刷机的发展使得视觉世界登峰造极,直至电子时代的来临,尤其是电视的出现,人类才回归声觉世界, “我们再次建构原始的感觉、部落人的情感”.部落世界带给人类的美丽桃花源是: “在部落世界里,艺术属于普通的日常经验.……生活里没有‘艺术’,生活全是艺术.” 也许,艺术能够实现现代人的救赎.

“原始部落主义,将其作为人性统一和幸福的基础.” 这是麦克卢汉对人类未来的乐观期许.麦克卢汉几乎没有看到电子计算机的应用前景,但他凭借对技术的敏锐洞察,给出了计算机将改变人类社会的预言.但是,这种改变究竟意味着什么?真的能够重建“人性统一和幸福的”社会吗?人类社会真的能够回到过去,美好如初吗?今天,部落手机等智能电子终端和移动互联网已经把人类社会带入一定意义上的“部落世界”,感官协调的“原始的感觉”“部落人的情感”真的出现了吗?似乎难以给出肯定的回答.

其实,我们不需要给予这位媒介环境学派宗师太多的质问.细心研读可以发现,晚年麦克卢汉已经悄然修订了他在20世纪60年代的表述.《大脑与媒介(1978)》作为最后一篇论文被收录在《指向未来的麦克卢汉》书中,编者是颇有用意的.在这篇文章里,麦克卢汉转换了视角,更加关注大脑半球表现出“东方”和“西方” 相联系的变化,西方的书面文化是左脑主导的文化,拼音文字和逻辑的兴起,推动了西方科学、技术和理性的发展;东方文化是右脑发达的文化,生活、语言、文字都有艺术情趣.以绘画艺术为例,中国人强调空间的使用, 使得留白成为一种表现手段,即是右脑属性的体现;而左脑文化容不下空白,“空白‘间隙’,必须靠逻辑连接、填充和弥合”.在麦克卢汉看来,西方文化滋生出的电子技术是一种“悖论”,因为“其性质和效应是右脑的和‘东方’的”.

电子技术文化能将西方导向东方吗,如果不是,又将人类带向何方?可惜,麦克卢汉的生命于1980年的那个冬天终止了,我们无法知道这位“数字时代的预言家”的最后预言.最好的办法,还是让我们来翻开麦克卢汉的文章,包括他谈论媒介以外话题的文章,尤其他晚期的文章,慢慢品味、领悟,追寻这位媒介环境学派大师的思想踪迹吧.作者单位: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责任编辑魏建宇)

思想论文范文结:

大学硕士与本科思想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相关优秀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资料下载,关于免费教你怎么写思想方面论文范文。

1、军事思想论文

2、思想道德论文

3、思想政治教育类期刊

4、思想政治工作杂志

5、思想政治教育论文

6、儒家思想论文20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