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高职衔接函授毕业论文范文 和中高职衔接化学分析技术课程建设有关论文参考文献范文

本论文可用于中高职衔接论文范文参考下载,中高职衔接相关论文写作参考研究。

中高职衔接化学分析技术课程建设

【摘 要】本文以广西现代职业技术学院中高职衔接化学分析技术课程建设实践为例,从课程建设背景、指导思想、教材建设、课程团队建设、实训基地建设、课程教学模式与手段等方面阐述中高职衔接课程建设的思路与方法.

【关键词】中高职衔接 化学分析技术课程建设 工业分析技术专业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8)03C-0077-02

中高职衔接关系到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构建,目前教育部要求进一步加快中高职衔接的进程.然而,中高职衔接是一项非常复杂的工程.对于中职升高职生源来说,由于学生理论基础薄弱,因材施教是教学改革的必然之路,为此,课程建设尤为重要.课程建设关系到人才培养质量的高低,高职课程需要结合中职生源的实际情况来建设.本文以广西现代职业技术学院工业分析技术专业为例,对中高职衔接化学分析技术课程建设进行研究.

一、课程建设的背景

广西现代职业技术学院近几年来从河池市职教中心学校招收中职学生就读工业分析技术专业,河池市职教中心学校没有该类专业的学生,升到高职后,学生选择了工业分析技术专业.

(一)学生特点.一是专业不对口.本专业的主要生源来自河池市职教中心学校电子、机械、计算机等非对口专业,绝大部分学生连最简单的化学元素符号也不会写,学生的化学基础薄弱.二是学生喜欢接触新鲜事物,爱思考感兴趣的事物,喜欢实践操作,厌恶理论学习,常规教学模式难以让其适应专业学习.

(二)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一是无中高职衔接配套教材.广西现代职业技术学院为了使中职升高职学生尽快了解专业,高职第一个学期就开设了化学分析技术课程,使用的教材与普高工业分析技术学生共用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分析化学》(第四版)教材,该教材所涉及的理论知识较多,按章节组织教学内容,先理论,后实践,这种教学内容与教学模式让学生很难接受,学生兴趣大减,进而上课睡觉、玩手机,教学效果差.二是教材设计难以调动学生对化学的兴趣,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高.三是“双师型”教师偏少,不少教师刚才学校毕业就走上讲台,教师在“苦教”,学生在“苦学”.

为把这类“零基础”学生培养成为工业分析技术专业合格毕业生,服务于当地企业分析检测岗位,广西现代职业技术学院把化学分析技术课程作为此类学生进入该专业的入门必修专业基础课,对中高职衔接课程建设进行了研究.

二、课程建设

(一)指导思想.化学分析技术课程是根据中职生源就读高职工业分析技术而开设的入门必修专业基础课,学生理论基础薄弱,对理论知识有厌烦、畏惧的心理.传统“先理论,后实践”的教学模式无法提起学生的学习兴趣.美国教育家杜威在《主义与教育》提出“从做中学”基本原则,即“先实践,后理论”的教学模式,把实践操作前置,相关的理论知识后移,学生通过先“做”对任务或所学知识产生感性认识,从而提高学习的兴趣,然后,再通过理论知识的学习进而提升技能水平,达到“学”的理性认识.不仅在教学模式上要“先实践,后理论”,在教材建设上也应如此.

(二)教材建设.根据杜威的“从做中学”基本原则,化学分析技术课程强调“先实践,后理论”策略,课程内容按项目进行设计,内容涉及酸碱滴定法、配位滴定法、氧化还原滴定法、沉淀滴定法、重量法,从完成项目中让学生掌握洗涤、称量、移液、滴定等基本操作技能,激发学生学习内动力,然后在项目中融入相应的理论知识,具体分为20个项目,内容如下:

项目1:基本操作(洗涤、称量、移液、滴定).

项目2:固体试样的采取制备.

项目3:蒸馏水以及去离子水的制备.

项目4:玻璃的加工与制作.

项目5:电子分析天平的使用.

项目6:分析常规溶液的配制.

项目7: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配制.

项目8:用氧化钠溶液标定盐酸标准溶液.

项目9:用邻苯二钾酸氢钾标定氢氧化钠溶液.

项目10:食醋中总酸度的测定.

项目11:定量分析的误差及数据的处理.

项目12:工业氢氧化钠中NaOH和Na2CO3含量的测定.

项目13:硫酸铵肥料中氨态氮含量的测定(甲醛法).

项目14 :胃舒平中Al含量的测定(返滴定法).

项目15:方解石中CaCO3含量的测定.

项目16:硫酸铜中铜含量的测定(碘量法).

项目17:工业过氧化氢含量的测定(高锰酸钾法).

项目18:铁矿石中铁含量的测定(重铬酸钾法).

项目19:氯化物中Cl–含量的测定(莫尔法).

项目20 :硫酸盐中硫含量的测定(硫酸钡重量法).

广西现代职业技术学院课程团队按照课程内容的设计编写了相应的校本教材,教材内容涉及的每一项目均包含有具体的项目目标、项目重点和难点、项目准备、项目实施步骤、项目相关理论、项目技能测试题及评价等内容.

该课程安排在第一、二学期,每学期为120学时,每周学时为6学时,共为240学时.同学期开设的专业基础课程有无机化学,后续课程为仪器分析、化工产品检验技术等课程,教学对象是“2+3”学生(就读两年中职后升入高职学生).

(三)课程团队建设.化学分析技术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入门专业基础课,因此教师的理论水平和实际操作技能高低,将直接影响到教学质量,同时,也将影响到学生后续专业课的学习.为此,广西现代职业技术学院努力打造一支结构合理的“双师型”课程团队,该团队共有9人,其中7人为“双师型”教师,具有教授职称1人,副教授职称4人,讲师或工程师职称4人,助教1人.团队具备扎实的分析化学理论知识,同时精通分析检测操作.为了建设“双师型”课程团队,广西现代职业技术学院采取内培外引的措施,内培即有计划安排教师到企业的分析检测岗位进行挂职锻炼,组织教师开展互相听课和评课,安排经验丰富的教师上公开课,共同研究和探讨教学方法,提高整体授课水平,通过“传、帮、带”的办法提高中青年教师的技能操作水平,每年进行教师技能考核,考核的成绩与授课课时津贴挂钩,促进了课程团队的建设;外引是从企业引进技能熟练的分析检测员,聘请经验丰富的企业分析检测技术人员担任教师,顶岗实习期间,由企业教师对学生进行指导.此外,广西现代职业技术学院出台相关政策,鼓励教师积极参与课程改革、教学研究以及科研项目开发,由教师指导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参加科研活动,丰富了学生的课余学习和生活,促进良好学风的形成,而且对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提高学生专业素质都有积极的正面推动作用,同时也提高了教师的理论水平和操作技能水平.

(四)实践基地建设.实训基地是实践教学环节中实际操作的训练场所,实践教学是高职学生掌握操作技能的重要途径,化学分析技术课程90%以上的授课任务均在实训室进行,可见实训基地建设的重要性.实训基地必须满足一定的要求才能完成教学任务.广西现代职业技术学院工业分析技术专业在发展过程中,邀请企业分析检测专家到学院进行指导,不断加强校内与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目前建设了制样室、天平室、化学分析室、多媒体仿真室等校内实训基地,与河池市南方有色集团、广西盛隆冶金有限公司、广西贵港钢铁公司等知名企业联合共建校外实训基地,确保学生有足够的场地和工位进行技能操作训练,为实践教学打下坚实基础.

经过建设,广西现代职业技术学院工业分析技术专业实训基地得到不断完善,并对社会开放,不仅可以满足校内学生专业技能实训的需要,而且能承担行业和企业化学检验工职业技能的培训及鉴定任务.

三、课程教学

(一)课程教学模式与手段.传统的教学是传授一大堆的知识,但学生最终不知如何应用,而本课程采用项目教学法则基于“先实践,后理论”的教学模式,这符合美国教育家杜威从“做中学”原则.先做,能做了,就会有成就感,学生的学习信心就有了,虽然做的过程中有的不明白为什么,学生提出问题后,老师进行理论讲解,通过项目教学法就可以把相关的理论知识串联起来,学生就能明白这些理论知识是能应用的,而不是孤立无用的.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信息化教学手段,师生共同紧紧围绕一个项目开展教学活动,在强烈的问题动机的驱动下,通过对学习资源的积极主动应用,进行自主探索和互动协作的学习,并在完成既定任务的同时,引导学生产生一种学习实践活动,使学生带着真实的任务在探索中学习,在活动过程中,学生还会不断地获得成就感.要实现项目教学法,课程团队除了编制《化学分析技术》校本教材,还要制作相应的项目微课视频和建设教学资源库作为教学支撑,利用信息化解决学生容易困惑的地方,如滴定练习的半滴加入操作,教师示范操作时因学生人多看不清,把这些拍成微课视频上传到班级群,学生可反复观看,随时调节播放进度,解决人多看不清和记不住等问题.

(二)课程的考核模式.课程考核是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为保证化学分析技术课程的教学质量,广西现代职业技术学院除了建设一支结构合理的“双师型”课程团队和良好的实践基地以外,还需要改革考核模式.为便于课程考核,课程团队制定课程项目技能考核题,建立课程技能考核题库.技能考核试卷除了技能操作以外,还包含有相应的理论基础知识,并配有详细的评分标准,完成一个项目的学习即进行该项目的技能操作测试,期末随机从项目题库中抽取一套试题进行期考.该课程综合成绩由平时表现(占20%)、各项目技能考核平均成绩(占40%)和期末技能考核成绩(占40%)三部分组成.

此外,广西现代职业技术学院对课程执行了系、院二级技能抽查制度,临近期末时,由系分管教学副主任和分管教学副院长分别从班级随机抽出5-10学生进行系级课程技能考核,未被抽到的学生课程综合成绩按正常的程序进行评定,被抽到学生的课程成绩为系级或院级技能抽查成绩的最低分,技能抽查成绩不及格,则该课程成绩不及格,执行技能抽查一票否决制.

通过不断探索与实践,中高职衔接化学分析技术课程建设成效显著.一是课程建设针对性强,符合中职升高职生源的特点,学生的技能操作和理论水平得到明显提升;二是采用项目教学法,学生能够把相关的理论知识串联起来,学生学习兴趣浓,参与度高;三是为后续仪器分析、化工产品检验技术、矿石分析、冶金中控分析等专业课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杜威.主义与教育[M].王承绪,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2]王燕.基于“先实践后理论”教学模式的“电子技术基础与技能”课程教学设计——以“可调直流稳压电源的制作与调试”为例[J].职教通讯,2014(15)

[3]吴莅芳,李文博.刍议中高职衔接“3+3”人才培养模式下课程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以会计专业为例[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7(1)

【基金项目】2016年度广西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中职生源的高职工业分析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研究”(GXGZJG2016A003)

【作者简介】韦文业(1971— ),男,广西河池市人,广西现代职业技术学院资源工程系副教授.

(责编 王 一)

中高职衔接论文范文结:

关于中高职衔接方面的论文题目、论文提纲、中高职衔接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参考文献的相关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