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林童话有关专升本论文范文 跟原版《格林童话》中残忍情节的成因有关论文范文素材

本文关于格林童话论文范文,可以做为相关论文参考文献,与写作提纲思路参考。

原版《格林童话》中残忍情节的成因

《格林童话》是由德国语言学家雅各布? 格林和威廉?格林兄弟两人收集、整理并加工完成的德国民间文学,一共有七个版次.第七版后来成为在世界各国流传的原著版本,其中不乏《灰姑娘》、《白雪公主》、《小红帽》等广为流传的著名童话故事.现如今流传的故事版本大都语言生动优美,故事情节浪漫神奇,特别适合作为儿童的启蒙读物也倍受现代儿童喜爱.但最初原版的《格林童话》并不像现在我们所阅读和接触到的这般温柔浪漫,其中包含有大量、残暴的故事情节甚至这些情节才是故事的主要组成部分.这与我们现在对于童话的一般理解和童话的教育受众定位是不相符的,笔者相信这其中有着各方面深厚复杂的原因.在下文,笔者将结合社会历史研究法、传记研究法、原型研究法等多种方法浅论原版《格林童话》(为避免拖冗,下文不再特别强调“原版”)中大量“残忍”情节背后的原因.

一、社会历史环境因素

(一)“外向残忍”

《格林童话》原名是《德国儿童与家庭童话集》(为方便叙述,以下均称《格林童话》),如我们所知,这些童话并不都是格林兄弟两人自己创作的,而是他们在民间的乡村、农庄搜集的成果,原版的《格林童话》更是未经加工改造的原汁原味的德国民间故事.所以,这些童话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被认为是代表了当时德意志民族整体的社会文化状况,它们反映的是当时德意志民族的整体审美趋向.如童话专家Ingrid Goetz 所说:“以前的现实生活就是那么的残酷无情.”要想真正了解原版《格林童话》中大量“残忍”情节存在的原因,就不得不追溯到那个时期的社会和历史.在1812 年《格林童话》第一集出版前德意志经历了包括“三十年战争”、拿破仑战争在内的大大小小无数次战争,本身社会就充斥着大量的与杀戮,这些已然成为了当时人们生活中习以为常的一部分.所以,作为人们日常生活故事化表达载体的民间故事,必然包含有大量在我们如今看来异常、残暴的“残忍性”情节,而在当时,人们对于这些早已不以为然、麻木不仁了.而且在当时的战争年代,对儿童来说,酷刑和死亡并不是一件遥远的事情,这些故事作为一种“外向残忍”也在潜移默化中调整和影响着他们的心态和思想.

(二)“内向残忍”

《格林童话》中大量的“残忍”情节都与一个群体有关,她们就是女巫.在欧洲中世纪,当时有成千上万的女性备受刑逼供承认自己是女巫并最终被迫害致死.在德国的巴洛克时期,更是对女巫有着疯狂甚至扭曲的追捕、、拷打和酷刑.虽然这其中有着深厚的宗教和政治原因,但笔者想从另一角度去解读.在排巫运动中,对女巫的指控往往与社会中的个人生活有关,纷繁的罪行动机与原因从某种角度都可以归纳总结为“堕落”即人性中最原始的黑暗面.如果说,当时的社会历史环境所体现出来的残忍是一种“外向残忍”,那么童话中的女巫形象则可以看作是一种“内向残忍”.童话通过以女巫为代表的邪恶群体来展现人性最深处的原始野蛮冲动和集体无意识,而通过“女巫们”的惨象或死亡来表达邪恶终究会被正义所战胜的隐喻.《灰姑娘》中,两个继姐为了穿上水晶鞋,眼睛被鸽子啄瞎;《睡美人》中睡美人在她沉睡时,被国王;《白雪公主》中皇后命令士兵去取出白雪公主的肝和肺以供她享用……这些其实都可以看作是人类内心最深处的恐惧,同时也是人类内心最黑暗的野蛮.由此,《格林童话》中大量的“残忍”情节正是人内心深处最原始的“内向”的善与恶、正与邪的相互厮杀.所以,童话中的女巫必须要死,必须要“残忍”地死,才能结束这场内心冲突,重归正义的主宰.

二、“童话”的再定义

(一)童年、儿童与成人

正如尼尔? 波兹曼在其书《童年的消逝》中所表达的,“童年”并不是自古以来就一直存在的概念,而是近现代工业社会的产物.所以,在某种程度上说,称《格林童话》为“格林民间故事”更为准确.在当时的时期并没有明确的“童话”这一概念,有的只是民间传说和民间故事.这些民间故事的创作人和传播者都是成年人,接受者也是成年人和在当时并不被认为是儿童的准成年人.那时的现实生活是残酷无情的,对儿童也是如此.在那个战争时代,儿童只能被当作成年人来对待,很早就要独立地面对与童话中大量、残暴的“残忍”情节如出一辙的残酷现实生活——就像千千万万篇童话中的主角们一样.所以,童话中出现大量“残忍”的、暴力情节也就不足为奇了.

(二)文明与社会教化

以《格林童话》为代表的童话作为民间文学的形式之一,其必定有时代性与传承性.它是那个时代最基本生活内容的“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艺术表现形式,也是对于当时文明的记载与体现.而文明的进步恰是对黑暗本性进行碾压消灭以及反省审察的过程.越是真实原始的东西即不加粉饰的“残忍”情节,越能鞭策人们“向阳而生”,推动文明的自我剖析和反省进步.无论是在那个时代,还是在现代社会,用黑暗本性作基,用先进文明作楼宇,才能更好地发挥文学揭露现实和社会教化的伟大作用.在某种程度上来说,想要实现童话(民间故事及传说)乃至文学的完整性,“残忍”的情节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不了解“残忍”,就不会懂得“美好”.

三、格林兄弟自身因素

(一)格林兄弟的成长经历

格林兄弟的父亲菲利普? 威廉在他们小时候就去世了,两年后,格林兄弟的祖父也离开人世,生命里只剩下兄弟二人与母亲相依为命.笔者认为,格林兄弟坎坷的生活经历也与童话中大量“残忍”情节的出现有关,尤其是关于父亲、母亲等角色以及大量的家庭方面的“残忍”情节.虽然《格林童话》是格林兄弟搜集整理而非创作的,但格林兄弟的人生经历、价值观念以及道德观念也会影响其对民间故事文本的选择,笔者认为这也是关于《格林童话》中出现大量“残忍”情节不可忽视的主观原因.

(二)格林兄弟对待民间故事的态度

“我们力图保持童话的本来的全部纯洁性,其中的任何一个情节既没有捏造,没有渲染,也没有改变,因为我们力图避免对于本来就很丰富的情节根据任何类推法和想当然进行充实的企图.”格林兄弟对待民间故事遵循忠实纪录的原则,不随意改变增删也不妄加修饰润色,尽力保持童话故事的原始风貌.这也就很好地解释了为什么原版《格林童话》中包含有建立在当时整个社会文明基础上的大量、残暴的“残忍”情节.因为目前关于《格林童话》的研究现状主要聚焦于其儿童教育意义,大多数的观点都认为应该删去原版童话中的“残忍”情节,将童话变成温柔浪漫善良的教育读物呈献给儿童.这也引发了笔者对另一衍生问题的思考即童话应该让儿童看到一个真实完整的现实世界,还是家长和社会为儿童划定的“只有真善美,没有假恶丑”的理想世界.

童话自诞生之日起就充满着曲折的情节和荒诞的结局.童话不仅仅是儿童读物,更多时候它也是对成年人心灵的叩问.其实,“残忍”存在于每个人的原始人性里,而由于道德和法律的约束人会本能地抵抗和回避这种原始的“残忍”冲动,但童话却赋予了这种“残忍”以戏剧性、合理性和正当性.本应是纯洁美好的童话中为何有如此大量的“残忍”情节、如此大量“残忍”情节对人类心灵深处的释放作用、如何处理童话中的“残忍”与人性中的“残忍”的关系以及如何处理如此大量“残忍”情节与儿童教育的关系,是一系列复杂宏大的命题,其背后涉及到社会、历史、文化、政治、宗教等方方面面.对这一问题的研究,任重而道远.

格林童话论文范文结:

关于本文可作为相关专业格林童话论文写作研究的大学硕士与本科毕业论文格林童话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参考文献资料。

1、意林投稿要求

2、意林期刊

3、意林杂志

4、手写论文摘要顶格写吗

5、意林杂志订阅

6、意林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