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类论文范文检索 和当下湖北诗群的创作向度:地域性和现代性长江诗歌沙龙在线发言类毕业论文范文

本论文为您写长江毕业论文范文和职称论文提供相关论文参考文献,可免费下载。

当下湖北诗群的创作向度:地域性和现代性长江诗歌沙龙在线发言

主持人:夜鱼嘉宾:黑丰、张远伦、荣光启、夏宏

主办:《长江丛刊》编辑部

时间:2018年7月27日至30日

地点:江城武汉

主持人:夜鱼

嘉宾:黑丰、张远伦、荣光启、夏宏

夜鱼:“长江诗歌沙龙”第二期的讨论正式开始,本期邀请诗人黑丰、张远伦、荣光启、夏宏作客长江诗歌沙龙.讨论主题:“当下湖北诗群的创作向度:地域性与现代性.”

所谓地域性,也就是空间与诗的关系.诗人一般都会自然而然地受到所处地域的影响,在作品中呈现出关于族群、地域文化方面的思考,从而表达对人类生存境遇的关注和焦虑.而诗歌的现代性是个比较复杂的概念,在此我指它简单的意思:就是在把握时代精神,关照当下社会生活,抵达艺术真实等方面的诗写表现.本期以湖北当下的代表性诗人作为讨论对象,探讨湖北诗人的诗写所呈现出的地域性面貌,和现代性探索,以及在诗歌创作中面临哪些值得思考的问题.

我先提一个名单,湖北当下创作健旺的诗人有:梁必文、李鲁平、田禾、张执浩、哨兵、剑男、余笑忠、黄斌、沉河、黄沙子、刘洁岷、小引、艾先、李建春、亦来、李强、柳宗宣、然也、毛子、江雪、杨章池、林东林、余秀华、黍不语、大头鸭鸭、熊曼、范小雅、懒懒、袁磊、谈骁等等.当然湖北远不止这些诗人,各位嘉宾可根据自己的阅读了解进行选取和补充.

地域性是经验过的生活,

须与现代性贯通

荣光启:写作,从个人的角度,不可避免有地域性的特征.但写作又是经验、语言和形式的互动,个体的经验,是在历史与世界之中;我们所使用的语言,也有先在的文化结构,很大程度上是与一个共同体共享的;而现代诗写作,这一文类,今天的发展如何?在你的手上呈现如何?有没有“现代性”?

夏宏:地域性和现代性,真是一对纠结的概念.我有这样的问题:同一时代、同一地方的写作者们是否具有类同的时空感及文本表现?反之呢?1940年,前苏联作家布尔加科夫在相对封闭的环境下,修订完成了十多年的《大师和玛格丽特》,拉美的魔幻现实主义文学在50年代才显端倪,而《大师和玛格丽特》直到1966年才公开出版.相对于类型化的描述,我以为诗人个体与其所处环境的关系显得更为重要;具体到某位诗人对语言的选择、对文本的建构,不一定是由他的地域和时代潮流所决定的,文学史上常见这样的现象:逆流而出的诗人和作品后来显示出更大的影响力.诗,诗人,常与类型化的框套格格不入.

夜鱼:夏宏兄提的问题很好,我个人认为地域性并非类型化的框套,与现代性也不矛盾,抛开现代性谈地域性几乎没有意义.夏宏兄说的情况确实存在,也必须存在,否则文学就太没惊喜了,但我想逆流而出不是腾空而出,总还是有段特定的“流”吧.另外《大师和玛格丽特》里浓重的宗教色彩,与拉美魔幻的民间色彩,不同的风貌特征我以为刚好印证了地域性的影响.

张远伦:今晨与重庆巫山一诗友聊天,他认为巫山是巴文化和楚文化融汇的地方,三峡连接渝楚,我们可谓一衣带水.如果说地域文化在诗人身上有烙印的话,那么我觉得湘西、渝东南、鄂西都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巫.这个巫超越通常意义上的巫蛊之术,会呈现为:通灵、幽微.我想这也是楚地诗人有别于北方诗人的原因之一.那种黄钟大吕和简单粗暴,在我的狭窄视野里,湖北诗人鲜见.而地域性,在当下很多诗人和评家的眼里,是封闭和落后的另一层意思.可我认为:地域性和现代性是有通道的.众多为地域而地域,企图用诗歌做文化阐释的写作,很多时候是失败的.地域性与现代性本身是没有分割的,注重于当下生活经验和生命体验,湖北诗人做的很好,不乏既有地域性,又有现代性的优秀诗人.

荣光启:写作者与所处“地域”之关系,概括来说,它可能不是某个具体的地理空间,而是精神空间,就是“我只能写我经验过的生活”.这种“经验”,又与一定的地理空间、历史时间,有千丝万缕的关系.

一位诗人,他的地域性的特征,如何“现代性”?这中间,他主动或被动,做了怎样的努力?或者说,他的成长路径,和别人有哪些不同?

黑丰:欣赏光启提出的“精神空间”.我曾在山西一次发言说过:所有的写作都是趋光的.光是什么?两个字:精神.人是趋光性智慧生物.问题是“地域性”如何变成人的“精神空间”.这里有一个前提,“地域性”的东西一定是曾经被体验过、感知过的.它是人的,人是通道,人也是可变体.

其次,任何“地域性”的都必须是当下的、必须是与现代人的血管接通的,与当下人的生存困境、人的旷野呼告息息相通的.也即意大利历史学家克罗齐说: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

地域性也不能简单地处理成“地方”风物,不是简单地对“风物”的描写与抒情(小感慨),也不能处理成老掉牙的“咏物诗”;地域性不是加一点与众不同的特殊地理地貌,一点特殊的气象,加一点民间方言俚语、古朴的民风民俗民居,加一点特别的生活习性,或民调民谣,就成了“地域性”.

它首先必须是人的,这是前提.现代诗是有弹性的、不拘格套的、充满活力的.

夏宏:题材的大和小、地域的大和小,乃至情思的大和小,都决定不了诗歌的品质.诸多湖北诗人对“怎么写”的关注和探索并不对立于“写什么”,张执浩提出“目击成诗”,其中既有中国文化渊源的影响,也是作为当代诗人面对现实如何让诗歌语言率真不欺的一种探寻;柳宗宣的诗歌,愈发呈现出“杂糅”的特点,此时代、社会和人生不正是繁复、多元和交织着的吗?

黑丰:又及,人的地域性与人的现代性确实可以通分,前提是他们都是“人”的.“人”是可以通约的“可变白金”.诗一定有一个人体“可变白金”的转化过程.比较复杂.诗意是神秘的,没那么简单.

黑丰,诗人、后现代作家.湖北县人.主要著作有:诗集《空孕》《灰烬之上》《猫的两个夜晚》,小说集《人地芈地》《第六种昏暗》、随笔集《寻索一种新的地粮》《泪点-恩典》《一切的底部》等,作品被译成英语、法语、罗马尼亚语等多种文字,发表于海外.2016年,获得罗马尼亚第20届阿尔杰什国际诗歌节“特别荣誉奖”.现为北京某文学杂志资深编辑,北京白雀奖终审评委,《法国兰》文化艺术杂志编委.

张远伦,苗族,1976年生于重庆彭水.著有诗集《那卡》《两个字》等.获得过诗刊陈子昂青年诗歌奖、重庆文学奖、巴蜀青年文学奖、重庆市少数民族文学奖、银河之星诗歌奖、诗同仁2017年度诗人奖等奖项.入选诗刊社第32届青春诗会.重庆文学院签约作家.《红岩》文学杂志职业编辑.居重庆.

夏宏,祖籍湖北洪湖,1971年出生于湖北黄冈.文艺学博士,现为湖北第二师范学院文学院副教授.著有随笔集《如是而生》.

夜鱼:光启说得对,地域性是“经验过的生活”.比如刘洁岷的《粘稠》以勾住我们情感经验的烟火,以动人的日常细节,勾勒出现代人无法释怀又无可奈何稀薄下去的血缘链接,而题目“粘稠”显然具有丰富的隐喻性.远伦提出的“巫”,在美学上呈现出的通灵幽微,让我想起余秀华的《经过墓园》:“风,曳曳而来,轻一点捧住火,重一点就熄灭我|他们与我隔土相望|站在时间前列的人先替我沉眠,替我把半截人世含进土里……”.

黑丰:同意前面夜鱼的观点:“抛开现代性谈地域性几乎没有意义”.另,语言里不仅有“先在的文化结构”,语言也是通“梵”通灵的,对人来说,语言具有某种前在性,语言诞生思想、诞生人.一种无处不在的外在于人的“前语言”是存在的.这种“前语言”诞生万物.

张远伦:余秀华长期居住在乡村,但是网络信息时代的便捷,使她长期浸润于网络环境中,面对的是驳杂而丰富的当下网络诗歌资源,应该说她是具有极强生命本体意识的诗人,作品很有力量.较长时间的网络交流,使她获得了一些写作的技巧.她善于在诗歌中运用陌生化的比喻修辞,在平凡的意象身上赋予具有表现力的语言意外.当然,她的诗歌最动人之处还是对自己情绪毫无保留的倾泻,以及对命运的对抗,得以超越纯抒情,而具有较强的现代性.她的组诗《在打谷场上赶鸡》是具有地方特点的诗歌,底子仍然是抒发自我情怀的.

在我有限的视野中,湖北的黄沙子和哨兵,堪称是地域性和现代性结合得较好的诗人.另外还有剑男和刘洁岷等人.来自洪湖边上的两位诗人,奉献了一批有质地的作品,黄沙子在地域经验里无碍穿行,自由从容,作品有闲逸之气,内蕴人生哲学,纵深度不浅,他的《不可避免的生活》便有以上特征;哨兵的洪湖系列作品呈现出更为具体可感的地方风物,并将情感和思考无痕焊接,比如《蓑羽鹤》,约过一般的咏物诗的局限,在漫不经心的人物与动物的穿插互喻中,进抵生命本质.我记得初次读到剑男的《半边猪》,以我们从小都目睹过的场景入诗,复活了我们的关于生存的诸多记忆,是湖北诗人中少见的出重拳的写作,读来如被黑虎掏心,想想剑男的其它诗歌,多有地方风情及隐逸情怀,能这样写让我颇感意外,这说明诗人通了任督二脉,地域性和现代性是贯通的,不必人为设置一些界限,并以此作为破彼立此的理由.

作为诗人来讲,对现代性这个概念的理解是多有偏颇的,自说自话,各自定义,划地为王,往往会将某一类语言方式的写作称为是现代性的,或者单纯城市题材的作品称为是现代性的.甚至,将自己向先锋这个词语上引.世俗性先锋写作和学院式先锋写作,都宣称自己的现代性.他们中一些人将地域性的写作和现代性割裂开来,实际上,地域性写作只要是不行虚,不搞伪美,沉身于当下经验,仍然是现代性的.

夏宏:何为现代性?

黑丰:“现代性”应该是“工业革命”以后出现的一种意识觉醒,区别于自然主义和现实主义的反映论,它特别强调工业技术化、信息化、高度市场化、高度“政治正确”和某种共通体对人的影响、碾轧、扭曲和制造之后所出现的存在状况;它关注人类生存的普遍境遇和重大命题,关注人类的共同困境与绝望、焦虑与梦想,比如人的个人性总体丧失、人性分裂、人与人的陌生化、人的异化与荒诞、人对世界的不信任、人的漂泊与无家可归等.我曾在随笔《一种文学的政治写作》中说过,文学的“现代性”需要将被粉碎后的“我们”,和散布到空中或地域中的“我们”的粉末,收集成像,再度纳入,再次粉碎(这里涉及到后现代性),以此安度亡灵.

在此大提前下,“地域性”的东西也是变动的、漂泊的、离异的、扭曲的、荒诞的.这样便趋向它的现代性.否则,只关注小情小景,只写一种小我和“纯自我”的情调,或只写一种不疼不痒的东西,是没有现代性可言的.

地域的文明底蕴有着

潜移默化的渗透性

夏宏:从具体的诗作来谈.黄斌的诗作经常突显出时、空因子,甚至在诗题中就写出来,诗中对时空也不乏判断.我以为他作为诗人有着自觉的身位意识或者说时空观,所以他写故乡、写当下的生活,既具体,又不会粘滞于其中.黄斌的《在大幕山看到苍鹰》是写其在老家咸宁的大幕山中所见,和江汉平原的物象有别.“楠竹与古木就着山势/弯曲着性感波峰/山体在初夏晴朗的触抚中/沉默盲目不知疲倦……”平原地带,经过历代人的开发,相对富裕,易于谋生,其物象大多是经人工驯化而生的,

这里文明教化的力量强大.在谋生不易的鄂南山区,可常见自然、自在之物,从教化的角度来看,这里还有“野性”.“看虚无的天空中/出现唯一盘旋的黑点/这是谁的一滴墨甚至/一块铁/我故乡的凶猛苍鹰/和它盘旋于天空中同样漆黑的饥饿”.诗中出现的喻体“一滴墨”、“一块铁”,它们皆为文明的产物,不难发现,诗中出现了可以打通的两种价值维度:自在的“野性”与同样有其“漆黑”的教化.

在我眼中,另一位咸宁籍诗人剑男具有绵长的抒情能力,这种能力让我想到楚国诗人屈原.几年前他写了一首近200行的长诗《巢》,一个中心意象一贯到底.早就有评论家指认了剑男诗歌的唯美底色,我关注到近些年来剑男在诗歌写作中呈现出的强劲的转化能力,比如《巢》,用叙事来抒情.他多年前写过小说,但他早期似乎没有跟风于90年代诗歌的叙事潮.2008年读到他的那首《在临湘监狱》,诗中的叙事并非“述而不作”,象征、隐喻的手法还有,但是细微的叙事让这首诗产生了不同于直接抒情的复义,或者说产生了不止一种情思之间的互补.这样的转化,对浪漫、唯美乃至象征都进行了冲刷,我想这不仅意味着诗人在诗艺上开阔起来,不再受限于某种本质主义的诗歌观、语言观,而且可能表明诗人对人、对生活的体认发生了变化.

更晚近的这几年,以老家幕阜山的事物、人物为中心题材,剑男的诗歌写作呈爆发之态,诗人不仅切入到历史和社会的骨头里,且建构了一个自觉反观的“我”,他越是抒写因家乡而生的缺失、痛苦和虚无,灵魂独白式的语言越是饱满.

夜鱼:《临湘监狱》里有一句:“你以为哪里不是监狱?”,给我留下深刻印象,这首诗不遮不绕无需太多花哨修辞直接叙述,整体上却委婉克制,虽说客观呈现的背后不难看出有主观情绪推动,从他者遭遇中不动声色的自我关照与审视,但整体气氛的把握,书生般得体清雅.也许这就是剑男的现代性自反吧,一种自我抵抗.而这肯定来源于生活环境与经历的磨砺.类似的写作很多,其中柳忠宣的《棉花的香气》黄斌的《黄鹂路的流浪妇人》等都各有千秋.

黑丰:与前相比,确实剑男的诗风大变,加进了叙事,或说叙事的色彩加强了.虽没读过他的《巢》《临湘监狱》,但在他的《山雨欲来》《除了爱》中,我读到一种丰富与深厚,一种深刻的人文精神.

张远伦:要说地方性,楚地诗人作品多蛋白质.纯净、细腻、富含营养,可以说湖北诗人的作品既巫气毕现,通灵入微,又水气淋漓,恢弘大气.潜江盛产小龙虾?诗人们有福.比如黍不语的作品,就如湖边吟咏的民谣,节奏舒缓,从容,也如同湖边芦苇,不住飘荡,在黄昏的光中摇曳.

黑丰:潜江确实涌现不少诗人.比之潜江,县毫不逊色,在质与量上,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这个千湖之县是一片神奇的土地,它不仅在明朝贡献出了三袁,当代诗人作家也层出不穷,如陈应松、雪垄、野梵、许晓青、丰川、王丛桦、蓝冰、仪桐、陈晓岚、寒冰、以及我等一大批,他们斥资创办了一份在荆州独一,在湖北乃至全国仍处前卫的先锋民刊《湍流》,从2011年始,一年一本,一直孤挺,难能可贵.

——地域性和土地的神秘性是无穷的.

一开始,他们(野梵和许晓青)的诗就是现代性的;就是高点;一开始,就问鼎苍穹,力求彻底,追逼无限.此二位,他们的诗作不拘泥地域性,即在湖北,乃至全国,仍然是出类拔萃的.许晓青虽有消沉,但“武功”依然,仍具很大核能和“杀伤力”.他们绝顶聪明,且早慧,好玄思,近巫.他们既是诗人,又是自己的诗学理论家,对诗的空白与节奏,音韵与内旋的、义的近与远的把控与处理非常到位,且细腻深刻.许晓青的《挽歌》,是首写给自己的绝辞.我当初只看了几句:“傍晚的钟声把我推上向日葵的叶尖/我在叶尖上不能动弹保持火焰的形状/散落的籽粒又回到了它最初的口袋/以同样的方式被一轮马车运往河边的小屋”,就感到他的“杀伤力”.诗的节奏与诗眼一直停在“我该重新开始抑或就此离去”,很颓废.愁肠百结而彷徨不前,却又“三十三只鸿爪复写”已足够,不如归去,最终“关上大门,走向那扇临水高悬的木窗”.这是一个颓废的诗人,他的全部才华来自一种绝望的.他的绝望不是对生命对生活的否定,而是对生命对生活的一种肯定.想想如果一个人要追求的生活不能实现,或生活质量正在下降、掺假或走向荒诞,他能不绝望吗?

另一首短诗《守灵》,很精致.“在眼皮的账房中为时间守灵/深夜瞳仁是两盏寂灭的灯……”他具有奥地利诗人特拉克尔那种才情,和死亡的,颓废,不作为.野梵的诗作也一样,也很精致.这里就不举例了.总之,县的诗人们普遍拥有一种语言情结,拥有一种追求完美、追求语言精致的冲动.一个个心高气傲,甚至“目空一切”.再牛的诗人也“踹”也敢踢踏.野梵就直称他的刊物《湍流》是“后语言主义诗学基地”.侍才傲“物”.因此,成也斯也负也斯也;因此,“漫长的后熟期”,且很难“含芳吐华”.但他们的批判,他们说“不”,难能可贵.

夏宏:近年来,对于生活在湖北的诗人而言,一种可称之为精神的也可称之为文化的资源日益显现,那就是禅宗.张远伦提到湖北诗人的通灵与楚地巫文化有关,我还以为,不少湖北诗人与禅宗有缘,其诗作语言灵慧,其情怀慈悲.“象形”同人中的川上、沉河、然也,还有柳宗宣、黄斌,他们不乏禅宗题材的诗作,像柳宗宣的《读〈虚云和尚自述年谱〉》、川上的《身体内的舍利》、黄斌的《草庵钟》.并且,各自将其体悟自然地流露于非此题材的诗作中,像然也的诗作《鸟蛋》,结尾堪称顿悟.

张远伦:津渡的诗歌《山隅集》也出现过千湖之省的众多地理特征,无论是水鸟还是水边植物,都有细腻的描写,诗歌也精微之中蕴含生气,他的视角也多朝向小物象,并赋予其大水的隐藏背景.我想小事物和大背景之间不仅仅是一种依存关系,还是一种对比关系.恰如此,津渡的诗歌才有小而不渺,轻而不飘的底子.极致之大中逸出众多极致之小,鸟类和昆虫类,在浩瀚的大湖边,有着穿刺一般的视觉力量,在诗人的精神故乡里潜行.

夏宏:一个诗人+一个诗人等于两个具体的诗人.我以为,语境、观念、题材上有趋同性,这些方面容易归纳;具体的成熟的诗人,文本却是摇曳多姿,同情地理解方为尊重.

地域的文明底蕴有着潜移默化的渗透性,它或隐或现地散发在诗歌中.

从一地的内部来看,历史上湖北的中心一直在江汉平原,荆州(古江陵)才是楚地的“国都”,而武汉三镇迟至近代被殖民的历史中才崛起.笼统地对比一下二者的文化气质,前者典雅、从容、敏慧,骨子里有傲气,后者“革命性”强,具有“去中心化”的特点,李皖先生曾称其为“中国最市民化的城市”.因缘际会,不同的文化气质又每每杂糅于个人.

诗人之啼血的内化

夏宏:英年早逝的诗人宇龙曾长期生活、工作于荆州,他的那首《机场》,读来让人感受到高贵的精神之光,高蹈的精神意象与对时代的忧思融为一体,或许可以说,屈原与但丁共有的诗神在此显身.他也写日常、写现实生活细节,但其诸多诗作显示出“诗剧”特征,内心独白式的语式很显眼.诗剧而非技艺上的戏剧性,它本出自贵族,出现在当代诗中也可被视为精神的祭祀现象.

我以为,成长于荆州的诗人,从整体上看其诗歌用语一般比较讲究,哪怕是用口语俗话,也会有一种“文质彬彬”的内在平衡力量来消减燥气,情思旺盛丰茂,但常常收敛语言的硬度,不作宣泄.在我的阅读视野里,刘洁岷、沉河、杨章池、黍不语……的诗,都有内在地沿承荆楚文脉的一面.天赋的语言直觉一以贯之,说天赋,应该与荆州地区的文化底蕴有千丝万缕的关联吧.

荣光启:潜江诗人杨汉年的作品是地域性的,也是现代性的.他在《货运码头》中写道:“时光为我这样穷困的年轻人建了一座货运码头/在睡梦中堆积着黄沙,石子和水泥/得使出吃奶的力气才能搬上马车//在一个马鞭抽裂云层的风雨之夜……”透露出他生活中的艰辛与无奈,在一点点生活的间隙,在那些“马鞭抽裂云层的风雨之夜”,他能将人生诸多感受形象化于诗写笔端.他是在时光的间隙里艰辛劳作的诗歌农民.《一本儿童读物》:“……/现在,它放在我从不上锁的抽屉里/每天用来夹放货款,收据和账单/繁琐的磨损/我的头发越来越少/这本由远方出版社出版的儿童读物/也难逃厄运,同样快要掉光羽毛”.这是日常生活的真实写照,他在有限的时间里,学习将“话,书写,吟咏/植入感知的某个器官”.请你注意,当他说到诗歌时,他用的词是“汉语诗人”.他是一个对诗歌写作、汉语诗歌相当自觉的人.以诗歌来处理这些日常生活之“杂”,并且在写作中获得了一种重新进入生活、获得他所在的社会阶层关于生命的、关于日常生活的诗意.在他的诗歌《喷泉》中,一个啤酒瓶盖,都能让他如此之乐,“岁月偷走/那些赞美诗一样璀璨的星光”,这些星光正在诗歌写作的天空中再次呈现.

杨汉年的“草根”之处不在于他的杂货店老板身份,而是在生活的内部踏踏实实、默默无闻地以诗来言说自己的姿态.

黑丰:在杨汉年《货运码头》我确实看到一种擦力、一种跨度、一种诗意化的简洁度,一种可贵的对现实的处理,他的一些诗节单独看,相当不错,譬如:“他的车在房子建好后开始散架/马也被牲口贩子牵走/双手只有重新拿起剃须刀的力气”,“在一个马鞭抽裂云层的风雨之夜/灯光在窗前不断晃动/一麻袋文字落在你的肩上”,但散碎,缺少一种总体性,缺少最内在的主线的东西,很杂.他的诗整体质量参差不齐.

看了夜鱼发来的《湖北当下主要代表诗人的作品》读后,总的感觉格局不大,没有从自我扩展和上升到更大的更广袤的超自我层面上来.我们强调个性、强调生命,不是强调个人中心主义和狭隘的地域性,不是强调狭隘的故乡或狭隘的民族主义.那样,我们就真的被地域性的东西拘囿了,被狭隘的故乡和狭隘的民族主义埋葬了.见啥是啥见啥写啥,没有更开阔的观照,如井底之蛙,那样是非常可怕的.什么叫“更广袤的亲人和亲情”和“更广袤的超自我”,就是我前面说的,写作要真正体现对“人类生存的普遍境遇和重大命题”的关注,对“人类的共同困境与绝望、焦虑”的思考.我们在自己的土地或自己家门仍然彷徨、无家可归,我们已艰于呼吸或正在用腮呼吸仍显艰难等如此生存困境.没有对当下人类生存境遇对异化对荒诞的思索与反映,没有对现实的批判性,哪有什么现代感或现代性呢?!

现代性在哪里?

在当下,在人的一餐一饮、一呼一吸、一举手一抬足之间.

夜鱼:欢迎黑丰兄的批评,但这里可能有误差,由于我选稿仓促,难免有遗珠之憾,惭愧!

夏宏:这关涉到诗歌伦理.对现实的批判,一直是湖北诗歌传统至今的一脉.自有诗歌文本记录以来,哪一个时代、国度、地区没有不平则鸣批判现实的诗歌?而其方式往往与众不同.否则,今天它已被纪录片、新闻、自媒体申诉等等形式所取代而消亡了.我想,“草根”、“底层”于诗歌而言不应该是道德标签,要不然就太蔑视那些被标签者的艺术性了.现今,倒是要反思将诗歌工具化、媒体化的做法.意识形态的巢臼,今天已经网络化了,还有没有诗歌自在生成的空间?我相信湖北诗人都会作出自我选择.

黑丰:“诗歌工具化、媒体化”,彻底地说还是人的工具化,“人的工具化”在于血性的变异(这里不想展开了).另一个感受是,湖北诗人的很大一部分诗作的散文化趋向.散文化不可怕,真的诗是不怕“散文化”的.问题怕就怕把不是诗的句子分行,乔装打扮成诗,非诗化,这就很要命、很伤害,既伤害诗人,又伤害诗和艺术.

另外,散文化趋向,从某种意义上说是诗人走向扁平,走向平庸和堕落的表现.恋栈,贪恋出场的频率,贪图名誉的连贯,畏惧权势,不吭声或集体无声.

继而,又读了余笑忠、剑男、黄沙子、阿毛、黄斌、刘洁岷、柳宗宣、陵少、杨章池、李强、湖北青蛙、黍不语、荣光启、大头鸭鸭等人的诗作,感觉剑男的《山花烂漫的春天》《大年三十在湖南陪爱人上坟》《半边猪》《上元夜》《火车在这里拐了一个弯》等诗作,基本都是即景即情即时的描写和感慨,虽然前面提到的《山雨欲来》《除了爱》也即景也感慨,但感觉比这些诗好.我还是很感怀他的早期诗作,比如《飘飞的鸟羽》《森林公园》《教堂》《丹顶鹤》等.喜欢阿毛的《反自然》《关于雪》《个人史》,有一点小深度,但《个人史》稍感做作.总的来看也是小情小趣.黄斌的《敬惜字纸》有点意思,但啰嗦,且把一些方言纳入进去消化得不是特好.黄沙子的《无法得知》全是一堆句子推理,加上一点空洞的感慨.他的《但爱鲈鱼美》《被鞭子抽打》《一路走回》《小夜曲》有内蕴,但尚需进一步提炼.

余笑忠的《哭墙》《猫和老鼠》让我看到较深的东西.如《哭墙》“在昏花的老眼看来,黎明/即已沦为黄昏/‘所有的诗人都是犹太人,’所有的高墙/都有痛哭的一面”,如《猫和老鼠》“我梦见过一只光溜溜的幼鼠/爬上我的脊背,那种冰凉/超过了肉身经受的所有冰凉.”,这种感觉“通”得远.

夏宏:是啊,杜鹃啼血.写诗之人大多敏锐、灵性,湖北诗人对现实的感知至少不会滞后.血,有时直接落在诗行间,但诗人之啼血往往内化于看起来与此毫不相干的题材和语言表达中.诗歌对现实的批判,应该是有建设性的,不止一位湖北诗人走向这样的路径:向内拷问自己.他们藉其写作来清理自己,不外推.这,恰恰是一些所谓现实主义的文学中少见的.

夜鱼:我同意夏宏的路径说,确实,对现实的批判路径是多样的.

黑丰:刘洁岷和柳宗宣的诗,让我看到一种开阔和一种更大的情怀.如刘洁岷的《渔薪老屋》“老屋里轻轻响起我的鼾声/细雨里,香樟、苦楝树奇异香气/仍然在老屋上的夜空交织/似乎这世上只剩下老屋,这老屋里/只剩下我,而我弥留的亲人们/被这鼾声一一吸引过来/并遭到致命一击”,如《粘稠》“一个女孩曾经是一个国家,以她/瞳仁里的火焰照耀着她广大的疆土//……六十年过去了那小姑娘的替身/是一支佝偻的头发黯淡稀疏的蜡烛/烛光如豆,在乌有的风中颤摇”.柳宗宣的《在友人家中寄宿的两夜》“半夜醒来,在阳台上观望/武汉的灯火,通宵未眠//何时我能逃脱挣钱的运命//当我从北方回来,我说我反对商业/它让我与一张安静的书桌分离//酒气中,把内部的风暴释放/却付出几乎死去的代价//睁开眼,看见你听我说着酒话/百年生死梦幻多好,还可以醒来//一杯水放在茶几上,一张便条/‘水在旁边,醒来就叫醒我.”他们是有视野的,能把地域的东西带到很远,与更广阔的精神接通.

同样是写亲人亲情的,杨章池的两首诗让我振奋,如《乞瓷砖书——为母亲膝关节置换手术100天作》我看到一种更开阔更深刻的疼痛,比如“多么狠的锤子,凿子,撬掉母亲/多余的骨头.多么强劲的骨水泥,把你/粘进那死去活来的腿//……”,在另一首《故人:理发师》中,我看到了一种铁血的复杂.当然他也写了很多废诗.

每一首诗都必须是最后的诗

黑丰:最后,我要说的是,一个诗人应该有一种更大的情怀、更高的企盼与追求,而不是仅仅孜孜于语言的一种局部的小范围的精确性.一个诗人应该有一种语言的“后准确”性,就是一种不准确的准确性,或无处不在的准确.这主要体现在精神层面.否则很容易陷入一种匠气,缺少更广阔更广袤的人文空间.诗人是天空中终夜不宿的知更鸟呀,是某种气候某种气温的晴雨表和温度计呀!如果这种鸟不飞不鸣,喑哑,一旦消失,或一只只从天空殉落,说明我们的环境和社会出了大问题.

其次,“地域性”,要知微见著,滴水中见汪洋,不能回到平实平面的散文化的方向,诗歌是超音速的,也是超时代的.现代诗“是由速度和果断性决定的(希尼).”而“诗人的质量,在于他与生命与文明的充分接触程度,在于他粉碎这个世界、放射自我生命的力度、速度和简洁度(徐敬亚).”

每一首诗都必须是最后的诗.

每一次飞行都必须是极地或地狱的飞行.

每一次写作都必须把自己耗尽.

不能囿于一种地域.

张远伦:随着城市化的高速推进,传统乡镇和村落正在消失,乡村文明式微,诗人的故乡也正在成为记忆.全球化、信息化、智能化的大背景下,这种通常意义上的地域特点也逐渐模糊.一些具有强烈现代意识的诗人,通过自己的长期实践,摆脱身体故乡的束缚,逐渐朝精神新居掘进,进而超越“地域性”和“民族性”,建立起自己的文本自信.湖北诗人在这方面具有很强的自觉性和创造性.许多具有非常经验的非常写作,在中青年诗人们的文本里出现.当然,这些非常经验往往来自日常经验,是过滤和净化的日常,是高度精神萃取的日常.

张执浩是湖北中青年诗人中,具有现代意识的代表性诗人.他融入现代生活,在日常中“目击成诗”,近年来,张的诗歌可以说是一种“中年心境”写作,与之相对应,他的语言也是“类口语”的,正好是这种语言方式,才和他的目击成诗的内容无痕结合.诗人在生活的点滴中,在城市题材和乡村题材中,自由游走,在地域性和现代性中找到切换的按钮,实现了融会贯通.

毛子在我的印象中是一个“大器晚成”的诗人,近年来他的一系列具有强烈现实关怀和人本关怀的诗歌,引起中国诗坛关注.《我爱》《失败之诗》等诗作,骨子里的宗教意识和人类共同命运价值观,深刻有力.

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湖北中年男诗人的创作极为丰厚,在全国范围都有一定影响.随便数几个出来,都立得起.田禾、余笑忠、车延高、宋尾、柳宗宣、毛子等人,新作迭出,成就颇丰.似乎这种阳盛阴衰的现象,延续了近二十年,特别是新世纪十几年以来,这批男诗人仍然处于活跃状态.那么女诗人

们何为?似乎湖北诗歌具有自救能力,我们欣喜地看到,从70后开始,特别是80后,湖北女诗人正在逆袭,除了鲁西西、阿毛、范小雅、夜鱼、许玲琴、余秀华、黍不语、熊曼、懒懒等大批女诗人崛起,显示出不凡语言功力,还有待观察的颜彦、十二楼、周黑、予望、心路等,呈现出新生代诗人“阴盛阳衰“的趋势.新生代诗人们更敏锐地介入当下生活,用于书写自身命运在时代中的沉浮颠沛,在诗歌美学的代际更迭中把握主动.这一批诗人,似乎从不为“地域性“而写作,即便呈现地域特征,也不是主动为地域而写.他们从消失的“故乡”走出来,把街道变成自己的“故城”,在不断迁徙中,写自我的诗.这批人很少受到第三代诗歌运动的启蒙和影响,有自己的独特的审美观念.当然,他们的弱项也在于此:缺少一些诗歌创作的野心,气象显得不足.

荣光启:以武汉为中心,在湖北当下的诗人阵营中,有颇具规模与实力的诗人群体.群体核心成员的诗作、个性化网络论坛和民间刊物都颇具影响,包括张执浩、余笑忠、李以亮、哨兵、苏瓷瓷、小引、槐树、艾先、小箭、许剑、黄沙子等,另外刘洁岷在《江汉大学学报》主持的“现当代诗学研究”已是诗歌批评界一个重要的理论前沿阵地.

此外,在武汉生活的优秀诗人还有田禾、车延高、李建春、沉河、黄斌、钱省、修远、剑男、柳宗宣等,他们各自秉承自己的艺术立场,创作出许多风格独特的诗篇.武汉之外,还活跃着湖北青蛙、宋尾、横行胭脂、张作梗等优秀湖北籍诗人;以黄沙子、向武华、江雪、余文浩等为代表的“鄂东诗人”;荆沙一带的诗人则以韩少君、杨章池为代表.而女诗人,华姿、鲁西西、阿毛、苏瓷瓷等,已是不可忽略的人物;黍不语、夜鱼、范小雅、张小美等女诗人也佳作频出.“80后”的一批写作者像林东林、王威洋、灰狗、谈骁等人也已经为人所注目.

我个人认为,湖北诗歌有以“诗群”为中心的发展特征,一方面,不同的地域涌现出多个实力强大的诗歌群体;另一方面,这些诗群里的杰出代表往往也是在全国很有影响的诗人.这种以“诗群”为中心的发展特征是一种文学生态:既以地域性的生活环境、生存经验为根本,又有更大的文学抱负,相互交流、彼此促进,在个人化的写作与公共性的经验之间寻求平衡,寻求现代诗歌的高品质的技艺与精神.

夏宏:之所以觉得此话题中的两个概念“地域性”与“现代性”有纠结之处,主要是因为我们这里的现代性不是内生的,而是后发的,包括文化在内,至今仍然是一种“有特色”的后发现代性,它牵连出诗歌文本在创造性上的“阴影”.

观察湖北诗人如何面对现代性的阴影来写作,可能是更有意义的事.我认为有湖北诗人早已经自觉地走上了反观现代性的路径,反观不一定是反对.比如黄斌多年前写的一首诗题目就叫作《日常之诗或在全球化时代如何做一个中国诗人》,他的《咏神农架冷杉》,不仅有中国元素、地域因子、现代汉语表达,而且通达于普世情怀,是一曲回肠荡气的“生死书”.

比如余笑忠,他早期的诗,先锋、锐利、繁复、自反,后来写得越来越质朴,像《二月一日,晨起观雪》《春游》等一批诗作,几乎是用直白的语言写出了既深刻又给人共通感的体验和觉悟.我想,他回到了基本的事物、问题和语言表达上来,在很大程度上破除了空间和时间条件的规约.当然,也可见其间诗人在融合本土的和外来的文化资源.

我如此泛泛而谈当代湖北诗歌,管中窥豹,自觉难以对其下什么整体性的结论,也不能虚妄地对其流向作出预测.但,从“惟楚有才”的历史积淀,到今天改革开放的激荡,时空的机缘不会凭空而来,空手而去,它向包括诗歌写作在内的湖北文学提供了发展演变的条件.我以为,无论是在是在民间还是在含混地带,审美、写作上的专权规训对诗歌和诗人的生机而言是,其面目多变,在内陆省份更应警觉.

夜鱼:受篇幅所限,关于本期话题的阐释有些意犹未尽,湖北诗歌创作群体的讨论也不全面.好在嘉宾们的即兴发言发自肺腑,带来的冲击和思考,都极具价值.感谢你们的支持!

长江论文范文结:

关于长江方面的的相关大学硕士和相关本科毕业论文以及相关长江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下载。

1、长江丛刊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