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产业相关论文范文数据库 跟集群视角下的特色文化产业相关硕士论文开题报告范文

此文是一篇文化产业论文范文,为你的毕业论文写作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集群视角下的特色文化产业

摘 要:特色文化产业是指依托各地独特的文化资源,通过创意转化、科技提升和市场运作来提供具有鲜明区域特点和民族特色的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产业形态.创新集群作为一种新的产业组织模式,伴随着产业的高度集聚和知识的大量溢出,能够提升创新能力、优化产业结构,是特色文化产业发展的有效路径.本文以苏州镇湖刺绣产业集群案例,从创新集群的视角出发,借助价值链分析工具,对特色文化产业的发展进行调研,探讨其有效发展路径,以期为特色文化企业转型与政策引导提供借鉴.

关键词:创新集群 特色文化产业 价值链 发展路径

在文化产业加速发展的背景下,特色文化资源与产业发展引起了不少研究与实践层面的关注.特色文化产生于特定的区域环境,是经济、文化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的内核与动力.将产业化机制引入对特色文化的保护、传承与发展之中,既能为区域经济开发新的增长点,又能让特色文化焕发新的生命力.因此,特色文化的产业化发展成为文化产业研究中的重要议题.

为克服特色文化产品生产效率低、市场范围小的劣势,许多特色文化产品的生产者和相关企业自发或在政府引导下,集聚在一定区域内,通过专业化的分工合作来减少生产成本、扩大影响力,逐渐形成了规模经济效益.近年来,国内特色文化产业园区、特色小镇的建设多是由此衍生而来,集群化成为特色文化产业发展的一种有效模式.

一、特色文化产业的内涵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居民文化消费需求与文化自觉程度日渐增强,文化产业成为助推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动力.特色文化产业是指依托各地独特的文化资源,通过创意转化、科技提升和市场运作,提供具有鲜明区域特点和民族特色的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产业形态.

特色文化产业具有三大要素:特色文化元素、特别产品形态和特殊区域影响.特色文化元素依托于特色文化资源,是人类在长期生产生活实践中创意劳动的结晶,反映了人们的经验与智慧,与生活中的衣食住行息息相关,包括古建筑、古民居等文物古迹;神话、传说等口述文学;美术、音乐、歌舞、戏剧、手工艺等民间艺术;以及饮食、节庆等民俗文化等,这些是文化中最为活跃的元素,也是最适合进行产业化的文化.特色文化产业的文化产品或文化服务也具有特色,常常需要结合实地的体验与观赏,因此它对特定区域有着重要的社会和经济影响力.随着国家文化产业战略的实施,特色文化从一种隐形的环境中向着有形的形态变迁,成为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性优势.为此,活化特色文化资源,使其获得技术化的生产方式、规模化的生产效益、市场化的生产目的和企业化的生产主体,促进特色文化产业的发展,既有利于促进特色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又能够推动国民经济结构的转型升级发展.

二、创新集群视角下的特色文化产业发展

1.特色文化产业集群.1990年,迈克尔·波特通过对发达国家的研究提出了产业集群的“”模型,认为一个地区产业集群的竞争力与六个相互关联的因素有关,即要素条件、需求条件、相关产业和支持产业、企业的战略、结构和竞争以及政府和机遇.集群的初始状态是空间上的集聚,这种地理的集中性能够吸引人才、资源、资金、技术、信息、管理等关键要素进驻;随着企业加强分工与合作,产业集群更加侧重于产业布局的经济联系,发挥资源的联动与协同效应,以更高的生产率来生产产品或提供服务.

从特色文化产业的发展实践来看,在不少地区特色文化产品和服务的生产仍停留在个人手工作业的阶段,文化产品生产者本身即文化产品的载体和媒介,因而难免出现组织分散、生产效率低、缺乏规范化产业链条等问题;特色文化产品的质量也参差不齐,生产规模与市场范围常常达不到产业化的要求,整体竞争力较弱.因此,集群化是产业发展的一种有效模式,企业可以利用区域内的特色文化资源进行集聚发展,以“小商品”实现“大产业”.

2.特色文化产业创新.特色文化的产业化意味着其在当代社会环境中的创新和社会价值的再造.从它的服务内容和形式来看,其核心为创意转化,而非实物改造.一些特色文化产业虽然注意到了对文化资源的利用,但对文化资源的精神特质和文化内涵挖掘得尚不够深入和准确,缺乏多形式、成系列的产品,这样粗放的产业化模式容易对文化造成破坏,也会使地区失去特色.因而创新能力的提升是特色文化产业发展的重心所在.

经济学家熊彼特认为“创新”是生产函数或者供给函数的变化,是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的组合”,包括引进新产品、采用新技术、开辟新市场、控制原材料的新供应来源、实现企业的新组织等.在社会学和经济学理论研究中,“创新”有着不同的内涵,其社会学内涵侧重于行为的社会价值,而经济学内涵则强调行为的经济价值.在经济学领域中,创新根据开展主体与方式的不同,可以分为“个体创新”与“企业创新”,企业创新是指与现有组织有一定联系的一个或一群人创建一个新组织或促进该组织的革新或创新的过程.

文化产业的经济价值体现在文化价值的独特性和唯一性上,因此文化产业的灵魂正是创新.区域特色文化的历史悠久、内涵丰富,能为创意的生成提供无限可能,其与科学技术的融合发展,与旅游、制造、农业等领域的跨界合作,与国内外文化消费需求的沟通对接等都有利于特色文化产业在更大范围、更深层次和更宽领域进行资源整合与市场开拓.

3.创新集群的新视角.随着全球化和信息革命的飞速发展,科技与经济一体化趋势日益明显,集群研究开始向创新领域渗透,创新研究引入了空间维度.1999年,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出版了《集群——促进创新之动力》的研究报告,首次提出了“创新集群”的概念.这一概念涉及企业、研究机构、大学、风险投资机构等,通过知识链、价值链和产业链的耦合,形成具有集聚优势、以大量知识溢出为特征的“技术—经济”网络.从这一定义上来看,与普通的产业集群相比,创新集群有一些典型性特征.

一是创新主体是多元的.亨瑞·埃茨科通过引入生物学中的三螺旋概念, 用三螺旋模型来解释政府、企业和大学三者间在知识经济时代新关系的创新结构.特色文化产业集群通常由市场驱动,同时政府或公共部门和教育研究机构的支持也不可或缺.企业、政府与教育研究机构形成了一个三旋结构,中介机构则可以促进这三个群体之间的互动(如图1).

二是在结构上,通过价值链、知识链和产业链,创新集群形成了立体的、全方位的战略联盟或合作关系.“价值链”概念首先由波特提出,他认为一定水平的价值链是在一个特定产业内的各种活动的组合,包括企业价值链、供应商价值链、渠道价值链和买方价值链.价值链普遍存在于经济活动中,在各个创新主体之间及其内部构成了复杂的价值网络.英国学者查尔斯·兰德利首先将价值链理论应用于文化产业研究中,他认为文化产业价值生产的各环节所形成的价值链包括:创造性过程、文化产品的生产过程、文化产品的流通过程、文化产品的发行过程、产品的销售和公众接受过程等环节.由此可见,在特色文化产业的价值链环节中,除研发、生产等基本增值活动,还有市场营销、品牌宣传等辅助性增值活动.

2007年,欧盟委员会对研究密集型集群进行了研究,并将价值链作为其识别和绩效评价的工具.研究密集型集群主要依靠研发(R&D)作为其创新和竞争力来源,与“创新集群”有异曲同工之处.在对集群的研究中,价值链分析工具包括四个部分:先决条件和资本、研发环境、政策措施以及成果产出.这一创新集群的价值链分析工具为识别集群的创新运行机制提供了框架.本文即根据波特的价值链原理,结合特色文化产业自身的特点,整合并修改了欧盟委员会的价值链工具,来考察案例中创新集群的运行机制(如图2).

总的来说,价值链的形成是一个价值不断创造的过程,运用价值链工具对特色文化产业进行分析能够使产业在运行中的价值生产和流向更加清晰.同时,创新集群中有着大量的知识转移和知识溢出,并将形成快速增长的集聚经济.因此,将创新集群视角引入对特色文化产业的研究与观测非常必要.

三、创新集群运行机制的案例研究

在我国各地丰富、多样的特色文化中,刺绣是极具代表性的一种.四大名绣之一的苏绣发源于苏州,2006年入选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镇湖位于江苏省苏州市西部,距市区26公里,总面积约20.1平方公里,人口2.1万,自古以来就盛产苏绣.1998年,镇湖绣品街是最早走上市场化道路的刺绣产业基地,2006年,苏州刺绣文化产业群入选发布的第二批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名单.2017年,镇湖苏绣小镇入选江苏省首批省级特色小镇.笔者通过对苏州镇湖刺绣产业群的实地走访与调研,借助价值链工具,从创新集群的视角对特色文化产业发展进行了分析.

1.先决条件与形成方式.苏州镇湖刺绣产业群在政府和市场的双重推动作用下形成.自古以来,镇湖就盛产苏绣,苏绣在镇湖已有2200多年的历史,并长期作为镇湖农民家庭经济收入的重要来源.20世纪的社会变革对民间传统手工艺最深刻的改造就是市场化,民间艺术生产转型成为文化工业生产.建国以后,苏绣走上合作社的道路,刺绣厂、绣品厂相继成立.镇湖刺绣产业集群是自下而上形成的,20世纪80年代初,镇上出现了家庭式的苏绣作坊,随后大批店铺自发地集中在了人口较多的地区.90年代时,镇湖苏绣由家庭副业转向个体经营,绣娘从一家一户中走出来,自发地聚集到一起.产业集群的规模效应降低了生产与销售的成本,也使市场进一步向外扩展.

政府敏锐地捕捉到了这一变化,开始自上而下引导苏绣产业集聚.1998年,镇湖建成了一条长1700米的绣品街,以土地批租、税费减免等优惠政策吸引苏绣行业人员入驻;同年刺绣协会成立,组织绣娘参加培训,鼓励她们参加展览等商务活动,把绣品推向市场.一街(绣品街)、一馆(刺绣艺术馆)、一中心(刺绣艺术展示中心)等载体平台相继建成,解决了镇湖苏绣从生产、展示、宣传、到销售等一系列问题,与刺绣制作相关的辅助业包括花线业、电脑印花业、装裱业以及运输、广告等服务业也发展起来,形成关联度大、配套性强、产业链长的特色产业集群.创新集群是集群发展的高级阶段,其先决条件包括社会资本、人力资本、技术资本、金融资本和基础设施,只有当集群具备大部分先决条件,创新集群才有产生的可能.

从社会资本来看,创新集群的出现需要有促进和支持创新的社会环境,以及重视经验丰富的管理与创业者.特色文化产业以本土人文资源作为产业发展的基点.以刺绣为代表的特色文化在很多地区是一项必须掌握的生活技能,一种生活惯性,许多传统手工艺者受限于自身学历与阅历,对特色文化的传承停留在技艺层面,创新与劳动之间出现了断层.但在苏绣镇湖刺绣产业群这一案例中,已有从业者意识到了企业对产品、技术、材料、工艺、标准进行研究、开发的重要性.2006年,秀娘梁雪芳北上清华学习纤维技术,开始思考苏绣的现代审美、语言表述和符号化意蕴,不再满足于再现他人画稿,对苏绣的题材与材料进行新的探索.此后,越来越多的绣娘有了走出去的机会和创新意识.

人力资本则是创新集群的关键驱动力.一个地区需要通过与学校和其他教育机构的联系,以及对劳动力发展和职业培训的关注,获得吸引人才、维持企业文化的能力.人力资本的匮乏是许多特色文化传承难以为继的主要原因,传统手工艺口传心授的师徒传承或家族传承已经不能适应现有年轻群体的学习和生活方式,也不能适应现在的家庭人口结构.镇湖的刺绣大师们坦言,培养一个学徒需要5到10年的时间,大多年轻人心浮气躁,急功近利,很难专心钻研手工技艺,熬过收入微薄、生活清苦的学徒期.为此,他们积极向政府寻求资金支持,培养传承人.近年来,许多“绣二代”,如85后绣郎张雪等人在本科、硕士毕业甚至海外留学后归来,参与到了材料、销售、宣传等产业链的前端或后端,或是扮演经纪人角色,为苏绣产业注入了新鲜血液.

技术资本是知识生成能力的综合指标,也是创新集群形成的核心环节.苏州市刺绣产业创新研究院于2015年落户绣品街,以刺绣产业科技创新、融合发展为重点研究方向,依托创新平台资源,着力加强织新材料、新技术领域的探索,为苏绣产业实现科学化、规模化和专业化的良性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技术支撑.

金融资本也是重要的资本类型,企业在开发生命周期中投资、培训等各个方面都需要不同形式的资金.苏州市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有专门的资助项目,未来苏绣集群还将设立基金,充分利用文创基金的杠杆撬动效应激发创造活力.

基础设施如交通、运输、通讯等以及当地的工业等.镇湖苏绣产业集群位于苏州的高新技术园区,基础设施条件较为完备.从先决条件和形成方式来看,镇湖苏绣产业集群已基本具备了发展创新集群的各项要素.这些先决条件呈现为金字塔结构,创新集群建立在发展和维持知识经济的基础上.社会资本创造了创新集群形成的氛围,人力和技术资本为创新的成功奠定了基础,金融资本提升了企业吸引各种形式资金的机会和能力,同时扩大集群和企业可以参与的活动范围(如图3).

2.价值链:研发环境.以价值链维度来分析,创新集群的起始端是研发环境,包括三个要素,即创新意识与投资准备、研发设备与基础设施以及市场驱动或应用型研究活动,分别从思想、物质和实践层面强调了创新创业氛围的重要性.从镇湖苏绣产业集群来看,三旋模型中的政府与企业主体都有较强的创新意识.从政府角度来讲,苏绣小镇正着力构建面向应用的新型创新环境,助推刺绣产业实现跨界融合和转型升级;从企业角度来讲,绣娘在刺绣的主题题材、刺绣装裱、材质的使用等方面都在寻求突破,取得了良好效果.部分从业者已认识到创新集群中的企业应更加强调面向可持续发展的技术创新,有着高强度的研发经费投入.如绣娘梁雪芳参与进修、学习纤维技术,使用纳米材料对刺绣表面进行防尘防潮防霉处理,并开拓刺绣陈列的新方式,解决了玻璃镜框装裱刺绣反光等问题.但集群中的教育和研究机构这一主体目前还需要政府扶持,尚未发挥应有的作用.刺绣协会虽然是重要的中介机构,但由于历史和体制的限制,带有半的性质,自身灵活度仍然有限.

3.价值链:增值活动.这一创新集群价值链的核心组成部分包括六个促进创新的环节,其中前三项是基本增值活动,后三项是辅助性增值活动.

一是鼓励创新创业.成熟的创新集群能够帮助从业者发展新技术业务和营销技能,寻求产品的商品化路径,并将研究思路和结果推向市场;同时为中小企业提供外部咨询等增值服务,提高中小企业的创新管理和领导能力.目前,镇湖街道多位刺绣工作者成立了自己的独立工作室,如姚惠芬姚惠琴姐妹的琴芬绣庄、卢福英刺绣艺术馆、邹英姿刺绣工作室等.但从命名中也可以看出,他们及团队的作品均以个人命名的工作室和艺术馆名义进行展销,工商注册也以个体工商户为主,注册资本不超过千万,仍未形成体量较大的刺绣文化企业.为此,苏绣集群应整合优势资源,抓住发展机遇,扶植大型化、集团化的龙头企业,打造一批知名品牌.2015年镇湖成立了创意刺绣孵化基地,引进专业设计团队,提升原创题材与刺绣技艺的融合,旨在提升镇湖刺绣文化的原创力和创新度.

二是提供技能培训.传统手工艺因人而存,其创新与发展也因人而成,传承人群的保持和扩大是产业升级的关键.与清华大学合作办学的“中国刺绣专项研修班”,与苏州工艺美院合办的“绣娘培训班”等都极大促进了镇湖苏绣的人才梯队建设.2006年起,镇湖街道合作开设了“刺绣专业学历班”,经过学习,更多学生进入了刺绣工作室,成为新一代刺绣中坚力量.

三是保护知识产权.为鼓励技术转移和质量管理,创新集群中还应有政策来保护知识产权.2010年国家质检总局批准对“镇湖苏绣”实施地理标志保护,制定了《地理标志产品——镇湖刺绣》地方标准,对镇湖刺绣地理标志产品的保护范围、术语和定义、要求、检验规则、标志、包装等10个方面做出严密的规定.镇湖街道成立了刺绣版权协会分会,与苏州知识产权局协同建立健全了苏绣版权交易许可网络服务系统等一批版权保护和版权申报服务平台,为刺绣工艺师创作提供了可靠的版权库.未来还将进一步制定苏绣产品质量认证标准和产品等级分类体系,以推动苏绣原产地保护和质量认证工作的规范化、制度化管理.

四是保障融资环境.特色文化产业不是纯粹的创意产业,更不是单一的技术行业,因此除了研发与生产等环节的基础增值活动,营销、品牌、融资等辅助性增值活动都是重要的创新环节.苏绣企业得到的资金支持大多来自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基金,但为了实现从工艺到产业的跨越,镇湖所在的高新区准备设立西部生态城文化产业跨越发展基金,利用文创基金的杠杆撬动效应,从而整合科研、高校、设计和新生代绣娘及其他产业相关的辅助技术与服务力量.

五是建设营销平台.2015年镇湖街道计划完善的“苏绣名品网”曾瞄准集约化发展的电商路径,实现网上推广与线下销售的结合,却未能运转起来.由于高昂、图片容易失真等问题,线下实体店仍然是苏绣的主要销售方式.电子展销平台的作用不仅在于交易,更在于打通渠道、搭建桥梁,为人们提供一个特色文化的窗口.因此,在未来的发展实践中,苏绣交易平台的信息化和网络化水平仍应提高,以促进特色文化产品和服务交易.

六是加强产业融合.苏绣小镇位于湖滨,有着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传统手工艺产业发展与旅游观光的结合能够让游客在消费特色文化产品的同时感受当地的特色文化服务.在集群发展中,刺绣艺术馆改造、绣品街整体建设等都为镇湖的文旅融合提供了保障.镇湖有条件从产业集群迈向旅游目的地,再进一步打造生活方式型目的地,让苏绣进一步从文化资源转变为文化资本.

4.价值链:绩效表现.价值链的最后一部分涉及创新集群的主要绩效指标.创新集群拥有或吸引高素质高水平的企业家和技术人群,可以创造经济收入,增加就业机会,提高从业者的生活水平.2007年时镇湖刺绣的年产值为5亿元,2011年跃升至13亿元,2016年达14.6亿元.镇湖苏绣从以往的农民副业到如今的主业,成为广大农民创业、就业的平台,农民的收入得到了持续增加,家庭收入75%以上来自刺绣.刺绣经济的发展壮大,还使镇湖从过去的“接包”加工刺绣产品转为“发包”,带动了周围乡镇大批农民的就业.

除具有一般产业集群的竞争优势外,创新集群的最大竞争优势是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产品,创新集群通过不断创新,不断以新产品占领市场、扩大市场份额,增加专利转让获得的收益,从而推动区域研究议程.例如,工艺美术大师姚建萍将自己创新而成的融针绣形容为“针融百家,艺开新境”,学习、临摹、仿造到最后吸收、转化,形成自己的风格,探索苏绣当今的语言和特色.2011年邹英姿首创的“滴滴针法”获得国家专利局授权,是镇湖绣娘在针法方面首次取得专利.2017年,卢福英以电影《霸王别姬》为灵感,运用波普艺术手法绣制的脸谱,应用新的想法、新的体验来做刺绣,成为另一项具有特色的探索.

四、总结与启示

以苏州镇湖刺绣产业集群为例,本文考察了创新集群发展中的先决条件、价值链的研发环境以及增值活动等.借由价值链分析框架,总结与探讨了镇湖刺绣产业集群的组织模式、创新举措,以及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苏绣的产业化起步较早,经过产业集中、产业集聚到产业集群的演变,镇湖苏绣产业群已经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产业链,以成本优势吸引企业集聚.但近年来,国内其他地方绣种开始加快推进产业化,流水线式的苏绣生产为镇湖带去了短期的经济效益,却也在减弱手工艺品的实用功能和人文内涵,由于苏绣所处的东南沿海地区经济发达、劳动力成本高,特色文化产业的发展反而容易失去优势.在这样的背景下,向创新集群过渡,以创新资源的集中性和知识溢出效应吸引相关主体的参与,将成为特色文化产业发展的有效路径.创新集群各个主体之间和内部的相互联结、支持与补充,将形成网络化的创新模式,带来价值增值,加快信息和技术扩散速度,为集群提供可持续的发展动力.

本研究为特色文化产业创新集群发展也提供了一些启示.首先,世界各国较为成功的创新集群多是在政府与市场协同互动下形成,既能在政府的深度参与中快速建成,又有较好的独立性,政府与市场两者的积极性都能得以有效发挥.所以,在特色文化产业创新集群的建设过程中,政府应制定较为宏观的规划和发展战略,同时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其次,除政府与企业两大创新主体,教育和研究机构也不可或缺.特色文化产业创新集群在发展过程中应加强国内外合作牵引,搭建支持非遗传承人、高校和相关机构合作开展学术和技术研究的平台.与此同时,商业银行、律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等专业的中介机构也能够弥补企业与研究人员之间的不对称信息鸿沟,有助于集群企业间的信息交流、产品交易、资金流动和人员的优化配置.

经过20余年的发展,苏绣已形成了一个较为完善的特色文化产业集群.在我国积极倡导产业转型升级的大背景下,政府将创新集群作为一种战略方式,提供相应的政策支持,并在企业及各方创新主体的努力下共同推进.为此,苏绣特色文化产业发展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力.一是应成立专门的培训机构,建立稳定的人才储备机制;与高校紧密合作,成立产、学、研一体的工作室、研发中心等机构,进一步落实创新研发和创业孵化的作用,将研究和创新服务的供求匹配,促成区域内的合作伙伴关系形成和研究项目计划制定,更好地助推从“制造”到“创造”的跨越.二是应培养企业的创新意识和品牌战略,加强新产品、新材料和新工艺的研发力度,加快生产设备的革新与升级,将产业的定位从手工制造转向文化创意,把时尚设计及现代艺术理念引入传统技艺,以更加开放和国际化的视野引导发展,通过创新孵化形成差异化的盈利圈层.三是应拓宽资金和营销渠道,调动社会资本和民间力量,充分利用文创基金的杠杆撬动效应,助推产业与科技、金融、旅游实现跨界融合,培育多元化的新型业态,拓宽文化创意产业的覆盖面,提升产业内在价值,逐步完善涵盖设计、版权、生产、交易、人才等产业要素的价值链,探索特色文化产业转型升级的新路径.

作者杭敏系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周缘系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研究生

文化产业论文范文结:

关于对不知道怎么写文化产业论文范文课题研究的大学硕士、相关本科毕业论文文化产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文献综述及职称论文的作为参考文献资料下载。

1、文化产业管理论文

2、农村文化产业概论论文

3、企业文化期刊

4、中国文化论文

5、企业文化杂志社

6、企业文化的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