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哲学思想毕业论文题目范文 跟中西文化视野中的身体哲学思想以惠特曼《自己之歌》和王阳明心学思想为例方面毕业论文格式范文

本论文主要论述了哲学思想论文范文相关的参考文献,对您的论文写作有参考作用。

中西文化视野中的身体哲学思想以惠特曼《自己之歌》和王阳明心学思想为例

郭利云 信阳学院

摘 要:意识哲学一直是西方文学与西方哲学的思想主流.与这种灵肉二元思维范式不同,身体哲学欲打破主客二分的思维框架,建立从身体出发、强调灵肉一体的新的理论观念.本文通过对惠特曼诗歌及王阳明“心学”思想包蕴的身体之维进行阐释分析,试图在中西文学之比较视域中探究身体哲学思想的渊源,以期在理论上对其思想本质和价值意义进行梳理和定位,希冀为现代人建立一个重新理解世界和生活、实现生命和谐与完整的新坐标.

关键词:意识哲学;身体哲学;灵肉二元论;身心一体

作者简介:郭利云(1984-),女,河南开封人,硕士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7)-15-118-02

西方哲学家们大多主张灵肉二元论,注重形而上的重灵轻肉,或贪恋肉身而忽略、抵制灵魂.确切来说,这种灵肉二元思想是存在偏见的.人由肉体和灵魂两部分组成,完全的肉体物质主义或纯粹的灵魂优越说都是有失偏颇的.中国哲学家王阳明认为:“耳、目、口、鼻、四肢,身也,非心安能视、听、言、动?心欲视、听、言、动,无耳、目、口、鼻、四肢亦不能,故无心则无身,无身则无心.”[1]p79美国著名的浪漫主义诗人惠特曼,在其代表诗作《自我之歌》中也高声呼唤肉体和灵魂的平等和谐.

一、惠特曼《自己之歌》和王阳明“心学”中的身心一体观念

惠特曼认为,人的肉体和灵魂是平等的,肉体、灵魂具有相对的独立性,但同时又密不可分.完整健康的人应是肉体与灵魂的和谐同一者.他在其《自己之歌》组诗的第21首中这样写道:“我是肉体的诗人,我也是灵魂的诗人,/我享受天堂的快乐,也忍受地狱的苦难,我把快乐嫁接在身上并使之枝繁叶茂,/我把苦难译成新的语言./我是男人的诗人,/也是女人的诗人……”[2]p88这首诗不仅表达了诗人对灵魂和肉体的同等重视,更体现出其歇斯底里的灵魂张望和肉体渴望.那种压抑已久的苦闷情绪试图冲出理性的桎梏,使灵魂的热情在肉体的狂欢中得到宣泄和表达,使心灵的孤单在身体的袒露和肉体的交融中觅得自由和温暖.“沃尔特?惠特曼,一个宇宙”,这句诗体现出诗人强烈的自信和自豪感,其灵魂可以包罗万象,超越时纳一切;而同时他又是的实体,强悍而肉欲十足,“狂乱、肥壮、多欲、能吃、能喝,善于繁殖”(《自己之歌》第24首).诗人还为我们展现了“我”在一系列探索中如何实现了灵肉的和谐同一:肉体使诗人能观、听、感受,灵魂则能跨越时空,带领自己踏足不同的领域,目睹世间众生百态.和诗歌内容的广度相协调,诗人还进行了深入的灵魂探索,善与恶、乐与苦、成与败、生与死在诗人看来都是辩证的.凡事利弊相对,没有绝对的好,也没有绝对的坏,成功与失败同样荣光,生与死也不是泾渭分明的.诗人的身体在大自然的漫游中得以舒展康健,灵魂在自由的畅想中也实现了宽容与超越,重新恢复了无上的能量与能力,并认为自己是已成就的事物的最高表现.这说明诗人在灵肉的和谐同一中思想已达致更高的水平.惠特曼关于肉体和灵魂关系的思考富有现实的启示意义,人要通过灵魂和肉体共同地朝向永恒、神圣的努力追求才能实现真正的和谐同一.

王阳明的“心学”思想中也包涵着必然的身体之维.譬如其“本然”、“明觉”观念:“本然”,即人的本性.王阳明认为,“至善者性也”,“至善”是人的固有本性,人心能对善恶做出基本的判断,即“良知”.有些人受、贪婪、虚荣心的蒙蔽,其“良知”就未发挥作用,或者只是使用了“本然”一小部分的功能,结果是每个人起点虽同,成长以后却各有所长,取得的成就也不一样.王阳明对此进行了专门的定位,“本然”乃刚出生的“良知”,而“明觉”是人经过不断的“致良知”、“事上磨炼”后达到的境界.王阳明认为一个人实现“明觉”需要内外求索.向内是“内省”,即在“冥思”或“打坐”中,拂除各种对内心的侵扰,减少各种桎梏对灵魂的束缚,以归至心灵的原初.向外求索是“事上磨炼”,就是要践行“良知”,使自己在行动中掌握真知.而“事”是一种人与世界、人与自我、人与他人关系的缠结交织,在“事”中,是身物无分的,人只有将自身心灵及所有感官向世界打开,并充分调动肉体的动作功能,才能获得最深刻最全面的“体知”.由此可得出如下结论:虽然“良知”源于心,“本然”是人原初的心性,但“致良知”却是一个身心结合并在“事上磨炼”的不断变化、不断提升的过程.

王阳明“心学”思想另一重要观念是“知行合一”.“知行合一”即理论与实践的统一.“知”和“行”具有同步性,“知”是行动的经验基础和理论指导,“行”检验“知”的真实性和可行性.行动失败或成功的经验可以使人加深对“知”的认知和肯定,从而使人的心灵获得自信和从容的魄力.“知行合一”成立的依据是什么呢?王阳明一再强调“知行”是“一个功夫”,“不可分作两事”,“知行合一”理论“不是某凿空杜撰,知行本体原是如此”.[6]p19他指出“知行合一”的立论依据是“知行本体”,也即“身心一体”,阳明举了一个生活例子说明这一观点:

“见属知,好属行.只见那时已自好了,不是见了后又来立个心去好.闻恶臭所知,恶恶臭属行.只闻那恶臭时已自恶了,不是闻了后别立个心去恶.如鼻塞之人虽恶臭在前,鼻中不曾闻得,便亦不甚恶,亦只是不曾知恶.”[2]p3

确实,见与好、闻恶臭与恶恶臭具有同步性,鼻塞之人闻不到臭味,便没有厌恶臭味的行为动作.所以我们得知“知行本体”的实质乃是“身心一体”.

二、中西“身体哲学”思想的渊源及定位

首先,西方“身体哲学”思想得益于胡塞尔现象学“面向事情本身”的原则,认为身体本身是意识的根据、起点和归宿,人的生命活动本质并非是单纯的精神活动或肉体活动,人类从“自在存在”向“自为存在”质变的过程是一个自由选择的行动过程,倚赖的是身体的整体性.“身体”并非“是一个浑然不觉或自我封闭的肉身,而是运动着的活的生命.它感应于外而惕然于内,情动于中而形于外.”[3]p30而自笛卡尔以来的意识哲学一味地将人提升至世界的崇高的“同一性”中,摒弃生动的、色彩缤纷的具象和个性.它将人一分为二:崇高、超越的“我”的思想和低下、庸俗的“我”的肉体.这种思维方式的吊诡之处在于:西方人将自我置于包括肉身之内的所有自然万物之上,创造出高度发达的科学与文明的人工世界,人类的生活获得史无前例的巨大改变.但与此同时,军事战争和贸易大战频发、生存环境渐趋恶化、人的信仰断裂缺失、价值观念无限多元化、社会贫富差距加大、社会关系持续紧张、人类生活遭遇的威胁越来越大等社会问题丛生.人们试图依靠理性来解决一切问题的思维却将自己带至空前的困境.另一方面,这种理性思想将自我以绝对的主体性从身体中提升出来之后,将人的身体视作丑陋的物欲、肉欲,而自己反而沦为这一物欲、肉欲的奴隶,人的主体之理性超越反而沦为一种谵妄和笑谈.事实上,个体生命的身心纠结是人类生命的基本境遇,人无法消除身体的,灵魂也不可能脱离身体而存在.正如海德格尔提出的“此在”这一概念,他认为“此在”是人的动态的生成和不断自我超越的过程,不是以主、客体的方式,而是一种在世的统一形式.

其次,“身体性”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始基,中西文化在这一点上呈现出对话、合流之势.中国古代哲学是以“天人合一”、“返诸求身”为最高修养境界和最佳修炼方式的.这种思想最大的特点就在于从“身体”出发去感悟世界万物,追求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自我的和谐统一.中国古人推崇“反躬修己”这一修养“功夫”,强调通过不断地正身修心,动静结合,打通内外,最终“显微无间地直接合为一体”回到原初的“本然”形态.老子提出“万物负阴而抱阳”的观点,认为人作为世界万物的一类,也是由阴阳存在组合而成的,是由“阳性存在”所形成的肉体和一定的“阴性存在”所形成的灵魂共同构成的统一体,是一种阴阳适匀存在的状态.可见,中国哲学思想一开始便主张身心的和谐统一.

在比较视域中对中西“身体哲学”思想溯根求源有利于形成对这一观念的定位,它具有以下三个方面的思想特征:1.身体性.人的意识源于身体,伴随着生存环境和生理机能的变化,人会出现不同的意识和精神状况.身体是精神产生困惑、痛苦和烦恼的根源,是思想和体验得以深化的沃土;2.反身性.人是由肉体和灵魂共同组成的,二者缺一不可.两者之间平等而相辅相成,无所谓主、客体之分;3.超越性.灵魂对身体本能既有顺从,又有抵制和超越.顺从是自发的,忤逆则是对肉体放纵的抑制和超越.这种对肉体的抑制和超越是人和动物的本质区别.

三、“身体哲学”的当代启示意义

从“身体”的二重性出发,我们认为人生应该是一个有所为有所思的系统,合理的人生应是肉体和灵魂的完美结合,人类价值的存在也应体现在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和谐同一.不论是尊崇精神,还是崇尚肉体,都是生命对生活的一种偏执.肉体是有限的,它会生病、死亡,它在时间和空间的维度皆受到种种限制,但灵魂却可以跨越时空的障碍,在宇宙天地间自由地徜徉.这种自由的特性使我们的人生变得丰富,使人性变得积极、深刻,它可以让我们追忆、忏悔和体悟,使我们心中充满爱的神圣感.所以,物质财富不是人生的终极目的,它是更充分实现灵肉统一的基础和手段,人生的真正价值和意义是在鲜活的肉体容器里盛满灵魂的幸福.灵魂的理性与肉体的感性相结合便成为理性而又感性的人.只要我们的灵魂爱好思维,能够沉入自我心灵深处,能够沉入生活和事物内部去寻找真相与真理,我们就能在拥有健康肉体的基础上清醒地感悟自然和万物的本相.在不断的肉体行动和事上磨炼中,我们的灵魂也得到了净化和提升,能够最大程度上摆脱肉体带来的困顿和痛苦,并最终达至灵肉结合高度协调统一的境界.

幸福的智者应是一个拥有自主、向上和向善的灵魂,并辅助以一定的物质生活基础,勇于承受和吸收一切爱恨情仇、喜怒哀乐,在岁月的长河中清醒而冷静地思辨众生百相,并最终走上新的灵魂高度.

参考文献:

[1](明)王守仁.王阳明全集[M].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

[2][美]惠特曼.草叶集[M].赵萝蕤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91.

[3]张曙光.身体哲学:反身性、超越性、亲在性[J].学术月刊,2010(10).

[4]方英敏.王阳明的身体哲学思想[J].江西社会科学,2015(3).

[5]王建华、张再林.身体里隐匿着灵魂自身的秘密——灵肉二元论之身体维度探析[J].中南大学学报,2014(12).

哲学思想论文范文结:

适合哲学思想论文写作的大学硕士及相关本科毕业论文,相关哲学思想开题报告范文和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下载。

1、思想政治工作杂志

2、哲学论文范文

3、思想政治教育论文

4、儒家思想论文2000字

5、世界哲学杂志

6、马克思哲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