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建社会本科论文范文 和科举制度对中国封建社会的影响以政治、文化、教育角度为视野相关专升本论文范文

本文关于封建社会论文范文,可以做为相关论文参考文献,与写作提纲思路参考。

科举制度对中国封建社会的影响以政治、文化、教育角度为视野

摘 要:始创于隋初,经过宋、元、明、清的发展逐渐走向鼎盛,直至1905年被清政府废除的科举制度,是中国封建社会特有的一种考试制度.在其存在的1300多年间,它对中国封建社会的政治、文化、教育等方面,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在政治方面,科举制度有利于增强集权,维护社会稳定.在文化方面,科举制度有利于对主流文化的巩固以及提升全民文化素质.在教育方面,科举制度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对学校教育的导向作用、人才培养作用以及在世界上较早树立了较完善的考试制度.时至今日,科举废止虽已逾百年,但其所造成的考试风气仍然影响着我们的生活,考试仍然是当今社会选拔人才的一种主要方式.

关键词:科举制度;发展;影响

科举制度是是中国封建社会特有的一种考试制度.它始创于隋朝,经过宋、元、明、清的发展逐渐走向鼎盛,直至清末被废除.《大英百科全书》里说:“我们所知道的最好的考试制度就是中国所采取的选拔举荐制度及定期举行的考试.”科举制度在其存在的1300多年间,对当时中国的政治、文化、教育等方面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在隋朝初创科举制度之前,无论是两汉时期的察举制还是曹魏时期创设的九品中正制,都是一种自上而下而非自下而上的推荐,与社会下层几乎无关,大多数贫困子弟被排除在仕途之外.察举制的举荐过程和结果除了会受到被举人的才能、德性等因素的影响,还很有可能因为被举人的身世、请托等而影响其公正性.事实上,由于举主享有较大的选择权,往往与被举者形成一种有碍选拔客观性的社会关系,导致察举逐渐沦落为一种徇私舞弊的工具,形成了一股巨大的政治离心势力.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九品中正制是一种专为门阀士族服务的制度,造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门第社会.而科举制度是一种“人对文”的选拔机制,具有一定的“法治”精神.科举制度秉承着“怀牒自进”的报考原则和“一切以程文为去留”的及第标准,为下层知识分子凭借自身的才华通往社会上层开辟了一条道路.科举制度以平等精神为显著特征,形成了强大的政治、文化、教育等功能.

一、科举制度的演变

隋初是以秀才、明经等科选拔官吏,到隋炀帝统治时期始建进士科,宣告了以进士科为代表的科举制的到来.唐朝科举分为常科和制科.常科的考试科目主要有秀才、明经、进士、明法、明书、明算6科.考试的方法主要有贴经、问义、策问和诗赋.常科科举及第后,只是取得了出身,具备了做官的资格.若要仕进,还得通过礼部铨选,才能被授予官职.制科为非常设科目,是对常科的补充.应试制举者可以是已得官的人,可以是常科及第未得官的人或是学馆生员,也可以是布衣庶民.凡制举登第者,不须再经过吏部试即可受官,即举即用.

自宋代起,完整、严密的科举制度得以形成.宋确立科举考试时间为“三年一贡举”,形成了州试——省试——殿试考试.州试由地方官主持,合格举人被送至礼部参加省试,省试合格者由礼部奏名朝廷,参加殿试.殿试由皇帝亲自主持.宋代科举十分看重举人的才华,而非其身世背景,文章合格的考生均能被录取.辽、金、元朝时期基本上沿用宋朝科举制度.

明朝至清朝中期,科举制度逐渐走向辉煌.其主要特点表现为:科举制度与学校教育更加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学校教育被纳入科举体系;八股文成为固定的考试文体;考试科目趋向于单一化,主要有进士一科;考试程序更加严格,实行四级制考试体制,即童试、乡试、会试、殿试.直至1905年,在晚清社会的飘扬动荡之中,在西学东渐的背景下,科举制度的积弊日益突出,被清政府废除.

二、科举制度对封建社会的影响

(一)政治影响

科举制度作为一种公开选拔官员的考试制度,反映了国家和统治者的意志,其对政治的影响,尤其是官僚政治制度,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有利于维护与增强集权.科举制度的建立使得君主能够通过掌控官员选拔继而控制官员最终达到控制国家权力的目的.科举制度一方面将分散的人才选拔权交还给,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门荫集团的势力;另一方面又使政权的社会基础更为广泛,有利于缓解某些社会矛盾.科举制度以儒学思想为核心,有利于维护国家团结统一和凝聚力.

第二、科举由于能选拔出合格人才而具有提高官吏行政能力的功能.在科举制度创建以前,历代实行过“养士求贤”“军功赏爵”“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等选拔制度,其选拔范围基本限制在统治阶级特别是贵族子弟之中,裙带之风盛行,人才素质低劣.科举制度将官吏选拔的范围扩大,近乎囊括所有知识分子.同时科举制度采取多层次和多科目的考核,知识分子经过严苛的竞争和严密的淘汰机制,其胜出者都是既有广博学识又有时政能力的社会精英.文人士子们通过科举考试制度,逐渐成为了封建国家管理队伍中的主流群体,寒门士子也能够在科考中展示自己,开始加入到统治队伍之中,为封建国家统治提供了新的养分,促使封建统治集团内部能够更新成分,保持官僚机器的活力,为社会的繁荣提供了强有力的保证.

第三、影响社会分层、促进社会流动.隋唐到清代,从科举制度建立之初到日臻成熟,学者们已经学优则仕视为圭臬,蟾宫折桂之日即是跻身权力阶级之时,地位和财富也随之而来.宋真宗在《劝学文》中,以科举及第后所荣获的社会财富与地位来劝说士子们投身科举:“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钟粟.安居不用架高堂,书中自有黄金屋.取妻莫愁无良媒,书中有女颜如玉.出门莫愁无人随,书中车马多如簇.男儿欲遂平生志,五经勤向窗前读.”可见,通过科举进入社会高层,是得到自上而下的鼓励的.科举实行自由报考,秉承考试面前人人平等的选士原则,赋予士林阶层奋发进取的精神,也给于出身寒门但才智超群的士人提供了跻身上层统治阶层的机会.唐高宗以后,寒门仕进者日益增多,在凝固化了的等级制中开辟了一条社会上下阶层的对流之路.

第四、维护社会稳定.传统的中国社会是一个由士、农、工、商四大阶层构成的社会,知识分子历来是聚集较大社会能量的阶层.在科举制度的整合作用下,知识分子与王朝政府的紧密联结,有效地网络和笼络了广大知识分子.科举制度严格统一的衡量标准禁锢了知识分子的思想,磨灭了知识分子的个性,使得他们的人格、才能结构更加规范化、模式化.故有诗云:“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唐太宗曾在端门见新科进士鱼贯而行时大悦道:“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科举制度通过多方面延揽人才,有利于减缓社会不稳定因素,对于维护大一统的中国封建社会起到了积极作用.

(二)文化影响

科举制度对于文化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对主流文化的巩固作用以及提升文化素质这两个方面.

科举考试的内容体现了对文化内容的选择.考试所选择的内容一般而言都是当时社会的主流文化.通过考试,一方面有利于主流文化在全社会的传播,符合统治者的意愿,另一方面又可以巩固主流文化的主导地位.科举以其功利性为诱饵,以儒家经典为考试内容,激励着士子们埋头苦读,沉浸于儒家经典的学习.科举这种“以考促学”的方式既有利于个人文化素养的提高,又有利于社会文化水平的提升.

(三)教育作用

科举制度本是一种政治选官制度,但它在历史发展中与教育制度紧密联系,因此具有很强的教育功能.科举制度的教育影响主要体现为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对学校教育的导向作用.唐朝时期,科举制度还处于发展过程之中,学校教育较科举制度而言,仍处于主导地位.随着考试科目的完善以及考试程序的规范,科举制度发展至明清朝,已经对学校教育产生了实质性的导向作用.科举制度是为选拔官吏而建,学校教育旨在培养人才,两种制度有其各自的宗旨与目的.但科举制的建立,使得学校教育逐渐形成了“储才以应科目”的办学目的.学校的教学内容和考试方法皆按照科举的要求来制定.以唐代的明经科为例,明经科的考试内容为大经、中经、小经等儒家经典,唐代的国子学、四门学、太学的教学内容完全按照九经取士的要求来安排;明清时八股文考试的内容局限于《四书》《五经》,官学国子监的教育内容亦以《四书》《五经》为主,并且专门开设了八股文课程.作为科举的附庸,学校特别重视考试的训练,科举注重贴经、问义,学校考试也如法炮制.

第二、为中国封建社会培养了大批的人才.唐代与宋代是中国封建社会盛产人才的两个时期.唐朝设置的明书科使得唐人重视书法.中国三大楷书家欧阳询、颜真卿和柳公权,两大草书家张旭、怀素,除欧阳询处于隋唐之际外,其余4人都出现于唐代;唐朝的诗赋取士推动了唐诗的发展,诗赋成为当时社会知识群体的知识结构的一部分.以诗赋取士促进了诗赋的普及,唐诗由此盛行一时,广大士人都工于诗赋,白居易、王昌龄、孟浩然、李商隐、钱起等诗人,皆通过其诗赋崭露头角.唐代的科举科目为历代最多,多学科取士促进了唐代文学艺术的繁荣昌盛,科学技术向纵深发展,为宋代三大发明奠定了基础.

第三、在世界上较早树立了较完善的考试制度.科举制度曾被人形容为是中国古代的“第五大发明”.科举制度早在唐朝就已经形成一套非常完整的考试制度,对考试的时间、科目、方法、流程以及生源要求和防止科场等方面有了严格的规定.而西方最早的文官制度是由英国于十九世纪中叶所创建.孙中山先生在考察欧美各国考试制度后说道:“现在各国的考试制度,差不多都是学英国的,穷流溯源,英国的考试制度,原来还是从我们中国学过去的.”中国因科举制度这一发明而被尊称为考试的故乡.

三、科举的消极影响

诚然,科举制也有许多与生俱来的弊端.从政治方面来看,以“公平”为标榜的科举制度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请托之风盛行、权贵干预科举、主司徇私舞弊等状况,唐代的“公荐”和“通榜”更是为营私舞弊提供了公开的平台;科举考试一度发展成为朋党之争的工具,座主门生沆瀣一气,形成一股强大的政治势力.科举出身的新官僚集团代表着中小地主阶级的利益,与陈腐的门荫势力之间无休止的争斗,削弱了集权的统治;进士新贵阶层作为科举制度下的受益者,一门三进士、代代皆高官的现象已开始趋于普遍与常态.原本是为寒门子弟晋升打开一条通道,为朝廷选拔人才提供一个平台的进士科,却演变成为世家公爵用来世袭高位的工具,这与科举制实行的初衷已然背道而驰;“学而优则仕”逐渐成为了士子们读书的唯一动力,由于科举制把读书、应考、做官三者联系在一起,士人皆把科举及第作为一生的,事业追求,然而僧多粥少,毕竟科举录取名额有限,所以科场之外充满着落地举子的切肤之痛.当阶级矛盾尖锐、社会大动荡时,往往有落第举子加入到反政府的行列中,成为影响政局稳定的不安因素.

从教育的角度来看,科举制度严重束缚了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头脑.从唐朝体裁有严格限制的诗赋取士,到明清的八股取士,其内容到形式的僵化、单一,使士子们的思想被禁锢于一定的范式中,成为名副其实的“书呆子”;科举制还造成了许多不良的社会风气.士人埋头于举业之中,“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科举制度成为了“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倡导者与引领者,引导人们在社会分工中唯士为高,轻视生产实践,使知识分子严重脱离社会实际生活;科举制度导致学校教育唯考是学,与社会需要严重脱离,学校里所教与所学的皆为官禄之道;科举制度重本抑末,考察范围狭窄,考试方法单一,过分强调文学,忽视了其他促进社会发展所需的知识技能,尤其是对自然科学知识的忽视,导致中国封建社会培养了大批文人士子,却严重缺乏自然科学方面人才欠缺,科学技术落后,这也是科举制度旗帜下中国古代教育畸形发展给社会带来的阻滞后果.

四、结语

科举制度已退出历史的舞台,无论它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它都是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结果.科举废止虽已逾百年,但其所造成的考试风气仍然影响着我们的生活,无论是中考、高考还是公招,考试都因其高效率与客观公正性,占据着当今社会人才选拔的主要地位.

参考文献:

[1]赵家骥.中国教育通史隋唐卷[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

[2]孙培青.中国教育通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3]林文龙.台湾的书院与科举[M].台北:常民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1999.

[4]科举制对中国古代教育的影响[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5(26).

[5]科举考试的功能与科举社会的形成[J].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2)

[6]科举制度的平等精神及其对高考改革的启示[J].山西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29)

封建社会论文范文结:

关于封建社会方面的的相关大学硕士和相关本科毕业论文以及相关封建社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下载。

相关封建社会毕业论文范文

相关参考论文写作资料

封建社会论文

热门封建社会论文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