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加拿大类学士学位论文范文 和家国情怀在第二故乡放大加拿大华文作家创作述评类电大毕业论文范文

关于免费加拿大论文范文在这里免费下载与阅读,为您的加拿大相关论文写作提供资料。

家国情怀在第二故乡放大加拿大华文作家创作述评

国内文学界与评论界,习惯欣赏世界华文作品中对第一故乡(原乡)的“家国情怀”,但由于地域隔膜,数据匮乏,而忽略了海外华文文学业已进入第二故乡的写作,它正推动着华文文学进入新时期──向地球村“龙门”跳越的新时期.

海外华文文学一直有华人移民在彼邦身份纠结的投射.现代移居异国的华人绝大多数,既不同于第一代流落或被卖“猪仔”到彼邦的侨民,也不同于因某种原因自我流放的一群,而是向往、自愿、愉悦地移居.虽然背景不同,心境不同,但在从中国公民变为异国公民的身份观念上,都有一个挣扎的过程.

这种挣扎,使华人移民出现了三种身份的定位:第一种是以“租客”的心理纠结终生;第二种以“中立者”的心态,在东西方价值之间保持平衡;第三种则以“主人”的情怀积极入世.三种身份的定位,都反映到文学作品中.其中,第三种观念日渐强起,那是对彼邦公民意识、环球价值的积极进取.这就是表现在作品中的第二故乡的“家国情怀”.

“家国情怀”原来是华人对故乡故国、对中华民族的情怀,但在第二故乡写作中被放大扩展了,被注入新的含义,赋予新的价值.

环顾地球村,不难发现北美是世界华文第二故乡写作的重镇,其中加拿大更为突出.

站在地球村的高度审视,也不难看到第二故乡写作在世界华文文学中的功能地位:

与原乡写作互相辉映,扩展了华文文学中“家国情怀”的空间

海外华人的作品中,既有第一故乡的回望美与凝固美,也有第二故乡的前瞻美与延伸美.第一故乡写作,多是深沉的“家国情怀”;而第二故乡写作,多是愉悦的“家国情怀”.

作家阿木在《这里已是我的家》一文中,这样写从中国故乡回到加拿大的感觉:

飞机降落了.海关入口“Welcome Home”醒目的大字迎面而来.

汽车平稳有序地行驶在公路上.天格外湛蓝.当车停在屋前,芬芳的青草味,熟悉的泥土气息,变红的茱萸树叶,小松鼠,邻居家的小狗摇着尾巴跑过来,带着它主人的笑语“到家了!”

沉静在回忆中的我,故园常在梦中.

往日熟悉的一切已经逐渐淡出.三十年的耕耘,三十年的休养生息,已将我和这片土地连在一起,这里已是我的家了!

亲切,轻松,陶醉!如果没有对第二故乡的深情,是不可能有这样的感受,不可能有这样的书写.

林楠的《温哥华组曲》中也有这样的情怀.他以八则诗化的散文展现了第二故乡温哥华的迷人与亲切,这样感受莎菲河:

不知为什么,我欣赏你的宽厚大度,不事张扬,远避浮华诱惑.尘世间的炫鬻杂褥你都没有兴趣,也无心与海风纠缠.你只管一件事──敞开胸怀,流淌岁月.

这些第二故乡的写作,与他们的第一故乡写作互相辉映.作家们两种“乡”、两种“国”的作品,成为海外华人作品的并蒂莲,丰富与扩展了华文文学中“家国情怀”的写作空间.

为“家国情怀”注入新的内涵,提升了华人文学世界性的亲和力

在第二故乡“家国情怀”的写作中,“家”是移居地的“家”,“国”是移居地的“国”,“情怀”也是对移居地的“情怀”.作家们在关注生活底层华人移民的坎坷时,也关注其他民族移民的困苦;在发掘华人移民族群生存品格之美外,同时也发掘其他民族移民的精神.

林婷婷的《推车的吉普赛族》里,这样记述了吉普赛一家人的流浪生活:

一天,吉普赛人一家在路边待客.也是夫妇俩.地面上多摆了两小碟菜.饭后,女主宾边聊边互相捉头发里的虱子,男主宾一味忘情地弹着吉他,一味闭着眼唱.一首南方古歌.俩人都陷入了,陶醉得不行.一曲高歌后,妇人和孩子们都使劲鼓掌.掌声在这个静寂的下午显得格外清脆、响亮……

入夜,我把自己关进冷气房里,扭开音响,我尽力想从音乐的旋律中回溯记忆的轨迹,以找回生命中某些开怀高歌的瞬息,然而此刻,记忆却突然缈茫而遥远;我耳边听到的,已不再是激光的音响,而是吉他的乐声,那天晚上,我竟一夜无眠!

林婷婷的“我竟一夜无眠!”令我出神良久.为什么“一夜无眠”?那是因为吉他声一直在耳际回响,而吉他声后面,读者除了感受吉普赛人推车流浪的困顿但乐天的生活外,还是感受到作家的同情、关切与焦虑.“我竟一夜无眠!”洋溢着来自作家心灵深处的人间暖流.

在对异族的人道关注时,也有被他人的关爱所感动.阿木《她的童年是这样走过来的……》中,移民温哥华的单亲妈妈费太太,因为要上班打工,无法接送一对年幼儿女上下学,邻居退伍老军人查尔斯察觉到了,及时伸出热情的手,当起了孩子的义务“爷爷”; 微言《沙朗》中的彼邦老妇沙朗,主动请缨,为素不相识的华人新移民充当义务司机与导游,被感动的人还不知道她是一个癌症晚期的患者;文野长弓的《印第安兄弟》中有另一种赞誉:墨西哥海湾的年轻印第安乐手塔扎,为了寻找在景区遗下相机的失主,以便归还物品,三年多来不断打量着每一个登岸的游客……而刘慧琴《被遗忘的角落》中,则给人独特的震撼──打击毒品的,在元旦假日,列队为吸毒者尼尔及其女友琳举殡.镜头聚焦在这一特别的送葬行列上,表现出作家对政府、对国家人员品质的近距离欣赏,也突显了对全球吸毒问题的焦虑与对毒品受害者的人性关怀.

还有林婷婷《芳邻》中的海蒂,文野长弓《保姆没有梦》《渔翁之意不在鱼》和《闲不住的手》等多篇中提到的老画家菲利普,等等,也都是热心关怀华人新移民的加拿大原住民,作家以尊敬与感激的笔触细腻地记录了他们的博大爱心.

这些写作,已经走出了“族群”的地域,是全球化语境下的写作趋向.这类作品,把不同种族视为同一个地球族,把普世的人性关怀视为作品的灵魂,把他族的喜怒哀乐也当作自己家人的喜怒哀乐.他们的笔下,传统的“家国情怀”发酵为国际蓝空下更广博的亲和拥抱,引发了新的审美.他们的作品含有强烈的新世纪价值,为“家国情怀”写作注入的新内涵,提升了华人文学世界性的亲和力.

积极推动身份观念的转型,使华文文学成为提升华人形象的平台

随着移居时间的增长,大多数华人移居初期对彼邦的距离感,慢慢流变为融洽感.彼邦公民身份的自豪感,取代了寄人篱下的自卑感.不少华人作家重视华人在移居国公民身份的尊严,强调要把身份的认同从“租客”与“过客”纠转到“公民”甚至是“主人公”上,积极参与移居国的建设,尽自己一份公民的社会责任.加拿大作家微言、林楠等人,是此中出色的建言者,他们的时评文章,对纠正华人移民的心理,有着正面的导向力.为海外华人“主人公”气质与尊严的树立,提供了精神热力与信心的激素.

身份观念的转型,不是落地就能即刻开花的.需要一个过程,需要积极入世的态度,需要一对善于发现、善于感知的眼睛.在书写这种情感转变的作品中,文野长弓《误闯禁区的麋鹿》中的描述,令人印象深刻.他把初到彼邦的自己比作“一只误闯禁区的麋鹿”,在静谧的街区中,感到孤独、彷徨与冷漠.当他平静凝视街区树荫掩映的人家后,逐渐感受到这里“凝聚着加拿大几代人的体温,透过不言不语的意象,多情而又温雅地欢迎世界各地的旅人——不论是白皮肤、黑皮肤或是黄皮肤的旅人,都到它们这里或暂时留步,或永久定居;到这里采撷些果浆、花枝,携手共同创造多元的百草园……”文野长弓在《保姆没有梦》中还深有感触地说:“既然你来了,就应该把这里当作家园,而不是驿站.”这种“当作家园”的意愿,使作家有了欣赏的眼睛.在欣赏中感知新家园之美,在感知中开始了身份观念的转型,蕴酿着第二故乡的情怀,而最终达致“摒弃了孤独无助的自我,融入了在飘忽着绿光的深处”.他那对移民心境转变的优美描述,相信对需要身份观念转型的读者是一股明目清心的泉流.

第二故乡写作,使华人文学在世界文明的建设中多了一份担当

许多华人移民积极融入新的社会,不但有了对第二故乡的感情,还有了越来越强的移居地公民意识.第二故乡是他们越来越关注的“家国”,对第二故乡的责任成为他们心目中的越来越重的“情怀”.加拿大林楠《彼岸时光》书中,就有不少这类的投射.在《冠军的风采》一文中,他这样写七次打破世界纪录、四次夺得世界冠军的举重名将李红玲移居温哥华的愿望:“在温哥华办一所小型业余体校,准备为加拿大培养几名在世界大赛中能够升起枫叶旗的选手.”也许国内有些读者看了,会对李红玲反感,为什么要培养“世界大赛中能够升起枫叶旗的选手”,而不为中国培养能升起五星红旗的选手?但林楠的感觉是:“多好的想法!让我们一同与我们的世界冠军拥抱明天,期待未来吧!”

做为彼邦公民,为该国尽公民责任、以该国为荣,是一个起码的公民品格.林楠认同这一品格,所以,以欣赏与热情赞扬了李红玲的这一理念.

海外的华人作家,由于他们生活地理的跨度性,社会交往的多族性,加上人生经历的丰富性等,使他们比国内作家的视野更广阔,包容度更大.除了书写移居地的公民意识、公民责任外,他们的作品更具有“地球村”的气息.读者经常可以读到世界性的环保意识、国际人道主义的救援、对联合国人权公约以及公民权利的推动等.这种视野与情怀,不但超越了第一故乡的疆土,而且超越了第二故乡的领域,进入了“地球村”“地球人”的境界.这种超越,使他们的作品在世界文明的建设中多了一份担当.

第二故乡的“家国情怀”写作,是海外华文文学走出“族群”、融入全球化语境的写作,体现出与时共进的魄力,体现出对国际社会的责任与奉献精神.这种写作,大大提升了华人文学的功能,使它在华文文学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因此,可以说第二故乡的“家国情怀”写作,推动了华人文学进入新时期──向地球村“龙门”跳越的新时期.

[ 作者简介:盼耕(陈藩庚),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教授,香港大世界出版公司总编辑,香港文学促进协会理事长.]

加拿大论文范文结:

关于对写作加拿大论文范文与课题研究的大学硕士、相关本科毕业论文加拿大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相关文献综述及职称论文参考文献资料下载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