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历与见证方面有关论文范文例文 跟亲历和见证有关研究生毕业论文范文

此文是一篇亲历与见证论文范文,为你的毕业论文写作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亲历和见证

李康平

改革风吹心觉暖

王树成8岁那年,是1978年,改革开放刚刚开始,他在村里的小学读二年级,便亲身感受到了改革的春风徐徐吹来,令人顿觉身心好暖、好暖.

王树成出生在吉林省长春德惠市达家沟镇的六家子自然村.那时候,还没有改革开放,甚至“十年动乱”都还没有结束.所以,当时的德惠还不是一个市,而是一个县;达家沟镇也不是镇,而是达家沟人民公社;六家子村子当然也不叫村,而是生产大队.从这些名字就透着“大锅饭”体制下的那种贫穷、落后和一成不变的时代韵味.

六家子村最初是从毗邻的杏山村、天合村、安山村分出来新组合而成的村庄.如果认真考证一下,当初村子也许真的就只有六家,附近村民也随口叫他们那地儿六家子.这一叫,六家子就成了他们这个新村永久的村名,发展到现在,已经是上百户人家的大村子.

王树成在六家子村长到14岁的时候,村子由生产队改回六家子村的本来名字,达家沟人民公社也撤销了,改为达家沟乡,再后来,改为达家沟镇了.

生产大队改回六家子村,并不是简单地改个名称,其实是我国农村经济体制一场根本性变革在六家子村的反映.对于这场新的革命,王树成的小小年纪当然并不能完全明白,但他亲身能够切实感受到的,是六家子村的面貌实实在在地改变了,自家里的生活也是实实在在地改善了.

那一天,王树成从学校放学回来,突然发现平日紧锁眉头的父亲脸上有了笑容,不逢年过节的,母亲却炖了一大锅过去过年才能吃到的猪肉炖粉条子,还到供销社给父亲打回二两酒来.平常吃的是多半高粱少半米的“二米饭”,也换成了雪白雪白的大米饭.母亲一边给父亲斟酒,一边高兴地招呼一家人吃饭.

小小年纪的王树成又是兴奋,又是疑惑,边吃边问父亲:“今天是过什么节么?”

“今天什么节也不过,也是个好日子!”

“那明天还是好日子吗?”

“明天也是,以后天天都是好日子!”

“那明天也吃猪肉炖粉条子吗?”

“傻小子,”父亲乐呵呵地往小树成头上一拍,“就知道吃!告诉你,咱家有地了,生产队改革了,实行那啥……农村土地承包……责任制.各家按人头算,咱家承包分了30好几亩地.你小子赶快长大,跟着爸爸好好种地,以后别说猪肉炖粉条子,就是烧鸡、肘子也天天让你可着劲儿地吃,就怕你吃腻了!”

王树成那时当然还不知道什么叫农村土地承包责任制,却记住了一个新词叫“改革”.自打六家子村“改革”之后,王树成明显感觉到家里的生活变了.

以前,生产队上工的钟按时敲响了,父亲还没出门.现在,天不亮父亲就下自家承包的地里干活去了,天擦黑了才回来,有时母亲做好了饭还得送到地头叫父亲吃.父亲高兴的时候经常跟树成说:“土地是个宝,人勤地不懒,人懒地长草.等你长大了,你就跟着老爹干,老爹教你一手好农活,保准早日盖上砖瓦房、娶上好媳妇!”

那时,母亲做饭总是稀多、干少,菜多、米少,家里逢年过节才能吃上肉.现在,母亲做饭干的多,稀的少,米饭馒头都管饱,家里隔三岔五就有肉吃.虽说母亲总是把肉挑出来先给父亲吃,说他多吃点肉,力气大好干活,但是树成感到菜里有肉,汤都是格外地香.

以前,树成跟母亲要钱买文具都好难好难,母亲每次都要先检查王树成的书包,看是不是真的没有了?有旧的看看还能不能用?书包破了母亲用针线缝补缝补接着背.现在,不用张口,母亲赶集主动给树成换了新书包,要钱买书买文具,母亲连买什么都不问就掏钱,有时给多了母亲也不盯着要找回的零钱,就给树成当零花钱了.

当时,用相声里的话说,家里唯一的“家用电器”就是手电筒了.现在,家里陆陆续续添置了收音机、录音机、电视机、洗衣机、电冰箱等等.树成自打上中学,也骑上了自行车.父亲还在准备砖瓦木头,张落着盖新房呢!

数来说去,就一个字.以前:穷.现在:富.这个由穷变富的过程,就是王树成当年小小年纪亲历六家子村“改革”的最贴切感受和最直观理解.此后,只要是在村头听到大人们议论村里的事时说到“改革”两个字,树成听到了都要插嘴说:“改革就是好!我就喜欢改革!”

初识铁路便结缘

六家子村位于松辽平原,饮马河东岸,虽说从地图上看位于吉林省会长春市和黑龙江省会哈尔滨市的直线距离之间,但其实并不在交通要道上.村子离国道、省道、县道和国铁都还有很长很长一段距离,当年仅靠一条“晴天扬灰路、雨天水泥路”的乡土道与外面的世界连接.

王树成11岁那年,母亲带他走亲戚,说要到德惠县城坐火车.王树成听了兴奋得一夜没睡好觉,做的都是各种各样奇形怪状的火车梦.从小长这么大,他还只是从书本上看到过“火车”.在去火车站的路上,王树成不停地在问母亲:

“火车是浑身冒火,才叫火车的吗?”

“火车为什么那么长?那么大的劲儿?”

“人坐在火车被火烧着了怎么办?”

“……”

一连串的稀奇古怪的问题,连母亲也不知道.问得母亲无法回答,只好说:“待会儿等你看到火车就知道了.”

因为德惠车站是中间站,火车没来的时候在站内看不到火车,王树成到了火车站,却没有在第一时间看到火车,不免有点失望.这种情绪没持续多长时间,就从站台上人们张望的方向听到火车的一声风笛长鸣,说时迟,那时快,一眨眼的功夫火车就呼啸着开进站台,好像知道王树成要上车似地,将车厢门都对准他和母亲站立的位置,稳稳地停了下来.车门打开,一身漂亮铁路制服的列车员下到站台,微笑着招呼他们上车.

一时间,小树成被瞬间带来的“火车印象”搞得眼发花、头发懵了.火车身上原来并没有火,也不像课本上画的那样浑身冒烟喷气的样子,车头好像更高更大的公共汽车,又干净、又威武,却比公共汽车长很多、很多,恐怕十几辆公共汽车连起来也没火车长!真的好厉害、好神奇!

上到车厢后,小树成迫不及待地问列车员火车的火在哪儿?列车员笑了,告诉他烧火冒烟的那是老式的蒸汽机车.现在改革开放了,铁路在发展进步,蒸汽机车都改先进的内燃机车、电力机车了.

这是他在村子以外再次听到“改革”这个词.于是他知道了“改革”不光发生在他住的六家子村,不光给他的家、给六家子村带来巨大变化.村子外面也在改革,也给铁路、给火车带来了巨大变化呢!只是他还是想不明白:火车都不烧火了,为啥还叫火车呢?

快到站要下车的时候,母亲又差点找不到小树成了.还是列车员告诉母亲,小树成一上车就好奇地跑到别的车厢去了,他从头到尾把每节车厢都跑了个遍,惊奇地看到列车上不但跟公共汽车一样地有更多的座位,还有吃饭的饭馆(餐厅)、睡觉的床铺(卧铺),甚至还有茅坑(厕所),整个就像把家都搬到火车上来了,真是太神奇了!然而,小树成的首次火车之旅还是给他留下了最遗憾的地方,那就是当他走到第一节车厢的时候,才发现他根本上不到火车头上去.他没法亲眼看一看开神奇火车的到底是什么样的神奇之人?

当母亲从相邻车厢找到小树成,匆匆拉他下车之后,小树成给母亲说出了他目前为止此生最为重大的、甚至是改变他整个人生前途命运的决定:“我要开火车!”

“什么?”母亲惊讶地望着小树成问,“才坐了一回火车,就想着要开火车?”

“就是,我长大了就是要开火车!”小树成很坚定地补充说.

“回去跟你爹说去吧!”母亲还在生小树成的气,责怪他不该上车乱跑,差点误了下车.

从亲戚家回来,母亲将小树成火车上的经历跟父亲数落一番,最后说到小树成看到火车就着了魔症,竟然还想开火车时,没想到父亲听得笑出声来,连说:“好,好,好!我儿子有出息,老爹支持你!咱家这三十来亩承包地,我一个壮劳力足够了,用不着你长大了跟老爹一起种地.说实话也没给咱承包那么多地让你来种.你就给我好好念书.现在改革了,咱家有钱供得起你上高中、读大学,将来给我把火车开回家来看看!”

母亲看他们爷俩聊到一起去了,在一旁给他们泼冷水说:“火车怎么可能开回家来?火车只能在铁路上跑.”

“那就把铁路修到咱家门口来.是不是,爸爸?”

“对,儿子说得对,要想富,先修路.咱六家子村前这条土路不是马上就要变宽了、变平了、变成柏油路了吗?等改革到那个时候,修条铁路过来,那也是可能的!对不对,儿子!”

父亲的话让小树成好开心,他向父亲伸出小拇指要跟父亲拉勾,父亲也就孩子气地伸出小拇指跟小树成勾在一起,父子俩儿闹着、笑着一起大声说:“拉勾、上吊,一百年不许变!”

从第一次见到神奇的火车起,王树成就与铁路结下了不解之缘.他望着那神奇的火车,心里默默地许下一个愿望:将来我一定要开火车!

没想到父子俩的玩笑话,几十年后竟然一语成真!哈大高铁真的修到离王树成家门不远的地方,王树成的父亲也亲眼看到高铁从家门开过.只是开火车的不是儿子,儿子却真成了“要想富、先修路”的筑路人.

立志筑路到天涯

为了实现自己心中的那个“火车梦”,王树成从此学习更加刻苦认真,在学校成绩总是名列前茅.父亲也说到做到,等王树成初中毕业,没有让他回家当农民种地,而是继续供他上高中、上大学.

几十年后,在一次记者对王树成的采访中,王树成回忆起这段往事,深有感触地说:“要不是改革开放,父母有钱供我读完小学、初中,再接着读高中、上大学.也许我中学毕业真得就跟父亲回家种地了,现在就算进城了,也还是个农民工!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在改革开放中成长起来的这一代,不但是改革开放的亲历者、见证者,更是改革开放的受益者!”

高考那年报志愿的时候,同学们都和父母一起忙着查询往年大学专业的录取分数线,查询当年各高校在本地的招生名额,从中选择最容易考中录取的大学和专业.

可是王树成跟同学们不一样,他心里早就有了志愿,那就是当年和父亲拉勾时的向往和承诺.因此,他的志愿是只选带“铁路”或“铁道”二字的大学,甚至因此错过了对国内几所著名交通大学的选择.最终,他以一本录取线之上的成绩,被所填志愿中当时还隶属铁道部的“石家庄铁道学院”录取为一名“铁道”大学生.

入学之后,当他对这所大学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才对自己能考上石家庄铁道学院既感到光荣自豪,又有一点小小的遗憾.

他感到光荣自豪的是自己考入的石家庄铁道学院,曾经是一所军事院校,是有着光荣历史、曾培养出许多高级指挥、技术、军事交通专业人才的全军和全国重点高等院校.它的前身是创建于1950年的中国人民解放军铁道兵工程学院,1984年随着铁道兵集体转业并入铁道部,学院更名为石家庄铁道学院,现在已经发展成为石家庄铁道大学.

然而,遗憾的是他知道此生是无缘开上火车了,因为这所大学不是培养火车司机的学校,他甚至觉得可能是当时“那就把铁路修到咱家门口来”这句话惹的祸!不过王树成并不后悔,“开火车”和“修铁路”如果说是他一个愿望的两瓣儿,总算还是实现了愿望的另一半呢!反正,只要这辈子注定不离开铁路,就算与铁路还有缘,缘份不浅.

回顾这段人生历程,王树成感慨地说:“改革开放的前15年我都在上学,从小学到初中、高中,再到石家庄铁道学院上大学,这期间虽然我没有直接参与改革开放,但我是改革开放的见证者,更是受益者,我们这一代正是享受着改革开放的成果成长起来的.”

1993年7月,王树成以优异成绩从石家庄铁道学院“工程机械”专业毕业,入职中国铁建第十七局集团公司,其前身是中国人民解放军铁道兵第七师.这是一支组建于1952年的英雄部队,在抗美援朝战场上修筑过“打不烂、炸不断”的钢铁运输线,荣立过赫赫战功.回国后参加过鹰厦铁路、包兰铁路、贵昆铁路、成昆铁路、襄渝铁路等重大铁路工程建设.由铁道兵第七师改工为中铁十七工程局之后,又参加了大秦铁路、包神铁路、宝中铁路、京九铁路、南昆铁路、青藏铁路等铁路工程建设以及公路、机场、民建等工程建设,累计完成施工产值200多亿元,工程合格率达到100%、优良率达到95%以上,数十次获得国家级、省部级优质工程奖项.

听老战士讲铁道兵第七师在那战争年代的光荣战史,听老职工讲中铁十七局驰骋祖国大地的光荣局史,这支队伍真的是不简单啊!走遍大江南北,筑路海角天涯,逢山开路,遇水架桥,无坚不摧,勇往直前.王树成为自己能够加入到这样一支英雄队伍之中,成为其中一员而倍感光荣自豪.他决心要向前辈们看齐、向老职工学习,就像那首在学院早已经非常熟悉的铁道兵军歌《铁道兵战士志在四方》唱的那样:“劈高山,填大海,锦绣河山铺上那铁路网,今天汗水洒下地,明朝那个鲜花齐开放……”

到中铁十七局工作以后,王树成对筑路人的工作生活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中铁十七局在山西省会城市太原,但所承担的工程指挥部、项目部却分布在全国各地,铁路、公路修到哪里,机场、房屋建在哪里,他们就扎在哪里.这辈子不但跟开火车无缘,而且今后连家也要很少回了.真像铁道兵军歌里唱的那样:“……离别了天山千里雪,但见那东海呀万顷浪,才听塞外牛羊叫,又闻江南稻花香.同志们那,迈开大步呀朝前走呀,铁道兵战士志在四方……”

王树成刚毕业还是个“快乐的单身汉”的时候,他其实挺喜欢这种“勇闯天涯、四海为家”的筑路生活,处处看别样的风景,天天长更新的见识.可是当他结婚成家之后,还这样山南海北修铁路,一年四季不着家,虽说他爱人能理解、挺支持他的,可是他岳父还是希望给他在家附近调换个稳定的工作,天天能照顾到家.

王树成的妻子叫董琪,跟王树成是大学同学,毕业后两个人又一起入职中铁十七局五公司.大学校园的学习生活,两个人不仅相互产生了感情,那种铁道兵志在四方的情怀也都深深地融入他们心里.共同的理想信念、共同的事业追求,使两个人有了更多的相互理解信任,终于一起携手步入婚姻的神圣殿堂.

董琪的父亲当时在一家大型国企负责人事工作,联系好接收单位之后,才将两个人调动工作的事告诉董琪和王树成.本来以为这样会给女儿、女婿一个大大的惊喜,两个人会高兴地接受父亲、岳父这个安排.可谁知王树成并不领岳父这个人情,他不愿意调动工作.于是,岳父想让女儿一起做王树成的工作,接受工作调动.可谁知道董琪这回坚定地站在丈夫一边,反而和王树成一起去做父亲的工作.夫妻二人一唱一和,最终还是说服了父亲、岳父,坚持留在了中铁十七局.

好多年以后再提起这事,王树成的岳父还笑着自嘲地说:“女儿嫁出去了,站在树成一边.人家两个人是同学、同事、战友、夫妻,我一个人怎么能说服他们两个人呢!我也真是多此一举呢!”

“多数时候我还是站在爸爸一边的嘛!”

女儿一句话,说得父亲一点脾气都没有,哪还顾上生气.

在企业深化改革重组整合的时候,王树成本来也有机会离开中铁十七局去新单位,工作稳定,待遇也高.但是,王树成并没有为之所动,还是选择留下来,坚持不离开中铁十七局这个具有光荣传统的铁军集体.

岳父问,同事问,就连理解支持他的妻子也问:你为什么就那么喜欢一年到头不着家地四处漂泊,舍不得离开筑路生活?

王树成说,铁道兵第七师集体转业改工为中铁十七局之后,至今保持着铁道兵的好传统,我们每天都是唱着“铁道兵志在四方”的军歌走向工地,我很受感染,已经融入到铁军这个集体之中离不开了.

其实,王树成舍不得离开铁军这个战斗集体,与他的第一个师傅对他的影响也有很大关系.他大学毕业刚参加工作的第一个师傅叫迟桂宾,山东威海人,1978年入伍的铁道兵战士.1984年铁道兵集体转业时,部队给迟桂宾两个选择任由他挑选:一是按战士退伍回老家,当时的政策是由当地武装部统一分配工作;一是随部队转业改工,还是继续天南海北修铁路.迟师傅毫不犹豫地选择了留在部队集体转业.迟师傅对王树成说:“当兵几年筑路天涯,我已经熟悉了身边的战友,熟悉了筑路生活,部队还教我学到了技术,我是铁军这个集体的一员,已经离不开了.再说,部队虽说集体转业,但铁路还得继续修建,正需要技术人员,我又怎么能离开呢?”

这一点,王树成感同身受,他说:“我也是向我的师傅学习,将自己深深地融入铁军这个集体之中,用自己学到的铁路工程技术去为这个集体增热发光,再也离不开了.”

见证改革,亲历发展

王树成到中铁十七局工作后,参加修建的第一条铁路就是大京九铁路.

京九铁路号称是20世纪中国最伟大的铁路工程之一,它从北京西站至香港九龙,是我国第五条南北铁路干线.王树成所在的京九铁路工程项目部是在江西省兴国县.

兴国是著名的红军县、将军县、烈士县,开国将军达54名;当年全县20多万人口,就有八万多人参加工农红军,占全县总人口的三分之一;革命战争年代兴国县为国捐躯者达五万多人,其中仅牺牲在长征路上的烈士就有12038名,几乎每一公里就有一名兴国籍将士倒下.同志在苏区时就写过《兴国调查》、《长冈乡调查》,表示革命成功后,一定要给兴国人民办两件事,一是建水库,二是修铁路.兴国县的水库在建国以后很快就修好了,可是铁路却一直没修.如今改革开放,国力增强,为兴国人民修建铁路的愿望就要实现了.当听说中铁十七局的筑路人来兴国是给他们修建通往北京的京九铁路时,当地人民群众就像当年欢迎红军一样欢迎铁军来修铁路!当地政府从县到乡镇,都成立了支铁办,只要是修铁路需要,要地给地,要物给物,要人给人,办什么事都是一路绿灯,全力支持.附近村民常常给筑路人送茶送饭到工地.

看到老区人民盼望早日把铁路修到家门口的这一幕幕,王树成非常感动,也非常理解他们的心情.他又想起自己小时候跟父亲许下要把铁路修到家门口的那个愿望,心想,都是早晚的事,今天他们来修路,修到老区人民家门口.兴许明天、后天,其他筑路大军就把铁路修到我的家门口了.想到这里,他笑了,笑得很开心.

就为了能把铁路修到老区人民家门口,京九铁路竟然在兴国这里专门拐了一个弯!这事王树成至今还记得清清楚楚.

按铁道部原先规划的线路走向,京九铁路是走万安县的.一位在兴国县曾经当过县长的老红军听说后真急了,几次上京城,请了40多位德高望重的兴国籍老红军、老将军一起出面,终于说服有关领导,让京九铁路特意在兴国拐了个弯.虽然京九铁路因此要两跨赣江,多次穿越隧道,多绕行几十公里,花费更多的造价,但是这个“弯”一下子拉近了兴国和珠三角的距离,让革命老区跟上改革开放大潮,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王树成所在的中铁十七局项目部正好参与和见证了这个“拐弯”的修建.

从京九铁路建设开始,王树成亲眼见证了他所在中国铁建系统改革开放的喜人景象.

改革,成功地推动和加快中国铁建的改制转型,通过不断深化管理体制改革,逐步实现了由军队到非公司制法人、到公司化改制、再到股份制上市公司的三大跨越.

开放,又加快推动中国铁建快速与国际接轨,使之成为全球最大的建筑工程承包商之一,在国内建筑企业排前三位,在世界500强企业排到第80位.

中国铁建股份有限公司的大发展、大跨越,就是改革开放成果的历史见证.

在纪念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年之际,央视记者一次对王树成的采访中,王树成深有感慨地回顾说:“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为核心的党坚强有力领导下,不断深化改革开放,中国经济更加高速发展,一大批涉及民生的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快速建成,正是因为中国大力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在世界上被称为‘基建狂魔’.中国铁建由当年单一修建铁路,到现在广泛参与包括高速公路、水电、机场、港口、矿山、城市地下工程、工业民用建筑等44个方面的基础设施建设.这些都是不断深化改革开放取得的巨大成果.”

王树成刚参加工作时听师傅讲,师傅刚当铁道兵的时候,修铁路还是靠人海战术,靠人一锹一镐去修,眼也是靠人抡大锤一点一点去凿.那时隧道施工一个洞口分上导坑、下导坑、中槽三个层面开挖,掘进一点,用木头支撑防护一点,遇到严重塌方等地质灾害,有时一筹莫展,死人的事也是经常发生的.

师傅经常跟王树成说,这几年中国铁建改革不断往纵深推进,技术在不断创新、设备在不断更新,你们可是赶上好时候了.现在修铁路是以技术创新为支撑,大型机械设备纵横天下,安全质量更有保证.就说隧道,现在是多臂凿岩机全断面开挖,有的隧道还用上了盾构机自动掘进.提起这些,王树成很自豪地说:“我国已成为世界公认的基建强国.现在世界排名前十位的特大桥,我国占了七座;世界前十位的隧道我国占了一半以上.我们完全可以自豪地说,现在世界上没有我们架不了的大桥,没有我们打不通的隧道.”

王树成参加工作以后,先后参与了京九铁路、神延铁路、渝怀铁路、张唐铁路以及公路建设.在中国改革开放的大潮中,王树成见证和参与了中国铁路建设的迅猛发展,见证和参与了中铁十七局的改革进步,他自己也在改革的实践中得到锻炼、成长,从大学毕业的见习生、技术员、助理工程师干起,在组织的培养下,先后走上项目经理、中铁十七局五公司副总经济师、副总经理岗位.每提起这些,他说他在改革中学习,在改革中进步成长,他是改革的最大受益者呢!

雪域高原创辉煌

2016年元月,王树成突然接到中铁十七局集团一纸调令,任他为中铁十七局拉林铁路工程指挥部指挥长.此时,他正在张(家口)唐(山)铁路项目部任副指挥长.

中铁十七局张唐铁路项目部设在河北省丰宁县城,新建铁路所经过的坝上草原号称是京北第一草原.这里草原风光绮丽,景色宜人,是北京人双休日度假旅游的最佳选择之一.而且张唐铁路工程进展顺利,全线已经顺利开通,此时只有一些收尾工程.干工程的都知道,这是项目最为轻松的一段时间,正好休整休整,也可以让家人来一起游游草原风光.工程干了几年,近在咫尺的草原美丽风景:迷人的白桦林、浪漫的情人谷、天苍苍野茫茫的草原之上敞亮清澈给人以闪电般惊喜的闪电湖、被评为中国最佳森林公园的塞罕坝国家森林公园的林海雪原……尽管风光诱人,然而王树成却难得一游,此刻调令一下,他距这些近在咫尺的景区真要失之交臂、相距更加遥远了.

说实话,王树成接到上青藏高原的调令时,他的心也“格噔”地一下要跳了出来.当时他又高兴又紧张.高兴的是领导信任委以重任.紧张的是他从来没上过高原,怕自己吃不消!

未上高原,王树成赶紧查阅资料、上网搜索、向参加过修建青藏铁路的老同志请教,先做足了功课.

拉林铁路处于南亚次大陆与亚欧大陆板块挤压缝合带,在喜玛拉雅山脉与念青唐古拉、冈底斯山脉之间的雅鲁藏布江谷地,三次穿越强烈地震断裂带,全线平均海拔3300米以上,年平均含氧量不到平原的70%.它集中了青藏“天路”工程所有艰难困苦,而地质条件却更为复杂,地质灾害频繁发生.中铁十七局承建的是拉林铁路第十一标段38.3公里线路,主要工程有五隧五桥三站,存在着高地温、强岩爆、风积沙等严重地质灾害,施工难度非常大.他还了解到高原海拔高、气压低、氧气薄、紫外线强、冬天极寒,许多人上去了会有高原反应,轻则头痛、失眠、血压上升,重的能导致肺气肿、脑水肿,甚至要人命.

但是,这些资料并没有吓倒王树成,因为他了解更多的是中铁十七局曾经参加修建青藏铁路所创造过的惊人奇迹.2006年建成通车的青藏铁路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线路最长的高原铁路,参建单位周密部署,严格管理,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地在高寒缺氧、地质复杂、冻土广布、工程十分艰巨的条件下,以惊人的毅力和勇气战胜了各种难以想象的困难,用自己的心血和汗水谱写了人类铁路建设史上的辉煌篇章.当年,中铁十七局担负着全线海拔最高、条件最艰苦、施工难度最大的唐古拉山多年冻土无人区的越岭地段线路建设,被授予“共青团青年文明号”荣誉称号.再往前数,中铁十七局还是铁道兵第七师的时候,曾担负青藏铁路一期工程的建设任务,被人们誉为青藏铁路建设的“老功臣”.

前辈们的事迹引导着、激励着他.此时此刻,王树成更加感到责任重大,使命光荣.他说:“我是站在中铁十七局奋战青藏铁路的成绩和荣誉之上再战高原的,这样的高起点,要求我只能向着更高的目标前进,此战必胜,不能失败!我绝不能摔下来给中铁十七局丢脸抹黑.”

王树成认识到,改革开放带来铁路建造技术创新的巨大进步,我们现在有了一流的技术、一流的设备,但是仅仅有这些还不够,更要有一流的队伍、一流的精神.面对高原艰苦环境,我们要发扬铁道兵敢于拼搏、敢于胜利的优良作风,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坚定理想信念,传承青藏铁路精神,遵照习总书记的嘱咐,“撸起袖子加油干”,去攻克施工难题.

中铁十七局承担的米林隧道全长11.56公里,是全线七个极高风险隧道之一,拉林铁路控制性工程之一.米林隧道就像是一个天然的“地质灾害博物馆”,拉林铁路全线能遇到的高地热、高地应力、强岩爆、冰碛层、地质断裂破碎带等等,在米林隧道里应有尽有,施工难度非常大.王树成明白,在这样的情况下,靠强攻硬上不行,像蚂蚁啃骨头慢慢来也不行,只有靠科技、靠创新,才能打赢这一仗.

该来的总是要来,但是一切都在王树成的掌控之中.这天施工中,指挥部突然接到报告:米林隧道发生强岩爆!这是隧道掘进中岩体在高地应力作用下突然发生强烈崩裂的现象,四处迸射的碎石如乱飞,给施工人员生命安全造成严重威胁.

接到危情报告,王树成在第一时间带着专业技术人员赶到米林隧道施工现场.为了防止岩爆碎石伤人,他果断地指挥作业队的施工人员从掌子面先往下撤,他却带着技术人员冲到岩爆点去观察,现场研究解决方案.在建设、设计、监理单位技术专家现场“会诊”下,最终决定采用地质雷达、TSP超前地质预报进行围岩地质情况对岩体进行探测,采用“短进度爆破”和“光面爆破”技术,尽可能减少爆破对围岩的扰动影响,减小局部应力集中发生.爆破后,立刻注水软化新开挖掌子面的坚硬干燥岩石,进一步消除岩石内应力.采取这些技术措施之后,米林隧道又得以继续向前掘进,米林横洞还创造了月成洞302米的拉林铁路隧道施工最好成绩.

说到“光面爆破”技术,这又是王树成亲身参与技术创新的一项改革成果.

王树成介绍说:“光面爆破”的全称是“节能环保水压光面爆破”,就是利用水的不可压缩性,使水在爆炸气体膨胀作用下产生“水楔”效应,有利于岩石进一步破碎,降低粉尘对环境的污染,通风排烟时间缩短在5分钟之内,不但减少使用量,爆破效率还大大优于常规爆破,隧道掘进进度也大大加快.

为了在拉林铁路引入这项创新技术,王树成专门将78岁高龄的技术发明人、中铁第五设计院何广沂教授从天津请到拉林铁路工地现场来,面对面地给职工讲授这一爆破新工艺的科学原理,亲自作技术示范,手把手地教给施工人员如何操作.

“光面爆破”技术在米林隧道横洞掘进中取得成功后,中国铁路总公司拉林铁路建设总指挥部专门来米林隧道现场召开技术观摩会,在拉林铁路全线推广这一技术,大大加快了施工进度.但是王树成并没停止技术创新的步伐,而是继续在拉林铁路施工中推进新的“聚能水压光面爆破技术”.这一技术创新成果2017年获天津市科技进步三等奖,王树成和何广沂教授联合编写的技术专著也将在2018年正式出版.

创新技术的推广,有时也不那么一帆风顺.有一次夜间,王树成巡查到米林隧道工地,正好掌子面在爆破.他到现场查看爆破碎石颗粒的大小,凭经验,一眼就发现刚才这一炮并没有采取光面水压爆破工艺.他立刻找来作业队长询问,队长吞吞吐吐说了实情,果然以为夜间没人检查,嫌炮眼填充水袋麻烦,就偷减了工序.

王树成当即狠狠地批评了作业队长,但也意识到他总不能天天夜里盯在掌子面监督每一炮的爆破,而要想办法从管理制度上引导大家把技术创新作为自己的自觉行动.于是,他主导指挥部有关部门研究制订出一套奖罚办法,凡是施工作业采用光面爆破新技术的,节约归分公司,每月奖励2万元.不使用的,每掘进一米罚款200元.

结果这一创新技术在施工中得到自觉推广应用,施工质量、进度都大大加快.王树成高兴地说:“这也是让大家一起来实践和见证改革创新的成果嘛!”

风积沙是青藏高原雅鲁藏布江河谷一种独特的地形地貌.受强烈阵风的影响,吹起的狂沙又被高山阻挡,最终在山上堆积成山.风积沙比沉积沙结构松散,自稳性极差,沙子稍一触动就滑塌下来,在沙子上打隧道根本无法进行.

中铁十七局承建的米林隧道、布喀木隧道洞口偏偏都遇到严重的风积沙,风积沙最大埋深达50多米,洞口一时很难掘进成洞,施工受阻.王树成偏不信这个邪,那些天,他满脑子都是在“琢磨”沙子的事,不是向技术专家请教,就是查阅文献资料.在总指科研课题组的指导下,采用明挖与暗挖相结合,地下连续墙,松散沙堆内劲性钢筋混凝土骨架防护,垂直及水平旋喷桩固结等技术创新措施,顺利克服了米林隧道、布喀木隧道洞口的风积沙施工难题.

针对冈木拉隧道的高地温,王树成指挥采用大功率风机循环通风、制冰等强制物理降温措施,预留隔热复合式衬砌,保证了冈木拉高地温隧道的正常施工.

王树成体会到,种种攻难克险的技术进步在改革开放以前是不可想象的.目前,中铁十七局拉林铁路工程指挥部承建标段已经完成工程总量的80%.2017年,王树成连续两年评为拉林铁路优秀指挥长.2016年被评为中国铁建优秀项目经理,获得中华全国铁路总工会火车头奖章,2017年获得山西省五一劳动奖章.

今年是我国改革开放四十周年.总书记对改革开放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的定位,向世界明确宣示了中国将改革进行到底的决心.总书记还指出,在中国领导下,中国人民凭着一股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闯劲,凭着一股滴水穿石的韧劲,成功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我们遇到过困难,我们遇到过挑战,但我们不懈奋斗、与时俱进,用勤劳、勇敢、智慧书写着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故事.

这场历经四十年的伟大革命推动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变化,对千万个像王树成一样的亲历见证者、参与实践者,自己同样也得到了进步与变化.我们有理由相信,这场革命还将继续推进我们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让我们共同参与,一起来见证!

责任编辑/卢旭

亲历与见证论文范文结:

关于对写作亲历与见证论文范文与课题研究的大学硕士、相关本科毕业论文亲历与见证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相关文献综述及职称论文参考文献资料下载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