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井冈山散记开题报告范文 与井冈山散记类大学毕业论文范文

此文是一篇井冈山散记论文范文,为你的毕业论文写作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井冈山散记

在上中学时,我就敬仰井冈山,多少次魂牵梦萦中登上那雄伟壮阔的井冈山,领略那秀丽而又悲壮的神韵.今年夏天,我真的来到井冈山,踏上她那神圣的红土地,面对这儿的一切,我心潮澎湃、激动万分,慢慢感悟这块神奇土地对中国革命的伟大贡献.

井冈山位于江西省西南部、地处湘赣两省交界的罗霄山脉中段.这里山高林密、沟壑纵横、地形险峻,其中部为崇山峻岭,两侧为低山丘陵.东临江西泰和、遂川两县,南邻湖南先陵县,西靠湖南茶陵县,北接江西永新县,是江西省西南门户.出了南昌一路向西南行,车子大约行驶了5小时,便进入了井冈山了.车子沿着盘山公路前行,透过车窗,看到那片片从眼帘掠过的那带有红色印记的“红军哥饭庄”、“老表餐馆”,让人更为亮眼的是那竖立在路上用红旗做成的广告牌:“井冈山欢迎你”、“老区人民欢迎你”……我周身的血液开始慢慢沸腾起来,从山上往下看,巍巍井冈被层峦叠翠挟着,只有那鲜艳红旗格外耀眼.

黄洋界上炮声隆

今天要参观黄洋界,大家非常激动,能够亲自到现场看看那巨人运用神来之笔做出奇妙之计,奇取巨大胜利之地的再现情景,真是幸运与惊奇.吃过早餐,大家换上土布色红军服,戴上八角军帽,挂上红色挂包,乘坐大巴向黄洋界出发了.

大巴出了茨萍市后,就绕着盘山公路行驶,一会行到坡底,一会又爬上山顶,一会直插竹林深处,一会爬到悬崖边缘,许多人被九曲十八弯的行车路搞得晕车了,大家都趴在座位上昏昏欲睡了.我心里在想那黄洋界到底为何这样有名,一直看着窗外,满山绿色一会儿是植满山坡细枊腰弯的翠竹,一会儿是高大挺拔茂密的松柏,让人看到是一片片绿色海洋……经过细心观察一个问题在我脑海里翻滚:为何这里的山只生长着二种植物:山竹和松柏,你看那漫山遍野的生长的翠绿无比的竹子,一根连着一根,一山连着一山,望不到边;一会你又看到满山遍野的高大挺拔的松柏,一株连着一株,一岭连着一岭,仿佛插入云霄……经过一小时车程,我们来到黄洋界,在黄洋界旅游服务中心购票后,上到二楼,观看黄洋界简介后,我们一行四十多人,开始爬黄洋界了.

黄洋界位距茨坪西北面十七公里,这里峰峦叠嶂,地势险峻,气象万千,由于地形和山谷环境等自然条件的影响,黄洋界气候多变,风大、雾多、云奇、松绿,时常弥漫着那妖娆的迷雾和翻滚的密云,一眼望去如同奔腾的大海,让你不觉在人间.黄洋界山顶海拔1343米,就像是大海中的一个孤岛,时而浸泡在白浪涛天的海洋之中,时而又高耸在蓝天白云的群山峻岭之中,因此人们把黄洋界又叫做“汪洋界”或“望洋界”.

在导游的指引下,我们一行队伍跟着全国各地参观者一同走向黄洋界保卫战胜利纪念碑.上山的小道现在全都铺上了花岗岩大石条板,一来整洁美观,一来方便快捷,给登山的人提供快捷舒适安全的服务,受到参观者的普遍欢迎.我不快不慢匀速地踏着石板,心中数着阶梯石板个数,开始爬山了,还好这山不高,设计者在山腰设了两个弯曲小亭子摆二张石椅,让上山累者坐一会儿歇歇脚,喝口水,再上山.真是人性化的服务,让人感到身舒心畅.我用十来分钟就登到纪念碑下,我计数着,花岗岩石板阶梯一共2728节.

黄洋界保卫战胜利纪念碑位于黄洋界哨口工事的山顶上,坐西朝东,这座纪念碑可谓是历经劫难,几经拆建,让人感慨万分.1960 年10 月,是为了纪念黄洋界保卫战胜利32 周年而始建,当时为木质结构.1965 年冬,重新修建为钢筋水泥结构.“”期间,由于朱德受到批判攻击,这座碑被红卫兵小将炸毁,小将们在碑的原址上修建了一座“火炬亭”,上面是林彪写的“黄洋界”三个字.1977 年,人们又炸毁“火炬亭”,重新竖立了原来的钢筋水泥纪念碑.现碑高12 米,底长4 米,

宽2.8米,正面镌刻着朱德同志的题字“黄洋界保卫战胜利纪念碑”,背面是同志的手迹“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八个字.同时,在竖碑的正对面增建了一个横碑,横碑高6.96 米,底长10.94 米,宽2.6 米,正面是手书的《西江月·井冈山》;背面是朱德手书的“黄洋界”三个大字.1961 年3 月,国务院公布了“黄洋界哨口”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听完导游的内容介绍,我赶紧要导游帮我拍几张照片以作留念,但是人太多拥挤的,无法取到好景,我便放弃照相,赶紧穿过松树林子,跑到工事哨口前沿,观览威震敌人的迫机炮遗址.在几块大石头的中间,真的有一架迫击炮,炮架不高,只有50公分,脚架牢牢钉在石头上,炮身只有80公分.由于无数的参观者都抚摸过它的炮身,炮身早已成古铜色且铮亮发光,我凝视许久那小小的迫击炮,耳畔却响起那遥远震耳欲聋的炮声……

1928 年7月,红军主力一走,赣军湘军一共有四个团向井冈山猛扑过来,井冈山危在旦夕,朱云卿团长和何挺颖政委立即采取对策,作出安排,调31 团一营的一连三连守卫黄洋界哨口,其它四个哨口交给王佐部队把守.当时红军的很少,每人只有三至五发,但是红军指挥部动员群众全民参战,连续奋战三四天,构筑了五道工事:第一道是竹钉阵,动员山上军民,每人至少削二十枚竹钉,撒在黄洋界山口的二十里山路上,这种竹钉用火烤过,用陈尿浸泡过,又锋利又有毒,谁要是踩上它,脚就会长脓腐烂而毙命;第二道工事是竹篙耙障碍;第三道工事是滚木礌石;第四道工事挖四五尺深的壕沟;第五道工事是用石头筑成的射击掩体,同时,动员当地老百姓男女老少奔上黄洋界,装扮为红军,战斗时或者在进攻中放鞭炮,冒充机声;冲锋时或者大喊“冲啊”、“杀呀”,以壮声势.8月30日上午,敌人四个团兵力向黄洋界哨口发起进攻,红军战士用机、和鸟一齐开火,打得敌人上下一片尸体,进攻的敌人在山下朝上看,几个山头上满山遍野都是晃动的红旗,到处是呐喊声,此起彼伏,敌人摸不清有多少军队,而红军却越战越勇,从早上到下午,敌人2 个团轮番进攻,先后十几次冲锋,都被红军打得落花流水.此时,红军的越来越少了,阻击也越来越困难了,但是,战斗仍然在激烈进行,红军伤亡越来越多,有一个叫谭浦仁的战士心急大喊道:“团长,前不久我们修的大炮呢?”朱团长心里一阵狂喜命令道:“快把大炮抬上来,对准敌人狠狠打.”不一会,迫击炮抬上来,大家顿时发出阵阵欢叫,只有三发炮弹,第一炮没炸响,第也没响,大家都急了.朱团长凝神远望山下,见到腰子坑林木中有一个茅棚,人影往来出入,判断是敌人指挥部,当即命令“往那边打”,只听一声响,炮弹在空中划出一道漂亮的弧线,最后落入了那个茅棚,刹那间,一声巨响敌人死亡10多人,敌团长陈纪良身受重伤,敌人乱做一团,山上全体军民又齐声喊起了杀声,冲锋号也吹起来了,隐蔽在工事中的红军战士、队员、赤卫队员和农民兄弟纷纷跳出战壕,手执梭标、红缨、长矛大刀或肩扛红旗,铺天盖地冲下山去,冲杀声、呐喊声、战声、鞭炮声响成一片,犹如千军万马,排山倒海压过来,敌军以为红四军主力回到了井冈山,吓得魂飞胆丧,连夜撤退逃跑回县城去了.

几十天后,、朱德率红军主力返回井冈山,在得悉黄洋界保卫战胜利的消息后,十分高兴,于是写下了“黄洋界上炮声隆,报道敌军宵遁”《西江月·井冈山》这一著名诗篇.昔日无人烟迹的井冈山黄洋界,因黄洋界保卫战而闻名天下.而今,黄洋界哨口成为著名的旅游胜地,八十多年来,已有近百个国家和地区的四万多名军事家、军事战略家、研究人员等专程登上井冈山,研究井冈山军民斗争史,黄洋界保卫战遗迹是各国军事专家、战略家必访之地.

大井朱毛旧居

“行洲府,茨坪县,大小五井金銮殿”这是当年井冈山群众流传的一首歌谣.大小五井所指的是井冈山上的五个村庄———大井、小井、中井、上井和下井.峰峦叠嶂的群山层层环抱着五个村庄,其形状如一口口井,因此而得名.这里是当年等一代伟人和红军开展革命斗争的重要地点之一.这天,我们乘车早早来到绿水青山环抱的大井村,大巴车停在一块宽阔平坦的草地上,我站在草坪上,放眼眺望,眼前的景色立刻让我惊呆了:真的是一幅难得一见的山水园田画,山中的风水宝地.

大井周围是高山,中间是一块近百平方公里的盆地.远望群山成岭侧成峰,松柏翠竹相互交错,延伸至峰顶.古树成林,高耸入云;溪涧流泉清冽,空气清鲜沁入心间.看近处,一幢幢的居民住宅建筑风格古朴,白墙蓝瓦雕龙刻凤,和周围环绕相映成趣.再瞅瞅那村寨周围的稻田菜畔,阡陌整齐,从低洼向山上第次延伸,像天梯一样直入蓝天白雾深处.看到这么一幅高山田园画,吟到这么一首高山田园诗,心情激动万分,教我怎能不歌唱?“毛委员,你是我们的领路人……”

大井是五个村庄中最大的一个村子,距茨坪七公里.旧居就坐落在大井村,因墙壁为白色,当地老百姓习惯称它为“白屋”.“白屋”坐北朝南,北面是一块绿油油的菜地,西面是一块稻田,而南面是一眼望不到边际的稻田,村中有一条小溪由东向西弯曲穿村而过,灌溉着千亩良田,滋润方圆百里的百姓.导游介绍说:这栋房子原先叫“新屋下”,是当地一位韩姓绅士所盖,他们祖孙三代经营,长期在井冈山周围采购药材和木材,运出山外经营,积累资金,分批先后居了田地,盖起房屋,后又增盖二排房屋,五个天井,形成四合院,共有44 间,面积近千平方米.1921 年7 月后,韩绅士为了支持革命运动,把自己居住的“白屋”捐给了农民自卫军首领王佐部队当兵营和练操场.

1927 年10 月24日,同志率领秋收起义的工农革命军,经过与敌人辗转周旋,历尽千辛万苦,终于从荆竹山越过双马石来到大井.农民自卫军首领王佐主动腾出自己的兵营———“白屋”,给和工农革命军居住.居住在此屋的东厢房内,在这里,送给王佐70 只,王佐回赠500担谷子给工农革命军.从此,尘封闭塞的山门缓缓开启,一个千百年来不被人们关注的偏僻小山村走进了中国革命的历史.那“白屋”是同志常住的地方,是井冈山斗争时期的“金銮殿”.1928 年5 月,朱德、陈毅率领南昌起义的部分队伍,来到这里与会师,此后,、朱德等同志多次在这里部署战斗,粉碎湘赣敌军多次军事“进剿”,由此,“朱毛”红军闻名天下.

我们参观来到“白屋”北面,看到有一侧墙泛黄,并呈现凹凸不平的墙面,与其它墙面有明显的差别.导游向我们介绍说,1929 年1 月底,国民党军向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开始了第三次“围剿”,烧毁了大井村的所有房屋,“白屋”仅存一堵残墙.1960 年,当地政府按原貌修复了这栋房屋,将原来遗留下来的残墙镶嵌在新墙中以作历史的见证.我怀着崇敬心情,用胸膛贴着残墙,双手慢慢地抚摸着那凹凸不平的墙体,心中激动,耳畔响起了“天当床地当房,红米饭, 南瓜汤”红军艰苦而乐观的战斗岁月.在“残墙”旁边近二米的地方,生长着二棵高大粗壮的杉木,一株是南方红豆杉,一株是椤木石楠,因树木秋冬不落叶,四季常青,枝繁叶茂,人们称之为“常青树”,前面是一块巨大的农田,红军指战员们在农忙时,帮助群众插秧割禾;农闲时,稻田就成了红军战士的练兵场,、朱德等领导人经常在“常青树”下指导和观看战士们操练.听说这两棵树很神奇:1929 年2月,率红四军转战赣南,敌人窜进大井村将白屋烧个精光,屋后的那两棵树被烧焦了.时隔20 年后的1949 年10 月,领导全国人民取得了彻底解放,建立了新中国,这两棵树却神奇般地又活过来了,长得绿叶婆娑,浓荫覆地.1956 年5月,重上井冈山时,这两棵树第一次开出了如银似雪的白花欢迎他老人家的到来.1976年9 月9 日,逝世,这两棵树就好似悲痛欲绝,绿叶落得精光,树干也开始枯萎.1978 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当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祖国大地时,这两棵树又奇迹般地冒出新芽,长得枝繁叶茂,郁郁葱葱.我被这神奇的两棵树传说所感染,不自觉地走近那树,紧紧地拥抱它们,还叫随来的同事拍下我与神树的合影,让我也沾沾神树的神气……

参观完“白屋”、“常青树”之后,我们来到了“白屋”前方约二十多米处,有一块田间大石,状如石凳,其高也与座椅相仿.它的旁边也有棵小樟树,上面挂着一个底牌说明:此石为“读书石”,为1927年10月至1929年4月在大井居住时,常坐在这块石头上看书读报,批阅文件.每当晨曦显现之后,在夜幕降临之前,不外出打仗时,总能看见到坐在这块石头上读书看报,了解国外国内形势,批阅文件,部署作战方案.晚上,就在一根灯芯的青油灯下,看报读书,赋诗写文,点燃中国革命的星星之火,开创出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井冈山革命道路.我抬头看见许多人在排队,一问才知道是排队坐“读书石”照相的,我赶紧跟上去排队,大约四十分钟后,轮到我照相时,自己一时有些慌,不知怎样照才合适,看到前面的人都是拿着一本书,坐在石凳上,摆个姿势就行了,我赶紧从挂包里拿出一本“井冈山的斗争史”打开,像模像样地秀了一次读书样,同事按下快门,连拍三张,就好了.

北山烈士陵园

五月,杜鹃花开遍井冈山的大大小小的山峦;红旗标语在街道、社区、学校、农村处处迎风飘扬,让我们时时处处感到井冈山人民心中之无限革命英雄主义的敬仰、积极向上的革命热情,让我们肃然起敬.早餐之后,大家都换了学校为我们准备的红军服装、衣帽鞋、挂包全部武装穿戴好后,大家自称为“琼崖纵队班”,即海南班坐大巴向北山烈士陵园奔去.

不用二十分钟的路程,我们便来到北山烈士陵园大门前,大家静静地有序下车,没有往日的喧闹,脸上肃严,步伐沉重,走向集合队伍.踏入陵园大门,正面矗立一块巨型横式牌坊园标“井冈山革命烈士陵园”九个烫金大字,是参加过井冈山斗争的老红军宋任穷同志所题写,在晨雾的阳光映照下,格外醒目.北山烈士陵园位于茨坪北面的北岩峰,北岩峰山体犹如一座罗汉大佛像,坐北朝南,端坐如神,陵园按“佛”型山体因山势兴建.井冈山革命烈士陵园整体建筑包括陵园门庭、纪念堂、碑林、雕像群、纪念碑五大部分,共占地面积约400 多亩,陵园于1987 年1月开始建设,同年10月建成,并对外开放参观旅游.井冈山革命烈士陵园从此成为井冈山市中心景区新开辟的主要革命历史和人文景观之一.

我们大家都在陵园门庭左侧集中等候,老庄高举着“琼崖队”的旗帜,格外引人注目.我环视广场看见:已有河南、天津、内蒙古、山东等地的参观队伍在广场集中等待,人越来越多,许多工作人员从左侧工作间里进进出出,我们最早到还没有走,我心里有些着急.不一会,看到大庄小庄抬着一个大花圈出来,杨书记一声招呼,大家就跟着杨书记向纪念堂走去,大庄小庄抬着花圈走在最前边,大家怀着崇敬心情,迈着沉重步伐,开始爬台阶,我走在最后面,抬头凝望高高的台阶,每块台阶都是用花岗岩大理石铺成,有步步高之神韵,我们的设计师真是太有才了.我迈着坚定步伐紧跟上队伍,顺山而上,踏在宽阔平台台阶上,一口气爬上顶部台阶来到纪念堂门外,我往回看看那宽阔平台台阶,问导游:“为什么这台阶要分成二部分?是不是有什么含义?”导游笑着说:“当然有,台阶分成二部分,是有特别意义的.”我说道:“第一部分有40 多级吧,第二部分比第一部分多.”导游说:“对了,第一部分一共有49 级台阶,象征着1949 年新中国成立.第二部分共有60 级,寓意陵园是在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创建六十周年的1987年建成的.从踏进北山的台阶,就意味着你选择的是领导的人民解放道路.”导游接着说道:“二部分的台阶共是一百零八个,你们看有啥义?”我们一班人乘杨书记联系纪念馆“琼崖纵队班”要搞敬献仪式的间隙,大家都围在导游周围,等待她讲解神秘之谜.导游说:一百零八个台阶,是为了纪念三个有纪念意义的数字而特意设定的.一是纪念北山革命烈士陵园的修建是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创建六十周年的一九八七年.二是纪念三十八年后的重上井冈山.三是纪念光辉的十月,因为第一次上井冈山是十月,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创建是十月,北山烈士陵园开放是十月,苏联十月革命胜利,新中国成立也在十月;十月,对中国人、井冈山人都有特别的意义.听完之后,大家热烈鼓掌,我心里十分佩服这些能工巧匠建设出这些精品之作,不仅有科学的头脑超群技术,还有敏锐的政治思想及永恒的历史.

随着杨书记的一声号令,“琼崖纵队班”的全体学员又集合在广场中间,我们再次踏上宽阔的台阶进入到纪念堂.纪念堂上方有一烫金横幅“井冈山根据地革命烈士永垂不朽”大字,是彭真委员长1987年视察井冈山时为陵园题写的.纪念堂设有瞻仰大厅、陈列室、悼念大厅、忠魂堂.我们“琼崖纵队班”学员慢慢来到瞻仰大厅,大厅正面竖有一块用汉白玉石砌成的墙,上面镌刻着烫金六个大字“死难烈士万岁”,这是主席1946 年为革命烈士题写的.沿着墙边摆放着党和国家领导人及来此追悼革命英烈的各界人士及单位所敬献的花圈花篮和题词.我们“琼崖纵队班”学员是最早到的,我们班也准备在此举行向革命烈士敬献花圈仪式.大庄小庄在工作人员的引导下,摆放好我们敬献的花圈,杨书记带领大家,向死难烈士默哀三分钟,并三鞠躬.悲伤的音乐在大堂回响,熙攘的人群立马安静下来,此时在我们的队伍中传来有人的哭泣声,让我的心情更加悲痛,我默默表示:学习英烈精神,发扬英烈光荣.仪式结束后,我们继续参观,我们来到悼念大厅,这是一个有近百平方米的大厅,它四周围墙壁面上嵌刻着从1927 年10 月至1930 年2 月止,井冈山革命斗争时期壮烈牺牲烈士的名字,这些都是当年在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包括周边七个县市范围牺牲烈士有名可查的烈士姓名,共有15744 位.据统计,井冈山斗争约二年零四个月时间,共牺牲烈士58400 多位,32700 多位是无名无姓的,为了纪念那些为革命英勇牺牲的无名英雄,设计者在悼念厅中安放一块汉白玉的无字碑,碑顶雕刻着许多杜鹃花,这就是对在井冈山革命斗争中牺牲的那些没有留下姓名的革命烈士立下的一块无名碑,以示人们对无名烈士的深切怀念.我站在无名碑正前方,双手合十,放在胸前,默默地向无名碑默哀且三鞠躬,以示对革命先辈的无限敬仰之情.

从纪念堂出来后,我们继续沿着山道从左向右地走一遍,先后参观了“井冈山碑林”和“井冈山雕塑园”,最后来到北山烈士陵园的最高处,井冈山革命烈士纪念碑前,这座纪念碑给我的第一印象是强烈震撼,澎湃,新颖亮丽,寓意深刻.纪念碑由基座、碑座和主碑三部分组成.你看:主碑是用镀钛的不锈钢制作的,它高达27 米,寓意着1927 年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井冈山创建了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主碑的造型突出“山”的形状,象征着井冈山;它远看又像一团熊熊燃烧的火焰,寓意着“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近看如林立高举的钢,寓意着“杆子里面出政权”,主碑的基座采用“将军红”大理石砌成,高9.7 米,寓意着纪念碑于1997年即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创建七十周年时建成的.碑座上“井冈山革命烈士纪念碑”几个红色大字是1984年在北京题写的,苍劲有力,格外耀眼.碑座上有三组反映井冈山艰苦卓绝斗争的汉白玉浮雕图.上面一组的主题是“荟萃井冈”,展示了朱毛红军胜利会师的壮烈场景;东面一组的主题是“红色割据”,展示中国革命风起云涌、蓬勃开展的壮丽场面;西面一组的主题是“浴血罗霄”,展示了血雨腥风、艰苦卓绝的中国革命斗争,前仆后继、勇往直前的悲壮画景.碑座的前面有一座镀铜钢筋雕像:母亲和孩子相拥.母亲代表党、祖国人民,儿童代表未来、希望、接班人……

从纪念碑展览厅出来到广场上,抬头望见对面虎头山上几个用花草摆成的巨幅大字,耸立在山岭中格外耀眼醒目“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今天再读这八个大字,更有深刻的思想……

井冈山散记论文范文结:

关于井冈山散记方面的论文题目、论文提纲、井冈山散记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参考文献的相关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

相关井冈山散记毕业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