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造林技术相关硕士毕业论文范文 和晋陕峡谷沿黄石质山抗旱造林技术探析类硕士论文范文

本论文为您写造林技术毕业论文范文和职称论文提供相关论文参考文献,可免费下载。

晋陕峡谷沿黄石质山抗旱造林技术探析

摘 要:为提高晋陕峡谷石质山区造林成活率,节约造林投资,增加群众收入,改善区域生态环境,结合本区域特点,因地制宜,适地适树,就地取材,应用垒石、客土、铺侧地膜、石板覆盖、多树种混交多环节综合配套技术,取得了显著成效.

关键词:晋陕峡谷;抗旱造林

1 围绕近自然林业理念

严格按照近自然林业理论,凸出乡土树种,严格控制外来树种造林,坚决杜绝盲目引进、未经区域试验进行大面积造林的现象.同时根据土石山区土壤偏酸性的特点,海拔1000m 以下荒山荒坡选择耐旱、耐贫瘠、喜酸性的侧柏为主栽树种,海拔1200m以上选择耐寒、耐旱、耐贫瘠的油松为主栽树种,同时按比例混交山杏、连翘、黄刺梅等花灌木,营造稳定的混交林,改善生态环境,提高森林生态系统自身调节能力,改变沿黄地区荒山秃岭恶劣的自然生态环境.

2 采用抗旱造林整地

针对沿黄石质山区荒山土薄、石多、土壤含水量低的现状,为改变苗木生长的环境,并充分利用天然降水,最大限度进行坡面截流,提高栽植穴土壤含水量,改善树坑区域栽植环境,提高造林成活率.树坑按等高线布设,品字布局,控制土流失.同时利用土石山区石头多的特点,就近取材,外棱用石片垒砌,下宽上窄,顶棱宽不低于20~30cm,坑长1.2~2m,宽0.8~1m,深0.6~0.8m,坑修成外撅嘴、内蓄水,外高内低的月牙形,坑里靠石棱内侧至底铺塑料膜防水从石片缝渗漏;采用客土栽植方法,将周边土层回填到坑内,坑内客土到与外棱高差20~30cm,留下蓄水坑;按株行距品字排列,有效拦蓄降水.

3 突出抗旱造林技术

3.1 大苗栽植

选择大苗栽植,达到1次成形、1次见绿、1次成景.侧柏(油松)苗高1.2m以上,冠径35cm以上,带土球30cm以上;黄刺梅、连翘六头以上,山杏、刺槐等裸根苗选择苗龄2 年、地径1cm以上的壮苗.

3.2 上水栽植

根据石质荒山土壤含水量低、造林成活难的瓶颈因素,利用沿黄水资源丰富的优势,采用多级提水、上水的栽植方法,确保造林成活.栽植时先固定树苗,采用水中填土的办法,栽后及时复水、填土.

3.3 截干栽植

对再生能力强的裸根苗如山杏、刺槐、黄刺玫等要采用剪去木质化程度低的部分截干造林,防止抽条,水分蒸发,以增强树体生长势,促生分枝,提高栽植成活率保持树体水分;刺槐、山杏等裸根苗要截干留10~20cm;灌木多头截干.

3.4 处理根系

定植苗要带土球,土球直径不低于30cm;裸根苗栽前要修根,将苗木主根剪成斜马蹄形,有利于形成愈伤组织;同时用根宝、吸水剂、生根粉等处理根系.

3.5 混交造林

为建立稳定的森林生态系统,提高系统自我调节能力,防止发生大面积病虫害,严禁大面积发展纯林,突出主要树种侧柏,实行乔冠、针阔混交,单一树种比例不得超过65%.

3.6 埋土防寒

刺槐、山杏等裸根苗截秆后要埋土,埋土要选择湿润的土壤,埋土成圆锥形,埋土深度以刚埋住头为佳,土堆不宜拍压,以保持良好的通气性,达到保温、保湿、通气的目的,避免栽植后缓苗期苗木地上部分因不能及时得到地下部分供给的水分、养分而失水枯枝死亡.

3.7 免刨技术

春季发芽成活后,不需将土堆刨开,让苗木新萌发的嫩芽从湿度较好的疏松的土堆中自然长出,否则刨苗过早,改变了枝干环境,导致苗木因不适应而枝干失水死亡.

4 应用覆盖造林技术

4.1 覆盖地膜

苗木栽植后,将薄膜剪成与坑面大小相等的块,按照植苗位置,在塑料薄膜剪出1 个小孔,在苗木栽好后铺上塑料薄膜,使苗木从孔间露出,四周用土压紧,以便减少地表水分蒸发,达到增加地温,促进根部愈伤组织的形成,同时铺设地膜可抑制杂草丛生和减少病虫危害.

4.2 盖薄石块

荒山栽植后,在树坑内用石板全覆盖,将地表与人为外界隔开,防止外界气温过高地表蒸发大而失水,达到降温.保湿效果,有利于树木成活、生长.石块在山上到处都有,荒山造林可就地取材,减少造林投资,且材料经久耐用,石板覆盖是荒山造林中地表覆盖物的理想选择.

5 强化林木管护

栽后及时复水,当年夏季浇3水,第2 年、第3 年分别浇2 次,并及时做好松土、抹芽、病虫害防治、补植补造、森林防火、封山禁牧等抚育管护工作,切实保证造林成果.

参考文献

[1] 贾兴峰.林业工程中抗旱造林技术的相关问题及对策研究[J].现代园艺,2011(17)

(责任编辑禾初)

造林技术论文范文结:

适合不知如何写造林技术方面的相关专业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以及关于造林技术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相关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下载。

1、计算机应用技术论文

2、电脑知识和技术杂志

3、农村新技术杂志

4、现造技术论文

5、计算机科学和技术专业导论论文

6、电脑知识和技术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