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人居环境方面论文范文 和岭南乡村人居环境整治以东莞市石排镇为例有关硕士论文开题报告范文

该文是关于人居环境论文范文,为你的论文写作提供相关论文资料参考。

岭南乡村人居环境整治以东莞市石排镇为例

摘 要:岭南传统乡村有其典型的地域特征与景观形式,近几十年受到城市化进程快速发展的冲击而面临传统乡村景观毁坏、乡村建设缺乏规划以及地带性景观缺失等问题.以东莞市石排镇连片示范区乡村人居环境整治规划设计为案例,并且以王绍增先生的营境理论作为规划设计指导思想,深入探讨风景园林师在乡村建设中如何从空间规划、留住乡愁记忆、重塑地带性景观等方面展开规划设计工作.

关键词:风景园林;东莞石排;人居环境整治;营境理论

中图分类号:TU98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1-2641(2018)03-0004-05

收稿日期:2018-04-31

修回日期:2018-05-19

Abstract: Traditional villages in Lingnan he typical regional features and landscape forms. In recent decades, they he beenaffected by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urbanization and faced problems such as the destruction of traditional rural landscapes,lack of planning for rural construction, and lack of zonal landscape. This article takes the residential environment improvementplanning of Lianpian Demonstration Area in Shipai Village of Dongguan City as an example, and uses Mr. Wang Shaozeng’stheory of Jing-structure as the planning design guiding ideology, deeply discusses how landscape architects plan and retain fromthe aspects of spatial planning, retention of homesickness memory, and remodeling of zonal landscape in rural construction.

Key words: Landscape Architecture; Shipai Village of Dongguan; Improvement of human sttlements; Theory of Jing-structure

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在这股轰轰烈烈的现代化城镇化进程中,我国的城乡景观也随之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美丽家园,是未来我国风景园林师在乡村人居环境整治建设中追求的理想目标.

然而,在快速发展的城镇环境建设过程中,也呈现出诸多亟待探讨和解决的问题.在传统农村经济结构、生活方式发生巨大改变的形势下,传统乡村人居环境应该如何留住“乡愁”,寄托对土地的记忆,避免“千村一面”的局面,这些问题亟需在实践中探索.

不同于城市景观的建设,乡村人居环境有其独特性质.金其铭等[1]认为,乡村景观是在乡村地域范围内具有一致的自然地理基础、形态结构,及功能相似、利用程度和发展过程相似,或各组成要素相互联系、和谐统一的景观复合体, 包括地理位置、地形地貌、水土条件、自然气候、动植物、人工构筑物、民俗文化和经济状况等[1].其内涵与外延的复杂性决定了乡村景观的规划设计必然涉及多方且错综复杂的关系.

王绍增[2] 老师在《论不过分张扬的风景园林师—尊重科学,理解人性》一文中设想的这样一种设计状态或许值得借鉴:“把自己的生活深深扎根于某一具体环境中,让自己时刻感觉着上天的脉搏,自然的律动.实际上,只有‘土著’才能做到这点.”在王老师看来,风景园林师不应该自作主张,而应“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协助当地人做好他们土地的规划,设计和护理.”[2] 这样的一个理念,或许正是当下中国如火如荼的新农村建设所亟需的.本文以广东省东莞市石排镇连片示范区乡村人居环境整治规划设计实践为例,总结基于王绍增先生营境理论的乡村人居环境整治规划设计工作经验.

1 当代乡村人居环境的现状和更新难点

1.1 传统乡村景观激变重构

传统乡村景观的形成与城市建设的肌理大相径庭,其往往经历多次演变而保留下来,与地方的地理、气候条件等相适应,又与当地文化相融合,而形成鲜明的地域特色.在高速现代化和城市化的当下,传统乡村小桥流水的居住格局和村落肌理被一条条新修的马路所切割,水体的污染使得昔日依水而居的村落意象日渐衰落,村落宅基地上兴起的农村自建房也在悄然更替了原有的村落聚居区的尺度.由于盲目模仿城市建设,许多传统乡村景观肌理正在被城市景观所代替:城市公园建设甚至楼盘中常用的装饰用材被照搬运用,与村建中粗糙的施工质量一起造就了不少华而不实、大而不当的“乡村奇景”.

诚然,传统乡村的基础设施在当下城市化现代化进程中,势必受到巨大的冲击,传统乡村在新一轮的建设中应该如何承载“乡愁”的记忆性是当前迫在眉睫的问题.这其中,风景园林师应承担义不容辞的责任.

乡村景观是承载了乡村历史和文化意义的实体,风景园林在其中的任何一步操作都将牵扯多方利益:新的功能需求与传统的空间材料实体;村民、政府甚至建设投资方之间的利益协调;原有生态和城镇化、现代化发展的土地利用布局亦如北京林业大学林菁教授所言:“在以政府和开放商为主导的城乡建设模式中,优质资源不断向权力和资本汇集,社会矛盾日益突出”[3].这些多方矛盾在充当改革开放和现代化排头兵的东莞,表现得尤为突出.风景园林学科所需要处理的正是当下乡村建设中“人与天调”的诸多综合问题.

以东莞市石排镇连片示范区乡村人居环境整治为例,规划面积约为3 km2,范围包括塘尾古村落、埔心村、李家坊村、潇湴湖、海仔湖、田边村、燕岭红石山采石场遗址、中坑村.现状用地性质包括了村居用地、农田、鱼塘水体、工厂、山体和道路等,其分布也颇为零散.值得注意的是,区域内还包含了重点文物保护节点:塘尾古村落、云冈古寺、埔心古建筑群、埔心古塔、李家坊门楼、燕岭古采石场.散布的用地格局和复杂的用地性质,使得本次设计任务凸显了对区域内的历史文化资源的整合和区域内第三产业的升级开发的必要性.随着东莞经济结构的转型,昔日红火的支柱产业—电子信息制造业走向衰落.为摆脱传统制造业的增长瓶颈,东莞着力实施经济、社会“双转型”,培育幸福导向型产业体系.这要求风景园林师的工作不应止于景观环境的美化,而应着重区域资源和文化的统筹,同时将当地居民的实际需求放在场地设计的首位(图1~2).

1.2 合理规划缺失,效仿城市景观

科学合理的乡村景观规划是乡村景观建设的必要条件.而当前在缺乏引导的情况下,村民缺乏认识,盲目自建.随着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乡村居民的生活理想往往盲目以城市模式为模板,其景观意象也向着城市看齐.长期历史发展形成的乡村场地条件与城市建设条件迥异,其文化历史、实际需求也大相径庭.在传统村落理景模式无法协调快速发展的城镇化需求时,缺乏意识引导的自建只能导致景观无序:或一味地追求城市绿化中的广场、花坛、绿篱和草坪景观;或盲目硬化场地,营造标志性构筑这些往往大而不当,华而不实,与现有的乡村景观肌理格格不入.

从石排片区设计场地现有情况看,场地绿地形式涉及林地、街角绿地、道路绿化、公园绿地等.村内的大树保留较好,但是其绿地或呈野生凌乱状态,或呈现出过度水泥硬化的缺乏总体考虑的状况;未经规划的宅旁绿地往往被村民开辟为临时菜地.就其水体而言,连片建设区域内水体的形式包括了景观湖体及池塘,部分池塘驳岸植物未经整治,且因落叶、垃圾等导致水质较差,严重影响村居的景观品质.片区内村落车行主干道基本较为宽敞平整,但人行道较为破旧,道路绿化等基础设施亟待完善.

自行硬化的场地和各自开辟的菜地,或许可以反映当下村居生活对户外邻里活动场所的需求,而传统水脉格局为村落留下的宝贵水体也为村居景观空间的提升带来了巨大的景观潜力.能否重新规划现有绿地结构,整合片区绿地资源,突出该地域乡村人居环境特色是设计的关键.

1.3 地带性景观支离玻碎

地带性景观的形成综合了地域气候、文化、水文等特点,使特定场地呈现其相对独立的植物、地被等景观特色,然而随着改革开放后快速的城镇化进程,包括石排在内的东莞乡村地带性景观已经支离破碎.一方面许多常见的乡土植物被城市中“舶来”的奇花异草取而代之,追求“奇观胜景”;效仿城市公园的草坪或因缺乏管理养护易于荒乱.另一方面,池塘水体驳岸的硬化也使得传统依水而居的林木意象逐渐消失:树阵、花坛、绿篱不仅与乡村景观不相协调,也因其昂贵的后期养护变得难以维持.风景园林师应当思考以怎样的手段介入传统乡村人居环境更新,重新认识本土地带性景观.

所说的“乡愁”是根植于中国广大农村地区的乡土文化.“记得住乡愁”要求风景园林师在城乡规划建设活动中注意保护和传承乡土景观特色—古榕修篁、蕉林果香等岭南乡土意象正是本地人最为深刻的记忆.因此地带性景观的修复需要尽量保护当地的山水格局、古树名木、历史遗存和文化标志,传承和发扬其中所蕴含的历史、生态、经济和社会价值.

2 东莞石排村营境实践

2.1 空间结构——从基础设施到景观规划

以风景园林的视角,合理的空间结构规划是乡村人居环境更新建设的起点,它始于对场地现状和原有景观肌理的再认识,最终细化、落实为以本土村民需求为核心的具体操作.本次石排镇美丽幸福村居连片建设的总体规划结构为“一心、一带、双核、两游线、多节点”其中“一心”指以塘尾古村落为中心打造东江石排文化旅游名片,打造古村历史特色连片示范幸福村居;而“一带”指围绕主要历史文化景点及海仔湖、萧湴湖等生态旅游景点的精品生态历史旅游带;“双核”指以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塘尾古村落,以及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燕岭红石山古采石场遗址作为两个历史文化旅游核心;“两游线”是指以连片区域南部的古聚落文化风貌游览路线,以及北侧串联红石山郊野公园的田园郊野历史生态观光路线;“多节点”是指整个历史文化特色连片区景点包括了塘尾古村落、埔心古塔、李家坊李氏宗祠、埔心古宗祠广场、云冈古寺、燕岭红石山古采石场遗址等众多历史文化节点在内的整治内容,还包括了对片区工业组团的创意产业升级节点,乡村民宿历史建筑的活化利用以及都市田园生态风貌的保持和观光农业旅游的升级开发,希望通过“串珠成链、双核驱动”的方式整理区域内的各类用地.这样一个景观空间结构,意在整合石排连片丰富的文化和旅游资源,以片区产业转型和升级带动当地的发展(图3).

从宏观区位看,位于东莞东北的石排片区独享东江岸线,随着周边快速干道的开发,是贯通珠三角惠– 深– 港发展的走廊.第三产业尤其是旅游产业的发展道路或将为石排片区吸纳来自各方面的人流、物流和资金.因此,必要的历史文化旅游路线是提升片区景观质量的契机.通过生态绿道串联连片建设区域内主要节点,建构不同主题的精品旅游路线,包括:主题一,展示明清古聚落人文的游览路线,串联起塘尾古村—埔心村古迹—李家坊古迹;主题二,展现生态郊野历史遗址的游览路线,串联红石山遗址—燕岭绿道—海仔湖;主题三,湖岸滨水风光游览路线,串联海仔湖环湖道—潇湴湖生态绿道;整个片区由不同的环状绿道系统贯穿,构建出石排镇的文化旅游慢行系统.

乡村人居环境整治不是“穿衣戴帽”的美化工程,其长久之计是整体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本次连片建设旨在促进乡村文化游产业优化、工业片区创意文化产业升级和都市观光农业发展:片区内埔心打造风情商业街和升级改造工业创意园;塘尾注重滨水品牌农家乐及引入鹰嘴桃Prunus persica 观赏、采摘园等特色观光农业;李家坊整合现有农地资源建设观光荷塘;田边村潇湴湖滨水商业街升级等.尤其注重通过串联各个文化节点,盘活连片周边地块的工业组团和农业组团向服务业转型,优化产业结构,增加农村造血功能,真正做到乡村振兴.

2.2 乡愁寄托——记忆和传承

诺伯格? 舒尔兹(ChristianNorberg Schulz)称,场所精神是走向建筑现象学的第一步,只有当人经历了场所和环境的意义时,他才“定居”了.“居”意味着生活发生的空间,也就是场所(place)[4].地处岭南文化辐射圈内的东莞石排,在快速城镇化、现代化的浪潮中,依旧保留了较为完好的众多历史遗迹:有的以宗祠寺庙的形式表现其对宗族的归属感;有的以对英雄神像的祭拜表现其对民族英雄爱国主义精神的敬仰;有的以城墙、碉楼等防御建筑展现其抵抗外来侵略者坚忍不拔的精神;有的则是以中国传统文化要素构成的建筑体系展现其对中国传统精神的认可与追求.如何挖掘和利用这些传统文化和历史遗迹的内涵,结合当下景观设计材料、理论、尺度,以创造满土居民需求,凸显地域特色的人居场所,是风景园林师在当代乡建中的重要课题.

以石排塘尾古村为例,以古围墙为界的塘尾村, 全围总面积为39 565 m2,古称“莲溪”,宋时立村,至明朝已初具规模,至清康熙时期聚落格局基本定型.古村依自然山势缓坡而建,围前一大两小三口鱼塘,分别代表蟹壳、蟹钳,围内两口古井代表蟹眼,取其“巨蟹庇护”的风水意象.坐北朝南的建筑群,有围墙、炮楼、里巷、祠堂、书室、民居、古井、池塘、古榕等,它们共同组成了特色的聚族而居的岭南农业村落文化景观.对这种传统景观格局的再认识决定了景观规划设计阶段对场地宏观格局的生成和控制,并围绕这一大两小三口鱼塘进行构思.通过植入呼应传统岭南建筑样式的文化景墙、园林亭廊构筑和亲水栈道,水塘将成为片区重要景观节点,具社区邻里公园的性质.而必要的停车、商业等配套基础设施也可以激活场地旅游文化观光的价值,推动产业升级转型.

村民生活的实际需求是村落改造设计的基本点.设计师通过走访村民以及当地村政府,了解场地实际需求,从修复村内开发的邻里空间开始.设计通过对现有水体清淤,改造位于塘尾古村和云岗古寺之间的池塘,并植入停车场、活动广场、亲水设施等,形成原有密集型村落肌理和当前车行尺度需求的缓冲带,同时满足村民日常聚集活动、游客集散等需求.在景观风貌上,设计师通过场地实地调研考察,从场地中提取相应的材料和构造意象.石排镇燕岭古采石场为整个东莞明清时期的城墙楼宅、宗堂庙堂提供了大量红砂岩,形成了当地一套特色的建筑语言;而古村落硬山墙延绵的天际线,也构筑了当地令人印象深刻的意象.这些作为场地记忆塑造的构筑要素,被转译为景墙、亭廊和铺装等材料语言.同时,考虑对场地文脉的延续,设计场地的选址结合当地特色民俗“康王宝诞”的游线组织,串联塘尾古村落和云岗古寺,并设置相应集散广场以举办活动(图4).

2.3 重塑地带性——生态骨架

乡村中最有特色的景观就是乡村田园农业景观和原生态自然景观,这些景观是家乡的象征,往往能够引起人们对童年或者自然的共鸣.一些历史悠久的乡村,其景观价值的保持和提升,不仅是对于乡村自身发展的有力促进,得到社会的认同,最重要的是能够完成文化的延续[5].盲目效仿城市绿化,一方面势必会让乡村景观失去原有田园特色,而且徒然增加成本,另一方面也欠缺对乡村人文和地域特色的表现.因此,在本设计中,设计师在岭南乡土花木意象的营造上,试图修复乡村生态骨架,凸显本土地带性景观.

就东莞石排连片的地带性景观而言,“水”是整个景观架构的重要线索.石排镇因江而立,其景观提升和旅游的发展可以“水”为突破口.蕉林叠翠、绿竹摇风的岭南滨水意象是片区水岸风貌的核心.本次连片建设注重整合现有资源,将观光田园和生态湖泊作为媒介,衔接塘尾古村及红石山郊野公园,把片区内的土地整理和生态田园水岸风貌的打造充分融合,连片示范区域内产、城、湖、田、古迹充分融为一体,形成田野风光和人文湖滨相呼应、生态风貌和产城共融相结合的石排新风貌.利用片区内的人文古迹与优质的自然基底因地制宜地通过不同强度土地整理达到良好的景观效果.

从绿地系统架构上,以三条连片示范精品游线为脉络:1)古聚落历史建筑文化游线以历史建筑群为主体,着重保护和修复古树名木及周边绿地,突出传统水乡榕树蔽荫的邻里公共空间意象;2)红石遗址郊野山林路线始于红石古采石场遗址,途经燕岭生态绿道,连接生态果林,形成生态果林环抱片区的生态林结构;3)生态滨水田园风光游线则以海仔湖、潇湴湖等水体为主,修复水系周边水体绿化.三条线性结构构筑起石排连片山环水抱的绿地林居骨架(图5).

3 小结

经典园林古籍《园冶》讲造园之事,靠的是“三分匠,七分主人”.王绍增老师将其“能主之人”巧妙地解读为“营建师”.风景园林这样一个“注重视野的开阔度和长远性,需要平衡与互动的能力”的职业[6],在当代乡村人居环境整治的工作中当发挥重要的作用,其继承的正是中国传统园林关注生命和生活的主题.东莞石排镇乡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正是以此意造,力求在当下村居环境整治工作中,发挥风景园林师营境之能,做到“天与人调”.上述种种,仅作浅探,盼能有抛砖之功.

注:本文图片均为作者自绘.

人居环境论文范文结:

适合不知如何写人居环境方面的相关专业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以及关于人居环境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相关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下载。

1、关于环境保护的论文

2、环境设计论文

3、环境论文

4、环境工程论文

5、生态环境保护论文3000

6、环境污染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