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匠精神相关本科论文开题报告范文 和中职语文教学中工匠精神渗透的路径有关自考毕业论文范文

该文是关于工匠精神论文范文,为你的论文写作提供相关论文资料参考。

中职语文教学中工匠精神渗透的路径

摘 要:为顺应当前社会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的需求,满足社会、企业用人的需要,中职语文教学也理应充分发挥其“人文性”特点,借助教改的东风,在语文教学中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工匠精神”的渗透.本文拟从研究的背景、研究意义、路径初探等几个方面,浅析中职语文对学生“工匠精神”培育的路径.

关键词:中职学校;语文教学;工匠精神

作者简介:潘俐玲,江苏省东台中等专业学校.(江苏盐城224000)

基金项目:本文系江苏省职业技术教育学会职业教育研究立项课题“运用中职语文的人文性培养学生工匠精神的策略研究——以江苏省东台中等专业学校为例”(编号:XHJX2017016) 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718.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 (2018) 14-0015-03

2009 年颁布的《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中明确指出:中职语文的任务是“指导学生正确理解与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和思维的发展,加强语文实践,培养语文的应用能力,为综合职业能力的形成,以及继续学习奠定基础;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和科学文化素养,弘扬民族优秀文化和吸收人类进步文化,为培养高素质劳动者服务”.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技术人才是职业教育的神圣使命,作为基础学科的语文,理所当然应当分担学校培养学生的重任.

一、研究的背景

1.语文教学改革势在必行.据调查显示,在一些职业学校,语文学科严重边缘化,有些专业语文每周课时为3 课时,甚至只剩2 课时;同样受边缘化影响,很多语文教师从师范毕业后,几乎没有接受过任何系统的职业学校语文教学教法培训,在教学中仍然坚持单一的传授理论知识的教学方式;评价体制不科学,虽然采取了平时、期中、期末“334”的综合评价法,但实际上平时的“3”也只是浮于表面,仍以期中、期末的考核为重;此外,教学资源得不到充分利用,语文教材中一些模块的教学只流于形式主义.

中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要培养全面发展、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在生产、服务第一线的高素质劳动者和实用人才.在新课改的大环境下,中等职业学校的语文教学也应该革新教学模式,在引导学生对教材进行学习的同时,促进良好职业道德品质和健康职业心理的养成.

2.中职学生工匠精神现状不容乐观.中职学生个体身心还不太成熟,文化基础薄弱,自我要求不太高,没有明确的人生定位和远大的职业理想.心理素质和人际交往能力有待加强,职业素养,尤其是工匠精神更是欠缺.据对笔者所在的江苏省东台中等专业学校汽车工程系近年毕业生工匠精神现状进行抽样调查,已毕业学生对工匠精神几乎不了解,工作缺乏精益求精的精神,缺乏耐心恒心,再换、三换工作的比比皆是,有的甚至已换过五六种工作.在自己的岗位上做得很出色的员工很少,不超过10%;缺乏敬业精神,有职业认同感、幸福感的不超过50%,绝大部分学生仅把工作作为万不得已的谋生手段.如此现状很难适应当前社会发展、经济结构转型以及企业用人的需求,改变学生的精神面貌、职业精神刻不容缓.

3.社会呼唤重塑“工匠精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职业教育要着力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就业创业能力.到2020年,形成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的要求……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满足经济社会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要求.”[1]《纲要》强调了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2016年3月5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鼓励企业开展个性化、柔性化生产,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这是“工匠精神”首次出现在政府工作报告中.

工匠精神是中国经济转型升级发展的需要,也是企业生存、发展的重要保障.中职学校是培养市场所需要的应用型人才的教育,必须以市场为导向,以学生就业为目标,必须重视企业的人才需求.中职学校在加强学生职业技能的同时,还应重视对学生职业精神,尤其是工匠精神的塑造和培养,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以毕业生的良好社会声誉实现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对学生个人而言,具有较强职业精神,具有良好工匠精神,和拥有较高专业技能知识一样,是他们走向社会、立足社会的重要条件.

二、研究意义

1.理论价值.在我国各行各业呼唤重塑工匠精神,在对中职语文教学不断改革创新的大背景下,调查分析中职学生“工匠精神”现状,并对“工匠精神”现状存在的原因进行分析,结合语文学科人文性特点,在日常教学中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工匠精神”的培养渗透.提高中职语文教学的有效性,丰富中职生对职业的认知,为学校教育决策与教育教学改革提供有力的事实依据.

2.实践意义.(1) 学生层面.通过对学生工匠精神的调查,我们了解了学生工匠精神缺失的现状,并分析了造成工匠精神缺失的因素;在日常教学中,发挥语文的人文性功能,培养学生的精益求精、吃苦耐劳、严谨专注等优秀品质,使学生在就业时能更快地适应社会的需求,增强职业的幸福感.

(2) 教师层面.通过调查研究,中职语文教师更深入地了解了学情,更深入地研究中职语文教材的人文因素,促进了语文教师的专业化成长,推进了语文教学有效性的改革.

(3) 学校层面.通过对学生工匠精神现状、社会用人需求的研究,调整了学校育人的方向,重视对学生职业精神,尤其是工匠精神的培养,增强其就业竞争力,毕业生的良好社会声誉可以实现学校的可持续发展.

(4) 社会层面.中职学生工匠精神的学习,必然能为社会培育出大量优秀的、符合企业用人需求的劳动者,从而为加速社会经济结构转型,推动地方经济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三、路径初探

随着中职语文教材以及教学大纲、教学模式的改革,中职语文的教学已更加能胜任“教书育人”的功能,探寻中职语文教材,“工匠精神”的元素无处不在,运用中职语文教学对学生进行工匠精神的培养也是切实可行的.

1.探寻工匠渊源.提及现代工匠精神,不可否认,目前德日在工匠意识的践行上当属世界领先,是各国争相学习的对象.但细细追溯,在中国,工匠精神古已有之,所以在媒体对“工匠精神”一词进行报道时,均采用“重塑”二字.学习自己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更能增加学习主体的民族荣誉感,增强学习的动力.

“工匠精神在中国古已有之”这个观点在中职语文课本中也可以得到印证:第五册“古典的魅力”模块中《庖丁解牛》一文可以证明:在遥远的战国,著名厨师庖丁已深得“工匠精神”的精髓.庖丁对解牛技术的精益求精,对解牛过程的专注严谨、在解牛成功之后的精神愉悦,甚至将解牛上升到“养生之道”,这些都是古人工匠精神的体现.第一册《景泰蓝的制作》一文虽然写于近代,但实际上景泰蓝的制作工艺却是始于明景泰年间,叶老对景泰蓝制作特有的掐丝、点蓝两道工序详细道来,指出这两道工序的复杂、精细与关键,也正是匠人们精益求精、追求完美的精神体现.

2.认识工匠精神.中职语文教材包含着许多职业元素,通过对它的学习,必将有利于学生职业素养的成长.在多元化的教材内容中反映“工匠精神”的作品比比皆是,在教学中,如果能注意对这些元素的挖掘,定能帮助学生厘清“工匠精神”的内涵.

《敬业与乐业》一文中,早在一个世纪之前,梁启超已经呼吁职校的学生要做到“敬业”基础之上的“乐业”,这与百年之后的“工匠精神”遥相呼应,正是“工匠精神”的另一种阐释.贯穿整个中职语文教学的一些文本更是工匠精神的最好说明:《咬文嚼字》中的精益求精精神;《“可燃冰”将解千年能源忧?》中对问题的探索精神;《米洛斯的维纳斯》中艺术家对美的不懈追求;《血肉筑成的滇缅路》中为了理想不惜牺牲的精神;《贵在一个“新”字》的创新精神等等.通过这些文本的学习,都可以帮助学生建立起对“工匠精神”的初步认知.

3.践行工匠意识.在新版语文教材中增加了口语交际和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两个模块,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有意识的工匠精神渗透的同时,可以借助这两个模块的学习让学生践行工匠意识.

无论是口语交际还是综合实践活动,都要求学生能够不惜花费时间和精力,认真查阅资料,不断改进计划,与同学团结协作,在设计的细微处下功夫.这些素养都符合现代社会对未来职业人的要求,学生们在综合实践活动过程中也无形地让自身的工匠精神得到实践的检验.特别是在《我们将来的事业》《产品推介》《分享我的创业策划》《模拟求职应聘洽谈会》等综合实践活动学习,以及《应聘》《介绍》《解说》《答辩》《协商》等口语交际的学习中,既体现了职业教育的特色,也检验了学生的语文综合运用能力、职业素养,特别是工匠意识的践行情况.

4.提升工匠品质.语文课本仅仅是语文学科教学的一个引子、一个方向标,语文教学当以教材为出发点,引领学生开拓更为广阔的语文学习空间,唯有此,才能显示语文学习的价值.在对学生进行工匠精神渗透教学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去探寻作家的敬业精神,如《<物种起源>绪论》的学习,达尔文观察时的忘我精神;《蝉》的作者法布尔的敬业精神.学习作家的伟大人格,如《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作者海伦·凯勒顽强的毅力、博爱的精神等都是学生学习的对象.由《景泰蓝的制作》的学习延伸到战国的编钟、唐代的三彩、明清的丝绸,这些都是中国古代工匠对自然的敬畏、对职业的忠诚、对产品的精益求精、对服务对象的高度负责,也正因此形成了神奇的东方文化.

当然,我们还可以有针对性地给学生开列一些课外阅读书单,如沃尔特·艾萨克森的《乔布斯传》,他的故事既具有启发意义,又有警示意义,充满了关于创新、个性、领导力以及价值观的教育意义.如马修·克劳福德的《摩托车修理店的未来工作哲学》,这本书告诉你“应该成为一位独立的工匠,而不是一个待在格子间里、在信息系统前软弱无力的,或低级别的‘创造者’”.[2]等等.语文的教学,应当多培养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带着这种能力,学生可以终身阅读,在阅读中不断提升自我的工匠品质,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综上所述,通过中职语文教育对工匠精神渗透,可以帮助学生实现由专职、专心向专长的转变,从而更快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

工匠精神论文范文结:

关于本文可作为工匠精神方面的大学硕士与本科毕业论文工匠精神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论文写作参考文献下载。

1、抗战精神论文

2、精神科护理论文

3、临床精神医学杂志

4、论中国精神的论文

5、中国精神论文2000字

6、大学精神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