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一类有关函授毕业论文范文 和17世纪法国王权和教权对立统一的关系分析有关在职开题报告范文

本文是一篇关于统一论文范文,可作为相关选题参考,和写作参考文献。

17世纪法国王权和教权对立统一的关系分析

  摘 要:17世纪的法国在经历了16世纪连续八次的宗教战争以及在《南特敕令》的颁布后,法国的宗教冲突相对缓和,同时王权也得到了加强.不论是在路易十三时期还是在路易十四时期,掌握神权与掌握政权的两大集团既彼此争夺权势,又相互依赖和利用.通过查阅文献资料,分析发现17世纪的法国王权与教权呈现出对立统一的关系,这一关系的形成,推动了当时法国社会的变革,促进了法国社会的发展.通过对此关系的分析可以更好地了解17世纪法国的社会意识形态.

  关键词:17世纪;法国;王权;教权;对立统一

  中图分类号:D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4-390X(2018)04-0118-04

  16世纪欧洲进行了宗教改革,这一改革削弱了教皇的权威,打击了天主教会的神权统治,剥夺了教会在各国的政治、经济特权,各国王权得到加强,有利于民族国家的发展.理论上宗教改革思想家们否定了教皇和罗马教会的至上权威,甚至否定了教会存在的必要,在实践上,他们永久地摧毁了天主教内部的统一,结束了罗马教廷至高无上的统治.1562—1598年法国陷入了长达36年之久的宗教战争,这一战争使法国君主制和国家的统一受到严重损害,亨利四世力求重振王权.1598年亨利四世颁布了《南特敕令》,实行宗教宽容并且承认天主教为国教从而结束了宗教战争,然而宗教冲突尚有余波,直至路易十三与黎塞留阿尔芒·让·迪普莱西·德·黎塞留(ArmandJeanduPlessisdeRichelieu,1585年9月9日—1642年12月4日)法王路易十三的宰相,及天主教枢机,波旁王朝第一任黎塞留公爵.使用了军事与谈判手段后,法国的宗教纷争才暂时告一段落.路易十三即位之后,开始不断加强法国的君主专制制度,然而不论是路易十三还是路易十四在其即位之初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他们年幼无知需要摄政,因此两位重要的人物便登场了,分别是路易十三时期的首相红衣主教黎塞留和路易十四时期的首相主教马扎然尤勒·马萨林枢机(出生时姓名GiulioRaimondoMazzarino,JulesCardinalMazarin,1602—1661年),又译儒勒·马扎然,法国外交家、政治家,法国国王路易十四时期的宰相(1643—1661)及枢机..

  一、17世纪上半叶:路易十三时期(1610—1643)

  作为路易十三时期最为重要的人物,身为红衣主教的黎塞留出任法国首相.路易十三即位初期由其母亲玛丽·德·美第奇摄政,亲自执政后则主要依赖于黎塞留.对内,黎塞留依靠军事手段消灭了胡格诺派胡格诺派(法语:Huguenot),又译雨格诺派、休京诺派,16—17世纪法国新教徒形成的一个派别.,使其纷纷改宗天主教,巩固了天主教作为法国国教的地位,很好地履行了作为红衣主教的职责,同时作为首相的黎塞留也绝对拥护王权,并帮助路易十三很好地巩固了王权,铲除了叛乱贵族的斗争,使法国各地的封建割据势力遭受沉重打击.对外,他主要致力于提高法国的地位,黎塞留本人虽是天主教的高级僧侣,但他把法国的国家利益放在首位,首开“民族国家利益至上”的现代外交之先河,从不使宗教情绪影响他的外交政策.路易十三在其即位期间,不论是对内还是对外的政策都主要依赖于其得力的首相红衣主教黎塞留,尽管他代表的是至高无上的王权,但实际上,主要的实权还是掌握在黎塞留的手中.正是由于黎塞留成功地消灭了胡格诺派以及各反叛贵族集团,路易十三手中的王权才得以更好地集中.也因此,黎塞留成为了法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外交家,其光芒早已掩盖了路易十三.

  路易十三时期,路易十三虽然是最终下达命令的人,但其实幕后的主使是黎塞留.从黎塞留的所作所为中也可以看出宗教组织本身的发展也需要政权的支持,正是由于黎塞留掌握了政权,因此作为被教皇任命的红衣主教,他才会发动对胡格诺派的战争,消灭胡格诺派,有力地打击了新教,很好地维护了天主教作为国教的地位.反之,对于王权而言,为了更好地加强巩固王权,使王权更好地集中在国王的手中,推行王权至上的原则,君主们借宗教教义和神学理论使其直接服务于政治,最明显的一点便是“君权神授”的思想.每当国王即位之时都需要请教皇来为其加冕,以此来证明国王即位的合法性,也让民众更好地臣服于君王.在路易十三时期,王权得到了很好的集中,教权方面,教皇凌驾于君主之上,教皇对君王进行加冕仪式,承认其王位在教会中的合法性,并且由君王任命教会中的高级主教.虽然国家的内政事务教皇都没有进行过多干涉,但是国王所做出的一些决策决议都必须符合教会的教义,教会组织的人员特别是一些高级神职人员都必须由教皇或罗马教廷任命.尽管法国国内大多数人都是天主教的信徒,但是由于路易十三与红衣主教黎塞留之间的微妙关系,同时也由于黎塞留提倡并很好地促进了王权集中制,因此大家都臣服于路易十三,法国国内的宗教纷争在对胡格诺派的战争之后也很少出现.在路易十三时期,王权虽然得到集中,但并不是至高无上的,教皇的权力仍然高于君主国王的权力,同时,宗教和王权相互利用,各取所需,并没有呈现出对立的状态.

  二、17世纪下半叶:路易十四时期(1644—1715)

  17世纪的后半叶为“太阳王”路易十四的时代,这一时代也是法国历史上君主专制制度的顶峰时期.这一时期也出现了一位身为红衣主教的首相马扎然.这位17世纪下半叶的君主的统治是在一片混乱中缓缓拉开序幕的.路易十四时代的政治斗争所有的根源都是15、16世纪之后兴起的基督教新教派与原来的统治世俗社会的天主教集团争夺世俗统治权的斗争.路易十四即位之后,首先是因为路易十四的爷爷亨利四世明目张胆地保护新教势力在法国的发展,引起了天主教统治集团(主要是贵族和主教)的不满,所以导致他们发动内乱,这就是“投石党”运动.在各种妥协之后,“投石党运动”被平息,此时路易十四仍然幼小,于是出现了太后摄政以及首相马扎然辅政.在马扎然辅政初期,作为首相以及红衣主教的他,对国内宗教问题所采取的政策就是进行宗教派系平衡,暗地里不禁止新教活动,明面上支持天主教集团继续统治世俗社会.正因为其对解决国内宗教问题这种不彻底的政策和措施,法国王室遭到了传统贵族集团以及天主教集团的反对,引起国内的动乱,最终导致王室成员两次流亡,马扎然也被两次免职.当马扎然再次被太后召回到巴黎的时候,对捧起他的法国人充满了鄙夷.这样的朝三暮四实在让这位久经考验的政治家对这些轻浮易变的民众感到齿冷,于是第二次回到巴黎之后的马扎然开始了自己的铁腕政策,决定结束国内这种宗教动乱的情况,但他的政策实质仍然是黎世留的政策的延续,即专力于树立法国的国际影响,严厉镇压国内宗教派系斗争,这一政策贯彻直至1661年他在法国去世.马扎然主要致力于进行外交,参加欧洲大战,这样就进一步转移了国内宗教矛盾,使得在马扎然主政的八年里(1653—1661),法国没有再发生严重的动乱.与黎世留不同的是:黎世留为了个人名誉无所不用其极,而马扎然则是为了自己的个人财产无所不用其极.

  在马扎然去世后,23岁的路易十四开始亲政,他在这一时期树立专制君主的权威,四处征战,开拓疆土,确立法国霸主地位.路易十四通过整肃国内宗教,法国形成了“一个信仰、一种法律、一位国王”的一统局面.

  首先,路易十四认为,作为一个信奉天主教的国王,必须尊重罗马教皇.但对宗教虔诚并不意味着对教皇顺从,这种虔诚要以不影响君主专制权力为限度.也就是说,对教皇的顺从仅应限于道德与信仰方面,但是法国教会必须听命于国王.为表明国王的这一立场,1663年,法国索邦神学院(后为巴黎大学)发表六项条款,强调法国国教派的立场.1673年,路易十四进一步发布命令,规定王国所有主教均由国王授职,拒不从命的主教均受到惩罚.路易十四的态度和行动必然会引起主张至高无上权力的教皇的不满,由此开始了王权与教权之争.教皇英诺森十一世公开反对法国国教派,并将支持国教派的大主教逐出教会.路易十四则针锋相对召集一个教士会议,拟定了著名的“四项条款”,重申国王高于教皇的主张.教皇不但宣布这项决议无效,并且对所有赞同此项条款的新任主教拒绝授予教阶,结果导致1688年法国有35个教区没有正式主教.一直到1693年路易十四准许他提名的主教否认四项条款,新任教皇英诺森十二世承认国王有权提名主教,路易十四再度成为一个基督教君主,双方以妥协方式暂时停止了争端.

  其次,路易十四虽然与教皇存在权力之争,但作为正统天主教徒他不容许天主教异端派别的存在,并将其视为妨碍王国统一和君主集权的消极因素,坚决加以镇压.

  第三,路易十四着手解决国内信奉新教的胡格诺教徒.首先,他下令新教的教育机构禁止传播新教教义;其次,鼓励军队和天主教僧侣毁坏胡格诺教徒的教堂,强迫新教徒皈依旧教;最后,路易十四在1685年颁布了《枫丹白露敕令》,撤销了《南特敕令》,彻底清除国内的新教徒.

  三、17世纪法国教权与王权对立统一的关系

  17世纪可以被分为两个时期,17世纪上半叶属于路易十三时期,下半叶则属于路易十四时期.由于受到16世纪宗教改革的影响,17世纪法国的宗教冲突虽然没有16世纪激烈,但仍有余波,王权与教权之争更是一直都没有停止过.两者的关系在这一时期由于两位红衣主教被任命为首相而较为复杂.教权和王权相互利用,呈现出互相对立但又较为统一的关系.同时,教权和王权这两种权力的此消彼长、波动起伏,为资本主义自由经济和社会体制的发展留下了余地.

  首先是路易十三时期,在经过了16世纪宗教改革和宗教战争之后,新教的出现使得教皇的权力地位明显被削弱,但是新教毕竟是新兴的教派,因此其信徒并不是很多,欧洲各国仍然是天主教教徒占大多数,因此在天主教教徒心中教皇的地位仍然是至高无上的.路易十三时期的政权实际上是由作为首相的黎塞留掌握着,黎塞留是被罗马教皇任命为红衣主教的.在黎塞留上任之后,首先便对国内的宗教进行了整治,动用谈判和军事手段消灭了胡格诺派,使其纷纷改宗天主教,巩固了天主教作为法国国教的地位,并且这无疑也巩固了教皇的地位,虽然黎塞留一直为加强和集中王权而努力,但是作为红衣主教的他并不会让王权高于教权,以至于路易十三并没有明确提出王权高于教权的任何提案,因此实际上此时教权仍然高于王权,教皇仍然驾凌与国王之上.

  到了17世纪下半叶也就是路易十四时期,教权高于王权的情况才有所改变,路易十四在其继任初期由于尚年幼,时局混乱,因此由太后摄政,马扎然辅政.一段时间后,马扎然则由辅政变为亲自执掌大权,他对国内新教的不够坚决的态度使法国王室遭到了传统贵族集团以及天主教集团的反对,使法国社会陷入混乱;在经历两次放逐之后,其态度才变得较为强硬,开始采取措施严厉镇压国内宗教派系斗争.此时教权仍然高于王权,这种情况一致持续到路易十四亲自执政之后才被改变.路易十四在即位之后整肃国内宗教,使得法国国内呈现出一个信仰、一种法律、一位国王的一统局面.路易十四在实现了君主专制制度的同时也使法国成为了国教制的国家.与神权统治相反,国教制把宗教神权置于国家权力之下,统治集团把某个特定的宗教设置为国教(在法国被设置为国教的宗教是天主教),并使其成为政治统治的精神力量和意识形态,教权受政权所支配,僧侣集团受制于世俗统治者,甚至宗教领袖和僧侣也由国家元首或者领导者根据统治集团的利益来选定.1673年,路易十四进一步发布命令,规定王国所有主教均由国王授职,法国教会必须听命于国王.路易十四拟定的提案一经提出便遭到罗马教皇的反对,使得法国在这一时期有35个教区没有正式被教皇所承认的主教,但最终双方和解.我们可以看到正是由于路易十四的强硬,使王权得到高度集中,从而在法国形成了王权至上的局面,因此此时在法国,王权高于教权,教皇并不能完全驾凌于君主之上.

  教权与王权之间的纷争同时也对法国社会产生了影响,宗教与世俗两个权力中心的关系在欧洲是极为复杂的,基督教与世俗政权的关系是相互利用、争夺和牵制的关系.天主教会在欧洲政治发展中的作用也是复杂的,它既有联合民族国家的功能,把处于多样化变动中的各民族国家联合起来,同时它与世俗政权的抗衡又阻碍了整个欧洲的政治统一,抑制了王权的专制程度,让各个民族国家自身发展出一些相对自由的新思想和创新,最终促成了资本主义的兴起.在法国,路易十四执政后期,王权的势力开始减弱,君主专制制度开始衰落,王权无法继续其至高无上的地位,教权和王权此时势力相当,教权甚至略高于王权,王权的专制程度得到了抑制,再加上基督教教义中自由平等的观念,使得在法国出现了一些相对自由的新思想和创新,人们对旧制度表现出强烈不满,因此在后期发生了法国大革命.

  宗教问题在16世纪的宗教改革后在法国仍然存在纷争,同时王权与教权的关系在17世纪的纷争经历了教权至上、教权和王权相互利用、到后期王权至上共三个阶段.两者间这种不断纷争促进了法国社会的发展,对法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不仅在法国,在整个欧洲宗教与世俗两个权力中心的关系都很复杂,两者相互制约,相互利用,共同促进欧洲社会不断发展和进步.

统一论文范文结:

关于对写作统一论文范文与课题研究的大学硕士、相关本科毕业论文统一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相关文献综述及职称论文参考文献资料下载有帮助。

1、祖国统一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