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系方面本科论文怎么写 和从常规关系析误解类学士学位论文范文

这是一篇与关系论文范文相关的免费优秀学术论文范文资料,为你的论文写作提供参考。

从常规关系析误解

摘 要:误解轻则令人捧腹,重则伤害感情,还会出现像曹操那样的误杀好人的事情,严重影响人与人之间的交际.在跨文化交际中出现文化误解,小则闹笑话,大则伤害两个国家的民族感情,重则还会引起民族冲突和战争.然而,误解又是难以避免的,作为我们现代生活快节奏的人,一旦发现误解,应对对方宽容和理解.同时,社会在发展,我们应该不断学习,积累足够的常规关系,这样我们就会少误解一些别人.

关键词:常规关系;误解类型;误解成因

中图分类号:H03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596(2018)07-0120-04

误解在生活中时时发生,目前有学者从关联理论的角度来探讨这一语用现象.本文尝试从常规关系的角度来讨论这一问题.莱文森1987年在他的《语用学》一书中,提出了会话含意推导三原则,在其中的信息原则中他提出了常规关系(stereotypicalrelation)这一概念,他并未详细展开并加以阐述这一概念,仅给了几个相关的推导例子.中国学者徐盛桓把这一关系加以深化、完善化和系统化,成为了新格莱斯会话含意推导的重要原则之一.

一、常规关系理论概述

常规关系是社会共识,我们将这样的共识称作“集体意识”.集体意识是社会群体社会经验的整合,这些经验可能也包括若干代人的积累,但它的流传不是作为种族记忆的遗传,而是以文化知识的形式体现.

从来源来说,常规关系并不发源于语句之中;它是客观世界中的一种现实关系,是事物自身与他物的关系,不以语言运用者的语句为转移.

任何事物都存在于一定的时间、空间、条件、环境;事物还有其发生、发展变化、终结的过程,都会有其前因后果、取一定形态、表现出一定的性质特点,同周围的环境会相互作用;事物还有自身的结构系统、作用功能;事物还会同其他事物建立一定的关系,等等.作为一种常规,某一事物的发生或其变化就会比较常规性地同某一(些)段时间、某一(些)空间、某一(些)性状、形态、功能、因果等联系起来,这一切就成为常规关系的内容.

一个事物涉及的常规关系是极为复杂的、多方面的,但最终总可以分解为若干一对一的关系,即“共轭关系”.人们在语句中发现了共轭关系,总是优先同它最通常体现的常规关系联系起来.

从语句里寻找常规关系,通常有3种途径:逻辑的、词义的、心理的.

逻辑的途径指的是通过语句的预设、蕴涵、推断来领会常规关系.能体现常规关系的词义关系,有同义、反义、上下义、共下义、整体—部分、共部分等关系.心理的途径指利用联想这一心理活动来找出事物间的常规关系.相同、相反、相对、相似、相交、相近、相邻的事物总有一些相关性,这种相关性就是一种常规关系.例如提到“写”容易想到“笔”“作者”“纸”等[1].

误解作为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一个语言现象,很多误解生成的原因是因为说话人在说话时,预设了一组常规关系,而听话人在解读话语时,启动了另外一组常规关系——完全与说话人所预设的常规关系不同,导致误解不可避免地发生,本论文尝试从常规关系角度去分析误解形成的原因.

二、误解的范围

导致误解发生的原因有很多,会话中常见的误听可导致误解,有一个例子很好地反映了这一问题.“我爷爷的耳朵不是很好.一天,妈妈的同事给了她一盒韩国糖,味道很好,我那爱吃糖的表弟正好在我们家,不断地说好吃!我们都让淘气的表弟请爷爷也吃一块,可是表弟哭丧着脸说爷爷说什么也不吃.

我说:“爷爷,这可是韩国进口的糖呀!”不料爷爷斩钉截铁地说:“糖进口我也知道,但是含过(韩国)的糖我说什么也不吃!”像这样误听导致的误解还有很多,但这不是本文要研究的问题,本文主要研究在日常会话中的误解,这种误解是进入了理解阶段并产生了结果,但不是故意造成的而且在会话中被发现,有后续话语为证,后续话语常常会纠正误解或改变话语方式.

三、误解的类型

常见的对误解分类有两类标准:一种是根据理解结果标准,持这种意见的代表有赵毅[2].他把误解类型分为失解(理解者或是不能够,或是不愿意,对表达者的话语没有得出任何理解)、减解(理解者对表达者的话语所包含的意义未作充分的理解,从而使部分意义失落)、增解(本来表达者在话语中未曾赋予的含义,而理解者从自己的推测和理会出发添加于其中)、转解(接受者所理解出来的意义与表达者想要表达的意思不符,说者谓此,听者谓彼).持有类似分类方法的还有马洪梅[3].另一种是根据意义标准,持此观点的代表是宗世海,他把误解分为话语意义的误解和话语含意的误解,其中话语意义的误解又细分为命题意义的误解和指称意义的误解;话语含意又细分为用意的误解和暗含的误解[4].此外,还有根据利害标准把误解分为消极和积极误解[5].

本文也是根据意义标准把误解分为:误解词语的意义、误解指称词和误解说话者的意向含意.这样的分类目的是符合人们的直感,操作起来容易把握,不管是由于何种原因,只要没有正确理解表达者的意思,我们都可以称为误解了表达者的意向意义(intentionalmeaning).

(一)误解词语的意义

语境对于词义的确切理解起着重要影响,但是我们不能因此而忽视理解者的角色.常规关系告诉我们,我们用于会话含意推导的常规关系是人生经验的积累.不同的人由于不同的人生经验会有不同的理解.例如,如果一个人在公共场合下说出“Doyouknowthemeaningofwar?”这句话时,(划线部分为误解部分,以下同)同是一个词,没有经历过战争的人想到的会是它的概念意义,而经历过战争的人则会联想起他的内涵意义(connotativemeaning),战争意味着流血、死亡、残酷等.再举一个例子:

A:Istheofficeofthemanagervacant?

B:Yes.

A:CanIbeoneoftheapplicants?

B:‥‥?Ah,wedon’tneedanyapplicants.

在这里,说话者A的意思是问经理这一职位是否空缺,而听话者B却理解为说话者在问经理办公室有没有人.当A再问自己能否应聘时,听话者B才发现自己误解了对方.在现实生活中,由于存在一词多义,同音词的存在,人们常常根据自己所拥有的常规关系知识出发,误解的出现就在所难免.

(二)误解指称意义

指称词是直接涉及时间、地点、人称的词或词语,包括人称指称语、地点指称语、话语指称语等.在日常会话中,常常由于说话者话语指代不明而造成听话者误解.前几天本人就经历了一个被别人误解指称意义的事.

2017年6月23号上午,本人在相国寺车站门前等公交车,看到8路公交车过来,就上前询问.

本人:请问这趟公交车能坐到河大吗?

售票员:能,可以坐到河大东门.

(我就上了车,走了一会,发现与我平时回学校的路线相反)

本人:这车是到河大老校区吗?

售票员:不到,到河大新校区东门,我以为你是到河大新校区呢.

现在很多学校都建立了新校区,所以在表达时只有清楚地表达出指称词,才能避免误解.本人由于一直生活在河大老校区,所以讲到河大时对应的常规关系就是指河大老校区,而售票员她每天跑的路线都是河大新校区,所以在她头脑中一提到河大常规关系对应的就是河大新校区.由于我们两个人对同一个名称,指称的对象不同,所以出现了误解.《三国演义》中曹操由于误解了指称意义而错杀吕伯奢一家.

曹与宫坐久,忽闻庄后有磨刀之声.曹曰——

曹操1:吕伯奢非吾至亲,此去可疑,当窃听之.二人步入草堂后,但闻人语曰——

吕伯奢等1:缚而杀之,何如?

曹操2:是矣!今若不先下手,必遭擒获.遂与宫拔剑直入,不问男女,皆杀之,一连杀八口.搜至厨下,却见缚一口猪欲杀.

宫1:孟德心多,误杀好人矣[4]!

此例由于曹操误解了指称意义,误解了杀的对象,导致曹操把吕伯奢一家好客误解为仇视,错杀了好人.类似于这样由于指称词的原因而导致的误解还有很多.

(三)误解意向含意

在日常生活中,说话人由于经济原则,往往少说或者不说自己的真实目的,而留给听话人自己去意会.有时候,出于给听话人留面子的考虑,往往会使用委婉的表达,这恰恰给听话者留下了误解的余地.还有些时候,说话者本来想表达的是这个意思,听话者却从自己的角度理解出了另外一层意思,通常我们说的“说者无意,听者有心”就是这么一种情况.我们来看两个例子.

Inalongbusjourney,anoldmanwasgreatlyirritatedbythelittlegirlsittingnexttohimwhokeptsniffing.

“Heyougotahanky?”heaskedcrossly.

“Yes,”shereplied,“butmyMumwouldn’tlikemetolendittoastranger.”[6]

为了不伤害姑娘的自尊心,老人采用委婉的表达,以“询问”这个行为来表达他的“请求”.(Useyourhankyandstopsniffing,please.)不料,小姑娘却误解了老人的意向含意,误以为老人要借她的手帕.另外一个例子:

媳妇向别人夸自己的婆婆能吃饭,本意是夸自己婆婆的身体好.但婆婆听到了却理解为媳妇嫌自己能吃饭.正如常规关系所论述的那样,“一个事物涉及的常规关系是极为复杂的、多方面的”,这就出现了同一现象不同的人理解出了不同的常规关系.

四、误解的成因

误解是说话者和听话者两方共同造成的,说话者没有表达清楚自己,会让人产生误解.本文重点探讨由听话者这一因素而导致的误解.

“从语句里寻找常规关系,通常有3种途径:逻辑的、词义的、心理的.”[1]

(一)逻辑因素

1945年在重庆的一次聚会上,郭沫若经人介绍认识了廖冰兄.廖冰兄告诉他,因为其妹叫廖冰,所以他叫廖冰兄.郭作出恍然大悟的样子说:“哦,我知道了,那邵力子的父亲一定是邵力,郁达夫的妻子就是郁达了!”在这里,郭沫若由于推理前提的错误,以偏概全,把一个个性的例子用于共性的推理上,因此造成误解.

至于词义的常规关系,本人和售票员都把河大分别理解为河大老校区和河大新校区,犯了用整体代部分的错误.至于心理的常规关系,婆婆和媳妇的误解则属于这一类型,她们俩人心理对应的常规关系不同.词义和心理导致的误解在误解的类型中已阐述,不再赘述.

(二)时代因素

由于社会的发展,出现了很多新名词,如果没有储备相关的常规关系,就会出现误解.

一个农民进城买手机.服务员介绍说:“这部手机功能齐全并且还可以下载.”老农听了很高兴地说:“买,就买它了,还能下崽,明年不就成俩了.”

常规关系指出:“人类活动,会强烈地表现出一定的时代性.”由于老农没有储备紧跟时代的常规关系,所以导致误解的出现.

(三)地域因素

“地域性也可能是影响对常规关系理解的一个因素.”[1]有这样一个例子:

洛阳人:你对洛阳的生活还习惯吗?

广东人:习惯什么?我都3年没吃饭了!

洛阳人:那你是怎么活过来的[7]?

在这里,由于地域的差别,导致了误解.在北方吃饭等于进食,包括吃米饭、馒头、面条和菜等.在南方,吃饭意味着吃米饭,同是吃饭,地域不同,所指不同,容易出现误解.

(四)跨文化因素

“不同的国家、民族会有各不相同的风俗、习惯,因而事物间形成的常规关系也会不同”[1].这就解释了跨文化误解出现的原因.

西方人:你的夫人真漂亮!

中国人:哪里哪里.

西方人:鼻子、眼睛、嘴巴……[3]

在这里,中国人一句谦虚客套话,被外国人误解为追问具体漂亮在哪里,所以才有了下面的回答,正是由于外国人忽视了中国人一贯谦虚的特点,这也正是文化差异导致的误解.还有中国人随便的打招呼语“你这是要去哪呀?”会被外国人误解为打探他们的隐私.

(五)性别因素

由于性别不同,他们的语言表达方式不同,常常会出现误解.女性由于羞涩心理,常常选择说与自己真实想法相反的话.比如热恋中的男女,女孩会常常对自己的男友说:“你真讨厌!”其实女孩想表达的是相反的想法,自己很喜欢对方;还有女孩碰到自己喜欢的东西也会推辞说自己不喜欢,如果男孩买给她的话,她会很开心.另外,女性,不喜欢自己的丈夫夸别人的老婆漂亮,而男性则不喜欢自己的妻子夸别人的丈夫能干.如果男女在说话中不注意这些,则很容易产生误解.

除此之外,性格因素也会影响误解是否出现.多疑内向的人很容易误解他人,乐观开朗的人则少些.谈话中随意变换主题也会引起误解.当然,修辞比如反语、双关语、委婉语等的使用,也会导致误解,有些人可能识别不了这些修辞手段想要表达的真实意图.

通过分析,我们发现之所以会出现误解,原因就是听话者去理解说话者的意图时,所使用的常规关系并不是说话者所期望的那一个.

五、误解的避免

在实际的言语交际中,误解往往是由交往双方造成的.一方面可能是说话者没有把话语表达清楚造成了听话人的误解;另一方面则是由听话人造成的,听话者如果没有储存说话者所讲到的相关常规关系或者是没有积极调动他所储存的常规关系,也会造成误解.因此说话者应避免使用同音词、晦涩词,少用隐性表达,尽可能发音清楚,速度适宜;使用清楚的表达方式,不随意更换谈话主题;还要充分估计到听话者可能拥有的常规关系.作为听话者,应充分积极调动自己拥有的常规关系知识,紧密结合语境,全面准确领悟说话者的意向含意.只有说话者和听话者共同努力,才能达到成功交际.

误解轻则令人捧腹,重则伤害感情,还会出现像曹操那样的误杀好人的事情,严重影响人与人之间的交际.在跨文化交际中出现文化误解,小则闹笑话,大则伤害两个国家的民族感情,重则还会引起民族冲突和战争.然而,误解又是难以避免的,作为我们现代生活快节奏的人,一旦发现误解,应对对方宽容和理解.同时,社会在发展,我们应该不断学习,积累足够的常规关系,这样我们就会少误解一些别人.

——————————

参考文献:

〔1〕徐盛桓.论常规关系[J].外国语,1993,(06).

〔2〕赵毅.言语交际中的误解[D].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1995.

〔3〕马洪梅.言语交际误解谈[J].修辞学习,1996,(02).

〔4〕宗世海.汉语话语中误解的类型与因由[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0.

〔5〕王希杰.修辞学新论[M].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3.

〔6〕李志平.误解与幽默[J].安徽师大学报,1994,(03).

〔7〕桂诗春,宁春岩.语言学方法论[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7.

(责任编辑赛汉其其格)

关系论文范文结:

适合关系论文写作的大学硕士及相关本科毕业论文,相关关系开题报告范文和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下载。

1、医患关系论文3000字

2、法律和道德的关系论文

3、国际关系论文

4、中美关系论文3000字

5、中美关系论文题目

6、中国和世界的关系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