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方面有关在职毕业论文范文 和性马克思主义人民观相关论文参考文献范文

本论文主要论述了马克思主义论文范文相关的参考文献,对您的论文写作有参考作用。

性马克思主义人民观

摘 要:创新性的马克思主义人民观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观点之一.创新性的马克思主义人民观以“坚持人民立场”“坚持人体地位”的唯物史观为前提,站在“新时代”的新高度,要求始终要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研究方法,根据“新时代”的新特点,拓宽“人民”的内涵;把马克思主义人民观和中国人民书写历史的实际结合起来,使其中国化,增强了“四个自信”的底气和无穷的精神力量;遵循中国自身发展的历史逻辑和“新时代”“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深刻理解“新长征”中的重大使命,实现了对马克思主义人民观的理论创新.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人民观;理论创新

中图分类号:D25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8520(2018)04-0025-05

收稿日期:2018-04-26

作者简介:陈祥林(1937-),男,江苏靖江人,教授.

马克思主义人民观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观点之一,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和在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闭幕式发表的讲话中,创造性地阐发了这一观点,实现了对马克思主义人民观的理论创新.

创新性的马克思主义人民观主要体现在如下五个方面:

一、站到“新时代”的新高度,要求自己、要求全体国家工作人员、要求全党“始终要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

把人民放在什么位置,是区分不同社会制度、决定一个政党、一个政权的性质、检验国家工作人员优劣、衡量一切工作得失成败的根本标准.从客观上讲,无论在任何历史时代,人民始终都是推动社会发展、历史前进的根本力量,但在剥削阶级占统治地位的社会中,人民却一直被剥削阶级作为自己发财致富和夺取政权、巩固统治地位的“手段”或“工具”,因而也被为剥削阶级进行统治服务的大小官吏作为他们升官发财的“手段”或“工具”!

是马克思恩格斯在他们合著的《宣言》中第一次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阐明:“在资产阶级社会里,活的劳动只是增殖已经积累起来的劳动的一种手段(即在资本主义社会,广大劳动者只是资本家进行资本增殖的手段).在共产主义社会里,已经积累起来的劳动只是扩大、丰富和提高工人的生活的一种手段(即在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社会中,财富的增殖成了广大劳动者追求美好生活的手段).”[1]266因而在《国际歌》中唱出“莫要说我们一无所有,我们是新世界的主人”,宣告工人阶级领导的广大人民群众必将在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成为社会的主人.马克思的整部《资本论》实际上就是阐明的这个根本道理,因而被称为“工人阶级的圣经”!《宣言》还指出:“人同其他无产阶级政党不同的地方只是:一方面,在各国无产阶级的斗争中,人强调和坚持整个无产阶级共同的不分民族的利益;另一方面,在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斗争所经历的各个发展阶段上,人始终代表整个运动的利益.”“因此,在实践方面,人是各国工人政党中最坚决的、始终起推动作用的部分;在理论方面,他们胜过其余无产阶级群众的地方在于他们了解无产阶级运动的条件、进程和一般结果.”[1]264深刻论述了用无产阶级的科学理论武装的,在政治上、理论上和实践中始终代表工人阶级和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并因其掌握了能揭示事物发展规律的科学理论,有能力始终走在最广大人民群众“为真理而斗争”的最前列!这就是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最基本的人民观!

中国就是依靠着这一马克思主义的人民观,一直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自己的唯一宗旨,带领全中国人民团结奋斗,使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为此,在阐述“十九大”大会主题时,开宗明义就提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不忘初心,方得始终”,并指出:“中国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2]1

一方面,鉴于国内外形势正在发生深刻复杂的变化,我们具备了过去难以想象的良好发展条件,与此同时,我国的发展依然面临许多前所未有的困难和挑战;另一方面,鉴于把党的十九大所描绘的宏伟蓝图变为现实,是一场新的长征,任务十分光荣而艰巨,鉴于“路虽然还很长,但时间不等人,容不得有半点懈怠,我们决不能安于现状、贪图安逸、乐而忘忧,必须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奋发有为,努力创造属于新时代的光辉业绩!”[3]1“新时代”要求我们必须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

正是根据“新时代”的这一新要求,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就提出:“全党必须牢记,为什么人的问题,是检验一个政党、一个政权性质的试金石.带领人民创造美好生活,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目标.必须始终把人民利益摆在至高无上的地位,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朝着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不断迈进.”[2]44在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闭幕式上的重要讲话中,首先要求他自己“将一如既往,忠实履行宪法赋予的职责,忠于祖国,忠于人民,恪尽职守,竭尽全力,勤勉工作,赤诚奉献,做人民的勤务员,接受人民监督,决不辜负各位代表和全国各族人民的信任和重托!”[3]2他以身作则,为我们树起“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的标杆!进而提出国家机关工作人员都必须牢记:“我们的共和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始终要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始终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始终为人民的利益和幸福而努力工作.”[3]13最后他说:“中国要担负起领导人民进行伟大社会革命的历史责任,必须勇于进行自我革命,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深入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坚决扫除一切消极腐败现象,始终与人民心心相印、与人民同甘共苦、与人民团结奋斗,永远保持马克思主义执政党本色,永远走在时代前列,永远做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主心骨!”[3]6其核心都是站到“新时代”的新高度,从理论上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以人民为中心”进一步提升到“必须始终把人民利益摆在至高无上的地位”“始终要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这个新高度!

二、“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的根本前提是“坚持人民立场”“坚持人体地位”的唯物史观

怎么才能真正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呢?在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闭幕式上的重要讲话中又指出:“我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的社会主义国家,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我们必须始终坚持人民立场,坚持人体地位,虚心向人民学习,倾听人民呼声,汲取人民智慧,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衡量一切工作得失的根本标准,着力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让全体中国人民和中华儿女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享幸福和荣光!”[3]2

作为昔日的下乡知识青年,为什么对人民群众如此情深意切?作为长期工作在基层的领导干部,为什么每到一地工作都能虚心向人民学习,倾听人民呼声,汲取人民智慧,着力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脚踏实地带领人民群众脱贫致富、一心一意奔小康?他在宁德工作期间所写的几篇关于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文章已经翻译成外文,传播到世界各国.难怪他在带领中国人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过程中,能在我国脱贫致富问题上给全世界人民创造出“中国奇迹”,提供最宝贵的“中国经验”,并敢向世人做出绝不让一个贫困户脱不了贫的承诺!同样是看书学习,为什么能从中国人民的奋斗史中发掘出无限的精神财富和力量源泉,即使看到问题,他也能“以问题为导向”,寻找到自己作为一个“人民勤务员”、政府作为人民的政府,国家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责任担当!所有这一切归根结底是“始终坚持人民立场”,并在思想深处真正牢固地确立起“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是真正的英雄”的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坚持人民的主体地位”而把自己摆到了“人民勤务员”的位置!我们只有真正“坚持人民立场”“坚持人民的主体地位”,才能做到始终把人民放到心中最高位置,心甘情愿地做到全心全意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为每个服务对象精心服务好!

三、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研究方法,根据“新时代”的新特点,拓宽“人民”的内涵

到底谁是我们应该全心全意为其服务的“人民”?在不同社会发展阶段,其内涵不尽相同!为此,我们必须运用“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研究方法,进行分析判断.不以已有的理论原则作为研究的出发点,而从所面对的客观实际出发,借鉴已有的理论原则和已有的研究成果,在马克思主义科学研究方法的指导下,探寻该“实际”在新的历史阶段、新的客观条件下的发展规律,形成新的理论、原则或新的方针政策,来指导新的实践.正是运用这种研究方法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应该如何理解“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这一重大理论课题,赋予其比马克思恩格斯当初的研究、“十月革命”时期的研究、我国新主义革命时期的研究、计划经济时期的研究更深的内涵.回忆我们党的历史,什么时候不以这种科学的研究方法去对待这个极其重大的理论问题,就会给人民的事业造成巨大的损失!这方面的历史教训永远值得我们汲取!

面对今天的实际,我们要看到占中国人口绝大多数的广大农民,无论在以往长期处于农业经济时代,还是在今天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阶段,都一日不停地始终为确保几亿、十几亿中国人的粮食安全、为我国“以农业为基础”发展其他各项事业,做出不可替代的重大贡献!在革命时期,广大农民以革命主力军的姿态,为中国人民“站起来”做出了极大的牺牲;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又通过工农业产品的“剪刀差”,为我国的工业化无偿地提供了巨额的资金积累,即使在停产闹革命的“文化大革命”时期,农民也从未停止过农业生产;如今把解决农民脱贫致富放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突出位置,我们必须竭尽全力予以确保!

与此同时,无论在新主义革命时期,还是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工人阶级一直是当之无愧的领导阶级,在我国实行社会主义工业化的过程中,我国工人阶级队伍得到迅速壮大,特别在东北老工业基地,工人阶级不但为老工业基地的建设做出巨大贡献,使其真正成为我国工业化的“基地”,而且为支援全国的工业化做出难以估量的无私奉献!然而,在改革开放后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期,主要由于体制机制不活、设备和人员老化、企业办社会造成巨大负担等客观原因,不少企业被市场淘汰,大批工人下岗,加入了贫困人口的行列.为此,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确保贫困人口全部脱贫的今天,我们必须从这个实际出发,把他们作为优先的脱贫对象,采取更加特殊的政策,竭尽全力为他们全心全意服务好!

随着农业向机械化、现代化、自动化发展,大量农民转入城市,昔日被称为“盲目流入城市”的人群,如今成为城市建设的重要生力军,成为工人阶级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同样是我们必须全心全意为之服务好的极为重要的对象!

改革开放以后,根据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确立了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代替原来的计划经济体制,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所有制结构代替单一的公有经济的改革,随之提出两个“毫不动摇”:“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对民营经济发展制定了一系列鼓励和支持的政策,在《宪法》中提出两个“不可侵犯”:既提出“社会主义公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又提出“公民的合法的私有财产不受侵犯”,这就理所当然地把民营企业家也作为“人民”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每个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必须在思想深处认识民营经济和私营企业主的性质,这才能保证的相关政策全面落实!

随着由工业经济时代逐步进入知识经济、信息经济、网络经济时代,科学技术成为第一生产力,创新驱动成为当今社会生产的第一推动力,知识型、创新型人才如今成为“抢手人才”.因此,我们决不能仅仅停留在用多么优厚的物质待遇吸引人才这一点上,必须从重要讲话中找到留不住人才、培养不出更多创新型人才的深层原因,从根本上加以解决.

至于城市居民,除了在岗或在读人员以外,主要是离退休人员,别看他们中的大多数,都是老弱病残,他们过去都是一生为人民造福、为民族谋复兴的功臣,现在他们还在直接或间接为社会做着默默的奉献,为支持儿女上好班默默敬献自己的余生,我们有必要为他们发挥余热创造条件,为他们安度晚年做出最好的安排!

总之,我们只有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根据“新时代”的“新要求”,拓展对“人民”内涵的深刻理解,才能在全面准确贯彻落实“十九大”和“”精神上,首先使我们的“思想解放”进入一个新境界!

四、把马克思主义的人民观和中国人民书写历史的实际结合起来,使其中国化,增强了“四个自信”的底气和无穷的精神力量

在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闭幕式上的重要讲话,把马克思主义的人民观和中国人民书写历史的实际结合起来,使其中国化,使我们从活生生的历史事实中拓展了对人民在哪些方面创造历史的认识.以往谈及人民创造历史,主要是讲人民群众在物质财富创造上的作用,能把人民看成是自己的“衣食父母”就很不错了,而的这次重要讲话则将其拓展到在“中华文明”和“民族精神”的创建方面所体现的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过去即使讲到人民在民族精神创建上的贡献,往往也只从劳动者在体力劳动和革命斗争中所表现出的“勤劳勇敢”精神等方面有所提及,而的重要讲话却从“创造精神”“奋斗精神”“团结精神”“梦想精神”[3]3-5这四个方面高度赞颂了中国人民对创建“中华民族精神”的巨大贡献!并特别强调了这“四种精神”对“当代中国发展进步”和对“当代中国人的精神世界”所产生的深刻影响;他还说:“中国人民在长期奋斗中培育、继承、发展起来的民族精神,为中国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提供了强大精神动力.”这些都值得我们深入思考、深刻领会!让这“四种精神”从我们的幼儿教育开始,在全体中华民族中得到更为切实有效的继承、发扬和光大!

随着对“人民”内涵和“人民书写历史”范围的拓展,许多过去被认为似乎与人民无关的思想家、发明家、文学家的发明创造,都被纳入人民创造历史的范围之中,这体现了彻底的唯物主义、彻底的辩证法!正是根据这些极其丰富的历史事实,深情地指出:“波澜壮阔的中华民族发展史是中国人民书写的!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是中国人民创造的!历久弥新的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国人民培育的!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是中国人民奋斗出来的.”[3]6这不但使马克思主义的人民观中国化,而且引导我们从内心深处真正感悟到人民的伟大,对我们在新时代怎样“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尊重历史,尊重人才、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创造,真正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深刻理解在“新时代”如何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实现新时代所赋予的新使命有着极其深刻的启发!

五、遵循中国自身发展的历史逻辑和“新时代”“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深刻理解“新长征”中的重大使命

不但从理论上阐明如何理解“不忘”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而且讲明了在新时代怎样“践行”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使命”.这也是二者之间的一种逻辑关系.而在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闭幕式上的重要讲话在讲“使命”时更为可贵的是:遵循中国自身发展的历史逻辑和“新时代”“人民日益增长的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所阐明的“新目标”“新长征”“新使命”,它是更深层的辩证逻辑,即是遵循中国历史发展的自身规律而必然要确定的“目标”、所选择的“道路”和所承担的“使命”!

我们看到,在用中国故事阐述“历久弥新的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国人民培育的”的时候,所阐述的“四种精神”的每一种“精神”都不是从主观上根据“新时代”的需要而强加于中国历史的,而是一直深藏于中国历史中,由用马克思主义这个“显微镜”和“望远镜”,从我们中华民族历史中把它揭示出来的.所揭示的每一种精神,都以无可辩驳的丰富实例为依据,真正做到有理有据,令人口服、心服.在揭示每一种精神时,他都离不开三个“时段”:一是“在几千年历史长河中”,讲“过去”这一精神是如何被中国人民创造出来的;二是讲“今天”这一精神是如何得到进一步发扬的;三是讲“未来”,在从前两个时段的历史史实中,提炼出一种理性的感悟,即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之后,再讲这一精神将如何指导以后的“实践”.他用“我相信”来预示这种精神遵循其自身发展的内在规律一定会在创造人民更加美好生活的宏伟目标中如何产生某种深远的影响!正是这样在对中国人民自古至今一直具有的这些精神进行规律性的揭示之后说:“有这样伟大的人民,有这样伟大的民族,有这样的伟大民族精神,是我们的骄傲,是我们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的底气,也是我们风雨无阻、高歌行进的根本力量!”[3]7以至后面所讲的:“历史已经并将继续证明,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3]12,“中国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中国是国家最高政治领导力量,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保证.东西南北中,党政军民学,党是领导一切的.全中国各党派、各团体、各民族、各界人士要紧紧团结在党周围,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万众一心向前进”[3]14,还有后来所讲的“目标”“指导思想”和十项“具体任务”,包括“一国两制”“祖国统一”以及阐发“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想等,都是中国自身发展的历史逻辑必然要这样做,也一定能做好的!这对激励人们更加自觉地坚持“四个自信”,发扬中国人民的“创新精神”“奋斗精神”“团结精神”“梦想精神”,为实现中国人民的美好向往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2]《十九大报告辅导 读本》编写组.党的十九大报告辅导 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3].在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

[责任编辑:马庆玲]

马克思主义论文范文结:

关于马克思主义方面的论文题目、论文提纲、马克思主义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参考文献的相关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

1、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论文

2、马克思主义投稿

3、马克思主义论文

4、马克思主义杂志

5、马克思主义哲学论文

6、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