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故乡的炊烟方面参考文献格式范文 与故乡的炊烟有关参考文献格式范文

此文是一篇故乡的炊烟论文范文,为你的毕业论文写作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故乡的炊烟

在北京生活久了我便发现.千家万户同样一日三餐,却看不到炊烟升起.为了生活,天天在北京的高楼之间奔波,工作起来常忘了白天或夜晚.每当有片刻的闲暇,我总会望着满城的万家灯火,想起我那遥远的神垕镇白峪村,最先在脑海浮现的,每每是村庄上的炊烟.

在我的印象里,炊烟是乡村的一道风景.

在我的目光中,炊炯里孕育着乡村的无限生机.

在我的内心深处,炊烟是母亲慈爱的象征.

离开故乡走进城市之后,随着日子的累加,生活中的炊烟越来越少,更多的是炊烟在梦中升起.为了见到梦中的炊炯,我每年都要请假回到生我养我的F1峪村?

每次回家乡,最先映入眼睑的不是房子,而是袅袅升起的炊烟.故乡的吃饭时间不定,炊烟也没有个钟点,好像一天到晚都有人在烧火做饭,你何时往村上看,都能看到上空有炊烟飘荡.有的人家一早吃了饭下田劳动,有的人家是下田劳动一两个小时再回家做早饭,所以在村子里吃饭,主要看季节的忙闲,农忙时先紧农活后吃饭,农闲时一家人饿了才做饭.你可能卜.午十点多看到有人吃饭,这兴许就是吃的早饭,下午三点也有人吃饭,那肯定不是吃的晚饭.晚饭就更没个准头了,晚上九十点钟吃饭也正常,因为八点钟那会他们还在田间劳作呢

在村子里男人是不做饭的,他们都下田劳动,犁耧锄耙是体力活,扛扛挑挑是体力活,搬石挖地也是体力活,都是男人干的.大部分时间里,要找男人只能往田地里找,找女人要到家里找.

村里人做饭用的不是城里人使的天燃气,而是煤火,这煤火不是煤球炉子,而是泥坯灶.看起来很简单,用泥坯垒起来的煤火台,中间空着是灶膛,半腰留个炉渣眼儿,下面是个炉渣坑,烧过的煤渣就流在坑里面.这样的炉子好处是烧柴烧煤都行.烧柴时把干树枝或劈开的木头直接填进灶膛.烧煤的要在碎煤里掺进一定比例的煤土,这个比例很重要,如果土多了煤就太瓤,不禁烧,如果土少了煤就太硬,会流炉:把煤和煤土掺和好了,兑上适量的水,用铁锨反复地撮,直撮到煤土和煤完全糅合在了一起,就顺着锅搁栏放一圈湿煤,中间的火是燃着的,新添的煤是泥巴状的,等中间的烧得没了劲,正好把周围的烤干,用火杵捣烂了,推到中间,再顺着锅搁栏添上新煤.到了晚上睡觉的时候,用湿煤把灶口全封起来,火杵在中间扎个眼,扎这个眼有很大学问,必须要正、直、通、圆,正是要扎在灶口的正,火不会烧偏;直是不能斜了,斜了气不顺,容易灭火;通是要将火杵从上到下完全扎透,这样就会上下通气,不造成憋气灭火;圆是有讲究的,火杵本身是圆的,但它并不粗,扎进去后出现的眼儿较细,容易吸口,特别是煤撮得较软时,火杵这边刚拔出,那边就吸上了,这就要将扎进去的火杵旋转着摇一摇,使扎的圆孔略粗于火杵.按这个规则做了,到了第二天早上,保证炉火捣开就烧得旺旺的.这样的炉子没有烟囱,烧出的煤烟或柴烟全在屋子里萦绕,做饭的人,首先是要经得起炯薰火燎的.

从我记事起,我家做饭的人就是俺娘,我亲眼看到她往灶膛添柴,捣火,捅炉渣,炉灰升起时她就用手或扇子在面前扇两下,炯气和煤灰常落在她衣服上、头上,一顿饭做完了,身上就落一层灰尘.那些微小的颗粒有多少通过呼吸吸进了肺部没人知道,家家都一样,辈辈传下来,这样的生活方式,没人想过是否科学合理.

我从小就知道炊烟升起的时候,就是俺娘在为一家人做饭的时候,所以肚子一饿我就看我家房顶上有无炊烟上升,如果是有我就往家跑,回到家里娘已经把饭盛好了.娘盛好饭自己是不吃的,她看着父亲和我们兄妹吃,大家吃完了如果剩下饭她就吃,没有剩余的饭娘就饿着肚子,她总是说父亲干重活,要吃饱,我们年龄小要长身体,好像她从来什么都不需要.

我十八岁那年当兵到了部队,三年后有了探亲假.每次探家尽管离乡越近心情越迫切,可我还是在翻过杨岭寨的山岗后停下脚步,把村子久久遥望,看炊烟从那间我非常熟悉的房顶升腾.凶为看到炊烟我就想到了我那在炉前忙碌做饭的娘,有娘的家是最温暖的家啊.

现在我已很少再回老家探亲,因为我的娘没了.在我当兵第十二年的时候,娘因病不治去世,那年娘才56岁.从此我成了没娘的孩子,以前听说过“没娘孩儿”,现在我也成了没娘孩儿,没娘的滋味是有娘的孩子永远无法体会的

没有娘的孩子在外漂泊,就像升到空中的炊烟一样只能随风飘荡.

在北京住了这么多年,对故乡炊烟的怀念依旧不减,因为故乡的炊烟中有我的家,有我的亲娘.

对炊烟的怀念是一个没娘孩儿对娘的不尽相思啊.

(冯忠方摘自《中国国门时报》2016年4月8日)

故乡的炊烟论文范文结:

关于对不知道怎么写故乡的炊烟论文范文课题研究的大学硕士、相关本科毕业论文故乡的炊烟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文献综述及职称论文的作为参考文献资料下载。

相关参考论文写作资料

故乡论文鲁迅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