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谒苍山类有关论文范文资料 跟拜谒苍山有关参考文献格式范文

本论文是一篇免费优秀的关于拜谒苍山论文范文资料,可用于相关论文写作参考。

拜谒苍山

杨友泉

我数次拜谒苍山,横如玉带路,纵则洗马塘索道.一直以没有纵深感为憾,今年终于成行.海拔升至3920米,这个高度,在滇西不算瞩目,但在苍山,这是个标志性高度,值得一记.但要谈苍山,只谈高度,显然是肤浅的,它还有一些让你不得不记的碎片,谈了这些碎片后,你再来说苍山,它的高度就是必然的.

斜阳峰麓将军庙

以将军命名的庙并不多,有名姓的将军,就更不多见.如果是纪念一个败军将领,这更是罕见的了.斜阳峰麓将军庙就是为纪念败军将领李宓而建的.建庙原因说有两种:白族人视李宓为英雄,立本主祭之:二则与被俘兵士有关.第二次天宝战争后,被俘唐军士兵无法返回原籍,南诏让他们在龙尾关一带定居,并允许他们和当地人通婚.这些人及后裔为缅怀李宓,在斜阳峰下建将军庙加以供奉.初时,祭祀是秘密的,后来南诏和大唐重归于好之后,祭祀也就公开.慢慢地,不仅龙尾关的百姓把李宓当做本主,整个大理的百姓也把李宓当做本主进行祭祀.当然,因由已不重要,重要的是李宓已经成为本主.

大殿李宓将军塑像旁侧,有明朝民族英雄邓子龙的碑刻.那是一小块极不起眼的两尺来高一尺来宽的木片,由于长年烟熏火燎,已近暗黑.但是我还是漫不经心地多看了一眼,这一眼,立即让我惊为神降.这便是邓子龙的诗,诗云:

唐将南征以捷闻,谁怜枯骨卧黄昏?

唯有苍山公道雪,年年披白吊忠魂!

我一直认为,这是对苍山与李宓及七万将士最惊人的解读,揭示了苍山的胸襟,以及与李宓永恒的关系.

是的,就是这个词:公道.不管什么样的战争,其实都是为了和平,为了过上好日子.为战争而战争是愚蠢的.因而,化敌为友,化友为神,为崇拜.这是大公道,这才是苍山真正的威严所在.年年披白,凭吊,哀吊,年年如此.还有比这更恒久的吗?

将军洞当今成为一个休闲的去处,这潜移默化着李宓将军既是神,也是友的存在.整个建筑群依然保持着威仪和尊严,同时又具有浓厚的白族风格,门楼、戏台、大殿、财神殿、娘娘殿、厢房等,雕良画栋,看上去十分壮观.每逢周末和节日,香火缭绕,人头攒动,杀鸡宰鹅.这种平和的情境,已经成为一种常态,这种常态影响后人,亦影响每一个访客.亦友亦神,亦神亦友,人们在将军洞吃一碗凉米线,和在别处吃却不一样.我曾与友人相约到右边的小院中小憩,然后点了两桌饭食,饭食和山下的菜肴相同.凉鸡、酥肉、木耳、香椿,也少不了酒水和饮料,但我吃出了不一样.那不一样,除了独特的苍山山泉煮出的不一样,还有别的,那就是小院外缭绕的,大殿里正襟危坐的李宓将军,因为我一方面在咀食,一方面在品味,一方面在感悟.端起酒杯友人说起今天是他的生日,我的确有些讶异,但生日的确是可以来这个地儿过的.那就是亦神亦友亦伴了,这就是李宓将军的进化.这个结果,已经超越了干巴巴的公道,或者说是公道延伸的又一结果.

阳光从门前的榕树顶直射下来,但是始终没有穿透,我们沉浸在阴庇里.榕树已有五百多年历史,枝叶繁茂,如同华盖,它穿过五百年时空,一直在驻守,在翘首远眺,它肯定看到了比我看到的多得多的世相,但是它不说,我也不想再说,只静默地感受它的律动.

感通寺

从感通寺到玉带云游路,抬步走最妙:要对苍山有真感受,抬步走是一条最轻松的捷径.苍山曾经作为妙香佛国的诞生地,历史与文化像路旁的野草和野花一样茂盛,稍不留意就绊你一下.即使是绊这么一下,也会让你惊奇.

从山麓往上走,先是弹石路,再后便拾级而上,林木擎天而起,阴翳沁心而生.大凡有奇人居处,都会有此种肃穆之气,从地底林中灌来,不可阻挡.一级级拾来,到左边的寂照庵,必须进去一看.以前也进去,但没有所得,今天突然开眼,一字幅从小池上方呼啸而来,便是“一笑皆春”四个竹节体.竹节体实际上书家没有这个体例,但其笔法干而不枯,劲而不瘦,一笔一画,令人叫绝,千钧之力往往从轻奇的一撇一捺间淡出.这种笔法,我只在启功先生字里见过.千百年来能在书法上鹤立鸡群者,担当应算一个,但担当大师生于明朝,他是昆明晋宁人,与后者相距几百年.再看,这清寂的池水上雕刻的这条字幅,仍显孤绝.

然后是林中小路,弯弯曲曲,曲曲折折.几年前是毛石路,现在是石板路,三四尺宽,逶迤着钻进林木,又从林木中出来,进入草甸.但更多是在松树和松树之间,杜鹃和杜鹃之旁,说不上是进了松树林子,还是在松树林子之外:也说不上是在杜鹃花之左,还是在杜鹃花之右,但野趣却是遍地:松鼠机警,鸣蝉吱哩,蝶飞翩然,野花四溢.阳光如瀑,或灌注草甸,或泼洒,不急不缓,闲闲洒洒,优哉游哉.然后趟小溪,过石桥,嬉细流.困了亭子小憩,渴了溪头畅饮,饿了路边野餐.亦步亦趣,重在怡心.

到了清碧溪让人一凛.这一凛来自溪中寒气,寒气一漫漶,石壁林木花卉一齐森然.这一境顿生清奇.亦即也可以说这清奇出自崖中,空中,云中.但若一探究,一池的奇清、奇寒,竟出自上潭之瀑流.瀑流则出自苍山之体肤.

名山必有名流,名流必有佳溪.

清碧溪即使是走过名川大山的徐霞客也不得不叹惋:“下觑其内有潭,方广各二丈余,其色纯绿,漾光浮黛,照耀崖谷,午日射其中,金碧交荡,光怪得未曾有.”其中“水色纯绿,波光荡漾,碧玉浮动”以及“金碧交辉,流波激荡,光怪陆离得未曾有过.”至今读来仍惊心动魄.又“余从崖端俯而见之,亟攀崖下坠,踞石坐潭上,不特影空人心,觉一毫一孔,无不莹彻.亟解湿衣曝石上,就流濯足,就日曝背,冷堪涤烦,暖若挟纩.何君父子亦百计援险至,相叫奇绝.”内中的“坐在潭边的岩石上,不仅山影使人心荡去一切杂念,觉得每一根汗毛每一个毛孔,无不晶莹透彻.连忙脱下湿衣服晒在石上,就着流水洗脚,就着阳光晒脊背,冷得足以洗去烦恼,暖得好似怀抱着丝棉被.何君父子也千方百计攀援险途来到,互相高叫奇绝”的细致入微描述,读来仍要拍案惊奇.

此否苍山之魂兮?魄兮?

玉带云游路

如果说清碧溪是苍山生魂生魄之地,这话也不是全无道理,清碧溪位于苍山最高的两座山峰——圣应峰和马龙峰之间.圣应峰和马龙峰是最能接天气、通地气之脊梁,苍山若有魂魄,非此生存不可.既在此生存,清碧溪上的玉带云游路也就有了根.是苍山魂魄的外化,或者说是苍山魂魄的延伸.云游路上的游云即是这种外化和延伸的结果.

我们沿着清碧溪旁侧的石阶几乎是垂直而上,清碧溪里的湿气,从下而上袭来:圣应峰和马龙峰上的雾气从头顶罩来,顿时有种上接天气,下通地气之感.呼吸有点困难,天空好像下起了小雨,也可能是天气和地气交集的一个结果.头顶有人脚在晃,非常担心一脚踩空了会落在头上.往下看亦如此,担心把脚踩到下面的一颗脑袋上.

一般这样的悬梯式的石阶不长,往往这样的悬梯一过,景象就大不一样.其实心情是激动的:游云就罩在头顶,云游路就在咫尺.我曾经上千次看过这云游路,或在下关城中,或在苍山脚下,或在海东的田畴,或在华营的珠山.只要在开阔的、没有障碍物的地方,都能看到云游路.特别是在下过大雨后看云游路,不管你看过成千上万次,你一样会被那种完整的圣洁再次震惊,苍山蓝得发青,仿佛是一面起伏的陡立的海洋,云游路上的游云则像玉带一样,系在靛青的山腰.乳汁一样的白云仿佛是从海水中捞出般圣洁,云的底部似乎是被刀割过一样,绝不拖丝带缕,而白得棉花团似内部的白云,却因风动而一团又一团翻滚出来,仿佛云核在中心爆炸,翻滚出的那一团总是更白,更新,让人想到那简直是从云的心脏里喷涌出来的.而苍山的青碧却似乎要把这一切都收回去,不停地吸纳着什么:白云却在尽力往外吐,吐泻出的云山雾海涌挤着朝你奔来.苍山在光影的变幻中,你永远也不明白下一刻的游云会游出什么.

苍山的魂魄因而气象万千,云蒸霞蔚,像一条冰晶玉洁的玉带,套牢了你的五脏六腑.但是如果另外一个时刻,苍山的魂魄却不是这样的,尤其在黄昏,苍山的云海陡然直立起来,遮蔽了大半个天空,全力向没有遮蔽的天空触碰、冲刺、撞击、吞噬,会让你体会到造物主在创作苍山那个时刻的惊心动魄,以及创世时的大气磅礴.仿佛上苍还有遗憾,因而不停地让云雾弥补、修饰,然后回忆.仿佛上苍最大的遗憾就是,没有让苍山有天那样高,虽无能为力,却又心有不甘.云海云路,云佛云象,云狮云豹.有时云什么都不想作,就作一座山,就作一个峰,堆砌在云弄峰上,或别的峰上,你会看到巨型的山,巨型的峰,拔云弄峰而起,或拔别的峰而起.你会感到你头顶的整个天空都是苍山顶上的苍山,都是十九峰尖上的十九峰.你会再次悲恸苍天造物的苦心.

行走在云游路,你会觉得不似凡界,也肯定不是处居天界.那么你会困惑,这是在什么地方了?其实没什么,是你触到了苍山的魂魄,是你有幸呼吸到了一缕一丝这样的魂魄.或者是你的衣袂,或者是你的耳廓被它绊住.往下望,熙熙攘攘,来来往往,恍若尘世.这样的大境界,大超脱,一旦让你重回凡世,你一定会有大醒悟,大解放.

又走,走走停停.五尺宽的石板路在云雾里伸,总有点小雨,似乎是潮湿的雾,反正石板是洇湿的,反正路边野草野花的绒毛上是挑着露灯的.只要你细心看,它就在照亮,草那么大,花那么大,灌木那么大.如果你细看,壁岩上也亮着灯,一盏,又一盏,小而又小,微而又微,是苔藓小小的脑袋上点着的,它的脑袋是亮的.这是玉带云的杰作,是苍山魂魄外化出的灯.这样的路,从云雾里进,从云雾里出,从脚下的马龙峰始,至应乐峰止,大概有十八公里.这个长度显然不作数,也许它会延伸出你一生的长度.

龙女池

倘若不够洁净,或心有旁骛,七龙女池会梳理你纷纷扬扬的思绪,一次次冲洗,激荡,漂蓝,难说会有一次确定的心性.十九峰最高马龙峰,海拔4122米.最高,往往暗含最深,最神秘,最神奇,最有代表性之意.有人说,苍山有多高,洱海就有多深,峰峦和湖底是一一对应的.那么,可不可以说最高峰马龙峰代表了苍山,我觉得这话是可以说的.马龙峰左有清碧溪,右有七龙女池.4122米,应该说,有了这个标志性高度,才有奇绝的左溪右池,才有了玉带云,才有了云游路,才有了苍山魂魄说.

说池之前,先要说说马龙峰的骨石,有了如此奇绝的骨石,在骨石之上,之间,之源头,才有如此妙曼之秀水溢出.

未见水之前,石亦惊人.从马龙峰和玉局峰间的龙溪一侧崖壁上往上爬,窄而险,硕大的岩石却赫然眼前,恍若天降.象一样,牛一样,房屋一样,有气息,却一动不动,一眼不眨.不看,不问,不听.它不看就是在看,它一看千万年:它不问就是在问,一问千万年:它不听就是在听,一听千万年.那样干净了,还要濯洗吗?它年年濯洗,月月时时濯洗.若不是游人带去些尘埃,它已洁净到底.但是游人不带去尘埃,它也一样濯洗.这就是真正的濯洗.不为洗而洗.

这就是七龙女池的骨石.有了这样的骨石,才有七龙女池的玉液琼浆.七龙女池分别是七个龙女沐浴之地.七女最小,最害羞,因而爬到最隐蔽的最里一池.其实七龙女池已经够隐蔽了,通云游路前,很少有人知晓它的存在,甚至一些旅游大家只到清碧溪,而无缘七龙女池.但正因为藏在深山人未识,这才尽显它的奇秀清幽.一龙女池清亮如绸缎,二龙女池澄碧如绿玉,三龙女池透明似薄冰,四龙女池纯净如水晶,五龙女池晶莹如水银,六龙女池汪浅似月光,七龙女池则深藏山涧,犹如一极醇香美酒.而岩壁上的石刻“珠帘”二字,则是水瀑的点睛之要.更令人惊奇的是,刚才遇到的路上的“玉带”云,为它们找到了出处.乃是七位龙女洗澡时,苍山飘起的玉带云游,是她们的腰带解下后连在一起变成的.也就是说,方才行经的玉带云游路,其实是七位龙女挂腰带之地.

回到云游路,再往前,是凤眼洞,过了凤眼洞是中和寺.在中和寺睹光台逗留少许,海拔2600米的玉带云游路,至此停步,从一个便道口离开苍山.

从三月街到洗马潭

在三月街开街第二天,即向洗马潭迸发的.三月街与往日一样繁华,摩肩接踵,人头攒动.我身着短袖,仍然感到很热.是阳光钻进沙石,散出的那种热.穿过街道,来到人少处,却有不少马匹,簇在路边的草地打响鼻.

买索道票要过天龙八步影视城,坐上缆车,大地朝后退去,而且变矮.我心里清楚,这次去的地方是苍山第二高峰玉局峰顶的一个平台,古称表龙潭的地方.要到苍山山顶,而且是第二高峰,不可想象.大地继续退去,好像是大地要溜到一个什么地方.洱海继续缩小,三月街成了一个小街,就像一个很小的集市,海东玉案山像只小兽,而下关苍山路成了一条小巷.而且还在变化,急剧变化着.但是往左边望,却有十万颗头颅在你下面,那十万颗头颅有十万个身体,牢固地、纹丝不动地站在岩石上,坡面上,即使是站在不可能站稳的悬崖上,它也稳丝不动,保持着一个固定的姿势.如果是在坡地上,它们比较放松,差不多的高,差不多的胖瘦,之间有差不多的距离.有长得不太高,太挤的,它会自己枯萎,而它身边的那几棵会长得更好.里面有一个看不太清的自然法则.奇怪的是在一个全是岩石的独立的小山崖上,也是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有苔藓,有草花,有灌木,然后有高巍的云南松.说不清是苔藓,草花,灌木提供给了这几棵高大的云南松养分和水分,还是云南松为它们遮挡酷日.它们完全活在自己的生态里.活得自在,也活得不可思议.仿佛是让你检阅这十万个生命,你几乎看不到一点空地,每一寸土地都有生命,每一个生命都富足而自在.它们呼吸着新鲜空气,它们让空气变得更加新鲜.越往腹地走,你感觉越强烈,十万个生命净化着十万个天空,因而十万个天空反过来又净化着十万个灵魂,它们昂首目视,姿势肃穆,仿佛每时每刻都在接受天光的抚慰,而这种抚慰是一种多么神圣的仪式.

到了玉带云游路,转乘第二程缆车,此时风从道口灌入,凉爽异常,仿佛回到早春,坐上缆车这才得到印证,山林里果然有小花.

山谷更加开敞,山势更加险峻,缆车下的头颅变得扁平,身材也变得矮小.显然我们在向海拔3900米的高度迸发,我们已经进入冷杉群带.此冷杉非常有名,犹以苍山为最,因而冠名“苍山冷杉”.苍山冷杉不畏风雪严寒,其身姿楚楚动人,傲踞苍山海拔三千米上的悬崖绝壁,是我国特有的一种高山景观植物.由于品质形象俱佳,被誉为“树中君子”.此时左膀右臂,到处屹立着这种君子,数万个君子左右穿梭,让你突然感到连呼吸都优雅起来.穿过苍山冷杉的秀雅的枝桠,一个巨大的全新的冰川遗址展现在你面前.而真正的第四纪冰期遗留下来的痕迹,也在你面前悄然铺开.

下了缆车,风从道口灌了进来,但这显然不是刚才的凉风,而是刺骨的寒风,是第四纪冰期遗留下来的那种异常的风.我在洗手间洗过的手,也在平台上刺疼起来.风大得让人无法站立,有人想打道回府,有人五十块钱租一件“司徒登”风雪衣,我们一行三人早有准备,但一身短打的裤子还是让我吃了一些苦头.

转过平台,一重开阔的山坳悄然出现在我的面前,这是第四纪冰期遗留下来的痕迹,一切都仿佛凝固了下来,幽暗的山峦,墨黑的冷杉,此起彼伏的高山杜鹃,犹如雕塑一般粘贴在岩石上.天是那么近,云雾从身上大团大团飘过,那样雪白,同样雪白的还有高山杜鹃树丛中皑皑的白雪.

人抖得瑟瑟,而冷杉却显出了真君子风范,这里站一坡,那里站一簇,转弯处,也冒出三五棵.亭亭立着,点头示意,优雅地目视你.你根本感觉不到是第四纪冰期的目光,那样和蔼,熟悉,还有点温暖,仿佛是昨天或者前天,在哪里见过.

过了山坳,再往上,即有一个小潭,边上有个石碑,日:洗马潭.洗马潭面积不大,约4500平方米,潭深约1.5米,第四纪大理小冰期间高山冰碛湖.在苍山著名的潭水中,洗马潭以海拔高、水质清而自成一格,是苍山顶上一个风景绝佳的高山湖泊.相传,元世祖忽必烈征大理时,率兵翻越苍山,曾在这里驻扎洗马,洗马潭因此而得名.而更令人不可思议的是,洗马潭竟然还是一个用以灌溉的水库.据史载,洗马潭古称“高河”,是南诏时期的水利工程设施.南诏丰佑年间,南诏王派遣将军晟君,在这里建此高山水库,导山泉灌溉农田,这在当时是一项了不起的工程,所以在南诏德化碑里对此也有“遏寒流潦高原为稻黍之田”的记载.至今,潭周围及附近山间仍有古代工程遗迹.

这样的洗马潭当然不只是上天的杰作,也是人类的杰作.

站在洗马潭边,风云从潭面白马过驹,潭里时而湛蓝,时而灰暗,时而墨黑,仿佛有一只手不停地在上面擦拭,又似有只大手在翻着潭中的诗篇,一页又一页,一篇又一篇,从第四纪冰期开始,一直在翻,在翻,每一个驻足的人不停地在看,在读,在想,这本厚厚的仿佛无序的无字天书,也仿佛没有序言,没有后记、结尾.

南诏德化碑

一个早晨,有幸和晋宁郑和考察队友人面谒南诏德化碑.南诏德化碑位于苍山坡麓,大理市太和村西面的南诏太和城遗址内,矗立着一块黑色的古碑——“南诏德化碑”,被誉为“云南第一碑”.碑高3.97米,宽2.27米,厚0.58米.正面刻碑文40行,约三千八百余字,目前仅存残破碑文256字.碑阴刻书41行,详列南诏清平官、大将军、六曹长等职衔和姓名,经过千百年的风风雨雨,碑文仅存八百余字.碑文相传为南诏清平官郑回所撰,唐流寓南诏御史杜光庭书写.碑文主要颂扬了阁罗凤的文治武功,叙述了南诏、唐朝和吐蕃间的关系,以及历次战争的缘由和经过,表明了叛唐的不得已和希望与唐和好的愿望.

南诏德化碑和下关天宝街的万人冢,地石曲村西的千人冢,以及与苍山斜阳峰上的将军庙一道,千百年来,一遍遍讲述着暮色苍茫中的历史.而这些墓冢、庙宇和南诏德化碑一道,已经成为人类镌刻在苍山最悲怆也最欣慰的印迹.说它开启万世新风,开创万世太平也不为过.

拜谒苍山论文范文结:

适合拜谒苍山论文写作的大学硕士及相关本科毕业论文,相关拜谒苍山开题报告范文和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下载。

相关参考论文写作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