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学院论文范文素材 与携彼岸音律谱国音华章评中国音乐学院和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的歌剧交流活动有关大学毕业论文范文

本论文是一篇免费优秀的关于音乐学院论文范文资料,可用于相关论文写作参考。

携彼岸音律谱国音华章评中国音乐学院和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的歌剧交流活动

金永哲

一、中外歌剧的全新演绎与互访

2016年3月,由中国音乐学院声歌系与美国密西根州立大学音乐学院联合主办的“携彼岸音律,谱国音华章”中美歌剧交流活动,在两国两校先后举行.该活动通过互相演绎两国的经典歌剧来进行学术交流,为歌剧艺术的教学及创新提供有益借鉴.

3月10,11日晚以及12日上午,中美歌剧交流演出在国家大剧院和中国音乐学院国音堂相继上演.中美双方共同演绎了中外歌剧中的经典作品,中国歌剧部分采用的是作曲家、中国音乐学院金湘教授的代表作《原野》,这是第一部叩开西方歌剧宫殿大门的东方歌剧,也是中国音乐学院面向世界乐坛所亮出的一张名片.外国剧目部分由密歇根州立大学提供,采用伦纳德-伯恩斯坦( LeonardBernstein,1918-1990)创作美国本土歌剧片段集萃,分别出自《西区故事》《坎迪德》《大溪地风云》《在城镇》等四部音乐剧.伯恩斯坦是20世纪音乐家中最独特的风云人物之一,不同于我们教学中经常引用流行音乐领域的经典爱情歌曲,它更具有美国声乐特色.

中美两国的艺术家合作,不仅凸显中外不同文化背景下对作品处理的差异性,更能体现不同文化艺术背景下作品诠释的各具特色.在演出中,美国艺术家用中文演唱了《原野》,两国歌者的艺术家联袂完成了主人公“金子”与 “仇虎”之间的对话.这不仅是一场中、美双方高校的交流演出活动,更是中美两国音乐文化差异的交流与对话.

3月18日,中国音乐学院声歌系师生一行20人赴美国进行回访演出.经过紧张的彩排、合乐之后,23至27日中美艺术家在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联袂演出了四场歌剧.在每天两个多小时的演出中.观众们倾心听唱,热情鼓掌,完全沉浸在中美歌剧的情感世界里.当演员们谢幕时高举双手齐喊“友谊与和平“的时候,更是把这次文化艺术交流的意义拓展到了社会层面.

二、中美音乐文化的深度体验与表达

近代以来,中外音乐交流是在一种不平等的态势下展开的,主要是西方音乐输入中国,而中国音乐影响西方的事例并不多见,少数走出去的中国音乐也主要是常规演出,很难被西方人所真正理解.尤其歌剧是一种源于西方的音乐体裁,剧目也多以西方经典剧目为主,例如《茶花女》《卡门》《图兰朵》《托斯卡》等.而此次歌剧交流活动,最大的亮点是打破了常规的表演模式,外国人用中文演唱中国歌剧,通过亲自演绎中国音乐来了解中国文化,这在中国歌剧史上堪称首例.

在国内的演出中,美方演员采用中文演唱歌剧《原野》,并通过中美双方演员联合演绎,让这部歌剧更能体现出双方的深入交流与对话.在中国歌剧的演绎中,出现了中国的“仇虎”与美国的“金子”之间或美国的“仇虎”与中国的“金子”之间的合作演出.当美国的“仇虎”用中文道白说到: “再黑的夜也有亮的时候.再长的路也有到头的时候”,立刻引发场下观众雷鸣般的掌声!美国女高音饰演的“金子“也格外动人,她的中文咬字和美声唱法结合的水融,字正腔圆,声声动情,句甸人心,台上台下形成共鸣,情深之处时许多观众不禁潸然泪下!歌剧《原野》的第一任导演、金湘教授的夫人李稻川女士对这部歌剧作品再熟悉不过,但她仍被这位“美国的”金子感动得热泪盈眶: ”她们懂了我们的音乐!她是我所听过的最好的‘金子’.”外国学生演绎中国歌剧,不仅对我国经典歌剧于国外传播起到了推广作用,同时也拓展了中国歌剧教学与歌剧表演的发展空间与维度,为中国歌剧于世界的展演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平台和途径.

对于中方学生来说,与西方艺术家共同演绎外国的经典音乐作品也是一次宝贵的学习经历.这样的交流融合,无论在语言、表演,演唱及情感表达上都与同种文化背景下合作的歌剧是截然不同的.伯恩斯坦的音乐剧用英语演唱,诞生于西方的文化土壤之上,与西方友人的同台演绎,使学生真切感受到这些作品原汁原味的魅力,达到充分学习了解外国音乐、努力创造自身音乐文化的目的.中美师生一起互动,通过语言互助、角色体验,剧目排练等多种方式的交流与学习,让双方师生对对方的歌剧演绎和角色定位方面都受益匪浅,形成了一次理论认知与实践演练高度结合的学术交流.此举是中国歌剧教学的一次创新.

除剧目、演员交流外,本次活动在乐队、指挥等方面都打破了以往的模式,做到了真正的、全面的交流.乐队方面,国内部分的乐队伴奏由中国音乐学院青年爱乐乐团担任,美国部分的演出由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音乐学院乐队担任.指挥方面,中国音乐学院杨又青教授应邀赴美担任美方乐队指挥,美方乐队指挥来华担任中方的乐队指挥,通过乐队指挥的互相交流.为中美双方管弦乐队提供一次接触不同指挥的交流机会.

三、交流的反思

此次中外歌剧交流活动,对于大家教学、研究的启发很大,也引发了我们的一些思考

1歌剧可以打破国界的限制,成为人类深层交流的语言.这次交流活动让从事艺术教育和理论研究者看到,所谓民族化并非仅仅停留在外在形式上,而是更深层次上的体验与感受.美国师生在较短的时间内能很好地把握中国语言和音乐.深刻演绎人物内心世界的丰富感情.他们用欧洲美声唱法演唱的中文唱段,让观众完全沉浸在中国人的情感世界里,美声唱法充沛的表现力使得中国语言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宣泄.这不仅是美声与中国语言完美结合的魅力,更体现出观众对中华文化的记忆与认同!对西方艺术家来说这完全是在唱一部中国歌剧,对中国人来说,听到了全新的音响,深感中国语言和音乐的另一种可能性.这样的艺术效果和这份感动难道不也是民族的吗?由此可见,民族文化的事象与情感并非仅限于形式上的,而是灵魂深处的建构与认同!

2歌剧教学应立足于实践,摆脱‘教与演”脱节的状况.在美国交流期间,我们访问了密歇根州立大学音乐学院,聆听了他们的声乐大师课、巴洛克音乐风格课以及学生的歌剧排练课,看到富有与想象的学生们的课堂与实践.我们也在思考我们的歌剧教学内容、课堂形式、教学理念……毕竟,歌剧教学一直都是当前国内声乐学科建设的核心内容之一.然而,我们的歌剧教学特别是歌剧的实践教学上一直都存在”教与演”的脱节状况,即便是有些学生具备相当的音乐基础知识和一定的演唱能力,但由于缺乏舞台实践和集体合作的能力,也很难得到全面发展.今后我们的歌剧教学应立足于舞台实践,摆脱“教与演”脱节的状况.

3歌剧教学要增强完整意识.众所周知,在我国高校的歌剧声乐教学中,歌剧演唱通常以单首宣叙调、咏叹调等形式来呈现,学生缺少歌剧的完整意识,这对于学习歌剧表演的学生而言是非常遗憾的.在这次交流中,学生从不同剧目、语言、角色置换及乐队合作中对自己提出挑战,发现自身专业中所存弱点,挖掘其他演员身上的闪光点,提高了自身的歌剧表演水平.

4歌剧教学需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歌剧主角以独唱形式出现在舞台上,演员如果在歌剧中无法担任主要角色,那么他们绝对没有演唱咏叹调的机会.但歌剧表演不是会唱几首咏叹调就能胜任的,还要有重唱、宣叙调、人物塑造等等.主角一般只有两个人,而重唱、合唱、帮唱则需要多人演绎.因此我们除了咏叹调和宣叙调之外,还要将培养学生全面综合素质作为歌剧教学的重要任务,拓宽学生的学习视野和演出渠道.

本次中美歌剧交流活动是一次很好的歌剧教学探索,它再次证明了中国歌剧走向世界,是展示中国人文历史和艺术教育成就最好的方式之一.由歌剧搭建的平台为中美文化交流开创了新的前景,也为我们的歌剧教学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尽管它仅是一个开端,却鼓舞了更多优秀的音乐家投身到中国歌剧艺术的建设事业中去.

金永哲 中国音乐学院声歌系副教授

(责任编辑 张萌)

音乐学院论文范文结:

关于本文可作为相关专业音乐学院论文写作研究的大学硕士与本科毕业论文音乐学院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参考文献资料。

1、音乐论文网

2、音乐生论文

3、中小学音乐教育期刊

4、音乐刊物

5、音乐期刊

6、北方音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