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核潜艇之父类研究生毕业论文范文 跟中国核潜艇之父黄旭华:何谓以身许国方面毕业论文题目范文

本论文是一篇免费优秀的关于核潜艇之父论文范文资料,可用于相关论文写作参考。

中国核潜艇之父黄旭华:何谓以身许国

为了不让日本人再登陆学习造船

黄旭华出生于广东海丰一个行医之家,上初中的年龄却遇到日寇入侵,附近的学校关闭了,14 岁的他在大年初四辞别父母兄妹,走了整整4 天崎岖的山路,找到聿怀中学.但日本飞机的轰炸越来越密集,这所躲在甘蔗林旁边、用竹竿和草席搭起来的学校也坚持不下去了.他不得不继续寻找学校.1941年,黄旭华辗转来到桂林中学,他的英语老师是当过宋庆龄秘书的柳无垢,数学老师是代数极好的许绍衡.

1944 年,豫湘桂会战打响,中国守军节节败退,战火烧到桂林.黄旭华问了老师3 个问题:“为什么日本人那么疯狂?想登陆就登陆,想轰炸就轰炸,想屠杀就屠杀.为什么我们中国人不能好好生活,而到处流浪、妻离子散、家破人亡?为什么中国这么大,我却连一个安静读书的地方都找不到?”老师沉重地告诉他:“因为我们中国太弱了,弱国就要受人欺凌.”黄旭华下了决心:“我不能做医生了,我要学科学,科学才能救国,我要学航空、学造船,不让日本人再轰炸、再登陆.”

1945 年抗战胜利后,黄旭华收到了大学航空系和交通大学造船系的录取通知书.他想了想:“我是海边长大的,对海有感情,那就学造船吧!”

交通大学造船系是中国第一个造船系.在这里,黄旭华遇到了辛一心、王公衡等一大批从英美学成归国的船舶学家.辛一心比黄旭华大一轮,他留英时,在家书中写道:“人离开祖国,如螺旋桨之离水.以儿之思念祖国,知祖国必念念于儿也.”战火中,他赶回祖国,一面在招商局做船舶实业,一面在交通大学教课.正是辛一心教给了黄旭华那三条造船的规矩:“船不能翻,不能沉,要开得起来.”在黄旭华入选建造核潜艇的1/29 时,辛一心却因积劳成疾,45 岁英年早逝了.

一代名师荟萃,成就了黄旭华这日后的火种.在学校里,他口琴吹得极好,指挥也很在行,登台演进步话剧更是不在话下.但这些都比不上其他事情精彩:去南京的“护校”运动中有他,掩护进步同学厉良辅逃跑的是他,躲过宪兵抓捕的还是他……有一天,同学问他:“你对有什么看法?”

黄旭华又惊又喜:“在哪里?”

同学笑了笑:“我就是.”

多年后,黄旭华丝毫不以隐姓埋名为苦时,总会回忆起秘密入党的这段往事:“有人同我开玩笑,你做核潜艇,以后整个人生就是‘不可告人’的人生了!是的,我很适应,我在交通大学上学时就开始‘不可告人’的地下党人生了!”

主席的话坚定了他的人生走向

对于大国而言,核潜艇是至关重要的国防利器之一.有一个说法是:一个高尔夫球大小的铀块燃料,就可以让潜艇巡航6 万海里;假设换成柴油作燃料,则需要近百节火车皮的体量.

黄旭华用了个好玩的比喻:“常规潜艇是憋了一口气,一个猛子扎下去,用电瓶全速巡航1 小时就要浮上来喘口气,就像鲸鱼定时上浮.核潜艇才可以真正潜下去几个月,在水下环行全球.如果再配上洲际导弹,配上头,不仅是第一次核打击力量,而且有第二次核报复力量.有了它,敌人就不大敢向你发动核战争,除非敌人愿意和你同归于尽.因此,《潜艇发展史》的作者霍顿认为,导弹核潜艇是‘世界和平的保卫者’.”

正因如此,1958 年,在启动“两弹一星”的同时,主管国防科技工作的军委副主席聂荣臻向建议,启动研制核潜艇.中国曾寄希望于苏联的技术援助,然而1959 年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访华时傲慢地拒绝了:“核潜艇技术复杂,要求高,花钱多,你们没有水平也没有能力来研制.”闻言,愤怒地站了起来.赫鲁晓夫后来回忆:“他挥舞着巨大的手掌,说:‘你们不援助算了,我们自己干!’”此后,在与周恩来、聂荣臻等人谈话时发誓道:“核潜艇1 万年也要搞出来!”

就是这句话,坚定了黄旭华的人生走向.组建了一个29 人的造船技术研究室,大部分是海军方面的代表,黄旭华则作为技术骨干入选.苏联专家撤走了,全国没人懂核潜艇是什么,黄旭华也只接触过苏联的常规潜艇.“没办法,只能骑驴找马.我们想了个笨办法,从国外的报刊上搜罗核潜艇的信息.我们仔细甄别这些信息的真伪,拼凑出一个核潜艇的轮廓.”

但准不准确,谁也不知道.恰好,有人从国外带回了两个美国“华盛顿号”核潜艇儿童玩具.黄旭华如获至宝,把玩具打开、拆解,发现玩具里排列着复杂的设备,和他们构思的图纸基本一样.“我当时就想,核潜艇也没什么大不了的嘛!不需要神话尖端技术,再尖端的东西,都是在常规技术的基础上综合创新出来的,并不神秘.”

黄旭华至今保留着一把“前进”牌算盘.当年还没有计算机,他们就分成两三组,分别拿着算盘计算核潜艇的各项数据,若有一组的结果不一样,就从头再算,直到各组数据完全一致才行.

还有一个“土工具”,就是磅秤.造船最基本的需求是:不能沉、不能翻、开得动.核潜艇发射导弹,要从水下把导弹推出去,这一瞬间发射的动力、水的压力与浮力,都会挑战潜艇的稳定性,就需要船的重心准.黄旭华便在船台上放了一个磅秤,每个设备进艇时,都得过秤,记录在册.施工完成后,拿出来的管道、电缆、边角余料,也要过磅,登记准确.黄旭华称之为“斤斤计较”.就靠着磅秤,数千吨的核潜艇下水后的试潜、定重测试值和设计值完全吻合.

1970 年,我国第一艘核潜艇下水.1974 年“八一”建军节,交付海军使用.作为祖国挑选出来的1/29,黄旭华从34 岁走到了知天命之年,把最好的年华铭刻在大海利器上.

核潜艇没有一样东西是进口的

黄旭华和1988 年共同进行核潜艇深潜试验的100 多人还有联系.那是中国核潜艇发展历程上的“史诗级时刻”———由于北方的水浅,中国核潜艇在问世18 年后,一直没能进行极限深度的深潜试验,1988 年才到南海开始这项试验.有了这第一次深潜,中国核潜艇才算走完它研制的全过程.

这个试验有多危险呢?“艇上一块牌大小的钢板,潜入水下数百米后,承受的水的压力是1 吨多.100 多米长的艇体,任何一块钢板不合格,一条焊缝有问题,一个阀门封闭不足,都可能导致艇毁人亡.”

黄旭华当时已是总设计师,知道许多人对深潜试验提心吊胆:“美国王牌核潜艇‘长尾鲨号’,比我们的好得多,设计的深度是水下300米.结果1963 年进行深潜试验,不到190 米就沉掉了,什么原因也找不出来,艇上129 个人全找不到.而我们的核潜艇没一样东西进口,全部是自己做出来的,一旦下潜到极限深度,是不是像美国的一样回不来?大家的思想负担很重.”

有一天,艇上的艇长和政委找到黄旭华,他们做了3 个月思想工作,但还是没有把握,有人写好了遗书,有人哼唱《血染的风采》:“也许我告别,将不再回来.”黄旭华第二天就带着几个技术骨干跟艇上的人座谈:“这样吧,我跟你们一起下去.”

群情激动:“您都64 岁了,身体怎么受得了?”黄旭华拿出了科技人员的范儿:“第一,我们这次去,不是去光荣的,是去把数据拿回来的.第二,所有的设计都留了足够的安全系数.第三,我们复查了3个月,很有信心.”

深潜试验当天,南海浪高1 米多.艇慢慢下潜,先是10 米一停,再是5 米一停,接近极限深度时1 米一停.钢板承受着巨大的水压,发出“咔嗒”“咔嗒”的响声.极度紧张的气氛中,黄旭华依然全神贯注地记录和测量各种数据.

核潜艇到达了极限深度,然后上升,等上升到安全深度,艇上顿时沸腾了.人们握手,拥抱,哭泣.有人奔向黄旭华:“总师,写句诗吧!”黄旭华心想,我又不是诗人,怎么会写?然而激动难抑,“我就写了4 句打油诗:‘花甲痴翁,志探龙宫.惊涛骇浪,乐在其中.’”

“试问大海碧波,何谓以身许国.青丝化作白发,依旧铁马冰河.磊落平生无限爱,尽付无言高歌.”这是2014 年,词作家阎肃为黄旭华写的词.黄旭华从不讳言爱:“我很爱我的妻子、母亲和女儿,我很爱她们.”他顿了顿,“但我更爱核潜艇,更爱国家.我此生没有虚度,无怨无悔.”

(舒畅摘自《环球人物》2017 年第9 期)

核潜艇之父论文范文结:

关于本文可作为核潜艇之父方面的大学硕士与本科毕业论文核潜艇之父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论文写作参考文献下载。

相关参考论文写作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