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受类有关论文范本 和感受母语的文化底蕴有关毕业论文范文

本文关于感受论文范文,可以做为相关论文参考文献,与写作提纲思路参考。

感受母语的文化底蕴

一个人的文化底蕴和他(!)对母语的掌握程度有很大的关系.比起上一代的人,就是与我的老师和父辈相比,我的古文底子就差多了.但是,我这个年龄段的人,跟下一代比起来的话,我们又好像学得稍微多一些.

举一个例子.有一次,一些人在聊天的时候说到了其他人的负面消息,里头有许多乱七八糟的事情.我脱口而出,说真是“墙有茨”.有一位专门研究古诗词的大学教授非常惊讶地问:“你一个学外语的人怎么知道‘墙有茨’?”

“墙有茨”出自《诗经》:“墙有茨,不可扫也,中冓之言,不可道也.所可道也,言之丑也.”后来,“墙有茨”就隐喻宫里头的那些不好的事情.

过去的人说话不喜欢太直白,一般爱用隐喻.对我们那一代人来说,“墙有茨”是一个很寻常的比喻.那位专门研究古诗词的大学教授年龄比我小六七岁,也就是说,他是在1949年以后上的中学.在他看来,只有他那样的古诗词专家才懂,一般人,特别是学外语的,怎么还懂这个?这说明,可能我们那一代读书人常用的,会成为现在这一代人的专业知识.这不是年龄的差异造成的,而是学校教育和文化氛围的变化造成的.因为我在改革开放以后初访美国,遇到中国台湾来的学理工的年轻人,谈吐就与我们那代人没有什么差别.

我的中文熏陶来自三个方面:家庭、学校和自己乱看书.我虽然只是一个个案,有我们那一代人的普遍性,但是也有特殊性.

我最早知道的诗句就是“春眠不觉晓”,那是我三岁的时候,早晨起来正好外头下雨了,我母亲一边给我穿衣服,一边用她的方言湖州调吟这首诗.

我知道,叶嘉莹先生是主张吟诗的,跟唱差不多.每一个地方的方言不一样,吟的调子也不一样.我母亲是湖州人,所以她就用湖州话吟诗.我到现在想起“春眠不觉晓”自然心里就出现湖州调.还有其他的,比如说《滕王阁序》后头的两首七绝,在我印象中,我也听过用湖州调吟的,像唱歌一样,我现在还会唱.

大约在我五岁上一年级的时候,我母亲就让我念《论语》.她只是挑一点让我念,也不逼我,就是让我知道一点.

有一段经历虽然比较短,对我的影响却很大.

我在天津的耀华学校从小学一年级一直读到高中三年级,学校对语文特别重视,语文和数学是最主要的课程,一星期至少有五节课.我们那所学校很特别,除了语文课之外,另外还加了“经训”,每星期上一节课.从小学六年级开始学《论语》,初一学《孟子》,初二学《大学》和《礼记》,初三学《诗经》,高一学《左传》,到高二改学中国文学史.

可是,那时候我们大家都准备考大学了,对那些东西不感兴趣,根本就听不进去.老师在黑板上写,我们在底下偷偷干别的,做数学题或者英文练习.所以,应该说,我对《说文解字》一点没学进去.但是,高二教我们中国文学史的那个老师课讲得非常好,非常生动,他每个朝代都挑一点东西讲,而且讲很多野史里头的东西,我们都听得兴趣盎然.

那时,我们选读的中文作品多是比较精彩、有用的,这让我们了解了许多成语、典故的出处,而且对汉语的美有了鉴赏力,觉得过去的那些人和事特别好玩.古人读书的境界,他们的幽默感和表达方式等,都使我对我们中国的文化和历史产生了非常深厚的感情.这种感觉是好玩、美好的,而不是痛苦、枯燥的.

我们那时学习比较轻松,放学后家庭作业比较少,所以有许多闲暇读书.母亲虽然对我管教得比较严,但只要我的成绩单使她满意,对我看书,她从不加干涉.

我主要是养成了“读字”的兴趣,不一定是书,逮着什么看什么.我对一切有字的东西都好奇,包括买东西时用来包东西的报纸,我都要看一看,有时竟然也会有意外的发现.

这一切对我主要是起文化熏陶的作用,帮助我形成一种审美趣味,后来,不论从事“西学”,周游列国,还是被“思想改造”,这种文化熏陶形成的底色是很难改变的.过去是不自觉的,到了晚年日益精神“返祖”,我才意识到什么叫“文化底蕴”.

感受论文范文结:

关于对不知道怎么写感受论文范文课题研究的大学硕士、相关本科毕业论文感受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文献综述及职称论文的作为参考文献资料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