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建设有关学年毕业论文范文 跟推进审计职业化建设的调查和相关参考文献格式范文

本文是一篇关于化建设论文范文,可作为相关选题参考,和写作参考文献。

推进审计职业化建设的调查和

围绕如何推进审计职业化建设,提升审计队伍的专业能力和专业水平,我们采取座谈了解、重点访谈、查阅资料等方式,在基层审计机关和高校两个层面进行了专题调查研究.总体感到,实行审计职业化,是形势所需,当务之急.同时,推进审计职业化,要求高与素质弱、进度慢与基层盼等问题较为突出,亟需引起关注并加以解决.

一、顶层设计不明晰,尽快出台具有审计特色的职业化制度

从基层的情况看,基层审计机关对实行职业化制度非常拥护和期待,认为推进审计职业化建设既是党和国务院对审计机关的新要求,也是促进审计队伍规范化、专业化、标准化的新途径,更是审计事业发展的必然趋势.近几年,虽然围绕审计职业化建设进行了许多积极探索,但收效甚微,有的认为:实行审计职业化,设计在上边,落实在下面.

从上级的要求看,近年来,党、国务院对加强审计职业化建设高度重视, 《关于加强审计工作的意见》《关于完善审计制度若干重大问题的框架意见》《“十三五”国家审计工作发展规划》等相关文件也都明确提出“推进审计职业化建设,提出建立符合审计职业特点、适应审计工作需要的审计人员管理制度”.事实上,这些要求还没形成具体的举措,如何实施仍在研究当中.

从已实施的情况看,法官序列率先在我国推行了职业化,之前也是采用的公务员管理模式,但随着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这一模式不能满足法院工作开展需要,因此我国对法院工作人员的选任、晋升、培训、考评、职业保障等制度进行了全面改革,全国一盘棋、上下一个调,从而形成了规范化的法官职业化模式.检察官序列的职业化,与此大同小异.

由此我们认为,审计职业化建设是一项涉及审计事业发展、与国家政治制度紧密关联的系统工程,牵一发而动全身,其复杂性和艰巨性决定了必须立足审计事业的发展,整体布局,系统推进.一是审计署主导.审计署会同人事、组织、编制和财政等部门,统一规划,研究制定具有审计特色的职业化制度体系,推动审计人员行为标准化、法治化、科学化,实现审计监督的独立性、公正性和专业性.二是地方党政主推.推行审计职业化涉及方方面面,需要地方党委、政府的重视和支持,否则就不能有效实施.因此,地方党委、政府主要负责人要亲自督导,积极协调在审计职业化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难题,确保审计职业化制度在本地顺利实施.三是审计机关主抓.审计职业化涵盖方方面面的制度措施,事关审计事业的长远发展,涉及审计人员的具体利益,审计机关应主动担当,除严格落实好相关制度之外,还要结合实际,研究制定相应的配套方案,以强有力的措施推进审计职业化制度的落地.

二、法观制度不衔接,建立完善的审计职业化体制机制

从审计职业化的立法来看,目前还缺少相应法律法规的支撑,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公务员法没明确.国家审计人员目前是在公务员法的指引下,按照国家公务员的综合类进行管理,这种管理分类决定了审计人员选拔、任用、考核、奖惩和晋升等方面严格套用公务员管理制度,一切由组织或行政决定,侧重岔务员的一般性考核,缺乏开展审计工作所必需的专业性考核,无法体现或突出国家审计的职业化特性.二是审计法没规定.审计法对审计职业化制度没有明确规定,加之目前审计机关受同级政府领导,属于政府组成部门,在办公经费保障、人员选拔任用上,与本级政府及相关部门存在千丝万缕的关系,审计的独立性和权威性受到一定程度的削弱,审计专业化水平大打折扣.三是专门的法规制度没出台.在《关于加强审计工作的意见》《关于完善审计制度若干重大问题的框架意见》《“十三五”国家审计工作发展规划》等文件中,都不同程度的提到加强审计职业化建设,足以看出推行审计职业化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可以说是迫在眉睫.但存在的问题是,从国家层面,还没有单独的法律、法规或制度、意见的出台,一直停留在研究、探索当中.

我们认为,建立审计职业化制度,应立法先行、依法推进,这样才能有效实施.一是完善现有法规.适当时机,对审计法等法律法规进行适当性修改完善,对有影响审计职业化实施的内容予以删减,对无明确审计职业化实施的内容予以增加,处理好法律法规对审计职业化的掣肘,奠定良好的法律基础.二是制定专门法规.在对审计职业化进行顶层设计的基础上,尽快制定国家审计职业化相关法规,明确不同类别审计人员的任免条件、权责内容、教育培训、考核考评、等级确定、奖惩任免、福利待遇、辞退辞职、退出退休、回避和申诉等事项,将国家审计职业管理中的各种审计行为都纳入法制轨道,并按法律要求规范其行为,以此实现国家审计职业化的目标.三是完备配套措施.在审计职业化具体实施当中,需要一系列的配套措施予以明确和细化,比如职级如何划分、职称如何认定、从业如何限定、责任如何区分等等.都需要一一确定,能在法规文件中明确的尽量在法规文件中明确,不能在法规文件中明确的就尽量随同法规文件一并下发.同时,允许各地在大的规定框架下,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制定行之有效的办法.

三、机构编制不统一,结合机构体制改革建立的科学管理制度

基层审计机关普遍存在机构、编制、身份不统一、不规范的现象,主要有以下表现:一是身份复杂多样.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在市县尤其是县级审计机关,审计人员中有公务员身份,有事业身份,还有无编制人员和临聘人员.二是混编混岗突出.近年来,审计任务重与审计力量不足的矛盾越来越突出,一些基层审计机关从事审计业务的人员混编混岗,不考虑审计工作的特殊性,长此以往既不利于合理配置审计人力资源,也不利于审计人员形成职业化意识、提高职业技能.三是职责边界不清.按照法律规定,行使审计监督权的必须是具有公务员身份的审计人员.实际并非如此,有的基层审计机关在行政编制难批复的情况下,却成立了事业编制的投资审计机构、经责审计机构,履行的职责却是审计监督.

根据《公务员法》和审计职业特点,应尽快建立符合审计工作特点的人员分类管理制度,通过理顺审计机关内部不同岗位的职责,明确审计业务流程关键节点任职资格条件,严格职责边界,强化审计人员分工管理.

(一)以机构改革为契机,统筹解决事业编制审计人员的身份问题. 《关于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的决定》指出“全面推进承担行政职能的事业单位改革,理顺政事关系,实现政事分开,不再设立承担行政职能的事业单位:主要为机关提供支持保障的事业单位,优化职能和人员结构,同机关统筹管理.”印发的《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方案》要求“改革审计管理体制,保障依法独立行使审计监督权,是健全党和国家监督体系的重要内容.”对此建议在本次机构改革中,将审计机关从事行政职能的事业编制人员纳入行政编制统筹管理,与审计机关管理体制改革一并实施.

(二)以职位分类为抓手,积极推进审计机关职权配置.全面分析各级审计机关内部各职位的工作环境、工作性质、难易程度、所需资格条件,认真梳理审计机关内设机构的权力和责任清单,明确权责行使依据、行使主体和运行程序.在审计业务岗位的人员,具体从事审计业务工作,实际行使审计业务监督权,具备与其从事的审计工作相适应的任职资格、工作年限和业务能力:在综合管理岗位的人员,主要审计业务正常开展提供工作条件、经费保障、人员配备等管理服务,如办公后勤、人事监察、党务宣传等.根据岗位职责进行分类,分类标准要符合审计职业特点和工作规律,不仅要立足于审计干部队伍现状,还要切合审计工作长远发展需要,为各类人员的科学管理奠定坚实基础.

(三)以实际需求为基础,合理确定审计机关公务员的数量比例.由于各地经济发展程度、人口数量、面积大小、审计对象状况、审计工作量和审计人员素质等各方面差异较大,这就需要审计机关会同组织人事、机构编制管理部门统筹考虑,具体测算综合管理类和专业技术类公务员的数量比例,在现有人员的基础上进行分类和增减,使基层审计机关都有充足数量的专业技术类人员,满足审计监督工作需要.

四、人员结构和从业资格不合理:努力建设一支专业化的审计队伍

人员结构上.多数审计机关的专业技术人员所占比例较少,审计专业人才和复合型人才更少. 《关于深化职称制度改革的意见》规定, “公务员不得参加专业技术人才职称评审.”目前,中级职称及以下是采取以考的形式,但是高级职称是考试和评审相结合,这对于推进审计职业化又是一个新问题.

从业资格上.审计人员是按照综合类公务员进行管理的,在准入门槛上,准入条件一般是按照公务员的招录标准,未体现审计工作必备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要求:在职务晋升上,优秀审计人员受到公务员行政职务晋升资格和职数的严格限制,未和专业水平挂钩.因此,推进审计职业化,首要建立一支专业化的审计队伍,主要抓好以下四个方面:

(一)健全人才发展规划.主要是建立并完善国家审计的职业准入制度、教育培训制度、考核考评制度,引导审计专业人才和管理人才不断提升自身的职业素质:要求进入审计机关的人员除具备一般公务员资格之外,还要取得相应的职业资格或职称:同时,建立退出机制,将达不到标准的审计人员逐步淘汰出审计队伍,保证审计队伍的专业化水平.

(二)加强岗位分类管理.根据审计工作需要,按照行政、业务、行政+业务对审计人员进行分类,确定不同岗位、不同专业水平的薪酬待遇.审计业务岗位可根据工作资历、业务水平、工作实绩等因素,与行政级别对应享受相应待遇:综合管理类岗位,可参照公务员管理标准实行.

(三)建立完备准则体系.在国家审计职业化准则制定以后,需要渐次制定国家审计职业道德准则、执业行为准则、独立性准则等更具体的职业化规范文件,使审计人员的一言一行都在规范化的轨道中运行.

(四)规范职业考试制度.为了区分审计专业技术类公务的能力层次,应将审计职业能力作为岗位任职条件的重要内容,作为衡量审计专业技术公务员等级的依据.在不违背规定的前提下,应设立更为合理的职业资格考试制度,只有通过初级阶段考试才能成为执业人员,通过高级阶段考试才可以担任主审、组长等.同时,在划分审计专业技术类公务员职务层级时,应将审计职业资格作为主要条件之一,将审计职业资格作为专业技术类公务员职务晋升的首要条件,并明确各级审计机关不同级次专业技术类公务员的数量.

五、保障措施不到位,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审计职业化激励机制

有效的激励机制是审计职业化建设的推手,在这方面还存在以下问题:一是考核难定性.对审计人员的考核定性、定量尺度一直是人事部门的难题.如果开展单纯的定性考核,缺少量化的指标,容易使考核流于形式:如果片面追求量化指标,容易偏离考核目标.二是职务难晋升.由于审计业务专业性较强,审计机关领导职数有限,导致审计人员年龄结构老化,人员流动不畅,职务晋升缓慢,挫伤了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三是工资难挂钩.作为业务型干部,审计人员的薪酬水平不能体现职业能力层级的区分,薪酬高低与工作业绩和专业资格水平无关,而主要由职务等级、工作年限决定,审计人员付出与所得失衡的矛盾较为突出.

(一)量化考评内容.在德能勤绩廉为主要内容的公务员年度考核基础内容上,增加对审计业务工作业绩和现实表现情况的考评,重点对职业道德、理论水平、工作实绩、专业技能和工作作风等内容进行全面考核,考核结果作为审计专业技术人员等级晋升的重要依据.

(二)完善激励机制.实行职业化后,审计人员所担负的职责更加明确,也将承担更大的审计风险,应建立审计人员职务晋升、工资福利等相应的激励机制,使审计人员专业技术职务与其业绩、能力、成果相称.另外,各种激励机制的设计要在国家现行法律政策范围内进行,特别是薪酬体系、职务升降体系、考评体系,要按照有关规定实施,不能突破硬性的制度规定.

(三)建立保障体系.要从制度上保证审计人员依法行使监督权,保障审计人员的职业权力和职业地位,维护审计执法公平公正.首先,保障审计人员的职业权力.审计人员在实施审计监督时,任何行政机关、社会团体和有关个人不得干预、干扰,切实保证审计监督的独立性.其次,保障审计人员的职业地位.审计干部一经组织任用,除正常工作变动外,非因法定事由和程序,不得对审计人员免职、降职等处分.再次,保障审计人员的收入待遇.要逐步提高审计人员的生活和工作津贴,不断调动审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进一步增强审计职业对个人的吸引力.

总之,审计职业化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审计机关在实施过程中不能一蹴而就,需要不断摸索和积累经验,逐步培养一支复合型和高素质的审计专业队伍,确保国家审计在完善国家治理、强化依法治国和促进社会进步等方面发挥不可替代的监督作用.

化建设论文范文结:

关于对写作化建设论文范文与课题研究的大学硕士、相关本科毕业论文化建设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相关文献综述及职称论文参考文献资料下载有帮助。

1、城乡建设杂志

2、建设法规论文

3、生态文明建设论文题目

4、班组文化建设论文

5、图书馆建设杂志

6、幼儿教育小学化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