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大学教授方面硕士论文范文 跟黄土高原上的最美科技人一一记北京林业大学教授朱清科相关论文范文素材

本论文主要论述了大学教授论文范文相关的参考文献,对您的论文写作有参考作用。

黄土高原上的最美科技人一一记北京林业大学教授朱清科

谁最美?黄土高原的林业科技人.

北京林业大学教授朱清科就是他们中的一个典型代表.他奔波在黄土高原30多年,坚持在水土流失严重的科研第一线,被科技部推荐为2016年最美科技人员.他当之无愧.

他不计个人得失,吃苦耐劳,稳得下身子,耐得住寂寞,带领科研团队,在西北黄土高原长期工作,展现了一代林业人的优秀形象.

他的小愿望是让黄土高原变绿

朱清科出生在宁夏固原贫困的山区里.他从小就切身感受到了水土流失给黄土高原带来的种种危害.

一颗种子在他幼小的心灵里生根、发芽:一定要让黄土高原绿起来、富起来.

恢复高考第一年,他郑重地在第一志愿栏里写下了“北京林学院”的字样.1978年1月,是个寒冷的冬天.他跨进了全国绿色最高学府的大门,成了水土保持专业的学生.

从那时起,他一直生活、工作在这所绿色的校园.从本科生、硕士研究生,再到博士研究生;从助教、讲师,再到教授、博士生导师.从来没有改变过的,是他的追求.他一直没有忘记自己孩提时的那个理想.他的心,一直都没有离开过魂牵梦绕的黄土高原.

他把足迹留在黄土高原上,把汗水洒在黄土高原上,把岁月和青春刻在黄土高原上.在渭北高原的淳化县,在晋西黄土区的吉县,在半干旱黄土丘陵沟壑区的吴起县,他像一棵树把根扎下来,陆续开展了科学研究与试验示范基地建设.

秋去春来,花谢花开,幼树抽枝,荒原变绿.几十年来,他几乎踏遍了研究区域的每一片土地,从来不觉得累,只为坚守心中的那份理想与信念.

为黄土高原变绿愿意吃尽苦

上世纪90年代,朱清科在吉县做科研调查时发现,该县的地形地貌典型,水土流失现象明显,对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治理具有非常典型的科研试验价值.为了让这个发现得到科学数据的支撑,他和同事们对选定的流域开展小班调查.有的区域方圆几十里都荒无人烟,根本没有路可走,更谈不上交通工具了.他们硬是咬着牙,一天走上百里路,去了解实地情况,全面掌握了第一手的立地数据,为后来几十年的科研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陕南,朱清科带着学生们在一次调查中,遇到了百年一遇的大暴雨,眼前只有几米的能见度.情急之下,他们躲到了一块大石的后面.没过一会儿,石头也开始滑动了.他们只能冒着瓢泼大雨深一脚、浅一脚地前行.20多年了,因为极度受寒导致的气管炎至今都去不了根.

在培训吉县的林业工作者时,屋子里闷热达到了40度.他汗流浃背,一口气讲了一个多小时.

在山西省吴起县,流传着这样一种说法,“道路通不通,这要问老朱.”2006年,他前往吴起县开展调查,靠双脚走遍了全县3790平方公里的土地.他建立10平方公里的网格点,确定了39个小流域.他在当地调查获得的第一手资料,为第一次全国水利普查工作提供了全面可靠的土壤侵蚀、立地类型等大量数据.

朱清科说,一到林子里,整个人都充满了干劲.他从骨子里喜欢踩着基层的土地.

熟悉的人都说他为事业付出的太多.他却说,“看着荒山变绿,吃多少苦心里都高兴”.

用科技智慧染绿黄土地

朱清科深入林业生态工程建设第一线,把“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退耕还林等国家林业生态工程建设中急需解决的科学技术问题,作为科学研究的主要方向.

2005年,他负责牵头申报的“山西吉县森林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跻身科技部首批国家级研究站,2009年该站获“全国野外工作先进集体”.吉县生态环境和经济结构发生了变化,由荒山已变成生态旅游区.

2006年,他在陕西省吴起县建设了另外一个与吉县站相呼应的研究站,为我国黄土高原的生态建设研究站做出了贡献.

近20年来,通过大量调查与定位试验研究,他提出了基于黄土坡面微地形的近自然造林理论与技术,构建了黄土高原精准结构配置的近自然植被构建理论与技术体系,丰富了混交林理论与技术,推动了水土保持林学的发展.他锐意进取、创新性提出了适合黄土高原发展的林业生态工程技术体系,取得了显著成效.

他潜心研究区域农林复合生态经济系统,提出了“打破生态环境恶化与经济发展缓慢互为因果恶性循环的关键,是优先发展经济的同时尽可能保护生态环境”的思想.他创造性地构造了三环结构发展模式,揭示了黄土高原农林复合系统结构配置机理,提出了坡面林草带状复合、塬面及缓坡果农复合等黄土高原农林复合系统技术模式,建立了雨季集流贮水时空调水适度胁迫水肥调控技术体系.他研发的这些技术,源自当地、造福当地.

精彩论文写在黄土地

陕西淳化县属于高原沟壑区,最大的问题是落后的经济条件与水土流失情况形成了恶性循环.当时,对如何解决这对矛盾存在着科学上的争议.

他带着学生们跑遍了20多个乡镇,了解当地的生态环境现状、存在的困难,寻找准确的研究方向.他果断提出主要发展农林复合的道路.如今,淳化县林果业已成为当地的摇钱树.

他创新性地将宁夏枸杞引入青海农林复合建设中.他精挑细选了150棵树苗,托运到试验基地,种植后成活率非常高,受到了当地农民的喜欢.他继续努力,使种植技术更加成熟,如今已成为当地的支柱产业.

吴起县的农牧交错带地区造林困难.不少人提出采取封育的办法.大量调查之后,他指出,封育比造林的治理效果至少晚50年以上,不能有效的解决问题.他进而将黄土高原的地形进行划分,按5种微地形去设计造林种植点和乔灌木树种.先让水分集中给其乔木生长,通过微地形、整地方式,二次让水分集中再集中,形成树林草灌结构.这是一种近自然、仿自然造林,能形成稳定的林分.这项成果获得了陕西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半干旱黄土区水土保持林精细配置及微地形近自然造林技术与示范”成果,在吴起、志丹等地建立试验示范区150多万亩,累计推广应用达690万亩,节约种苗费、人工费等20%30%,造林保存率提高约20%,取得了显著的生态、社会和经济效益.

朱清科发现,陕西有人在高速路边挖坑造林种灌木.他的判断是陡坡绿化可能要失败.因为陡坡表土有干土层,其厚度与道路的坡向、坡度、边坡高度、边坡的成土时间四个因素都有关.实践证明,他的分析是正确的.当地政府特地邀请他和科研团队为陡坡绿化提供设计方案.他们加班加点,提出了一个深栽的技术,打一个深孔,然后栽深根性的苗,让其吸收到土壤30厘米以下的水分.这项技术获得了广泛成功.

30多年来,他主持了国家科技攻关、国家科技支撑等20余项课题,在黄土高原林业生态工程建设及农林复合系统配置机理及调控技术、困难立地造林与植被恢复等方面取得重大成果,获2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和中国水土保持科学技术一等奖等多项奖励.他前前后后发表了186篇论文,但他最满意的论文写在了黄土地上.

把学生培养成最美的人

几十年来,朱清科除了学校工作,其余的时间基本上都奉献给了科研基地.在他的日历里没有什么假期.只要有空,第一时间就去试验基地.

他给学生们讲授13门课程,指导了硕士生、博士生78人.野外调查是他亲自带学生上的必修课.他带着学生出外作业,收集、整理数据,传承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传统.

在艰苦的立地里取土样,只能靠人工打桩.十几斤的大锤,他要抡几十下.他从不允许学生在科研工作中偷懒取巧,任何一个环节都严格要求按照标准完成.吴起县的20多个2米深的水分定位监测点,大部分都是朱清科亲自布置的.

在陕南流域调查时,一个来回至少走30公里的路程,加上在流域里作业,一天要走上百多里路.他患低血糖.但为了让学生们保持体力,他把糖全部都分给了学生,自己忍受着低血糖带来的不适.

他创办的我国第一个“复合农林学”获博士和硕士授予权,牵头申报的“生态环境地理学”获批北京市重点交叉学科.

年过六旬的他,曾获宝钢优秀教师奖,被授予首都教育先锋科技创新标兵、国家林业局科技服务林改先进个人等称号,但他最感到欣慰的是,自己奋斗过的那一片片黄土覆盖的荒原如今已是处处新绿,自己培养出的学生在茁壮成长!

大学教授论文范文结:

关于大学教授方面的的相关大学硕士和相关本科毕业论文以及相关大学教授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下载。

1、大学物理杂志

2、大学论文题目

3、大学物理论文2000字

4、大学心理学论文

5、大学生涯规划论文

6、大学心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