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型升级方面论文范文 和推动淡水珍珠养殖业转型升级和建议类论文如何怎么撰写

此文是一篇转型升级论文范文,为你的毕业论文写作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推动淡水珍珠养殖业转型升级和建议

中国的淡水珍珠产量连续多年位居世界第一位,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浙江、江苏、安徽、湖北、湖南、江西等地一直以来是主产地,养殖高峰期养殖面积约 5670 公顷,从业人员约 30 万人,具有十分重要的社会意义.尽管高峰期中国淡水珍珠总产量约占全球 95%,但销售额却不到世界珍珠销售额的10%,质量与数量严重脱节,急需转型升级.尤其是近年来污染问题越来越突出,与十八大“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十九大“建设美丽中国”的战略目标相悖,很多地方出台政策限制养殖,兴起了“退珠还湖”、“退珠还塘”行动,以省主管部门颁布禁令在全省限禁养殖的就有湖北和浙江.因此探索新的养殖模式不仅是珍珠产业转型升级的首要任务,更是攸关中国淡水珍珠养殖业生死存亡的迫切任务.尽管形势十分严峻,但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不好的一面中往往蕴含着好的一面,等待我们去挖掘并推动事物往好的一面转变,更何况造成今天局面的主因实际是人为因素,并不是蚌本身就是污染源.现在淡水珍珠养殖业的污染问题是由于蚌类食物来源主要是水体中的藻类,设法增加藻类则往往造成水体富营养化并伴生污染问题;但如果换一个角度,考虑到蚌类是滤水型生物,对水体具有强大的净化能力,利用这一特性,我们可以转换养殖模式,将淡水珍珠养殖业打造成为“环境的净化者”,实现淡水珍珠养殖业与环境的和谐共生.

一、淡水珍珠养殖业的现状

近年来,中国淡水珍珠总产量逐年降低,其中只有2012年偶有反弹,但随后继续降低(图1).到2017年时,全国淡水珍珠总产量为1360912公斤,是2007年的26.6%.随着淡水珍珠产量的降低,其在国际市场上的份额也随之降低,以2016年9月举行的全球影响力最大的香港珠宝首饰展览会为例(图2),当年珍珠展品总成交额为3.85亿美元,其中日本珍珠成交额为2.4亿美元,大溪地黑珍珠为9300万美元,澳大利亚珍珠为5000万美元,中国淡水珍珠为200万美元(占总成交额的0.52%).目前,中国淡水珍珠产量虽然依然可观,但在国际市场上基本丧失话语权.

各个省份珍珠产量也呈相似的变化规律,非主产省份中,上海市早在2009年就已经退出了珍珠养殖行业,福建省珍珠产量从2007年的25306多公斤降到了2017年的2281公斤,产量不到原来的十分之一(图3).主产省份中,只有江西和安徽产量变化不大,其余省份均呈现降低趋势,个别省份如湖南省在个别年份有反弹,但基本维持逐年降低的趋势(图4).浙江省和湖北省由于禁养政策的原因,分别在2009年和2016年退出了珍珠养殖.由于浙江省的产量非常大,2008年浙江省的淡水珍珠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30%,所以其产量急剧下降对全国淡水珍珠总产量的影响非常大,2009年全国淡水珍珠总产量是2008年的73.8%.2017年,产量依旧较大的省份还有江苏、安徽、江西和湖南四省,但江苏省和湖南省较之2007年下降较大,江苏省2017年产量是2007年的21%,湖南省则是10.8%,这两个省份已基本呈现严重萎缩态势.

二、淡水珍珠养殖业困境形成原因

(一)养殖技术落后

中国淡水珍珠养殖大部分还在采用无核珍珠插片法生产,所产的珍珠不规则,圆珠少而又少,这严重地影响了珍珠的.以三角帆蚌为例,一只蚌可以产50多颗无核珍珠,但可以用作珠宝加工的珍珠占的比例很小,往往剖开几十只蚌也得不到一颗高价值的珍珠.有核珍珠插核技术在海水珍珠的生产中比较成熟,尽管每只贝只能插一个核,但得到圆形珍珠的几率很高,相应的珍珠的也较高.淡水珍珠养殖中有核珍珠插核技术还处于发展阶段,离大规模应用还有一段距离.

(二)加工技术落后

比养殖技术落后对中国淡水珍珠产业发展限制更大的是珍珠加工技术的落后,珍珠收获之后需要经过漂白、抛光、分选然后进入饰品设计的阶段.目前我国使用的加工工艺主要来自日本,但都是日本几十年前的旧技术.不仅加工效率不高,效果也差强人意,投放到国际市场,基本没有什么竞争力.更严重的问题是尽管采用落后的加工技术,加工能力却非常不足,2017年全国珍珠加工量仅占珍珠总产量的13.3%.而日本利用其先进的加工技术,每年以极低的从中国进口大量未经加工的珍珠,加工好后再出口销售.如2016年香港珠宝首饰展览会,日本珍珠产量很低,但日本的加工珍珠占总销售额62.33%,其中很大一部分珍珠都来自中国.可悲的是由于我国经济发展取得的巨大成就,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珍珠的消费需求也逐年上升,这些中国产的珍珠经日本加工后又流入中国市场.中国的珍珠以原材料的出口日本,而污染却留在了中国!

(三)养殖污染严重

现阶段制约我国珍珠养殖业发展的最大问题是污染问题,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生活环境越来越关注.一直以来珍珠养殖周边群众反映珍珠养殖对他们的生产生活造成了很大影响.部分珍珠养殖池旁堆积的有机粪肥、取珍珠后的废蚌发出恶臭,严重影响空气质量,对水体的污染问题更为严重.

1.过量养殖,造成养殖水体污染严重

在水体中适量投放肥料可以促进水体中藻类的生长,养殖户受利益驱动,不考虑水体承载力,过量吊养,每亩水面吊养珍珠蚌600只-800只比较适宜,而且要测水投肥,原则是缺什么补什么.但现实情况是,一般每亩都吊养了1200只-1500只,最多的达2000只,由此必然出现过量投肥的现象,导致水体各种有机负荷变大(包括总氮、总磷、亚硝酸盐氮、可溶性磷等明显升高),水体环境严重恶化,富营养情况尤为突出.

2.养殖尾水随意排放,污染公共水域

有数据显示,肥料投放甚至达到每亩水面每年 1.5 吨以上,在对水体进行增肥的同时,水质呈现恶化的趋势,部分珍珠养殖水体排出的废水发黑发臭,未经处理直接排入沟港,造成公共水域污染,这使得珍珠养殖突破了区域水体的环保容量.

3.养殖需水量大,与周边产业争水矛盾突出

珍珠养殖水体水质恶化很快,需要换水维持,对水的需求量很大.与农业及其他产业以及工业的争水矛盾突出,对当地经济发展造成巨大损失.周边的养鱼池塘也不敢取用珍珠养殖池排入沟港中的水,所投放肥料目前以未经发酵的鸡、鸭、猪肥为主,大量微生物进入水体,很可能造成鱼病暴发,只好抽取地下水.

4.底泥污染严重,污染持续时间较长

大量施肥造成的并不是一次性污染,事实上常常造成长期污染,集中体现在底泥污染上.底泥是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氮、磷等营养盐和污染物的蓄积场所,同时也是水生生态系统中物质、能量循环的重要环节.当大量施用有机肥的时候,底泥中一方面不断沉积无机颗粒沉积物和有机物,与此同时向上层水体中不断地释放经分解的营养物质,释放到水体中的氮、磷营养物质并不能全部以各种形式溶解到水中,水生生物生长繁殖会吸收利用其中一部分,但没有被吸收的则通过各种物理、化学和生物作用再次沉积到水体底部.在外来污染源持续存在的情况下,由于外源营养物质存在较大的输入通量,营养物质会来不及被降解吸收,直接沉积在底泥中,并被覆盖.

5.养殖基地转移,污染呈扩大化趋势

淡水珍珠养殖往往要经历很长的时间,一段时间以后,水域底部会沉积大量的被污染的底泥.养殖过程中大量投加未经发酵的有机肥料,往往致使含有丰富营养物质的颗粒持续沉降至底泥中,一层覆盖一层,养了四五年收获珍珠后往往不再适合珍珠养殖,需要寻找新的水面.近年来珍珠养殖基地以向安徽、湖南、江西转移居多.由于珍珠养殖带来了明显的水污染问题,几十万元即可承包千亩水面养殖珍珠,而被污染的水面却不适合继续养殖其他水产品,可能投入10亿元也不一定能恢复原先的生态环境,所得珍珠的利润却很低,生态代价十分高昂.尽管如此也没有解决问题,可供珍珠养殖的水域毕竟是有限的,适宜养殖水域的减少再加上政策的影响,中国淡水珍珠产量逐年下降.

三、推动淡水珍珠养殖业向“环境的净化者”转变的建议

淡水珍珠养殖业造成的污染很早就引起了环境保护者和政府部门的注意,各地政府部门开始出台限禁政策加以干预.浙江省原是淡水珍珠产量最大的省份,2007年和2008年其产量分别达到全国总产量的36.6%和30.1%,2009年,《浙江省水污染防治条例》正式实施,当年浙江省的珍珠养殖水面要么不符合水源保护的规定,要么就是污染不达标,基本都被关停,当年珍珠产量下降到上一年的千分之一,基本可忽略不计.2016年,湖北省一纸禁令宣布全省禁养珍珠,由此引发了广泛的震动和关注,一刀切的政策是否会被剩余主产省份采用成了悬在中国淡水珍珠养殖业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为应对这种不利局面,尤其是养殖水面萎缩趋势愈来愈烈,珍珠养殖从业者也在探索新的养殖模式.对于实力雄厚的养殖企业,已经开始了工厂化养殖珍珠的探索,这需要大量的前期投入和后期的维护使用成本,不是中小型珍珠养殖从业者可以承担的,珍珠养殖业将很快成为资本门槛很高的垄断行业,届时珍珠的亦不是普通民众能够接受的了.1958年,指示:“旧社会劳动人民辛辛苦苦采珠进贡皇帝,现在我们养殖珍珠要为社会主义服务、为人民服务.”退出目前的污染型养殖模式就是新时期为人民服务的方式,还人民以绿水青山.但珍珠养殖业决不能为资本所垄断,佩戴珍珠不能再次如历史上成为少部分人的专利.要为中小型珍珠养殖从业者寻找到出路,必须建立生态养殖模式.要重新受到人民的欢迎,被政府部门重新接纳,必须利用河蚌的净水特性完成角色转换,推动淡水珍珠养殖业从“环境的污染者”转变为“环境的净化者”,为此,笔者有如下建议:

(一)利用河蚌净化公共水域

河蚌是滤食性生物,一只河蚌一天能过滤100多升水,滤食其中的藻类和有机物,当环境中藻类减少时其就会迅速生长,藻类的生长可以固定水体中的氨氮,因此一只河蚌一年可以使100升水中的氨氮去除率达到38.05℅,相比昂贵的生态治水,这种生物治水法性价比更高.因此在一些富营养化的河道内,如鱼类养殖场周边的河道,可以进行河蚌的吊养,既治理了水体,又可以收获珍珠,一举两得.但需要注意的是控制放养密度,并且不能施肥,这需要政府部门的监管.

(二)利用河蚌净化养殖尾水

国家新颁布的《水污染防治法》污染排放有了进一步的严格规定,对于我国传统水产养殖,尾水处理面临严峻挑战.池塘养殖面积约占我国水产养殖总面积的35%,其产量占养殖水产品总产量的65%以上.但长期以来,传统池塘养殖重量不重质,同时技术发展滞后,资源利用、养殖方式、尾水处理等简单粗放,导致池塘底泥淤积严重,养殖水域环境和水产品质量安全问题突出.加强养殖环境整治、实现养殖尾水达标排放已成为十分紧迫的任务.但很多池塘养殖效益低下,没有实力装备大型净水设施,宜采用生态方式.河蚌不仅可以用来净化公共水域,如果设计合理,还可以用来进行尾水净化.在若干养殖池塘中间单独留出足够的水面,不养殖其他品种吊养河蚌,其它池塘的养殖尾水进入该塘,可以放入适宜藻类,利用藻类生长固定尾水中的营养物质,再由河蚌滤食藻类,藻类再继续生长,形成良性循环,可以达到净化尾水的目的,净化好的水又可以进入鱼塘继续使用,形成区域间联动效应.

(三)利用河蚌给重金属污染土地“排毒”

重金属是指比重等于或大于5.0的金属,如Fe、Mn、Zn、Cd、Hg、Ni、Co等.随着我国工业发展和农业农药的使用,近年来不断有富镉大米、富铅大米等重金属污染大米报道,这些大米流入市场,对人民的健康威胁极大,对祖国未来儿童的毒害更大,严重影响儿童的生长和智力发育.然而对这些大米的市场监管难,对土地重金属污染的治理更难.由于面积广,采用化学治理方法不仅复杂而且代价高昂.土地污染治理的顽疾恰恰是河蚌的强项,当泥土中含有重金属离子,藻类富集重金属,然后河蚌滤食的时候会把藻类带进体内,但河蚌没有能力全部排出重金属离子,很大一部分就随着贝壳和珍珠的矿化过程而被富集到贝壳和珍珠中.对贝壳和珍珠的化学成分进行分析发现,其含有30多种金属元素,包括我国土地污染的主要重金属种类,其蚌肉里尤其是内脏团含量更高.调查我国重金属污染土壤发现,这些土地集中在水稻的产区,包括辽宁、浙江、江西、湖南、贵州、四川、广东和广西8个省份,这些省份水资源丰富,可以参照稻渔综合种养的模式,或者不种稻,进行珍珠养殖.加高田埂,提高田里的水面,挖沟进行河蚌的吊养,通过河蚌富集水田中的重金属,需要注意的是收获珍珠后,贝壳和蚌肉不能随意丢弃.对于污染严重的土地,可以不种水稻,防止重金属污染稻米流入市场,宜插核生产有核珍珠,这样养殖周期大大缩短,收获珍珠的收益也可弥补农户的经济损失.经过一定年份的积累效应,可以大大降低土壤中的重金属浓度,比起化学治理法简单易行,性价比高.

转型升级论文范文结:

关于转型升级方面的论文题目、论文提纲、转型升级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参考文献的相关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