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修旧如旧论文如何写 与修旧如旧有关毕业论文模板范文

这是一篇与修旧如旧论文范文相关的免费优秀学术论文范文资料,为你的论文写作提供参考。

修旧如旧

文 _张思楠 图 _张思楠 受访者提供

中国人自诞生在这片大陆以来,虽历经分合,但始终延续着一个完整又繁盛的中华文明,所创造的文化遗产更是不胜枚举.庞大似宫殿楼宇,微渺如雕刻书画,数千年来,它们的存在早已不仅仅是中国人的身外之物,而是承载了连绵不断的中国传统文化和民族品性.与其说我们在修复文物,不如说我们在寻找远去的先人记忆,追溯中华民族力量强盛的起源.

丨木雕修复丨

一刀一刀 还原岁月痕迹

在一个古老村庄里,祠堂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往往是流落在外的游子心系根脉之所在.大概是因为国学大师陈汉章出生于此,鉴池公祠的名气远远不及几百米之外的陈汉章故居,若是细细观察,就会发现,在这座已现衰败之势的祠堂内,精美的木雕低调地彰显着属于旧时代的精致和优雅.

方寸雕梁 蕴藏万千

隔着高高的白墙,木材切割机转动的声音从内传出,打破了东陈村的宁静.踏上祠堂大门下的台基,奋力跺脚甩掉鞋子上的泥沙后,不经意间抬头看到头顶梁坊上刻有精美的木雕.中国古代建筑多采用木材去构建房屋,爱美的古人不再满足于木材支撑着避身之所,更是穷尽想象力和手艺,雕梁画栋去装饰每日生活的空间.

建于清末光绪年间的鉴池公祠由正殿、厢房、戏台、门楼、后殿等组成,装饰上融合了徽派木、砖、石雕、泥塑和彩绘等各种工艺,是象山县内现存古祠建筑中规格最高的一座.宁波工艺美术大师顾江林右手握刀,左手定住木块,正在一刀一刀地对大殿梁上的木雕进行修复工作.

古建筑修复的根本原则就是“修旧如旧”,顾江林需要通过“做旧”、仿造,重现这座建筑学意义上的晚清风格.雕梁多以人物、山水、花鸟等为素材,往往在方寸之间就讲述着一个完整的典故,如刘备招亲、郭子仪拜寿、孟良焦赞上山、诸葛亮七出祁山、刘海戏金蟾等戏曲故事或历史传说.在“”扫四旧时期,祠内梁坊上的木雕基本被人破坏掉,龙凤的身体断裂,人物头部的雕刻基本被铲掉,难以辨明“身份”.

木雕修复最困难的就是还原考证木雕的原来模样,顾江林在接下这座祠堂的修缮工作后,光画图纸画了两个多月,至今还有三四处木雕没有考证出典故的来源.为了还原出原来的样子,顾江林要不断地琢磨考证,若是想到是什么图案,一天就能画出来,若是想不出来,一礼拜都毫无进展.

考证典故相当考验知识储存和想象力,比如顾江林正在还原的“呼延灼庆功宴”这幅图,外行人大概只能看出这是几个人物,但顾江林眼中却线索颇多,“仅存的一小块盔甲可以判断出这有个英雄人物,头顶黄冠,还有配剑,周围跪着几个人,左侧有一人端坐在椅子上,我马上就联想呼延灼庆功宴.”

雕刻上色 一切还原

将图纸手绘出来后,顾江林便每日驻守祠堂内开始手工雕刻,这个过程相当复杂而又繁琐,每一步都需要极大的耐心.木工先将被破坏的木雕铲出相对有规则的空间,将长条樟木上切割成小块后,对比着打磨出木柸,然后便交给顾江林去雕刻.五六十把刀具摆在案前,刀口的大小和形状都不相同,根据不同的素材和部位选择不同的刀,外行人多半得犯选择恐惧症了,顾江林却总是能快速拿到最适合的那把刀.

一块巴掌大的雕刻往往耗费顾江林半天的时间才能完成,每一刀都需用上不小的力气,四季寒暑,顾江林都端坐在透风的大殿内埋头雕刻,这份兢兢业业的匠人精神着实令人佩服.

将新做出来的木雕用乐麻胶粘好,只完成了木雕修复工作的一半,因为相对于历经岁月蹉跎的老木而言,樟木原色比较明亮,两者相处下来的视觉效果很不和谐.对古建筑的修缮自然不能增补新的颜色,只能在破损的部位仿造旧色,这个上色的过程依然繁琐复杂,时间也更久.

古人在雕梁上多涂红漆,顾江林特意买来古建筑专用的仿旧古油漆,根据周边老木的颜色刷数遍红漆.等过两三天后,开始刷沥青、稀料和黑漆调试的漆,等沥青六成干时,撒上香灰和草木灰,用油纸包住,让灰留在新漆表面进行充分地风化,以模拟出红漆经数年风化后的旧态,最后呈现出“挺古”的颜色,与周围的老木雕实现最大程度地融合.

上色最难把握的就是旧的程度,红漆和沥青等调试的黑漆要一遍一遍地上,不够旧就多刷一次,太旧了就得用洗漆的专用材料洗掉,这种把握既然对色彩的敏锐,更要有极大的耐心.

“一切工作都要让古建筑保持住原来的风韵.”不管是雕刻还是上色,顾江林都遵守这个原则,这不仅是对历史的尊重,更是对先人的敬佩.

丨陶瓷修复丨

一块一块 重塑文物真面目

千年来,中国人制作出无数精美的陶瓷,但也有大部分陶瓷在历史长河中支离破碎,精美的纹饰模糊不清,精致的雕饰更是残破不堪.这些埋入泥土中的碎片,经过陶瓷修复师的双手修复之后,终于得以让自身的优雅重新展示于世人眼前.

拼拼凑凑 展现文物破损之美

2 015年6月底,在北仑小港街道的姚墅村,一座两晋时期的古墓被一个施工队发现.不久之后,刚刚从浙江艺术职业学院文物鉴定与修复专业毕业的徐功特,第一次以陶瓷修复师的身份来到考古现场,进入了“有些瘆得慌”的墓道.当晚,徐功特就做了噩梦,还梦见已经去世的外婆.如今,这座古墓的数百块墓砖已被清理出土,整齐地堆放在中国港口博物馆文物修复工作室的货架上,等待徐功特对其进行进一步的清洗和整理.徐功特已经在这间工作室工作了两年,期间修复了不少珍贵的陶瓷文物,对那些墓砖也已经处之泰然,就算一个人在工作室加班到凌晨也没有任何心理压力.

上周五,徐功特刚接手一个新任务,要求他将一堆陶罐碎片拼接修复成一个整体的器皿.他将35块碎片一一浸泡清洗后,先简单地拼凑了一下,发现这个陶罐高宽大约4 0公分.虽然已现原形,但他并没有着急开始修复工作,而是将碎片平摊在报纸上,等待其慢慢干透再开始修复.为了保护文物,工作室始终保持着恒温和干燥的环境,因此只需要将这些陶罐晾置两三天就可以.

待碎片足够干燥时,就可以开始拼接粘贴的步骤了.虽然听起来像小朋友的拼图游戏那样简单,但是拼接陶瓷文物的黏合剂味道非常难闻,就算徐功特带着口罩也无法避免.所以,他会在一旁点一支檀香香薰来也顺便给长时间工作的大脑提个神.看着袅袅升起的香薰烟雾和眼前的古陶瓷,才25岁的徐功特有时觉得自己已经步入老年人状态.

这座印文汉代陶罐虽然缺了底部,但是其他部位相对完整,所以徐功特只需将它拼接成一个完整的器皿即可,不需要填补缺失的底部,“陶瓷修复的原则是不破坏文物本身,这种在底部看不到的地方,不影响参观质量就不需要去填补.”

细细打磨 还原陶瓷初生之态

“陶瓷修复就是要把碎片修复成一个器形出来,让大家能一眼看出来它到底是个碗,还是一个罐.”徐功特拿起一个已经修复完的青花瓷茶碗介绍着,“这个茶碗被送到工作室的时候,仅仅只有旁边这么一小块,我们按照它的造型在旁边打石膏,做出一个完整的造型,你就能一眼看出来它是一个碗,而不是一个瓷瓶.”

用石膏修补文物的缺失部位,被称作“打样膏”.这个工序做起来颇为复杂,相当需要极大的耐心和纯熟的技术,更需要足够严谨.首先用打样膏在文物上翻模,然后灌进石膏桨,一段一段慢慢拼接浇灌出一个完整的器皿.然后,趁着石膏完全硬化之前,在流水下细细打磨.整个打样膏的过程非常考验耐心,为了保证整体和谐,要反复尝试,以保证高度、角度和弧度都能一致.为了得到准确的视觉效果,徐功特必须保持站立,俯视手里的文物和打样膏,一站就是好几个小时.

“不能多打了一毫米就随它去了,一定要把握住那个度,不多不少.”徐功特认为,既然干这行,就要对得起自己的职业,“陶瓷修复师必须一眼就认出文物的结构和材质,然后针对不同的材质采取不同的处理方式,贸然修复只会破坏文物.”

虽然在博物馆主要负责古陶瓷的石膏修复,但徐功特下工作之余一直学习其他修复方式,比如大漆、金缮和商业修复,甚至正在准备去学习青铜器修复,“文物的种类有很多,修复工艺也很多,如果我只局限于石膏修复,等以后遇上需要其他修复技术的文物,只能一筹莫展.”

每日埋首于方寸工作室内修复文物,在旁人看来颇为枯燥,但徐功特却颇为享受这种安安静静专心做事的状态,“把一件古文物修复完,放到展厅里去,这种感觉还是不错的.”

丨古籍修复丨

一张一张 传递先人遗言

古籍虽承载着古人博大深邃的思想,却生着一副薄弱躯体,历经岁月洗礼后残破不堪,得以被古籍修复师遇上,也算是一本古籍的好运气.

心承博思 身为娇弱

人类初生于世,依靠结绳纪事,后发明文字记录历史与思想,再陆续发明甲骨、竹片、木片和缣帛等工具记载文字.但是,缣帛太昂贵,木片竹片太笨重,直到中国西汉年间,取植物纤维而制成的纸出现于世,人类的思想才找到一个低廉便捷的载体.

古人造纸,先取植物类纤维质之柔韧者,煮沸捣烂,和成粘液,匀制漉筐,使结薄膜,稍干,用重物压之而成.虽经千锤百炼,但纸张确实相当娇弱,浸不得水,燎不得火,更要防虫防潮,每当风和日丽之时,还要求藏书“仆人”们把自己搬出楼阁,来一场惬意的“日光浴”.

生得娇弱自然难以抵挡历史洪流的冲刷,霉斑点点、虫洞满身、一触即碎,曾经被爱书之人细心呵护的古籍,如今都生存地颇为尴尬凄惨,活得岁月越长久,多半处境越凄凉.

古籍修复师杨骐榕手里正在修复的这本《心印绀珠经》,是民国时期的医书,由一位名叫“妍珊”的女子手录而成.由于时间不长,保存也比较好,所以这本书没有出现严重的损坏,除了封底只剩三小块,其它地方都还好,没有被火烧和水浸,只是有点虫蛀.

在完成拍照立档的步骤后,杨骐榕将纸捻拆解下来,将古籍一张张摊平分页放置.古籍纸张非常脆弱,也不能戴手套,所以杨骐榕的双手始终保持干燥,动作也十分轻柔.纸张的折角里最容易藏灰,杨骐榕小心翼翼翻开折角,左手定住纸张,右手执一把小毛刷轻轻刷去灰尘,确认整张纸上的灰尘都去除干净后,再用两张古纸夹住放置.

残破肮脏 细致修复

清理古籍自然不可能如此简单,杨骐榕曾碰上各种不同的污损状况,针对不同的情况要采取不同处理方式.如有些可以用流水洇洗,有些要用刷子慢慢清洁.

杨骐榕曾经亲眼见到一本从土里挖出来的古籍,已经被水、泥土和霉斑完全包围成一块“砖头”,脆弱地已经不能再用流水去冲刷泥土和霉斑.古籍修复师一开始完全无法打开这本滴着水的古籍,只能用吸水纸尽可能吸掉部分水分后,用面粉团一点一点地把脏东西粘走.

古籍的纸张采用天然原料的手工制纸,而化学胶水、化学浆糊及玻璃胶纸对古籍纸张具有极强的腐蚀力,所以古籍修复只能用新鲜的天然面粉浆糊.将古籍分页放置好后,杨骐榕每天早上开始都要煮当天所需的浆糊,取一张染色的补纸.开始填补缺失部位.

相对于清洗古籍,粘贴补纸更是个细致活,因为古籍修复的原则是修旧如旧,要求采用的古纸和原书籍颜色贴近,镶口吻合.具体来讲就是,首先采用的古纸一定要和古籍纸张厚度相近,误差不能超过四分之一;然后,补纸需要自己利用橡斗壳或者茶叶染色,需要反复调试以达到与古籍纸张相近的颜色;最后粘贴时,裂缝的接口与古纸的接口不能超过2毫米.如此复杂而又精细的工序,需要古籍修复师的耐心,更需要熟练的眼力和精准的手感.

修复古籍需要经常长时间伏案,工作台照射出来的灯光让杨骐榕的双眼非常疲惫.但对于这位热爱古典文化的姑娘来说,每次打开一本古籍,就像收到一份蕴藏无数惊喜的礼物,“每一次时代变迁,都会遗失一批古籍,能保存下来到我手上,真的是一种缘分.”

修旧如旧论文范文结:

关于本文可作为修旧如旧方面的大学硕士与本科毕业论文修旧如旧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论文写作参考文献下载。

1、旧杂志回收

2、思修论文格式

3、我的理想思修论文

4、大学思修论文

5、大一思修论文2000字

6、旧杂志怎么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