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历史类论文范文素材 与少林寺和少林武功的历史真相(三)有关毕业论文格式范文

本论文为您写历史毕业论文范文和职称论文提供相关论文参考文献,可免费下载。

少林寺和少林武功的历史真相(三)

文/洪振快

(接上期)

八、烧火棍大显神威

少林寺有一个紧那罗殿,供奉他们的护法伽蓝神——紧那罗王.少林武功以拳术和棍法驰名天下,这紧那罗王据说便是少林棍法的传授者.紧那罗的故事有点像《倚天屠龙记》中的火工头陀(可能火工头陀的原型是紧那罗)——一个在少林寺厨房里烧火的下层僧人,默默无闻,忽然有一天显露出高深的武功来,让人大吃一惊.

故事说元末红巾军作乱,某一天包围了少林寺,要火烧少林,当此危急之时,少林寺惶惶无计,这时一个平时不为人注意的烧火僧人提了一根烧火用的短棍,幻形数十丈,吓退了红巾军,于是少林寺转危为安,后来得知那是紧那罗王,于是设殿塑形供奉,紧那罗的形象是一个手持短棍、一身炭黑的模样(有人据此推断紧那罗的形象实际上是从佛教中的那罗延金刚转化而来的).从此以后,少林寺可能形成了 “紧那罗崇拜”.

其实这个故事文本源自一本少林棍法专著的前言.这本书名为《少林棍法阐宗》,为晚明程宗猷所著,问世于明万历四十四年(1616).所谓“少林棍法阐宗”,就是要阐明少林棍术的宗法渊源,程宗猷所认为的少林棍法的渊源便是紧那罗王所传.

程宗猷是当时最著名的武术家之一,曾在少林寺学艺多年,其棍法乃是少林真传,他的师父中有当时少林寺“棍法神异,寺众推尊”的洪转和尚等人,因此程宗猷说少林棍法乃紧那罗所传不会是自己个人的随意想像,而应该是在少林学艺时听了僧人们的谈论而记下的,这也就是说,当时少林僧人认为他们的棍法乃是传自元末的紧那罗.但是,如果真的是这样的话,隋末唐初的少林僧人就不一定精于棍法,说他们是“棍僧”就不准确,这就与“十三棍僧救唐王”的故事发生了抵牾,也就与唐初少林僧人武功高强的观念有了内在的矛盾.

实际上,虽然棍术在中国历史上源远流长,历代精于棍术的人在史籍中也很容易发现,但是以拳、棍著称的少林武术却是明代的事情,少林僧人擅长棍术从历史资料来看是从明始的.

除了少林棍法传自紧那罗王这种说法之外,我们现在所知道的少林棍术渊源还有两种说法:一是1915年中华书局出版的尊我斋主人所著的《少林拳术秘诀》说金元时期的兰州李叟应少林武术“中兴之祖”觉远之请,把棍术带入少林,但这种说法的可信度很低.二是明嘉靖年间的著名武术家、抗倭英雄俞大猷(1504 —1580)曾慕名拜访少林寺,观看少林武僧表演之后认为少林棍法“已失古人真诀”,后来应少林住持小山之请收少林僧人宗擎、普从为徒,宗擎学成后将之回传到少林寺.

俞大猷所传的棍法注重“揭”、“打”(见其所著《剑经》),程宗猷的棍法则夹杂法,二者属于不同的棍法体系,到底谁是“正宗”不得而知,少林棍法中的“古人真诀”如何也无从判断.不过,程、俞的棍法,即便再加上兰州李叟的棍法,少林棍法的渊源也不会早于13世纪,所以没有理由说7世纪初的隋末唐初少林僧人是“棍僧”,“十三棍僧救唐王”的绘图者把明代少林僧人的事转接到唐初的少林僧人身上,在历史时间的观念上非常糊涂,但后人未能仔细分辨,致使“棍僧”之说相因不察.

九、少林僧人为什么要“救”唐王?

唐高祖武德四年(621)春天,李世民以太尉、尚书令、陕东道益州道行台、雍州牧、左右武侯大将军、使持节、凉州总管、上柱国、秦王等身份督军与王世充作战,进行他建立伟大的唐王朝之前的统一战争.

二月份的时候,王世充已经兵败如山倒,但是因为窦建德率兵十余万增援,战局暂时变得复杂起来.当时的战场主要在洛阳附近.在洛阳与少林寺之间有一个王世充设置的“辗州”,原称柏谷坞,是隋文帝赐给少林寺的庙产,在寺西北五十里处.因其地势险要,属兵家必争之地,王世充将之据为己有,作为军事要塞,让侄子王仁则据守,自己拥兵与之不远的洛阳,互相呼应支援,以抗拒唐军.四月二十七日这一天,少林寺的和尚联合王仁则手下的辕州司马赵孝宰,里应外合,抓住了王仁则,将之送给了唐军;三日后,李世民派官员至寺颁赏——赐地(即柏谷坞)四十顷、水碾一具.这就是“十三棍僧救唐王”的历史真相.没有刀光剑影,没有画角悲鸣,没有血流漂橹,没有美女爱情,平淡如水,简单无奇,几乎让人难以置信.如果说有可能出现刀光剑影和生死搏斗的话,那个情节只能是在捉拿王仁则的过程中.但是这样的假设有一个前提,就是如电影《少林寺》所拍的那样,王仁则必须是一个武林高手,而且擒获过程中受到了他顽强的抵抗.但是,我们知道,这样的假设未必有多少可能性,擒拿王仁则可以智取,未必一定得力为,也不一定要少林寺僧人动手,王仁则手下的兵将也能做到.这样,少林武功的千年神话便告破产.到底当时有多少少林僧人参与了行动,他们的武功如何,都没有任何资料可为凭据,我们所知道的神话都是后人的想像.

还有一个问题是当时少林僧人为什么要帮助唐军,即少林僧人的行为动机问题.决定历史行为的不是道德,也不是精神,而是利益.这一点,原始文献倒是讲得很清楚,并没有多少想像的空间.这个答案就在《鹿鼎记》所引的李世民《告柏谷坞少林寺上座书》的那几句原话上,即“深悟机变,早识妙因”这八个字上,但这八个字说得比较婉转含蓄,唐开元十六年(728)七月十五日所立的裴漼所撰《皇唐嵩岳少林寺碑》中则说得较为直接明白,是因为王世充“窥觎法境”、“将图梵宫”,少林寺的庙产柏谷坞已被王世充据为“辕州”,少林僧人自然心有不甘,而且兵荒马乱,施舍较少,庙产既失,斋粮都成问题,更何况王世充虎视眈眈,大有吞并少林的企图,当此之际,除了帮助唐军打败王世充以求自保之外,实已别无他途.但是谁能想到,这一次历史的机缘和恩赐,竟使得少林拥有千古的荣光?

至于“救唐王”,那是根本没有的事.李世民作为唐军主帅,没有可能也没有必要自己深入敌后,所以少林僧人确因助唐有功而受赏,但并非是“救唐王”,而是“助唐军”,是“助”而不是“救”.再者,当时李世民还没有登基,身份是秦王,“唐王”之说既显得含糊,也与历史常识不符.

众所周知,少林武功的千年神话是建立在“十三棍僧救唐王”故事的基础之上的,如果十三棍僧救唐王并不成立,那么这个神话便没有了根基,其他的假设便都无法立足.从历史事实可以看出,晚清绘制的少林寺白衣殿壁画“十三棍僧救唐王”故事是一种因口头辗转表述而成的“传说”,绘图时离唐初已历千余年,绘图者在对事件的理解是建立在明代的少林寺事迹之上的,与唐初的史实巳有较大的偏差.

另一方面,即使我们假设当年参与捉拿王仁则行动的少林僧人都会武功,而且都是武功高强,也还不能得出少林寺当时练武已经非常盛行、少林寺已经成为天下景仰的武林圣地这样的推论.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任何资料可以说明当时少林寺已经把习武作为一件日常性的活动并已具有大规模的僧兵组织.这与明代的情况不同,明代少林寺僧人习武并且人数众多、规模很大且武功高绝有许多资料可以证实.明代许多有名的诗人、学者、官员都曾经在少林寺目睹僧人们的武功表演,而我们却没有在唐人(如沈佺期、宋之问、韦应物、戴叔伦、白居易等人)参访少林寺的游记和诗歌中发现任何提及少林寺僧人练武的记载.

十、何来千年的规矩?

金庸的数部小说写到了少林寺的一个千年规矩——女子不得入内.

《倚天屠龙记》从郭襄在少林寺外为僧人所阻写起,少林僧人言女子不得入寺是少林寺“千年来的规矩”.在《鹿鼎记》中,令韦小宝一见魂飞魄散继而又纠缠到底的阿珂,-在小说中出场的时候,正在少林寺外遭遇类似于郭襄在《倚天屠龙记》所遭受的“礼遇”.

嵩山少林寺所在的河南登封,地名的由来据说与武则天有关.“登封”者,“登”嵩山而“封禅”也.“封禅”在封建社会是帝王才有资格所行的重大礼仪,历来都在泰山举行.但武则天作为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她的封禅仪式便也特别一些,选择在中岳嵩山.作为中岳名胜,少林寺武则天自然也有兴趣去游览一番.因此,说女子不得入寺是“千年来的规矩”大概只是小说家自己所立的“规矩”.

事实上,我们并没有听说中国有哪座寺庙是禁止女子人内的.恰恰相反,倒是有许多女子在寺庙里烧香而惹出事情来的故事.《西厢记》里的张君瑞,就是因为在普救寺里见着崔莺莺烧香而魂飞魄散,继而在寺庙西厢下成就“好事”的.《水浒传》里裴如海和潘巧云第一次干“好事”也是借着潘巧云到报恩寺烧香还愿而达成的.明代以来的各种小说如“三言”、“二拍”等更是多有和尚因女子入寺烧香或诱或骗或强而奸最终得到惩罚的.这类事情多发生在女子到寺庙里烧香的情况下,因为这大概是女子进入寺庙的唯一理由.寺庙需要香火钱,世上“善男”大概没有“信女”多,烧香大概也是女子多一些,寺庙拒绝女子入内就是自断财路,大概没有哪位大和尚如此不通情理.另一方面,从佛理上说,寺庙也没有拒绝女子入寺的理由.佛家讲众生平等,如果男子可以入寺而女子不许入寺那显然就是众生不平等了.少林寺是禅宗祖庭,奉行以普度众生为宗旨的大乘佛法,岂有只度善男而不度信女之理?

因此,说少林寺有一个女子不得入内的“规矩”实在没有理由,这样的“规矩”只能是“金大侠”自定的规矩.创造这样的“规矩”可能存在一些问题.

一方面,作为小说,小说家自然有自设“规矩”的权力,历史上少林寺有没有那样的“规矩”也不重要.但是,首先是这其中的“千年”之语体现了金庸对于少林历史的隔阂,说得严重一点,大概可以说是一个“硬伤”了.如果这个“千年”是出现在《鹿鼎记》中,那么倒也没有什么,但是当它出现在《倚天屠龙记》和《天龙八部》中的时候就大大不妥了.嵩山少林寺始建于北魏孝文帝太和十九年(公元495年,一说建于太和二十年),是为安置天竺高僧跋陀所建,因位处少室山丛林之中,故名“少林”.《倚天屠龙记》的第一回和第二回说女子不得入寺是少林寺“千年来的规矩”,第三回及后面多处更有少林寺历史已有“千余年”之说.据小说中的描写推断,郭襄去少林寺是在13世纪,从5世纪末到13世纪末,相差也不过8个世纪,怎么说也不到千年,少林僧人怎么会无知到屡屡说出“千年”、“千余年”的话呢?

而在《天龙八部》第四十回,金庸居然让方丈玄慈说出“少林寺千年来造福天下不浅”的话.《天龙八部》故事发生的时间,金庸自己交待说是在北宋哲宗元祐、绍圣之时,即公元1094年前后,那么此时距少林寺建寺不过六百年,少林寺的方丈怎能说出“少林寺千年来造福天下不浅”的话昵?出现这样的描写不能不说是很大的疏漏.其实《倚天屠龙记》开头写郭襄看到李世民的题名碑而神驰想像,提到过少林寺武功“数百年来精益求精”的话,“数百年来”无疑是一个正确的表述,可惜在后文中又屡屡出现“千年”之语.金庸先生的算数大概与众不同——只要超过五百年,运用四舍五入法,也就可以算是千年了,至于那些一年两年、一百年二百年的“零头”自然是大可不必在意的.

另一方面,我们得明白金庸为什么要设立“女子不得入内”的规矩.其实,金庸自己也不一定很守这个“规矩”的.这个“规矩”对郭襄和阿珂起作用,对任盈盈就不起作用.《笑傲江湖》中任盈盈为了给令狐冲治病而甘愿在少林寺作人质,少林寺的僧人就没有抬出女子不得入内的“千年规矩”而拒绝其入内.而后恒山派掌门定逸师太、华山派的掌门夫人宁中则等人相续进入少林寺,也不见有人重提“规矩”.可见,《倚天屠龙记》和《鹿鼎记》的“规矩”在《笑傲江湖》已不成其为“规矩”了.这是什么原因呢?

原因其实很简单,不过是金庸为了安排一场纷争,以便让郭襄和“昆仑三圣”何足道认识,并让君宝(张三丰)出场,让阿珂和韦小宝认识,并产生一定的误会,以便安排后面的某些“幽默”的情节.显然,所谓的“规矩”只是金庸随意自定的规矩.但说“随意”可能也有点不妥,因为这个“规矩”的内容虽然随意,其设定却决不随意.我们可以设想,如果金庸不自设这样一个“规矩”,《倚天屠龙记》和《鹿鼎记》的情节将如何展开?为了小说情节的需要,随意为少林寺造一种“规矩”,这算不算是为文而造史姑且不论,但让阿珂重复一遍郭襄的遭遇这在小说艺术上算不算是高明则属见仁见智了.

清末有个叫席书锦的人去嵩山旅游,在少林寺的院子里看到一口巨大的铁锅(“巨镬”),感到很奇怪,便特地在他的《嵩岳游记》里记下了这件事.

这口巨锅直径168厘米,内深28厘米,壁厚2厘米,周长5米,重量则达到1300斤,大概可以称得上是“神州第一大锅”或“少林一奇”了.它至今仍然静静地躺在少林寺的庭院里,恭候人们的惊讶和诧异,等待人们的关注和问询.

这口巨锅到底是干什么用的呢?这口巨锅铸造于明万历四年(1576),据说是当时寺僧炒菜用的.用这么大的一口锅来炒菜,吃饭的人之众多就不难想像了.因此,它是少林寺的一段鼎盛和辉煌岁月的历史见证.

明嘉靖年间(1522 — 1566)著名武术家俞大猷拜访少林寺,与少林僧人切磋棍术,僧人中自负精于棍术的有千余人;晚明的一位诗人游览少林寺,清晨看到少林寺武僧练武,场面宏大,武艺高强,所以他在诗中留下了 “比丘千余尽英妙”(公鼐《少林观僧比试歌》)的诗句.这些都说明16世纪的时候少林寺的确拥有规模巨大的僧兵组织,甚至需要一 口重量超过千斤的巨锅来炒菜.武侠小说和民间武术观念中常常认为少林寺在隋唐之时便已有规模巨大的僧兵组织,武功也已驰名天下,但实际上并无多少历史依据.从唐初到明代中叶以前的八百余年间,少林寺的武功实际上是晦暗不明的,关于武功的可信史料非常稀少,只是从明中叶开始少林寺僧人的练武规模和功夫水平才得以显山露水,现其真容.也就是说,少林武功的威名主要是在16世纪树立起来的.少林武功为时人所瞩目,与当时少林僧人对现实社会生活的深度介入及其不凡表现有关.少林寺塔林中有一座塔,上题“天下对手,教会武僧”,乃嘉靖二十七年(1548)为武僧“三奇周友”所立.所谓“三奇”,指立下三次“奇功”.明代永乐以后,军功分为奇功、首功、次功三等.周友获得奇功三次,可见其英勇善战,武艺高超.周友多次受朝廷的派遣参战,立下许多功勋,得享如此殊荣.

16世纪中国的大事,是倭寇的侵扰和平倭战争.倭寇使用的倭刀光耀射目,令人寒心,刀法则左右跳跃,奇诈诡秘,人莫能测.明军不是对手,于是少林武僧应征出战,手持铁棍,作为明军前锋,以精妙的棍法对付诡谲的倭刀刀法,屡战屡捷.当然,僧人阵亡的也很多,据说少林寺曾有一本《征战簿》,记录阵亡武僧的姓名和功绩,在一定的时间进行拜祭悼念.

随着少林武僧的神奇功夫和壮烈故事在民间的流传,明末清初以来的各种笔记小说写武功便经常提及少林武僧,以后武侠小说写武林、江湖常常描写少林寺和武僧也就不足为奇了.

(未完待续)

(编辑/张 震)

历史论文范文结:

关于本文可作为相关专业历史论文写作研究的大学硕士与本科毕业论文历史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参考文献资料。

1、历史论文怎么写

2、高中历史教学论文

3、中学历史教学期刊

4、历史杂志

5、初中历史小论文范文

6、如何写历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