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医疗卫生相关论文例文 跟从枯燥的话题中找到热新闻以《河南日报》医疗卫生新闻报道为例方面论文范文素材

关于免费医疗卫生论文范文在这里免费下载与阅读,为您的医疗卫生相关论文写作提供资料。

从枯燥的话题中找到热新闻以《河南日报》医疗卫生新闻报道为例

医疗卫生行业是涉及医院、医护人员、患者、健康保障等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行业,因此,医疗卫生新闻也是最“接地气”、信息量较大、社会关注度较高的民生新闻.本文以《河南日报》近两年的医疗卫生新闻报道为例,以笔者采访期间真实的感悟与体验为主,阐述党报记者应该如何透过枯燥深奥的行业话题找到社会关注的“热新闻”.

一、从节日新闻中寻找报道“亮点”

报道节日新闻是新闻采写中最为常见的题材,在医疗卫生行业里更是不言而喻.翻看一年的台历,爱眼日、高血压日、糖尿病日、护士节、中国医师节等大大小小涉及医疗卫生行业的节日众多,可以说,以节日类新闻为主题的报道占据着医疗卫生线口记者工作内容的半壁江山.对于节日类新闻稿件,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遵循着一些固定的写作套路.例如,针对以疾病名称命名的节日类新闻报道,稿件多以“患者”的视角看问题,成稿以“生活关怀”类的普通消息居多.内容上常常是邀请相关领域的专家介绍某一种疾病的基本概念、发病原因、症状表现以及如何预防与治疗等,在此期间,内容里还会穿插该类疾病在全国及全省的发病现状等背景信息;而对于以某个群体名称命名的节日类新闻报道,稿件体裁往往以“人物通讯”的形式,通过记者对该行业群体的深入采访、近距离接触,真实向外界反映采访对象的工作环境和现状,突出行业特点.

作为党报医疗卫生线口的记者,面对行业内年年都有的节日,要学会寻找报道“亮点”.这个“亮点”就是记者要有与时俱进的思维,结合当前医改政策,多向专业人士请教、多花心思思考,敢于从“老话题”中寻找报道“新题眼”,敢于让新闻报道突破常规,让年年都有的“老曲目”经久不衰、常唱常新.下面以《河南日报》2017年的护士节报道为例.

“三分治疗,七分护理”,足以证明护理工作在医疗卫生行业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每年的5月12日是“护士节”,这不仅是历年医疗卫生行业内的大事,也是近年来全社会关注的焦点.在以往,《河南日报》对于护士节的报道,一般是消息和人物通讯的成稿形式,内容上主要以每年全省评出的“最美护士”典型人物为参照,以人物通讯的体裁形式反映出每个学科护士承担的临床护理任务,宣传典型人物,弘扬正能量,并配发当前全省护理注册人数的消息,这样的固定报道模式往往会使读者感到护士工作除“脏、乱、劳累”之外,似乎没有什么新内容.其实,随着医改工作的不断深入推进,护理工作也同样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作为党报记者,借助节日新闻的契机,从典型人物的工作内容里找到新变化,反映身后的“大背景”,这样的新闻报道才更具权威性、更有深度.为了让“护士节”这个年年都有的节日类“老话题”写出新意、写出亮点,在2017年护士节到来前夕,笔者通过搜集近年来参加过的护理工作学术会议资料了解到《国家“十三五”护理事业发展规划》中明确提出,“要不断拓展护理服务领域”“鼓励医疗机构为出院患者提供形式多样的延续性护理服务”.“拓展服务领域”“延续性护理服务”这些关键词语,让笔者对当前护理工作倡导的方向有了大致的了解,也在心里初步设定了几个采访对象.为了更进一步详细了解当前护理工作的核心内容及倡导的中心思想,为顺利采访写作打下基础,记者采访了河南省医学会护理管理专业委员会名誉主委、河南省人民医院首席护理专家宋葆云.

通过宋主任的详细介绍,笔者了解到,当前护士从事的工作早已不单单是外界想象中的“打针、送药、量血压”等简单、边缘化的工作.随着诊疗技术的发展和医学分科的不断细化,以及人们对健康需求的与日俱增,很多疾病的后期护理及健康管理都对护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经过与宋主任的详细交谈与沟通,记者分别以《顺应院后康复与医养结合需求——为老年患者送去家一样的温暖》《顺应病人心理需求与照护——做癌症患者的倾听者与陪伴者》《顺应疾病预防与健康管理需求——当好居民的“健康管理师”》三篇系列报道,对当年“5·12护士节”主题进行了充分采访报道.笔者分别走进河南省人民医院全科医学中心延伸病房、河南省肿瘤医院妇瘤科病房、郑州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助产士门诊,通过倾听和描述患者的切实就医感受,以小见大,反映出在当前步入老龄化社会、癌症患者增多、“预防为主”、“大卫生、大健康”的健康理念等影响下,护士正在由病房走向门诊前台,护理工作也在由传统的临床医疗服务向家庭病床、居家养老、临终关怀、疾病预防等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务领域延伸和拓展,顺应医改政策的调整,顺应百姓健康需求变化.这组报道借助节日类的“老话题”,结合行业新政策和社会大背景,抓住了行业新变化、新特点,从人物故事入手,折射出行业发展前景和趋势,突破固有的报道模式,从而让节日类新闻报道增加了不少亮点和看点.

二、从义诊活动现场全面了解各专业

每逢医疗卫生行业的节日来临,各大医院里关于节日性的义诊活动不计其数.活动当天,相关学科带头人以及科室业务骨干、知名专家在院内齐聚一堂,为患者及公众提供义诊和健康咨询服务.在外界看来,义诊活动就是专家免费为患者看病的机会,表面看起来似乎没什么新闻价值;对于党报而言,由于媒体性质和版面篇幅所限的客观现状,类似于这种医院义诊活动为主题的新闻稿件多数会因“消息碎片化”“新闻事件不具备全局意义”等报纸选稿因素而延迟发稿或不予刊发.面对这一现状,一些记者便开始打“退堂鼓”,认为不能及时刊发的活动消息就不予理睬、不再参加,这样的做法十分不可取.

党报记者要树立大局意识、权威意识,还要学做“会讲故事的人”.特别是对于医疗卫生行业存在的大量枯燥深奥的专业术语,记者有责任做好“翻译家”和“把关人”,不但要为读者提供通俗易懂的专业知识,增强报道的可读性,更要帮助受众透过单调的数字、冰冷的医疗器械、高超复杂的医学技术背后了解到医学科技的含金量及一群不分昼夜、无私奉献的专家团队.如何去更好地了解医学专业术语,如何了解到真实临床一线的工作,义诊活动就是个契机.这是党报记者与名医专家零距离“面对面”、全面了解一个行业相关背景知识的最佳时机,更是记者平日积累新闻素材的宝贵时机.

以《河南日报》2017年7月5日15版稿件《麻醉医生,不只是打一针》的采访报道为例.2017年3月30日,笔者接到了河南省人民医院发来的“中国麻醉周”现场义诊活动的采访通知,这次活动由该院麻醉科主办,平时很少在外“露脸”的麻醉医生纷纷到现场为公众普及麻醉知识.在义诊活动现场,笔者有幸结识了该院麻醉科主任张加强、护士长支慧,通过他们在现场详细的讲解,同时又凭着对新闻的敏感,笔者感觉到“麻醉医生”这个职业真的很不简单.面对一台手术,很多人往往把目光聚焦在了主刀医生的身上,其实,手术安全平稳运行的背后,少不了麻醉医生的“保驾护航”.他们的工作贯穿术前评估、术中维持、术后恢复的全过程,远远不像外界想象的“工作就是打一针”,为患者“保驾护航”的背后还需要麻醉医生做很多的工作.通过义诊活动现场的采访和接触,笔者认为,党报记者有必要将这群“幕后英雄”真实的工作现状展示给公众,让大家了解到在这项“睡着”的技术背后凝聚着麻醉医生太多的艰辛和医学科技的含金量,从而打消一些人对麻醉工作以及麻醉医生职业的片面认识,更深层次地全面详细了解这个专业以及这个曾经不被外界关注的群体.

2017年6月底,笔者再次联系河南省人民医院麻醉科相关负责人展开义诊活动过后的后续跟踪采访.其间,笔者进出医院手术室七八次,“零距离”对麻醉医生的工作有了现场直观的感悟,并进一步与专家面对面交谈.最终,在与科室主任的建议下,笔者根据麻醉工作贯穿术前评估、术中维持、术后恢复的全过程,分别跟踪采访了麻醉科主任张加强、心外科手术间麻醉医生赵亮以及麻醉恢复室的医护人员等,通过体验式的报道,真实记录了麻醉医生护士们一天的工作生活,将所见所闻用3天时间写出了5000字的长篇通讯.稿件分设“外科手术中的内科医生”“从早到晚‘一站到底’”“儿童患者的‘临时妈妈’”等三个小标题,全面真实地向外界展示出了麻醉医生工作的主要内容,稿件刊发后,在医疗卫生界引起很大的反响.其实收获的不仅是这些,看似不起眼的义诊活动不但“催生”了一篇重磅新闻报道,还让笔者对曾经的医学专业词汇有了正确科学的认识.比如,对麻醉医务人员的正确称呼是“麻醉医生”而不是“麻醉师”;麻醉不仅为手术患者提供服务,还带动了无痛胃肠镜、无痛分娩的推广和疼痛科室的开设,因此它又是推广舒适化医疗的“践行者”……这些义诊活动及后续跟踪采访得到的信息,都成为医疗卫生线口记者今后报道需要注意的地方和积累的宝贵新闻素材.此外,通过到义诊活动现场采访引发的报道设想,笔者还切身感受到了“脚板底下出新闻”这句老话的深刻含义.如今,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更加多元化,但记者仍需要走出办公室、放下电脑、抛开文件,亲临新闻事实第一现场,用心倾听、用心观察、用心感悟,只有这样才能写出优秀的新闻作品.

三、透过同类事件引发深入思考

将报道同类新闻事件的稿件归纳整合,产生“集合效应”,对一个大的主题进行宣传报道,这是报纸新闻最常见的稿件组合方式,此类稿件大多是以“专栏”的形式见报.例如每年农业新闻的“三夏三秋”、教育新闻的“高考季”和“金秋助学”,当然也包括医疗卫生新闻里很多节日性的新闻集纳整合.对于以上这些针对某个话题而选取同类新闻稿件进行编辑组合,是一种“看得见”的稿件整合.实际上,对同类新闻事件的稿件整合还有另一种“看不见”的“隐性整合”,这种整合需要记者透过新闻事件表面深入思考,揣摩同类新闻事实背后隐藏的更多有价值的新闻线索,从而找到新的报道“题眼”,以深度采访报道去揭示某一个行业某一个公众探讨的热点话题,以引起相关部门的关注与推动.

下面以《河南日报》2016年10月18日社会新闻版见报的一篇眼角膜捐献的稿件为例.2016年9月1日凌晨,河南省安阳市救助管理站站长、全国孺子牛奖获得者许帅不幸离世.生前他就许下诺言,去世之后要把自己的眼角膜捐献出去.如今,他的眼角膜已使一名17岁男孩重见光明.当时,许帅的光荣事迹被省内多家媒体宣传报道,在全社会引起强烈反响,大家纷纷为这位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80后”年轻人因癌病逝感到痛心与惋惜,但同时又为他去世后无偿捐献眼角膜为他人带来光明表达出深深的敬意.时隔一个月之后,同样的爱心善举又发生在了一位“白衣使者”的身上.2016年10月2日,郑州大学附属洛阳中心医院心内科主任医师王晓阳,因患恶性肿瘤不幸去世.作为在临床一线工作的她,去世前就嘱托同事帮助联系工作人员,表达出要在死后捐献眼角膜的意愿.现在,她的眼角膜已成功移植给两名角膜病患者.王晓阳的光荣事迹在医疗圈里引发共鸣,谈起她的爱心善举,很多人这样说道:“作为救死扶伤的医生,他们比普通人更能感到生命的可贵,因此也更加珍惜能够挽救的生命.”

像这样的感人事迹在医疗卫生行业里数不胜数.每当接到新闻线索的时候,记者们都是在第一时间赶去新闻现场,挖掘出采访对象更多不为人知的故事和细节,力争向公众呈现一个真实“完美”的人物通讯报道.而在这两个新闻线索里,笔者不仅对人物故事做了详细充分的报道,也对两个新闻事件的共同点“眼角膜捐献”这一话题产生了很大的兴趣.器官捐献是医疗卫生行业的“老话题”,而眼角膜捐献在笔者接跑线口之后的采访报道里却很少碰见.“为什么要捐献眼角膜”“什么样的病人需要接受角膜移植”“如果没有合适的眼角膜供体,需要接受角膜移植的患者病情又会怎样”……一时间,这一连串的话题引发笔者的思考和琢磨.带着脑子里的一个个“问号”,笔者走进河南省唯一一家经省卫计委授权接受眼角膜捐献的机构——设立在河南省立眼科医院的“河南省眼库”,并联系到了该机构主管技师杜晓峰.

经过采访和介绍,笔者不但了解到我国目前大约有400万名的角膜盲患者需要通过角膜移植手术重见光明,也了解到了在这个“高需求”的背后是角膜资源的严重稀缺.从这两条对比鲜明的事实背后,笔者又获取到了我国器官捐献的政策、眼角膜稀缺的原因,以及业内人士常年奔走在为患者尽早复明之路上的感人故事等诸多有新闻价值的信息.随后,笔者以一篇题为《角膜捐献“供少需多” “重见光明”之路还有多长》的新闻稿件,通过两位爱心人士去世后无偿捐献眼角膜的感人事迹为由头,对全国及全省眼角膜捐献现状、角膜病患者的漫长等待、人们的认识误区致捐献受阻、专家为更多患者重见光明提出的建议等进行了全方位的充分报道,引发医疗朋友圈的热议,也对眼角膜捐献工作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稿子见报后,据杜晓峰介绍,河南省眼库接到了大量读者以及爱心人士的咨询电话,很多人还主动要求加入眼角膜捐献志愿者队伍.

综上所述,医疗卫生行业事关千家万户的健康,新闻线索多、专业术语多、内容深奥、话题枯燥,但新闻报道是连接医生与患者、公众与行业之间的“纽带”.因此,党报记者要时刻站在全局的角度看问题,不能仅仅满足于一种疾病的健康知识普及、一场义诊活动的告知与宣传、一条医疗政策体例式的新闻发布、一个行业人物事迹的讴歌弘扬、一项高精尖技术的复杂呈现,而要站在“健康中国”的大背景下,结合新时代的医改方针,抓住社会关注度较高的话题,从复杂繁多的新闻线索中找出最有价值的信息,从枯燥乏味的话题中找到“热新闻”,深入思考、深度挖掘,让平淡的文字变得灵动起来,让原本生硬的新闻报道更出彩.

(作者单位:河南日报社)

编校:董方晓

医疗卫生论文范文结:

关于医疗卫生方面的的相关大学硕士和相关本科毕业论文以及相关医疗卫生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下载。

1、中国卫生产业期刊

2、医疗装备杂志社

3、医疗保险论文

4、卫生法学论文

5、卫生职业教育杂志

6、医药卫生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