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人才培养自考开题报告范文 与媒介融合视阈下广电人才培养模式的再方面论文写作参考范文

本文关于人才培养论文范文,可以做为相关论文参考文献,与写作提纲思路参考。

媒介融合视阈下广电人才培养模式的再

汤天甜 陈 卓

摘 要:传播技术的快速发展,媒介融合进程加速,对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的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随着新兴媒体的蓬勃发展,传统媒体的精英人才出现了流失.如何培养出更多适合新媒体环境下使用的人才,业界和学界一直在探索.

关键词:媒介融合 广电媒体 人才培养

随着传播技术的发展,媒介形态与媒介格局也处于不断地更新与变迁过程中,媒介生态环境也因此处于巨大的变化之中.传播信源、传播渠道和传播效果等的变革也在深深影响着中国现有传媒行业的发展动向,这使得为传媒行业培养主力军的新闻传播教育也面临着史无前例的冲击与挑战,尤其是对传播技术依赖性更高、操作性更强的广播电视行业.

随着互联网技术和网络数字技术等的发展,IPTV、网络电视和手机电视等迅速兴起,广播电视的行业壁垒被逐渐打破,其在传播渠道方面的垄断优势也逐渐被消解.这些变化使得传统广播电视行业的传统产品形态单一、传播单向度以及内容的大众化等弱点都被放大,互联网技术催生的新媒体等对广播电视行业所带来的冲击从各媒体广告的规模增幅中也可见一斑.据CTR媒介智讯统计,2015年前三季度各媒体广告花费同比增幅为-3.5%,其中,电视广告同比增幅为-4.9%,广播为-0.8%,而互联网广告则为20.9%.

要实现广播电视行业的继续发展,顺应媒介生态环境,广播电视行业主动转换思维并进行改革与创新成为必然.广电行业要在审视自己的前提下,培养自身的互联网思维并充分运用新技术、新设备以多媒体化媒介形态进行媒介融合,从而达到提升节目质量、加强与受众之间的双向互动并谋求自身持续发展的目的.

然而,广播电视行业作为传统的媒体行业,其现有人员虽然在节目选题、策划与制作方面具有丰富的经验,但是面对不断出现的新媒体、新技术等的冲击,媒介融合到底要怎么进行以及如何保持媒介融合的良性发展等问题仍然是较为棘手的问题.而这些问题的顺利解决最终也落脚于广播电视人才的教育与培养,要将媒介融合的观念融入现有的新闻传播教育中,努力培养具有互联网思维、掌握融合技术的新一代广电人才,只有这样才使得广电行业在媒介融合过程中具有充足的人才资源与发展后劲.

广电人才培养困惑:悖论与困境

当下媒介融合的生态环境使得广电行业的生存与发展面临巨大的挑战:一方面,收视率与广告收入的下滑使得广播电视内容生产、发行渠道、传播形态与市场营销等方面的融合急需解决,以吸引观众、维护自身的品牌价值;另一方面,广电行业中有相当一部分人还欠缺媒介融合大趋势下的工作能力,这种危机反馈到为传统媒体输送人才的现行新闻传播教育领域,也使得新闻传播教育面临巨大的生存挑战与危机.

一、“过剩”与“紧缺”并存.改革开放之初,我国的新闻从业人员非常紧缺.因此,我国着力发展新闻传播教育,而新闻传播院系、专业的设立也是遍地开花,迅速发展.尤其是21世纪以来,在高校设立新闻专业的权利被教育部下放至各省教育厅,学科点的建立更为容易,新闻传播教育的规模更是超常规发展.

据统计,截至2005年,我国的新闻传播专业学科点有661个,在校生达12万多人;2012年,我国的新闻与传播院校系大约有900多所,这个数字还不包括一些设在人文学科下的新闻专业方向,①而新闻传播专业在校生的数量也是呈几何式增长.新闻传播学科专业如此迅速的发展对于新闻传播学科的发展来说是可喜的事情,但是各个新闻学院井喷式输出新闻传播毕业学生在满足了社会对新闻人才需求之后很快又导致了供大于需的局面.随着媒介技术的发展,广电设备转向数字化、网络化与便携化促使广电行业对人力的需求紧缩,而广电行业的在岗人员也趋于饱和.近年来各个广播电视集团在人才招聘时的数量锐减印证了此说法.

随着新媒体与新媒体技术的出现与发展,传统的广电行业逐渐面临生存危机,因此,广电行业迫切需要通过媒介融合进行发展转型.在广电行业的媒介融合转型发展过程中,人才是关键,尤其是具有互联网思维能够进行整合传播的高媒介技术素养管理人才,然而传统的新闻传播教育培养出来的人才素质较为单一,因此,现在真正能够适应互联网语境下广播电视媒介融合发展需求的人才处于紧缺状态,这也表现在各个新闻传媒集团的招聘启事中.

二、跨界联合培养途径不畅. 媒介生态环境的变迁促使新闻传播教育不断谋求教学模式与人才培养方案的变革,但是关于学界与业界之间关系的讨论一直尚未有定论,而新闻传播学教育中,学界的人才培养与业界的人才需求之间“两张皮”的脱节现象也日趋明显.因此,学界在面对广电行业谋求媒介发展转型急需高媒介融合业务素质人才的压力时提出了跨学科、跨界等联合培养人才的模式,力主促进学界与业界的互动交流,但是具体的实施却面临较多阻碍.

一方面,学界与业界的联合培养模式尚未真正形成.目前,很多新闻院校在推行学界与业界的跨界联合培养新闻传播专业人才模式.在这个模式当中,学界培养学生的新闻传播理论素养,业界依照自身对人才的需要对学生进行实务训练.但是,由于学界的理论教育在某种程度上落后于新闻传播业的发展,而业界的实操性训练由于老师与学生比例悬殊以及业界老师很多在广播电视技术实际操作方面能力过硬却不擅长向学生进行知识输入等原因,使得这种跨界培养的效果并不理想.因此,如何协调学界与业界老师之间的沟通与交流,以促使学界老师了解业界前沿、业界老师熟悉高校授课是跨界联合培养必须解决的问题.

另一方面,学生在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过程中面临双重困境,包括学校的广播电视硬件设备紧缺与实习岗位的紧俏.具体来讲,一是由于广电行业设备更新较快且均价较高,部分新闻院校属于学校的边缘学科以至于学科建设不受重视、资金短缺等因素,很多新闻院校所能够给学生提供的拍、摄、编和剪等设备有限,这使得学生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学习以及实际操作能力的锻炼受到局限.二是广电集团的工作侧重于设备运用等方面,实习生直接进行操作的机会较少.而现今面临媒介融合带来的巨大挑战与压力,人才的高效工作与谋求媒介融合新路子使得广电行业的工作人员忙于自己的工作而无暇较多地教授实习生进行实际操作训练.除此之外,依托互联网出现的新媒体视听行业如视频网站等在招收实习生时的实操技能门槛较高等也使广电专业学生的实践机会更为难觅.

广电行业媒介融合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方向

新闻传播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从来都不是一蹴而就的,其中必然包含着较多的试错与博弈,因此,要促进新闻传播教育改革的良性发展,审时度势地研究媒介生态环境以及改革发展所面临的各类问题与困难是扫除障碍、克服困难并完善新闻传播教育的必然选择.

一、提升媒介融合思维.近期,学界与业界在新闻传播教育改革与发展层面的沟通逐渐增多并呈现出良性发展趋势.2015年10月15日,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在六十周年校庆之际举办了“转型与创新:传媒变革中的新闻传播教育论坛”;11月1日,四川外国语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在十周年院庆期间举办了“全国外语类高校新闻传播学科建设与教学改革研讨会”;11月19日下午,清华大学举办第三届范敬宜新闻教育奖颁奖仪式暨首届媒体总编与新闻学院院长高层论坛.这些研讨会的召开都在中国媒体面临深度融合发展与全面转型而中国新闻传播学界急需培养适应媒介融合发展的传媒生态环境人才的社会语境之中.

在各大新闻院校负责人之间及其与传媒业界高层的频繁互动中,跨界联合培养适应媒介融合发展的融通型互联网人才成为共识.媒介融合的顺利进行不仅是现有广播电视集团盘活生存的必然之路,也关系着构建新的国家新闻传播秩序重构问题.人才是广电行业媒介融合发展的核心,思维的转变是人才培养的主要影响因素.媒介手段的多样化与易得性使得人们获得信息的手段与方式变得丰富而便利,受众选择的空间与权力增强,即受众的地位由单纯的接受信息变为可以根据个人兴趣与爱好进行选择性接受.鉴于当下一部分高校教师不能够适应媒介融合生态环境的情况,可以邀请媒介融合领域的先锋通过工作坊的形式对新闻院校的师生进行集中授课,以便教授其媒介融合相关的理论与实务知识,不断强化其媒介融合意识,同时将用户思维和融通思维贯彻入教学,以推动广播电视专业人才培养的创新与发展.

二、完善“跨学科”培养模式.美国学者李奇·高登(Rich Gordon)依据不同的传播语境将媒介融合的含义分为六类:“媒体科技融合、媒体所有权合并、媒体战术性联合、媒体组织结构性融合、新闻采访技能融合以及新闻叙事形式融合”.②因此,广播电视专业的基于媒介融合的教学改革,不仅是培养学生如何运用广播电视相关的媒介技术手段,还包括塑造学生的跨学科思维与跨学科知识体系.

传统的广播电视专业对学生的培养规划是一方面着力于通识教育,另一方面在与培养学生的采、编与播等专业技能.显然,这并不能满足广义范围的媒介融合对复合型人才的要求.因此,新闻传播院校在培养广电人才的时候,应该完善“跨学科”的培养思维,采用“1+N”模式,即在立专业的情况下,再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辅修计算机专业、法学专业、经济学或管理学等以构建学生的基础学科理论体系.同时,还应该在广电实际操作层面培养学生的融合多学科思维,提高学生的信息挖掘、数据分析或经营管理水平等,并最终为广播电视行业培养具有促进媒介融合发展能力的“一专多能”型人才.

三、建立学科认知与专业自信.对于企业来说,品牌是一种无形资产,是消费者对企业的形象认知、产品信任以及企业口碑的综合;良好的品牌认知是企业顺利发展的前提.同样,对于新闻传播学科来说,学科品牌的构建也与该学科的招生就业、社会评价与学科发展息息相关.

进入21世纪之后的新闻传播学科发展迅速,很多学校的新闻传播专业是基于古代文学、汉语言文化或者艺术等文科类学院转变而来,部分完全没有新闻背景的教师也直接由文学类转移至新闻传播学科.除此之外,有学者做出统计,教师对新媒体技术演进及运用的了解不足20%,对新媒体传播的关注仅占43%,教学实践中能够结合传媒动态,以热点媒介事件、媒体知名记者为案例,媒体采编流程为阐释对象的比例不足70%.③这些数据真实地说明了新闻传播学科的学科体系建设尚有不完备之处,而且教师适应新媒介环境的工作素养有待提高,师资力量尤其是能够顺应新媒体技术发展的业务型师资力量紧缺,而这种情况下培养出来的学生能力也会出现良莠不齐的情况.

其次,由于新闻传播专业培养学生的目标一是为了向传媒行业输送人才,二是为其他行业培养具有新闻传媒素养的人才,因此,新闻传播专业学生的就业局限性与特定的行业性并不十分明显.这使得一些人误解为新闻传播专业的学生没有专业技能与特定工作行业,且可替代性较强.因此,要消解新闻学院面临的生存压力,一方面,新闻院校要尽快进行教学改革以培养顺应当下媒介融合生态环境的人才;另一方面,还应该增强对自身的学科认知,树立品牌意识,宣传新闻传播专业的优势与不可替代性,尤其是对于实际操作能力要求更高的广播电视专业.只有这样,才能促使新闻传播学科在媒介融合的生态环境下进行良性的改革,以便为广电集团的媒介融合发展提供充足的高素质综合型人才,并最终帮助构建新的新闻传播秩序.本文为重庆大学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基于大数据背景下新闻传播学专业硕士培养模式创新与实践改革研究》(项目编号:2014Y10)的研究成果.

(作者单位:重庆大学)

栏目责编:邵满春

注释:①宋永琴:《国内高校推进媒介融合型教育的“冷”思考》,《现代传播》,2012(9).

刘颖悟,汪 丽:《媒介融合的概念界定与内涵解析》,《传媒》,2012(1).

人才培养论文范文结:

关于人才培养方面的的相关大学硕士和相关本科毕业论文以及相关人才培养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下载。

1、大学生如何培养职业能力论文

2、企业人才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