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跨学科参考文献格式范文 和重构跨学科评估有关论文范文检索

此文是一篇跨学科论文范文,为你的毕业论文写作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重构跨学科评估

摘 要:建立适合跨学科研究特征的评估机制是提升跨学科研究质量的关键.基于跨学科研究学科融合与应用驱动的特点,跨学科研究评估应超越传统的单一学科评估的成果导向模式,重视形成性评估与总结性评估的结合,强调评估结果的多元性、科学性和实践性,提升跨学科研究评估的透明性和公开性.在评估人员的选择上,不仅强调同行评估,利益相关者也应深度参与评估过程.跨学科研究的评估框架应具有灵活性和全面性,重视研究问题、研究过程与研究结果的三维一体.

关键词:跨学科;学科交叉;科研创新;跨学科评估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28742(2018)04001908

知识生产方式的转变及后常规科学的挑战,使诞生于20世纪的跨学科研究引起了社会各界的重视.20世纪80年代以来,跨学科研究进入日新月异的飞速发展时期.进入21世纪,跨学科研究在理论、实践与制度建设等方面全面推进.但是,与跨学科研究蓬勃发展形成鲜明对照的是,针对跨学科评估的研究却进展缓慢,呈现出不确定与不健全的状态.这种不确定和不健全的状态使得跨学科研究很大程度上由资源和行政支配,表现为松散拼凑的个人和学科的联结体,背离了跨学科研究的初衷,阻碍了跨学科自身的发展和成熟.Becher和Trowler认为,学科从诞生到成熟往往经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表现为概念的混乱和多样化;第二阶段是聚焦关键问题进行理论探讨与实践操作的范例认同阶段;第三个阶段表现为利益相关者在学科的研究问题、术语、实践及标准等层面达成明确共识的成熟阶段,其中,明确、共识的质量标准的形成是学科进入成熟阶段的重要标志[1].中国关于跨学科的理论研究始于20世纪50年代,实践探索始于以“两弹一星”工程为代表的大科学工程项目的开展.进入21世纪以来,鉴于跨学科研究居科研创新战略的地位,国家正从不同层面推动跨学科研究.2017年颁布的《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施办法(暂行)》更强调要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面向经济社会主战场,面向世界科技发展前沿,突出学科交叉融合和协同创新.在这种情况下,结合Becher和Trowler学科发展阶段论及中国高等教育政策的导向,建立适合跨学科研究特征的评估机制与模式并最终促使其建制化,已成为推进跨学科研究可持续良性发展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

一、跨学科研究评估问题的提出

建立在学科分化研究基础上的跨学科研究,其最初的评估往往通过移植单一学科的评估方式来满足跨学科研究评估的需要.但是,基于学科分化基础上的单一学科评估,往往针对不同的学科类型、特点和本质构建相应的评估体系,强调清晰明确的范式、学科之间的差异与学科评估标准的统一.相比之下,跨学科研究聚焦真实世界中的复杂问题,强调通过利益相关者的合作与学习,以多重视角跨越学科的藩篱,整合多学科的知识和思维模式,产生认知上的进步或实践上的进展[2].跨学科研究在知识生产、组织、贡献、性质及生产模式等方面与单一学科研究的不同,决定了简单移植单一学科评估模式无法适应跨学科研究评估的需要,两种评估模式存在的以下冲突,使得跨学科研究评估问题走入了研究者和实践者的视野.

(一)评估标准的统一与多样的冲突

经过多年的发展与建制,单一学科评估已经形成统一的标准和程序.标准的统一体现在对单一学科研究质量的衡量,往往依据出版的数量、出版物的声誉、引用情况及学术贡献.程序的统一体现在评估由共享某一“学科文化”和“学科范式”的专家按照标准的程序进行.对于跨学科研究来讲,其情景化和问题驱动的本质,多学科研究者和研究成果使用者的共同参与,均对标准统一的单一学科评估模式提出了挑战.传统单一学科评估标准无法处理跨学科研究标准多样性的问题:首先,由于跨学科研究往往涉及多个学科,不同学科认识论和方法论的不同决定了跨学科研究评估标准的多样性.更为复杂的是,这些多样性的评估标准一定程度上存在着相互矛盾与相互冲突.在这种情况下,借用任何单一学科的评估标准均无法适应跨学科研究多样化的要求.其次,对研究成果的科学性和应用性的强调及多元利益相关者的深度参与,也使得跨学科评估标准呈现出多样性的态势.研究成果的科学性与应用性所关注的重心的不同及利益相关者在观察世界的方法和研究范式之间的对立,使得即便是整合所涉及学科的所有标准,也在跨学科研究内秉的实践性方面捉襟见肘[3].最后,跨学科研究周期长、产出宽泛和成果验收复杂的特点都增加了跨学科研究评估的多样性.总之,上述多样性使得单一学科评估所倚重的文献计量、出版物质量、被引频次、声望排名等评估方法,无法有效地对跨学科研究进行评估.

(二)重视研究卓越与强调研究影响的冲突

在传统单一学科研究范式中,卓越与原创是衡量研究质量的重要指标,即评估重点聚焦于研究结果对单一学科中理论空白或悬而未决问题的创造性的解释能力.相对而言,由于跨学科研究跨越多个学科和制度的边界,其情景化与问题驱动的研究目的,强调不同理论、模式和方法整合的特征使得跨学科研究在研究目标、组织形式和质量产出上表现出多样性的特点.跨学科的研究结果既可以是传统的学术论文,也可以是报告、专利、著作及手册等.由于跨学科研究的问题驱动本质,其凸显的功利主义价值,使得跨学科研究评估更强调社会影响与“社会冲击”(sociallyrobust).“跨学科研究在于通过新知识的生产,通过多元利益相关者的广泛参与,解决真实世界中存在或即将存在的复杂问题.其根本目标在于提供镶嵌在社会中的真实问题的解决方案,提升人类创新性解决社会问题的知识与能力.实用性的价值导向使得研究影响成为跨学科研究评估的根本标准.”[4]

(三)单一评估主体与多元评估主体的冲突

单一学科的发展成熟过程也是知识分类强化和体系化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为确保单一学科研究的质量,不同学科往往根据研究者对学科发展做出的贡献选择评议人,这些掌握共通学科范式的学科专家成为唯一的评估主体,决定着研究问题和方法技术的选择,评判着研究成果的卓越与原创,用来定义这些问题的主要标准反映了学科及其“守门人”的学术兴趣和关注重点[5]9.相比之下,跨学科研究结果所强调的科学性、实用性和广泛性的统一,使得过于依赖单一同行评估主体的模式无法全面衡量跨学科研究的价值:一方面,由于跨学科研究的问题大多为学科交界地带的前沿研究,研究的前沿性使得真正意义上的同行专家难以找到,即使从跨学科研究所涉及的多个学科中寻找专家,这些评估专家往往由于知识的局限不能做出公正合理的判断;另一方面,由于跨学科研究的情景性和应用性本质,使得跨学科研究具有广泛的利益相关者.多元利益相关者对跨学科研究的关注视角与价值诉求的不同,也使得单一学科评估主体无法适应跨学科研究评估的需要.

二、跨学科研究的特征、标准与评估原则

作为基于一定的标准对研究的价值进行识别和澄清的评估活动,其目的在于使研究在标准的指引下确定问题、推进进程和反馈结果,并藉此为研究资助和管理提供指导和建议,推动研究的后续发展与增殖.由于传统单一学科评估模式无法适应跨学科研究的需要,在这种情况下,明确跨学科研究的本质及特征并在此基础上确定符合跨学科研究内涵、特点及规律的评估标准与原则就成为制约跨学科发展的关键问题.

(一)跨学科研究的基本特征

关于跨学科研究的特征,Klein和Newell指出,跨学科研究需要整合不同学科的知识、概念、资料数据和方法,从而对一个复杂的现实问题进行综合性的理解[6].VeronicaBoix指出,跨学科研究重在通过整合不同学科的知识和思维模式,对那些不能用单一学科知识解决的问题进行探究,进而提高人们对复杂事物的认知能力和实践能力.当然,真正的跨学科研究绝不是两种或以上学科的简单拼凑,而是思想和方法的充分融合[7].吉本斯在对知识生产模式进行界定时指出,由认知实践和社会实践引导的跨学科研究担当了更多的社会责任,更具有反思性,具有如下特征:

第一,跨学科是建立一个独特但又不断发展的框架来引导问题的解决,这一框架在应用的情境下生成和发展;

第二,尽管产生于一个特定的应用情景之中,跨学科知识仍具有自身独特的理论结构、研究方法和实践模式,尽管这些可能无法在当前的学科版图上进行定位;

第三,与传统单一学科研究成果通过体制化渠道进行传播不同,跨学科研究在弥散的环境中与成果的使用者共享;

第四,跨学科是动态的[5]5.总之,跨学科研究的本质特征在于对不同学科的知识、视角和研究方法进行整合,从而创造性地解决社会实践中的复杂问题,促进知识在大范围的生产场所之间及不同的应用环境之中进行传播.

(二)跨学科研究的质量标准

基于跨学科研究学科融合与应用驱动的特点,高质量的跨学科研究必然在满足单一学科学术卓越标准的同时,也符合效率、实用、收益广泛等应用驱动的标准.首先,高质量的跨学科研究必然满足学术卓越的标准.研究者认为,跨学科研究质量与单一学科研究质量之间不是二元对立,而是相互整合、双向学习、双向促进的关系.高质量的单一学科研究之间的交流和碰撞有助于产生高质量的跨学科研究,而高质量的跨学科研究同样能够推进单一学科研究质量的提升和发展.实际上,如果一个跨学科研究得不到其整合的单一学科的承认,本身就不是一个高质量的研究.换句话说,跨学科研究成果与单一学科研究成果的契合度越高,可信度也就越高.当然,高质量的跨学科研究绝不是单一学科研究成果的简单叠加与拼凑,卓越的跨学科研究必然是对分散的单一学科知识的创造性发展[8].其次,高质量的跨学科研究能够有效地解决社会复杂问题,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和应用性.跨学科研究的情景依托与社会问责本质,使得高质量的跨学科研究重在促进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之间、理论分析和实践探索之间不断的交互与融合,最终实现创造性的解决复杂现实问题的目的.最后,高质量的跨学科研究重视产出与收益的多元性.强调扎根问题背景,调动利益相关者充分参与研究的整个过程,通过交流、反思、发明和发现的整合,最终获得多元收益.

(三)跨学科研究的评估原则

基于高质量跨学科研究强调标准多样、知识发现与应用紧密结合、产出多元与分享的特征,跨学科研究的评估原则应实现向“灵活的基于需要模式”的转变[9].正如Fellers指出的,由于跨学科研究强调问题解决及利益相关者的充分参与,使得对其质量的评估应更关注研究组织与研究过程的逐步完善、参与者相互学习与反思,而不是仅仅强调研究成果[10].具体来讲,首先,跨学科研究评估应符合灵活性和包容性原则.跨学科研究本身具有的融合多学科知识和方法解决实践问题的特征,决定了跨学科研究基于实践、服务实践的价值取向,这种以实践为重心的价值取向决定于

一方面,评估活动应依据评估过程中获得的真实、可依赖的数据和信息,根据研究目标和实际状况及时地予以调整;

另一方面,评估指标应具有较大的包容性,能够适用于不同价值取向的跨学科研究的需要,发挥评估本应具有的衡量和比较研究质量的价值.其次,基于跨学科研究问题驱动和强调反思、迭代的本质,跨学科研究评估应符合多元性的原则,通过形成性评估与总结性评估的结合,为研究资助机构分辨项目的优劣和掌握实施情况提供可靠的信息,体现跨学科研究的批判性和自我反思性.具体来讲,通过形成性评估的及时反馈,为跨学科研究者排除障碍,重新确定研究方向提供指导;通过总结性评估,为政府部门、资助机构及利益相关者提供决策信息,凸显研究对于科学和社会发展的贡献.最后,跨学科研究评估应符合宽泛性与整体性原则.一方面,跨学科研究评估应对研究所涉及的问题的确定、方法的选择、资料的收集、结果的实施等整个进程进行评估.另一方面,跨学科研究评估应对研究问题的创新性、知识融合的程度、利益相关者的相互学习和相互协调的水平、研究投入与产出的效率、研究结果的社会责任等方面进行评估.总之,对于单一学科来讲,高质量的研究体现为研究目标的实现.而在跨学科研究的视域中,过程本身就是目标[11].

(四)跨学科研究的评估主体

评估人员的选择是确保跨学科研究获得科学和公正评价的关键.跨学科研究涉及认识论、方法论和组织变革的特性对评估主体的选择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方面,跨学科评估主体组成应多元.与单一学科研究相比,跨学科研究涉及的利益群体涵盖学科专家、研究成果使用者、资助机构和政府部门等.多元的利益相关者要求评估人员的组成应多样,应将相关学科的优秀学术人员均纳入评估主体中,体现多元学科的视角.当然,评估人员的选择,在考虑其学术贡献的同时,对问题镶嵌的社会背景的理解,对跨学科研究价值的认知应作为重要的考量指标.考虑到跨学科研究问题驱动的本质,研究成果的使用者与利益相关者等非学术机构人员也应成为评估主体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促进多元评估主体之间的交流和沟通,减少学科误解,可以在评估人员中引入“解释者”,发挥“解释者”在利益相关者之间牵线搭桥的功能.

另一方面,与单一学科评估人员共享相同的“研究范式”不同,由于跨学科评估人员缺乏对跨学科评估标准与模式的共识,因此,在确保评估人员对跨学科研究具有浓厚的兴趣和参与热情的前提下,在尊重多元评估主体不同的目标、利益和兴趣的基础上,通过深入和持续的对话培育共识性的评估文化和质量标准.

三、关于加强跨学科研究评估的建议

随着跨学科研究价值的凸显,跨学科研究评估的重要性逐渐引起政策制定部门及利益相关者的重视.实际上,清晰的跨学科研究评估不仅能够提升跨学科研究的质量,培育卓越和创新,同时能够为研究者、项目管理者和研究资助机构提供明确的反馈与指导.始于应用情景,通过学科异质性、组织多样性而形成的环,在新的适应性且情景化的质量控制处完全闭合,结果就是一种更具社会问责和反思性的新的知识范式[5]12.评估使得跨学科研究成为螺旋上升的环状结构,从而推进跨学科研究的成熟与发展.实际上,当跨学科研究分类清晰、框架明确且有功能强大的累积制度时,跨学科研究的相关人员也就具有了一定的话语权.因此,跨学科研究应利用评估收集具有说服力的信息,满足社会的问责,宣传研究的价值,提升自己的地位.当然,不可否认的是,作为认识论、方法论与组织变革的跨学科研究使得跨学科研究评估具有不可避免的“漂浮”性.标准的“漂浮”需要研究者基于不同情景进行灵活而深入的探究,从而丰富和发展跨学科研究评估的理论和实践[12].

(一)构建跨学科研究评估模式

现有跨学科研究评估模式大致有三种:

一是借用单一学科评估模式进行跨学科研究评估;

二是在单一学科评估模式的基础上,结合跨学科研究的本质,构建聚焦真实问题,强调利益相关者参与的跨学科评估模式;

三是从根本上背离单一的学科评估模式,由跨学科研究活动的参与者根据项目特点制定个性化的评估框架[13].从知识理性和评估实践的角度来讲,

第一种方式忽视跨学科研究与单一学科研究的不同,无法发挥评估为跨学科研究提供指导和质量控制的作用;

第三种方式背离相对统一的评估框架,仅仅聚焦项目的特殊背景、满足不同项目需要的个性化评估,既无法通过评估对不同的跨学科研究横向比较,又无法发挥评估促进知识累积的价值.因此,我们认为,跨学科评估模式的构建应采用第二种方式,即借鉴单一学科的评估框架构建体现跨学科研究本质的模式.结合上述跨学科研究评估的逻辑思路,本文构建了融研究问题、研究过程和研究结果三个维度为一体的评估框架,并对三个维度的内涵进行了细分和界定,如表1所示.

(二)重视多元评估主体共识的达成

跨学科研究聚焦社会问题,强调不同学科背景的研究者与研究成果使用者之间通过相互沟通与学习,产生创造性的解决社会实践问题的知识,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由于参加跨学科研究的利益相关者秉持不同的认识论、方法论,具有不同的研究目标、利益和兴趣,且以不同的方式参与合作,这些特点决定了跨学科研究评估很难找到一个共识性的研究标准和研究框架.但是,评估的本质及跨学科研究的整合性决定了必须在承认利益相关者不同需求和特征的同时,在尊重这些不同的基础上,通过深度有意义的对话和讨论,穿越评估主体之间在研究领域和目标上的差异,最终达成相对一致的跨学科研究的评估标准和评估程序.因此,在具体的评估模式的制度设计和实施过程中,应赋予作为评估主体的学术人员和研究成果的使用者同等的地位,重视平等、沟通、协商和合作,强调他们之间的理解和尊重,照顾利益相关者效用的最大化,以共识的达成促进跨学科研究目标的真正实现.

(三)强调跨学科研究评估的透明性和公开性

相对于单一学科研究,一方面,跨学科研究涉及多种学科的知识与方法,参与人员众多、研究周期较长.此外,跨学科研究的问题界定、研究定位、方法选择、数据收集和分析均包括繁杂的程序与步骤;另一方面,来源并服务于真实问题的环路特征,使得跨学科研究承担了较强的社会责任与社会问责.上述两个方面的特征决定了跨学科研究评估的整个过程都必须透明公开.只有透明的跨学科研究评估,才能了解真实复杂的研究进程,获得有价值的评估结果,推动跨学科研究的进展,实现跨学科研究的根本目的.在尊重研究伦理和保护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应把跨学科评估标准、评估方法形成的过程、评估人员的组建情况、相关评估材料及评估结果等均公布在网站上,采用公开透明的方式,引导社会各界参与评估的所有环节,提升跨学科研究评估的公信力和说服力.

参考文献

[1]FrancescoDiIacovo,RobertaMoruzzo,CristianoM.Rossignoli,PaolaScarpellini.MeasuringtheEffectsofTransdisciplinaryResearch:TheCaseofaSocialFarmingProject[J].Future,2016(2):2435.

[2]Jacobs,J.A.,Frickel,S.Interdisciplinarity:ACriticalAssesent[J].AnnualReviewofSociology,2009(35):4365.

[3]比彻·特罗勒尔.学术部落及其领地:知识探索与学科文化[M].唐跃勤,等,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38.

[4]LutzBornmann.WhatIsSocietalImpactofResearchandHowCanItBeAssessed?ALiteratureSurvey[J].JounaloftheAmericanSocietryforInformationScienceandTechnology,2013(2):217233.

[5]吉本斯.知识生产的新模式[M].陈洪捷,等,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6]JulieThompsonKlein.Interdisciplinarity:History,Theory&Practice[M].WayneStateUniversityPress,1990:27.

[7]刘小宝,刘仲林.跨学科研究前沿理论动态:学术背景和理论焦点[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11):11.

[8]VeronicaBoixMansilla,IrwinFellerandHowardGardner.QualityAssesentinInterdisciplinaryResearchandEducation[J].ResearchEvaluation,2006,15(1):6974.

[9]Carew,A.L.,Wickson,F.TheTDWheel:AHeuristictoShape,SupportandEvaluateTransdisciplinaryresearch[J].Futures,2010(42):11461155.

[10]BoixMansilla,V.AssessingExpertInterdisciplinaryWorkattheFrontier:AnEmpiricalExploration[J].ResearchEvaluation,2006(15):1729.

[11]ThomasJahn,FlorianKeil.AnActorspecificGuidelineforQualityAssuranceinTransdisciplinaryresearch[J].Future,2015(65):195208.

[12]Hidalgo,C.,Natenzon,C.E.,Podestá,G.P.FromEnthusiatoPragmati:ShiftingPerspectivesofSuccessinInterdisciplinaryResearch.Interciencia[J].2011(36):113120.

[13]BrianM.Belcher,KatherineE.Raussen1,MatthewR.Kemshaw1.DefiningandAssessingResearchQualityinaTransdisciplinaryContext[J].ResearchEvaluation,2015(11):117.

(收稿日期:20180110;编辑:荣翠红)

跨学科论文范文结:

关于对不知道怎么写跨学科论文范文课题研究的大学硕士、相关本科毕业论文跨学科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文献综述及职称论文的作为参考文献资料下载。

相关参考论文写作资料

跨学科论文 硕士毕业论文跨学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