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职业方面有关毕业论文题目范文 与农村教师职业流动意愿与其影响因素基于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的实证相关毕业论文题目范文

本文是一篇关于教师职业论文范文,可作为相关选题参考,和写作参考文献。

农村教师职业流动意愿与其影响因素基于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的实证

摘 要:本文基于江苏、湖北、云南3省12县24所农村学校575名教师的调查数据,运用二元Logistic 回归模型,从个体因素、家庭因素、工作因素、学校因素、地区因素以及社会因素等六个方面对农村教师职业流动意愿及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回归结果显示,在教师个体因素中,性别、年龄、文化程度、职称、个人月收入等变量显著影响农村教师职业流动意愿;在家庭因素中,配偶工作地点、子女就学状况等变量对其流动意愿影响显著;在工作因素中,与领导的关系、晋升机会等变量显著影响农村教师职业流动意愿;在学校因素中,学校地理位置变量对其流动意愿有重要影响;在地区因素中,地区变量对其流动意愿影响显著;在社会因素中,社会压力、教师对自身职业社会地位的评价等变量显著影响农村教师职业流动意愿.

关键词:农村教师;职业流动意愿;影响因素;Logistic模型

中图分类号:G451.2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005-2232.2018.05.005

据统计,目前我国农村教师约占全国教师总数的四分之三,这样一个庞大的群体是当今我国教育事业的骨干力量.但由于农村经济发展滞后,农村教师生存状态不容乐观,农村地区特别是偏远贫困地区教师流动及流失的情况比较严重,农村教师的流动呈现出无序性、单向性等特征.农村教师这种无序流动造成发达地区学校师资过剩,贫困农村学校师资特别是优秀师资严重不足,严重制约农村义务教育的发展,极大地影响了基础教育均衡发展战略的实现.因此,调查当前农村教师职业流动意愿的现状,研究农村教师职业流动的主要影响因素,对优化师资结构,实现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建立合理的教师流动渠道和政策保障,实现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关于教师职业流动的研究,国内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从教师的性别、年龄、文化程度等方面分析教师流动的特征.吴玉琦(2010)基于上海市6个区(县)24所学校的调查显示,照顾家庭与家人是促使教师产生流动倾向的首要原因.[1]孙炎(2012)研究显示,年龄、教龄、教师层次等对农村教师流动意愿影响显著.[2]马用浩、谷莎(2016)基于陕西省定边县农村学校的调查发现,由农村流向城区的教师中,女性占67.9%,男性占32.1%;30~40岁之间的占65%;62%来自语文、数学、英语这三大学科.[3]张兵(2016)调查发现,年纪轻、学历高的农村小学教师职业流动意愿更强,有转校或转行意愿的小学教师中30 岁以下占53.8%、本科及以上学历教师占44.9%.[4]二是从学校组织特征等方面分析影响教师职业流动的原因.张彤、李云娥(2007)基于温州市10所民办学校512名教师的调查显示,对学校发展前景缺乏信心、学校内部管理不规范、福利待遇不公平、学校对教师个人发展缺乏规划和引导等因素是促使民办学校教师流失的主要原因.[5]路红梅(2011)认为教师对学校组织文化是否适应、教师与学校领导之间关系是否融洽是教师流动的重要原因.[6]黄严严(2014)指出农村中小学教师流动倾向与其承受的压力呈正相关关系,压力越大教师职业流动倾向越强.[7]王哲、孙连臣、王彦海(2015)认为生活压力与单位压力增加了教师离职外流的频率.[8]三是从政策和制度等方面分析影响教师职业流动的原因.其中制度因素主要包括正式制度和非正式制度,非正式制度主要是习惯、道德、个人意识及文化等.陈坚、陈阳(2008)认为教师流动正式制度的缺失是影响城乡教师合理流动的重要原因.而教师个人的职业认知、信任危机等非正式制度惯性也是制约城乡教师合理流动的重要原因.[9]李清刚、李柏宁(2013)指出政治因素、经济因素、文化因素对教师的流动及流失有重要影响.[10]魏玮、高有华(2015)认为缺乏统一的、明确的、操作性强的专项政策和法规是造成农村教师不合理流动的重要原因.[11]彭张力、邢可(2016)指出地方政府在制定和实施教师流动的相关政策时流于形式、敷衍了事是造成城乡教师无序流动的重要原因.[12]

综上所述,关于教师职业流动的研究,国内有一定数量的文献研究,但较为系统的实证研究成果较少,缺乏深度数据挖掘的统计方法,而运用Logistic回归模型等现代统计方法对农村教师职业流动意愿问题开展定量研究成果则更少.鉴于此,本文基于江苏、湖北、云南3个省12个县24所农村学校575名教师的问卷调查数据,考察当前农村教师有无职业流动意愿,其职业流动意愿呈现哪些特征;利用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实证分析农村教师职业流动意愿影响因素及其影响程度;通过农村教师职业流动意愿所呈现出的问题,探讨农村教师流动的深层次原因,并提出相关对策建议,为稳定、发展农村教师队伍,促进师资结构整体优化,推进我国农村教育事业的繁荣和发展提供客观依据.

一、数据来源与样本描述

(一)样本选择及数据来源

本文研究所用数据来源于课题组于2017年9-11月开展的“农村教师职业流动意愿及其影响因素”调查.中国农村的区域差异主要表现为东部地区、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为此,首先选取东部地区的江苏、中部地区的湖北和西部地区的云南等3个省为调查省份,再在这些省内根据社会经济及教育发展状况依次分别选取南通市如东县和海安县、盐城市滨海县和响水县、宜昌市秭归县和兴山县、咸宁市通城县和崇阳县、玉溪市华宁县和易门县、昭通市巧家县和鲁甸县等12个县为样本县;然后在每个样本县中各随机抽取2所农村学校,最后在各学校分别随机抽取25名中小学教师.总计调查了3个省12个县24所农村学校600名教师,剔除数据不全及回答有矛盾的问卷25份,最终得到有效问卷575份,问卷有效率达到了95.8%.

问卷内容设计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教师个人基本情况,包括性别、年龄、婚姻状况、个人月收入、配偶工作地点、子女就学状况等方面.第二部分是教师流动状况调查,主要了解教师流动意愿、流动方向、流动的主要原因等.第三部分是开放式问题,主要了解教师对流动政策的态度及看法.问卷回收后,用SPSS统计软件对其信度、效度进行分析,信度分析结果显示,Cronbach´s α系数等于0.912,说明问卷具有较高的内部一致性;效度分析结果显示,KMO值为0.874,Bartlett球形检验近似χ2值达到0.01的显著性水平,说明问卷具有较好的结构效度.

(二)样本特征一般性描述

1.个人背景情况描述

从性别分布来看,女性教师所占比例较大为65.4%,男性教师所占比例为34.6%.从年龄分布来看,30岁及以下、31-40岁、41-50岁、51岁及以上的教师分别占24.7%、38.6%、22.6%、14.1%.从文化程度看,大专以下文化程度、大专文化程度、本科及以上文化程度的教师分别占17.9%、53.2%和28.9%.从婚姻状况来看,已婚者比重为85.2%,未婚者比重为14.8%.从职称分布来看,初级职称、中级职称、高级职称的教师分别占33.9%、50.8%和15.3%.从任教年级来看,任教小学的占57.2%,任教初中的占42.8%.从学校所在位置来看,乡村学校占31.3%,乡镇学校占52.7%,城郊学校占16.0%.

2.农村教师职业流动意愿状况

调查显示,在575名农村教师中,82.8%的教师有职业流动意愿,没有职业流动意愿的教师占17.2%,这说明大多数农村教师具有职业流动意愿,农村教师队伍处于不稳定的状态,存在潜在的教师流失的可能性.进一步分析发现,在有流动意愿的农村教师群体中,43.5%的教师具有转校意愿,23.1%的教师具有转行意愿,33.4%的教师选择“只要离开原单位就行”,不论是转校或是转行.

二、模型设定与变量选取

(一)模型设定

本研究的主要目的在于考察农村教师职业流动与各个变量之间的关系,被解释变量为“农村教师职业流动意愿”,该意愿只有2种可能的结果,即“愿意”和“不愿意”,是一个二分类变量,因此利用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分析,如果农村教师愿意流动,则定义“y等于1”;反之,则定义“y等于0”.其模型基本形式为:

则农村教师愿意流动的概率为:

在(1)式和(2)式中,χi表示影响农村教师职业流动意愿的第i个解释变量,k为解释变量个数,α为截距项,βi为解释变量χi的系数,反映该变量对农村教师职业流动意愿影响的方向及程度,通常用最大似然估计法求得.农村教师愿意流动的概率与不愿意流动的概率的比值为事件发生比(odds ratio).eβi反映解释变量χi每变化1个单位所引起的事件发生比变化的倍数.

(二)变量选取

根据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并结合中国农村教育的实际情况,将影响农村教师职业流动意愿的主要因素归纳为以下六类:

第一类是个体因素,包括:(1)性别(X1),男性等于1,女性等于0;(2)年龄(X2),30岁及以下等于1,31-40岁等于2,41-50岁等于3,51岁及以上等于4;(3)婚姻状况(X3),已婚等于1,未婚等于0;(4)大专文化程度(以大专以下文化程度作为参照)(X4),大专等于1,其它等于0;(5)本科及以上文化程度(以大专以下文化程度作为参照)(X5),本科及以上等于1,其它等于0;(6)中级职称(以初级职称作为参照)(X6),中级职称等于1,其它等于0;(7)高级职称(以初级职称作为参照)(X7),高级职称等于1,其它等于0;(8)个人月收入(X8),1500元及以下等于1,1501-2500元等于2,2501-3500元等于3,3501-4500元等于4,4501元及以上等于5;(9)任教年级(X9),小学等于1,初中等于0;(10)是否担任班主任(X10),是等于1,否等于0;(11)每周课时数(X11),10节及以下等于1,11-15节等于2,16-20节等于3,21-25节等于4,26节及以上等于5.

第二类是家庭因素,包括:(1)配偶工作地点(X12),本地等于1,外地等于0;(2)家庭是否有老人需要照顾(X13),是等于1,否等于0;(3)子女就学状况(X14),幼儿园等于1,小学等于2,初中等于3,高中等于4,大学等于5,已工作等于6;(4)家庭年收入(X15),3万元以下等于1,3-5万元等于2,5万元及以上等于3.

第三类是工作因素,包括:(1)与领导的关系(X16),很不融洽等于1,不太融洽等于2,一般等于3,比较融洽等于4,很融洽等于5;(2)与同事的关系(X17),很不融洽等于1,不太融洽等于2,一般等于3,比较融洽等于4,很融洽等于5;(3)与学生的关系(X18),很不融洽等于1,不太融洽等于2,一般等于3,比较融洽等于4,很融洽等于5;(4)晋升机会(X19),很小等于1,比较小等于2,一般等于3,比较大等于4,很大等于5.

第四类是学校因素,包括:(1)学校地理位置:乡村(以城郊为参照)(X20),乡村等于1,其它等于0;(2)学校地理位置:乡镇(以城郊为参照)(X21),乡镇等于1,其它等于0;(3)学校类型:乡镇重点(以普通学校为参照)(X22),乡镇重点学校等于1,其它等于0;(4)学校类型:县(区)重点(以普通学校为参照)(X23),县(区)重点学校等于1,其它等于0;(5)学校办学规模(X24),1000人及以下等于1,1001-1500人等于2,1501人及以上等于3.

第五类是地区因素,包括:(1)湖北(以江苏为参照)(X25),湖北等于1,其它等于0;(2)云南(以江苏为参照)(X26),云南等于1,其它等于0.

第六类是社会因素,包括:(1)社会压力(X27),很小等于1,比较小等于2,一般等于3, 比较大等于4,很大等于5;(2)教师对自身职业社会地位的评价(X28),下层等于1,中下层等于2,中层等于3,中上层等于4,上层等于5.

三、农村教师职业流动意愿影响因素回归分析

(一)模型估计结果

利用SPSS统计软件进行二元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结果见表1,其中模型Ⅰ是将所有解释变量都引入回归模型而得到的估计结果,模型Ⅱ只包含解释变量中对农村教师职业流动意愿影响显著的变量.模型Ⅰ和模型Ⅱ的似然比统计量分别为81.339和74.216,均在1%统计水平上显著,模型Ⅰ和模型Ⅱ的伪判决系数分别为0.324和0.385,表明模型的拟合效果良好.

(二)结果分析

1.个体因素对教师职业流动意愿的影响

性别变量显著正向影响农村教师职业流动意愿,在模型Ⅰ和模型Ⅱ中分别通过了5%和1%水平的显著性检验,即相比于女教师,男教师职业流动意愿更强,回归结果显示,在其他条件一定时,男教师愿意职业流动的发生比是女教师的1.902倍.调查显示,在男教师中,有流动意愿的比例为86.1%,而农村女教师具有流动意愿的比例仅为57.3%,两者相差28.8个百分点,男性教师在流动方面表现出更高的积极性,有着较强的愿望.男教师的流动意愿显著高于女教师,这也进一步印证了社会角色理论中,关于男女性别角色的差异性论断.社会角色理论认为,男性更倾向于追求更好的个人发展、获得更高的经济收入,更倾向于选择一些富有挑战性的工作.而大多数女性更倾向于有一份比较稳定的职业,教师职业的稳定性对于女性来说有更强的吸引力.

年龄变量显著负向影响农村教师职业流动意愿,在模型Ⅰ和模型Ⅱ中分别通过了10%和5%水平的显著性检验,即农村教师职业流动意愿与其年龄呈负相关关系,年龄越大,教师职业流动意愿越弱.回归结果显示,在其他条件一定时,教师年龄每增加一个等级,其愿意职业流动的发生比将减少25.1%.其主要原因是,年轻教师处于职业发展的探索阶段,他们身体素质好,思想积极,精力充沛,敢于追求,不安于现状,为了追求更高的理想、实现更好的个人发展,往往会表现出更为强烈且明显的流动倾向.年龄大的教师上有老、下有小,受家庭拖累以及年龄、心理等多方面因素影响一般都惰于在新的学校、新的岗位、新的环境从头开始,因此其职业流动意愿相对偏低.

大专文化程度和本科及以上文化程度变量显著正向影响农村教师职业流动意愿,在模型Ⅱ中分别通过了10%和5%水平的显著性检验,即随着教师文化程度的提高,其流动意愿也愈加强烈.回归结果显示,在其他条件一定时,大专文化程度教师愿意职业流动的发生比是大专以下文化程度教师的2.071倍;本科及以上文化程度教师愿意职业流动的发生比是大专以下文化程度教师的2.795倍.在当前的就业市场中,高学历、高素质的人才越来越受到社会的青睐,他们拥有较为丰富的职业流动资本和更多的就业机会,如果所在的工作岗位无法满足他们追求个人事业发展的期望,他们便倾向于离开,寻求更高的薪酬待遇和更好的职业发展.因此文化程度更高的教师职业流动意愿更强,而文化程度较低的教师由于担心找不到更好的工作,甚至是失去工作,因而其职业流动意愿较弱.

中级职称和高级职称变量显著负向影响农村教师职业流动意愿,在模型Ⅱ中分别通过了5%和1%水平的显著性检验,即农村教师的职业流动意愿与其职称呈负相关关系,职称越高,教师的职业流动意愿越弱.回归结果显示,在其他条件一定时,中级职称教师愿意职业流动的发生比是初级职称教师的71.5%;高级职称教师愿意职业流动的发生比是初级职称教师的47.5%.其原因在于,高职称教师大部分年龄较大,他们已经成家,在家乡任教的占大多数,要拖家带口地到一个新的环境去工作生活会比较困难,因此他们的职业流动意愿不强.低职称教师大多比较年轻,学历较高,对职业发展、收入待遇等有较高预期,但农村经济发展滞后,生活条件差、个人发展机会少,工资福利待遇也不尽人意,因此他们的职业流动意愿较强.

个人月收入变量显著负向影响农村教师职业流动意愿,在模型Ⅰ和模型Ⅱ中分别通过了10%和5%水平的显著性检验,即农村教师职业流动意愿与其个人月收入呈负相关关系,个人月收入越高,教师职业流动意愿越弱.回归结果显示,在其他条件一定时,教师个人月收入每增加一个等级,其愿意职业流动的发生比将减少29.7%.劳动力流动理论认为,劳动力为了获得更好的发展以及更高的收入而在地区间、产业间、部门间、就业状态间、企业间乃至工作间进行转移.因此,个人月收入越低,教师流动意愿越强.

回归分析显示,婚姻状况、任教年级、是否担任班主任、每周课时数等变量在模型Ⅰ和模型Ⅱ中都没有通过10%水平的显著性检验,对教师职业流动意愿影响不显著.

2.家庭因素对教师职业流动意愿的影响

配偶工作地点变量显著负向影响农村教师职业流动意愿,在模型Ⅰ和模型Ⅱ中分别通过了10%和5%水平的显著性检验,即配偶在外地工作的教师其职业流动意愿更强烈.回归结果显示,在其他条件一定时,配偶在本地工作的教师愿意职业流动的发生比是配偶在外地工作教师的33.2%.交叉表分析结果显示,配偶在外地工作的教师有流动意愿的比例为84.6%,而配偶在本地工作的教师中,这一比例下降到58.3%,两者相差26.3个百分点,配偶在外地工作的教师在流动方面表现出更高的积极性.其原因是,配偶的工作地点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农村教师的家庭生活状态.配偶在外地工作的教师,由于夫妻两地分居,无法兼顾家庭与工作,对工作、生活都会产生不小的影响,为了照顾老人孩子及家庭团聚,他们的职业流动愿望更迫切.

子女就学状况变量显著负向影响农村教师职业流动意愿,在模型Ⅰ和模型Ⅱ中都通过了10%水平的显著性检验,调查显示,子女在读幼儿园、在读小学、在读初中、在读高中、在读大学、已工作的教师愿意流动的比例分别为86.7%、79.5%、72.4%、61.2%、45.5%和30.1%,呈明显递减趋势.这主要是因为在中国的传统观念中,子女是家庭的核心,很多教师为了让子女从小接受更好的基础教育、未来有更好的发展而选择转校或离职.

回归分析显示,家庭是否有老人需要照顾、家庭年收入等变量在模型Ⅰ和模型Ⅱ中都没有通过10%水平的显著性检验,对教师职业流动意愿影响不显著.

3.工作因素对教师职业流动意愿的影响

与领导的关系变量显著负向影响农村教师职业流动意愿,在模型Ⅰ和模型Ⅱ中分别通过了10%和5%水平的显著性检验,说明农村教师与领导的关系越融洽,其职业流动意愿越弱.结果显示,与领导的关系每增加1个档次,农村教师愿意职业流动的发生比将减少36.9%.这主要是因为,学校领导对于教师职称评聘、专业成长等具有重要的甚至是决定性的作用,与领导的关系越融洽,越容易受到领导的器重,在职务晋升、职称评聘等方面就更具有优势,可以获得更多的发展机会,因此职业流动意愿越弱.

晋升机会变量显著负向影响农村教师职业流动意愿,在模型Ⅰ和模型Ⅱ中都通过了5%水平的显著性检验,表明教师认为晋升机会越大,其职业流动意愿越弱.结果显示,晋升机会每增加1个档次,农村教师愿意职业流动的发生比将减少27.7%.其原因是,晋升能够满足教师自我价值实现的需要,是对教师工作能力和水平的认可.因此,对于那些渴望晋升的教师来说,如果长时间得不到晋升,就会促使他们产生流动的想法,并期望在流动后得以实现.

回归分析显示,与同事的关系、与学生的关系等变量在模型Ⅰ和模型Ⅱ中都没有通过10%水平的显著性检验,对教师职业流动意愿影响不显著.

4.学校因素对教师职业流动意愿的影响

学校地理位置变量显著正向影响农村教师职业流动意愿,相比于城郊学校,地处偏远的乡村和乡镇教师职业流动意愿更强,职业流动的可能性更大.回归显示,乡村教师愿意职业流动的发生比是城郊的3.083倍,乡镇教师愿意职业流动的发生比是城郊的2.477倍.根据劳动力迁移的推拉理论,优越的地理位置可以作为一种拉力,吸引劳动者流入,而恶劣的环境则会成为推动劳动力流出的力量,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劳动力的流失.与农村相比,城郊交通更为便捷,环境较好,工作生活也更为方便,因此,促使城郊学校教师流动的推力相对较小.而地处偏远的乡村和乡镇学校,交通较为不便,信息不够畅通,环境也较差,这就成了这些地区教师职业流动的推力.

回归分析显示,学校类型、学校办学规模等变量在模型Ⅰ和模型Ⅱ中都没有通过10%水平的显著性检验,对教师职业流动意愿影响不显著.

5.地区因素对教师职业流动意愿的影响

地区变量显著正向影响农村教师职业流动意愿,回归结果显示,相比于东部沿海的江苏,处于中西部地区的湖北、云南农村教师职业流动意愿更强,其中湖北农村教师愿意职业流动的发生比是江苏的1.839倍,云南农村教师愿意职业流动的发生比是江苏的1.962倍.处于东部沿海地区的江苏省,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在农村教育方面的投入力度也大,因此农村教师职业流动意愿相对较低;而处于中西部地区的湖北省和云南省,贫困地区多,地方财力有限,农村教育经费短缺,这些地区农村教师工作生活条件艰苦,工作任务繁重,交通、通讯不便,因此教师职业流动意愿相对较高.

6.社会因素对教师职业流动意愿的影响

社会压力变量显著正向影响农村教师职业流动意愿,在模型Ⅰ和模型Ⅱ中都通过了10%水平的显著性检验,表明农村教师社会压力越大,其职业流动意愿越强.结果显示,社会压力每增加1个档次,农村教师愿意职业流动的发生比将增加112.3%.其原因是,在工作过程中,农村教师承受着较重的心理压力,如家长对孩子的宠溺、校领导对成绩的重视、多种价值观对学生的冲击、职业发展前景、工资福利水平较低、社会各界对教育的关注,以及新课程改革的推行等,这些压力和要求在客观上使农村教师感到疲惫不堪,进而导致职业倦怠,会表现出更为强烈且明显的职业流动倾向.

教师对自身职业社会地位的评价变量显著负向影响农村教师职业流动意愿,在模型Ⅰ和模型Ⅱ中都通过了10%水平的显著性检验,表明教师对自身职业社会地位的评价越高,其职业流动意愿越弱.回归结果显示,教师对自身职业社会地位的评价每提高1个等级,农村教师愿意职业流动的发生比将减少34.9%.农村教师对自身职业社会地位的评价越高,表明社会对农村教师职业的认可程度和尊重程度越高,就越倾向于不流动;反之,则表明社会对农村教师职业的认可程度和尊重程度越低,就越倾向于流动.

四、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一)研究结论

本文基于江苏、湖北、云南3省12县24所农村学校575名教师的调查数据,运用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从个体因素、家庭因素、工作因素、学校因素、地区因素以及社会因素等六个方面对农村教师职业流动意愿及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回归结果显示,性别、年龄、文化程度、职称、个人月收入、配偶工作地点、子女就学状况、与领导的关系、晋升机会、学校地理位置、地区、社会压力、教师对自身职业社会地位的评价等变量对其流动意愿影响显著.而婚姻状况、任教年级、是否担任班主任、每周课时数、家庭是否有老人需要照顾、家庭年收入、与同事的关系、与学生的关系、学校类型和学校办学规模等变量对其流动意愿影响不显著.

(二)政策建议

结合上述结论,本文提出以下几点政策建议:

1.政策层面

(1)提高农村教师的职业声望和社会地位

实证分析结果表明,社会地位显著负向影响农村教师职业流动意愿.教育、宣传等部门要广泛宣传农村教师扎根乡村、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高尚精神,形成关心支持农村教师和农村教育的浓厚氛围,增强农村教师职业吸引力.对长期在农村学校工作且做出一定成绩的优秀教师加大表彰和宣传力度,在教育评奖、评优等方面向农村学校一线教师倾斜,使农村教师在岗位上有幸福感、在事业上有成就感、在社会上有荣誉感.

(2)改善农村教师待遇和工作生活条件

实证分析结果表明,个人月收入水平显著负向影响农村教师职业流动意愿.要稳定农村学校师资,吸引优秀教师到农村学校任教,使优秀教师“下得去、留得住、教得好”,关键在于提高农村教师待遇,改善农村教师工作生活条件.各级政府要加大对农村义务教育的财政支持力度,优先满足农村学校改善教学设施设备、办公条件以及用水用电用厕等生活设施的需求.进一步完善绩效工资制度,将绩效工资分配向贫困地区、革命老区、少数民族地区等条件艰苦的农村教师倾斜.可设立农村教师乡镇工作补贴、农村教师岗位生活补助、农村教师人才津贴、农村班主任工作津贴等农村教师专项津贴,大力提升农村教师工资待遇.各地要结合实际,合理规划并加快农村教师周转房建设,改善农村教师住房条件,保障农村教师安居乐教.

(3)有序推动城乡教师合理流动

在制度法律法规方面,进一步完善城乡教师合理流动机制,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加强教师流动政策的环境和条件保障,建立和健全教师流动相应的配套政策体制.各地区要结合实际,不断创新方式方法,深入推进义务教育学校教师、校长交流轮岗常态化、制度化,通过定期交流、岗位竞聘交流、学区一体化管理、乡镇中心学校教师走教、设立名师名校长特聘岗等多种途径和方式,推动优秀校长和骨干教师到乡村学校、薄弱学校、村小、教学点任职任教并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4)拓展农村教师补充渠道

扩大农村教师“特岗计划”和“免费师范生计划”实施规模,加大音体美、外语、信息技术等师资紧缺学科教师的招聘,进一步优化农村教师队伍结构,重点支持国贫县、连片贫困县等贫困地区农村师资的补充.积极与地方高校开展合作,加强本土化农村教师培养,定向委托培养小学全科、初中“一专多能”的农村教师.支持县(市)结合农村教师岗位特点,适当放宽招聘条件,简化招聘程序,提高招聘质量,吸引更多人才特别是当地人才到农村任教.充分发挥退休教师传帮带作用,每年选聘一定数量的城区退休优秀教师、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到农村学校支教讲学,鼓励社会体育指导员、优秀运动员和艺术工作者开展志愿者农村支教活动.通过教学名师的言传身教,加快提升农村教师教育教学水平.

2.学校层面

(1)切实加强学校管理

学校领导要信任、理解教师,要给与农村教师足够的人文关怀,让教师对学校产生情感,以事业留人、感情留人.要为教师营造和谐、宽松愉悦的工作氛围,创造条件让他们施展才能.要实施“以人为本”、“参与式”的管理模式,建立富有人性化的学校管理制度,积极支持农村教师参与学校管理决策,激发其工作积极性与创造性,从而增强他们的责任感和归属感,使教师的自我价值能够得到实现,进而有助于稳定农村教师队伍,吸引优秀教师到农村学校任教.

(2)优化农村青年教师发展环境

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年龄显著负向影响农村教师职业流动意愿,其中30岁以下的青年教师流动意愿最强.青年教师是农村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农村学校教育改革发展的主力军和生力军,他们的成长与发展直接关系着农村学校长期可持续发展及农村义务教育质量的提升.学校领导要给予青年教师更多的关心和支持.在工作中,要不断优化农村青年教师发展环境,建立健全青年教师成长的激励机制,大胆任用青年教师,信任、理解青年教师,使他们树立主人翁责任感,提供青年教师充分展示个人才华、获得成长发展、实现自我价值的机会和舞台.在津贴补助、培养培训、职称评聘、表彰奖励等方面向农村青年教师倾斜,加快农村青年教师成长步伐.在生活上,要妥善解决青年教师子女上学、夫妻两地分居、照顾老人等家庭生活现实问题,消除青年教师的后顾之忧,使他们安心服务于农村地区的基础教育事业.

3.教师层面

(1)加强教师职业道德教育

要促进教师自觉加强师德修养,提高教师的政治素质和师德水平,模范践行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健全师德标兵和师德先进个人表彰机制,培育优良师风.要培养教师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精神,淡泊名利、坚守教育的信念,刻苦钻研、严谨笃学的理念.促使他们无论是在发达地区还是欠发达地区,无论是在沿海还是内陆,都能安心教育工作,静下心来教书,潜下心来育人.

(2)加大农村教师培训力度

加大对教师的培养力度是稳定师资队伍的一项重要措施.创新农村教师专业提升机制,建立全方位、多样化的农村教师培训体系,依据农村教师专业发展阶段特点以及农村教师的实际需求制定相应的培训计划,根据参训教师的年龄层次、专业背景、知识结构、学历水平、工作要求等情况合理设置教师培训内容,提升教师培训的有效性和针对性.加大农村教师教育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力度,引导农村教师适应“互联网+教育”,充分利用网络研修、远程学习等形式优化课堂教学和进行自主学习.通过各种形式的继续教育、在职培训,不断提高农村教师教育教学能力及综合素质.

(3)积极应对压力

研究结果表明,社会压力显著正向影响农村教师职业流动意愿.农村教师面临多方面的压力,要不断增强心理保健意识,掌握心理调适方法,加强自身的心理调适能力.要有正确的自我评价,对自己的个性、优缺点、价值观等有正确的认识,能给自己合理的目标定位,对自己的认识越深刻,越能有效地缓解工作压力和心理压力.要努力构建良好的人际关系,积极参加社会活动,面对压力时积极寻求社会支持,多与朋友、家人、同事沟通,获得理解与支持,从而缓解或消除压力.培养广泛的兴趣爱好,积极参加文体娱乐活动,放松身心,调节情绪,劳逸结合,以更好地应对工作和生活中的压力.

参考文献:

[1] 吴玉琦.上海市义务教育学校教师流动现状调查报告[J].上海教育科研,2010(7):13-15.

[2] 孙炎.少数民族地区农村教师流动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2(36):17922-17925.

[3] 马用浩,谷莎.西部地区农村中小学教师社会流动现状调查及分析—以陕西省定边县为例[J].宁夏社会科学,2016(2):124-128.

[4] 张兵.农村小学教师职业流动意愿及影响因素研究[D].沈阳:辽宁师范大学,2016.

[5] 张彤,李云娥.民办学校教师人力资源管理问题探讨—温州民办学校教师留任与离职的调查分析[J].教育学术月刊,2007(8):70-72.

[6] 路红梅.义务教育阶段教师流动问题的梳理与建议[J].人口与经济,2011(S1):194-195.

[7] 黄严严.农村中小学教师单向流动问题探究[J].现代中小学教育,2014(9):74-77.

[8] 王哲,孙连臣,王彦海.影响民办中等职业学校教师职业流动因素分析[J].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5(12):38-41.

[9] 陈坚,陈阳.我国城乡教师流动失衡的制度分析[J].教育发展研究,2008(3):34-37.

[10] 李清刚,李柏宁.民办学校教师流动问题探讨[J].教育理论与实践:中小学教育教学版,2013(4):14-16.

[11] 魏玮,高有华.中小学教师流动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教育探索,2015(3):14-16.

[12] 彭张力,邢可.城镇化进程中农村义务教育教师流动问题研究--基于河南省中牟县的调查分析[J].现代教育科学,2016(7):13-17.

Rural Teachers?Occupational Mobility Willingness and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An Empirical Study Based on Binary Logistic Regression Model

XIAO Qing-ye

(School of Business,Minnan Normal University,Zhangzhou,Fujian,363000)

Abstract:Based on the survey data of 575 teachers from 24 rural schools in 12 counties of Jiangsu, Hubei and Yunnan Provinces, a binary logistic regression model is used to analyze the rural teachers´ occupational mobility willingness and its influencing factors from six aspects of individual factors, family factors, work factors, school factors, regional factors and social factors. Regression results show that: In the individual factors of teachers, the variables of gender ,age, educational level, professional title, personal monthly income significantly affect rural teachers´ occupational mobility willingness. In the family factors, spouse抯 working place, schooling conditions of children he a significant impact on rural teachers´ occupational mobility willingness. In the work factors, the variables of relationship with leaders, promotion opportunity significantly affect rural teachers´ occupational mobility willingness. In the school factors, the variable of school location has an important influence on rural teachers´ occupational mobility willingness. In the regional factors, the variable of region has a significant impact on rural teachers´ occupational mobility willingness. In the social factors, the variables of social pressure, teachers´ evaluation of their professional social status significantly affect rural teachers´ occupational mobility willingness.

Key words:rural teachers;occupational mobility willingness;influencing factors;Logistic model

(责任编辑:张国霖,张秋霞)

(责任校对:张秋霞,彭莎莎)

教师职业论文范文结:

适合教师职业论文写作的大学硕士及相关本科毕业论文,相关教师职业开题报告范文和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下载。

1、教师职业倦怠论文

2、职业论文发表

3、教师论文发表刊物

4、职业和教育杂志

5、幼儿教师评职称论文

6、大学生职业和就业指导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