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方面有关论文范文文献 跟贴着语言的地面行走《桂花雨》教学方面论文写作参考范文

本论文可用于语言论文范文参考下载,语言相关论文写作参考研究。

贴着语言的地面行走《桂花雨》教学

王崧舟老师指出:语文课的最大问题,不是怎么教的问题,而是教什么的问题.语文课的最大悲哀是语文本体的淡化和失落.语文的本体是什么,就是文本是用什么样的语言形式来承载这些内容的,即“怎么写的”.近日,我执教了《桂花雨》一课,从关注文本中的关键词句入手,从文本怎么写的角度入手,引导学生在课堂上静思默想、圈点批注、咬文嚼字、探究表达.认真反思,觉得本节课突出了如下特点:

一、凭借文本载体,学习话语形式

  师:请同学读一读课文第一自然段.作者喜欢桂花的样子吗?

  生:不喜欢.因为桂花没有梅花的姿态,长得笨笨的.

  师:作者喜欢桂花的花色吗?

  生:不喜欢.因为桂花没有其他的花那艳丽的色彩,即使开花也得仔细地从绿叶丛中寻找,才能找到.

  师:作者既不喜欢桂花的姿态,也不喜欢桂花的颜色,那究竟喜欢什么呢?

  生:喜欢它那迷人的香气.

  师:既然作者喜欢它的香气,那么这样写不是更好吗?(出示:小时候,我最喜欢桂花.桂花不与繁花斗艳,可是它的香气味儿真是迷人.)

  片刻后……

  生:作者这样写是为了拿桂花与梅花及其他的花作比较.

  生:作者先写桂花的缺点是为了突出它的优点,这样是为了更加突出它那迷人的香气.

  师:是的,作者先写桂花的缺点是为了衬托它的优点,这样的方法就叫反衬!同学们,我们学习一篇文章,不仅要知道文章写了什么,还要知道作者是怎么写的.

  文本好像大海,有时我们希望给个大海,但更多时候,学生真正需要的只是里面的一条小鱼.所以,当我们拿到一篇课文时,我们首先想到的应该是教什么,而不是怎样教.课文第一自然段内容浅显易懂,作者直抒胸臆:桂花没有梅花的姿态,也没有繁花艳丽的色彩,可它的香气味儿真是迷人.文本只是一种凭借,是学习语文知识、提高语文素养的一个载体.既是一个凭借,我们就要在教学中真正地体现并充分地利用它.

  在上述教学中,教者别有用心地让学生认识桂花笨笨拙拙的姿态,认识它那不够艳丽的色彩.从而引发学生思考到作者写桂花的这些缺点正是为了突出它的优点,为了衬托出桂花的香气更加迷人.王尚文先生说,“语文教学的焦点应该是话语形式,即怎么说,而非说什么.”语文教学就是要引导学生学习语言,仔细品味语言文字,在语言的字里行间穿行,并触发学生思维的生长点.当学生知道了作者写桂花的缺点正是为了突出它的优点时,他们顿时领悟了文本的基本表达方法,较为轻松地克服了认知难点.这样的教学使语文味弥散课堂.

  二、亲历言语实践,品评文字秘妙

  出示:“摇桂花对我是件大事,所以老是缠着母亲问……,没开足,摇不下来的.”

  师:这是一组对话,你从中读懂了什么?

  生:我读出了小琦君急切的心情.

  师:读着这句话,让你想起了自己生活中哪一次类似的经历呢?

  生:有一次,我看到了一个特别喜欢的玩具,就缠着妈妈给我买下来.

  生:暑假到了,我缠着妈妈带我去乡下姥姥家玩.

  生:我在网上购物了,但是迟迟没有到货,我就缠着妈妈赶紧打电话给卖家.

  师:同学们都使用了一个“缠”字,让我们体会到了你和小琦君一样急切的心情.请大家再读读这段话中的语言描写,你有什么发现或疑问吗?

  生:这是一个问句,可是结尾为什么是感叹号呢?

  生:感叹号表示感叹、激动、急切的语气!可见小琦君此时非常的急切.

  师:既然是个问句,如果这样改:“妈,怎么还不摇桂花呢?”不是更好吗?

  生:用“嘛”字能突出小孩子天真、可爱的特点.可以看出她那撒娇的样子.

  师:是啊,她是在撒娇,更是对摇桂花的向往啊.多么急切的心情啊!是的,作者琦君把迫不及待摇桂花的心情,写进了“缠”字中,写进了反问句中,写进了感叹号里,真准确啊!这样写,才更符合小孩子天真、可爱的特点!多真实啊!你们自己读一读,体会体会.

  理解语言文字的内容,是阅读教学一项十分重要的任务.阅读教学,应该在再现情境、再造表象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倾注自己的情感,批文入情,通过审美体悟、涵泳品味来探寻言语作品的深层意蕴.在这过程中,学生可以接触到作者所描绘的丰富多彩的生活,体会作者的深刻思想和美好丰富的情感,这对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增长他们的见识,提高他们的文化素养,陶冶他们的情操,都会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在上述教学中,教师带领学生在自主参与的言语实践中,以对文本语言独有的敏感,捕捉住重点字词“缠”、“嘛”和感叹号,充分调动学生的生活积累和语言储备,让他们去阅读语言文字背后的精彩.通过一个“缠”字引导学生再现生活情境,从而进一步触摸作者的内心,与文本中的人物产生情感共鸣.同时,引导学生关注语言描写,去品评平淡的“嘛”字中蕴藏着小琦君的一份天真、可爱,进而发现言语表现的秘妙.让学生感受了文本语言表达的真实性、准确性,也正是在这样的过程中,提高了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规范性、适切性和自觉性.

  三、品析内化词语,发现语言

  出示:桂花摇落以后,全家动员,拣去小枝小叶,铺开在竹席上,晒上好几天太阳.装在铁罐子里,和在茶叶中泡茶,做桂花卤,过年时做糕饼.全年,整个村庄都沉浸在桂花香中.

  师:读完这段话,我们的眼前仿佛出现了一幅画,谁能给这幅画取个名字:

的全家总动员

  生:快乐的

  生:忙碌的

  生:幸福的……

  师:其实我们并没有亲眼看到小琦君全家总动员的情景,但是,我们读着她的文字,却能感受到这样的画面,这其中隐藏着怎样的写作秘密呢?

  生:这段话中有“拣、铺、晒、收、和”等动词,从这些动词中可以看出琦君一家人收桂花时非常的小心、仔细.

  生:从这些动词仿佛可以看到琦君一家人忙碌的身影,那快乐的场景就在眼前.

  师:这是劳动的场面,所以作者使用了大量的动词.把那一家人幸福地忙碌、快乐的样子写了出来.正如作家阿·托尔斯泰所说,在艺术语言中最重要的便是动词,要是你找到了准确的动词,那你就可以安心地继续写你的句子.同学们,再来读一读这一段,感受动词带给我们的画面.

  汉语言是隽秀灵动的语言,是充满智慧的语言.我们要本着对文本语言的高度警觉,用敏感的心捕捉文本潜在的信息,对每一个字、每一个词、每一句话都不轻易放过,品味语言的艺术,发掘文本的核心价值.

  教学该部分内容时,教师带领学生披文入境,让学生将一段话读成一个词,培养学生对段落的整体把握能力.通过对一系列精彩动词的研读,体会作者用词的真实性、生动性和准确性.在言语实践中指导学生学习语言、积累语言,同时习得了运用动词的良好方法,为学生今后如何准确地运用语言提供了范式.在这样的言语实践中,学生感受了作者真实、准确的用词,体会到了生动的语言描写源自细心的观察和真切的体验,可以使文字生动鲜活,有画面感.这样的教学摒弃了传统的在思想内容的泥淖中一味纠缠的做法,而将目光直接聚焦在言语的表现形式上,学生在师生对话交流中得意、得言,实现了教学价值的最大化,为他们语文能力的培养和提升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四、聚焦文本主题,凸显语文意识

  师:同学们,除了课文最后一段,其余每段都提到了桂花的香味,那么为何不用“桂花香”做题目,而用“桂花雨”呢?

  生:因为桂花纷纷落下,就像下雨.让“我”陶醉在快乐之中.

  生:那纷纷落下的桂花雨给小琦君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几十年后她仍然记忆犹新.

  生:是那一场场桂花雨给琦君带去了对故乡的思念,使她陶醉在那诗情画意之中.

  师:是呀,正是那桂花雨让琦君表达了一种缠绵的乡愁,用“桂花雨”要比“桂花香”更有诗意!这是一篇散文,这样就把散文的味道写了出来.最后让我们再次深情地读读课题!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要读懂一篇文章,首先要读懂文章的题目.透过题目这个小小的窗口,可以了解到文章的内容,窥探到文章的思路,体会到文章的精髓.有些课文题目往往隐射了课文的行文思路,概括地反映了课文的主要内容.对于这样的课题,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反复审视,仔细品悟,帮助学生揣摩作者想要表达的深层意蕴.

  在本段教学中,教师再次掀起波澜,引导学生思考哪个课题更加恰当?引发学生自己判断题目跟文章内容的关联性.有了前面学习的基础,有了与文本语言的多次交锋,学生自然感受到课题桂花雨更能传达作者对故乡的深深眷念,更能表达一份缠绵的乡愁,同时也更能体会散文的诗情画意、形散神聚、语言优美的特点.在这里,教者始终不忘关注文本言语的表现形式,始终有着鲜明的语言意识.正是“语文意识”的统摄、烛照,从而使文章是“怎么写”的逐渐明朗起来,学生的语文意识得到了唤醒.正是教师一次次地激活、启示,才使学生在与文本的对话中得到了切实的感悟和澄明的自觉.学生的身心在贴着语言的地面得以自由行走!

语言论文范文结:

关于本文可作为相关专业语言论文写作研究的大学硕士与本科毕业论文语言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参考文献资料。

1、论文语言润色

2、语言文学论文

3、交际中的语言艺术论文

4、语言论文

5、语言教学和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