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不如一代的铁帽子王相关参考文献格式范文 和一代不如一代的铁帽子王有关自考开题报告范文

本论文是一篇免费优秀的关于一代不如一代的铁帽子王论文范文资料,可用于相关论文写作参考。

一代不如一代的铁帽子王

当下清宫戏又大热,而“铁帽子王”一直是清宫戏中一个非常引人关注的特殊存在.铁帽子王是指世袭罔替的王爵,它源于清朝的封爵制度,铁帽子王比一般的亲王享有更优厚的待遇和特权.

清朝共有12 位承袭爵位无需降等的“铁帽子王”,其中8 位是在清朝开国之初立下战功的皇亲宗室,因为他们功勋卓绝,所以获得世袭罔替的永久封爵,同时还享有配飨太庙的殊荣.另外4 位属于恩封,他们是因在清朝中后期稳固江山中立功而受封的.

清代宗室爵位制度虽然仿照明朝,但也有自身的特点.首先,皇帝之子并不像明朝那样必然封为亲王,而是可能封为郡王、贝勒、镇辅国公.其次,即使封为亲王,王位也往往并不世袭,后代继承爵位时要递降(这一点更像宋朝的制度).比如说始封爵位为亲王,则其第二代继承人只封为郡王,第三代封为贝勒,第四代后(亲王降至镇国公,郡王降至辅国公,贝勒降至不入八分镇国公……)便不再递降,由其后代世袭该爵位.奉恩将军以下没有可降之品级,则称为“闲散宗室”.亲王除了继承人外的其余诸子只封为不入八分辅国公,而且授爵之前要考骑马、射箭、国语(满语).成绩优秀者授予其应有爵位,平者降一等封爵,劣者降两等.郡王以下的宗室子弟也比照这一规则递降授爵.

清朝王爵分封的最高待遇是“世袭罔替”,其子孙世世代代继承王爵,并不降等.如果王爷犯法,则只判其人,不削其爵,由旁支承袭.这种待遇被形象地称为“铁帽子王”.需要说明的是,清朝有宗室爵位、蒙古爵位两个系统.蒙古王爷不实行爵位降袭制度,个个都是“铁帽子”,这与清朝世代优渥笼络蒙古贵族的国策有关.

第一代含金量最高

清朝从努尔哈赤的祖父觉昌安到咸丰帝的两个儿子(同治帝和悯郡王),共有皇子127 位,册封或追封为亲王、郡王的有59 位,其中生前实封王爵的有46 位(包括登基为帝的雍亲王、宝亲王、嘉亲王、智亲王,即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在这些亲王、郡王中,只有12 位享有世袭罔替的待遇.其中以清初开国勋业而享受世袭罔替“功封”的铁帽子王共有8 位:

一、礼(意为有礼的)亲王代善,努尔哈赤次子.崇德元年因伐女真各部、征蒙古、攻明等历次军功,及拥立皇太极之功,被封为“和硕兄礼亲王”.后代世袭罔替,但封号先后改为巽亲王、康亲王,到乾隆四十三年恢复礼亲王的封号.礼亲王前后共封袭13 位,是清朝地位最尊崇的亲王之一,朝会时立于宗室诸王之首.

二、郑(意为重)亲王济尔哈朗,努尔哈赤弟弟舒尔哈齐的第六子,崇德元年因征蒙古、攻朝鲜、攻明等军功获封,顺治元年加封号为“信义辅政叔王”.其后代封号改为简亲王,乾隆四十三年复称郑亲王,共封袭17 位.咸丰帝死后,郑亲王端华为顾命八大臣之一,慈禧与恭亲王发动“祺祥(同治帝最初所定的年号) 政变”后被赐自尽.

三、睿(意为智者)亲王多尔衮,努尔哈赤第十四子,崇德元年因征蒙古、攻明等军功获封.顺治元年摄政,顺治八年因谋逆大罪而削去爵号、掘墓斩首、挫骨扬灰.多尔衮没有儿子,以弟弟多铎的儿子多尔博为嗣子.其后代先后降封为贝勒、贝子、镇国公、辅国公.乾隆四十三年恢复睿亲王爵位,并赐予世袭罔替的待遇,共封袭7 位.四、豫(意为雄壮的)亲王多铎,努尔哈赤第十五子,崇德元年因征蒙古、攻明等军功获封.因与多尔衮有牵连,后代降为信郡王(享受世袭罔替待遇),被压抑了一百多年,直到乾隆四十三年才恢复豫亲王封爵,共封袭13 位.

五、肃(意为严肃的)亲王豪格,皇太极长子,崇德元年因军功获封.此后被两次革爵、两次降封、三次复爵,顺治八年仍追封为亲王,并且封其子为显亲王,世袭罔替.乾隆四十三年封号恢复为肃亲王,共封袭10 位.

六、承泽(意为有造化的)亲王硕塞,皇太极第五子,顺治五年封为亲王,后降为郡王.顺治八年以参与征讨李自成、灭南明、征喀尔喀蒙古、镇压大同姜瓖之变等军功而再封亲王.其子博果铎袭爵后封号改为庄亲王(后因无子,以康熙帝第十六子允禄为嗣),共封袭11 位.光绪末年庄亲王载勋因支持义和团被赐自尽.

七、克勤郡王岳托,礼亲王代善长子,先被皇太极封为成亲王,随后获罪削爵,死后追封为克勤郡王.其后代的封号先后改为衍僖郡王、平郡王(平郡王福彭的母亲是曹雪芹的姑母),乾隆时期封号改回克勤郡王,共封袭17 位.

八、顺承郡王勒克德浑,礼亲王代善三子萨哈璘的次子,顺治五年以军功封为郡王,世袭罔替,共封袭15 位.乾隆、同治、光绪三朝,又有4 位亲王因种种原因被赐予世袭罔替待遇,称为“特封”.这4 位王爷分别为:

一、怡亲王允祥,康熙帝第十三子,为皇四子(雍正帝)即位前之亲信,在雍正朝负责督理河工水利、办理西北两路军机,立下了很大功劳.允祥为人“谨慎忠诚”,因此死后受到雍正帝的优待,除了恢复原名胤祥、配享太庙外,还令其第四子弘晓“著袭封怡亲王,世世相承,永远弗替”,并且特意叮嘱“凡朕加与吾弟之恩典,后代子孙不可任意稍减”.另外雍正还加封允祥的第三子弘晈为宁郡王,也享受世袭罔替待遇(后来在乾隆朝改为递降).咸丰帝死前指定怡亲王载垣为八位顾命大臣之一,“祺祥政变”之后被慈禧勒令自尽,怡亲王爵位由宁郡王弘晈的玄孙载敦承袭.

二、恭亲王奕訴,道光帝第六子,第二次战争期间奉命留京办事,后与慈安、慈禧两宫太后联手发动“祺祥政变”,推翻顾命大臣肃顺等人的势力,在同治元年被两宫太后授予“议政王”之衔,成为军机领班.太后还赐予其世袭罔替的待遇,被他固辞.同治三年两宫太后再度令恭亲王世袭罔替,并赐亲王双俸.后来奕訴因事遭到慈禧太后猜忌,“议政王”头衔被削去,王爵被降为郡王,世袭罔替待遇也一度被取消.

奕訴死后,王爵由其孙溥伟承袭.1936 年溥伟在伪满去世,3 年后溥仪将其第七子毓嶦(毓君固,即溥仪《我的前半生》中所称的“小固”)封为“恭亲王”,这也是清代王爵名号的最后一次封袭,此时距清朝灭亡只有20 余年了.所谓“册封”也没有按照清朝的典章赐其金册,只是把毓嶦叫到伪皇宫的缉熙楼口头册封,让其磕头谢恩而已.此外还把溥伟死后上交给伪“宫内府”的三件宝物———一条皇帝大阅用的黄绦带子、一张咸丰出逃热河前命恭亲王为钦差全权大臣的朱笔上谕、一口道光帝赐给恭亲王的白虹刀赐给了毓嶦,作为封王爵的“信物”.

三、醇亲王奕譞,道光帝第七子,同治十三年(1874 年)因次子载湉继皇位而被授予世袭罔替待遇.但是奕譞因自己的儿子需在慈禧掌中过活,不得不一生谨小慎微,战战兢兢地服侍慈禧,买她的欢心.醇王府在晚清先后出了两位皇帝,可谓绝无仅有.

四、庆亲王奕劻,辅国公绵性长子.初代庆亲王是乾隆的第十七子永璘,原封惠郡王,后来改为庆郡王.嘉庆二十五年病危时,被前来探视的嘉庆帝晋升为庆亲王,后世的庆亲王称其为“祖太王爷”.永璘之子绵慜降袭庆郡王,后因无子,奉旨过继仪亲王永璇(乾隆第八子)之孙奕綵为嗣.道光二十二年奕綵在服孝期间纳妾,事发夺爵;此后永璘第六子辅国公绵性觊觎郡王爵位,向有关人员行贿,事发后也被流放盛京(沈阳),而以其子奕劻过继给绵慜为后嗣.光绪二十年奕劻被封为庆亲王,光绪三十四年授予世袭罔替待遇,这也是清朝最晚出现的一家“铁帽子王”.

后代“王”多粥少

清朝的“铁帽子王”每年固定领取禄米一万石、禄银一万两,有些得宠的王爷还可以食亲王双俸,俸银俸米加倍.这些王府在直隶、盛京、内蒙古等地拥有大量庄田地产,在京郊的王坟园寝也动辄占地几十里(包括守坟园户所种的土地在内).不过,虽然这些王爷地位尊崇,威风显赫,但实际上由于俸禄是固定的,庄田地租往往被经办人贪污中饱,再加上获罪削爵、维持生活排场、尽情挥霍等原因,有好几家王府在清朝中叶以后就已经像《红楼梦》里的贾府一样,外表虽然繁盛,但已经开始走向萧索败落.比如郑亲王府就曾在嘉庆六年向山西人开办的合义号钱铺两次借款,共计三千余两.当然,郑王府走到这一步也与王爷的金钱消费理念有关:礼亲王昭梿在《啸亭杂录》中记载,乾隆十三年郑亲王(当时封号为简亲王)德沛袭爵后,看见府库中存银数万两,十分惊讶,认为这是祸根,要赶紧花掉,否则会加祸于后人.于是他把许多银子分给了府中之人,用剩下的银子在西单大木仓的郑王府建造了一座花园,取名惠园.园中“引池叠石,饶有幽致,后有瀑布,高丈余,其声琅然可听”,被誉为京城王府花园之冠.

清初册封的“铁帽子王”不过数人,宗室禄米也仅占京仓发米数量的百分之一.之后则枝繁叶盛,愈衍愈众,到乾隆年间,宗室禄米竟占去京仓发米的十分之三四,只好改在通州仓领米.按照当时的制度,满蒙、汉军八旗领俸米时,要先由本旗都统派总领、参领等人去通州粮仓领取米票,然后发给本旗官员,由其自行雇车前往通州领米(贫穷的下级八旗官兵仍可继续在京仓领米).宗室分属八旗,其禄米也如此发放.嘉庆初年,一些王爷为节省雇用骡马大车的费用,由礼亲王昭梿、郑亲王乌尔恭阿、顺承郡王伦柱、怡亲王奕勋等几位“铁帽子王”带头,让下人将所领得的禄米就地出售给通州米商.结果事情败露,遭到嘉庆帝一顿臭骂,诸位铁帽子王都受到处罚:礼亲王降食郡王俸米5 年;顺承郡王降食贝勒俸米5 年;郑亲王与怡亲王起先拒绝承认出售米票,后被购票米商供出,所以加重惩罚,两人降食郡王俸米10 年,郑亲王并被革去正白旗蒙古都统的职位.从这件事上也可看出清朝中叶以后“铁帽子王”经济地位上的窘迫之状.

清朝“铁帽子王”多担任满蒙八旗都统之类的职务,有时还可担任侍郎、巡抚、提督、将军、军机处大臣等实职,但是在为人行事上稍有不慎即可获咎.嘉庆二十年礼亲王昭梿因小事将其属下人等禁押在王府之内,严刑拷打,手段非常残酷.嘉庆帝闻知十分生气,判昭梿革去王爵,圈禁两年.乾隆年间平郡王(顺承郡王)庆恒因属下旗员冒借官银之田而被削为贝子.道光年间庄亲王绵课因为监修皇陵时地宫进水而被降为郡王.恭亲王奕訴在慈禧太后主政时期多次遭到打压,还一度被降为郡王;慈禧太后抓权之后赐死了怡亲王、郑亲王、庄亲王3 位“铁帽子王”.至于睿亲王、豫亲王两家“铁帽子王”,更是在政治上被压抑了一百多年.

末代铁帽子王“断送”大清朝“铁帽子王”中也不乏生财有道之人,尤以晚清的庆亲王奕劻为最.

奕劻为慈禧办事多年,老奸巨猾,见多识广,受到慈禧的重用,清朝末年还与袁世凯、徐世昌、那桐等人沆瀣一气,互相利用.奕劻先后担任过镶红、镶白等旗蒙古都统,镶白、正黄、正蓝各旗满洲都统,宗人府宗正,并且前后五次得到崇文门监督这一肥缺.清朝创办海军后,奕劻奉命会同醇亲王办理海军事务;陆军方面的武备院、神机营、火器营、八旗骁骑营、练兵处等重要职务,他也曾以大臣的身份领任过.光绪十年奕劻奉命掌管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并晋爵为庆郡王,此后担任过外务大臣、军机大臣、清末“皇族内阁”的总理大臣.

奕劻早年是个穷贝子,有时上朝穿用的官衣还要去当铺赎取.后来被封为王爵、逐渐发迹,但贪鄙好财的毛病并未改掉.他担任晚清总理大臣时,与其子载振、那桐一起卖官鬻爵,位于定阜大街的王府门庭若市,被时人讥笑为“庆那公司”.1908 年奕劻70 岁生日,京中及外省官员纷纷送礼.奕劻明里告诫下人不得收受礼物,暗中则造“福禄寿喜”四个账簿,凡送万两以上,或礼物三万两以上者,记入“福”字簿;五千、礼物万两以上者记入“禄”字簿;千两、礼物三千两以上记入“寿”字簿,其余记入“喜”字簿.至于礼物价值不满百两者,别记一簿.奕劻做寿三日,收到的礼金不下五十余万两,礼物价值也达百万两.这三天之中,王府福晋等人打、斗叶子牌,输赢亦高达三十万两.

奕劻、载振父子两代庆亲王挟亿万资财,在清朝灭亡后仍过着锦衣玉食的生活,家中仆役多达上百人,办一次筵席就花费一千七百多元,连府中饮用的水都是蒸馏之后冷凝而成的“汽水”(蒸馏水).庆王府中裘皮、绸缎堆积如山,但还不断请各大绸缎店送来最时新的料子,由家里的十几名工人缝制新衣,有些只穿几次就弃而不用,一双新鞋也最多只穿半个月.“庆贞亲王”载振还喜欢养花鸟、热带鱼、蝈蝈、蛐蛐、金钟儿,均有专人伺候,仅蝈蝈葫芦就买了上千个,有些是用的,后来玩腻了又统统扔掉……

有人这样评价奕劻:“以理内政,则内政无不荒,以理外交,则外交无不败.奕劻于皇族中,固断送满清之第一罪人矣.”1917 年奕劻在天津去世,其家人向溥仪小朝廷请求赐谥,以便敛尸入葬.内务府大臣世续、绍英等人起初拟定“哲”字,被溥仪否决,他亲自拟定了“谬”、“丑”、“幽”、“厉”四个恶谥.奕劻家人无法接受这样的谥号,于是又找载沣说情.

载沣请溥仪赐给奕劻一个比较好的谥号,但溥仪死活不肯,非要给其一个“带犬旁”的谥号.载沣在纸上写了个“献”字,说:“这这这个字不好,这这这个字有犬旁”.(载沣有着急时口吃的毛病),溥仪大闹,说奕劻“收袁世凯的钱,劝太后让国,大清二百多年的天下,断送在奕劻手里”.最后在父亲和众师傅的再三劝说之下,溥仪才勉强赐予其“密”字谥号,意思是“追补前过”.在清朝王爵的谥号和称号里,除了雍正朝的“阿齐那”、“塞思黑”之外,奕劻的这个“密”字恐怕是最差的一个了.

(王伟荐自《国家人文历史》)

一代不如一代的铁帽子王论文范文结:

关于对不知道怎么写一代不如一代的铁帽子王论文范文课题研究的大学硕士、相关本科毕业论文一代不如一代的铁帽子王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文献综述及职称论文的作为参考文献资料下载。

1、俄狄浦斯王论文

2、读书杂志王念孙

3、高铁论文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