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跨文化交际方面专科开题报告范文 跟微课下的项目驱动的协作式学习促进跨文化交际能力方面本科毕业论文范文

本文是一篇关于跨文化交际论文范文,可作为相关选题参考,和写作参考文献。

微课下的项目驱动的协作式学习促进跨文化交际能力

摘 要:本文结合项目驱动的协作式学习的特征和教学策略,将项目驱动的协作式学习的理论结合跨文化交际教学的实践,展开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教学设计活动,并运用微课这一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呈现学生参与项目驱动协作式学习的成果.对学生进行访谈,了解到微课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微课交际层面中的教育类型能促进学生跨文化交际的能力.

关键词:微课;跨文化交际能力;项目驱动的协作式学习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8)40-0194-03

一、引言

Mc Closkey(2012)指出,外语能力、全球意识和跨文化交际能力越来越被公认为积极参与21世纪的经济、政治和社会领域的必备素质.培养具有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外语人才是当今外语教学的主要目标之一.外语教育界普遍认为外语教学的宗旨是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在具体实践中靠高校实施“英语能力+跨文化专业能力”的教学目标来实现,通过任务安排,同伴间角色扮演、演练的方式来组织教学,寓教学于演练中,学生在此过程中学习跨文化知识,培养与人交际的能力.为了让此教学兼具兴趣性,使学生积极参与跨文化知识的语言和能力的实践活动,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微课的方式,以“短、小、精、活”的视频课程资源,来展现跨文化交际学的文化知识,以便学生提高跨文化交际的能力.

二、跨文化交际能力及微课

跨文化交际能力不仅注重文化知识,更加注重文化教学的最终目的———文化能力,但是,目前大多数的研究都是关于文化知识的研究,而不是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尤其在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框架、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测评、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模式上还处于探索阶段.

以提升跨文化交际能力为目的的微课设计需要结合已有教材,选定和教材的契合点,巧妙地将中国文化导入语言教学中(孔徳亮,2012).在课堂上进行模拟或短剧表演,应让学生意识到了解文化差异对于跨文化交际的重要性,积极参与课堂上的跨文化际模拟活动(Zhou& Griffiths,2011).教师作为教学的实施者需要整合资源,可以利用互联网的资源,收集与文化相关的视频,选定主题,并进行巧妙的环节设计,设计出结合文化知识的微课,并且充分地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三、项目驱动的协作式学习

项目驱动的协作式学习是以小组为学习活动的基本单位,通过小组内成员的分工协作,达成小组共同目标,并以小组活动的整体效果为主要指标的教学活动.课堂强调学生互动,任务安排体现角色扮演,以演练的方式来组织教学,创建开放、多向、共享的沟通氛围,学生以合作交流、提出批判性思维问题、寻求解决答案的方式来协作完成项目.有证据表明,项目驱动的协作式学习对学生的知识能力有积极的影响(Shadiev,2007).此外,学生积极参与到项目学习的活动中能激发更高的学习动力(Krajcik&Blumenfeld,2006)和参与活动的兴趣(Brush & Saye,2008),同时Brush和Saye(2008)也指出,对教师来说,如何实施项目驱动的协作式学习是个挑战,教师需要制定周详的计划和有效的实施方案,学生需要获得支持以便实行初次探讨,组织时间来完成任务,把技术手段和项目有效地结合起来.Krajcik和Blumenfeld(2006)指出项目驱动的协作式学习的核心在于如何让学习者提出批判性问题,创建情境式学习,协同合作和创建文化产品.

四、教学设计的理论框架

设计的理论框架如表1所示,对相关跨文化交际知识的理解,运用项目驱动的协作式学习的手段,设计了相关的学习活动,有助于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提高.此活动包括以下四个步骤:

(1)自我介绍

(2)引入主题

(3)参与一个情境式活动

(4)展示直观生动的微课

教师在跨文化交际课堂中讲授一定的抽象文化知识和具体文化知识,涉及到社会生活、传统习俗等方面,导入一段相关的视频加深这种文化体验,让学生亲身参与到某个具体的情境中来,体验并实践此文化活动,到拍成,制作成一个一个的微课,再次加深此种文化体验.

五、项目驱动的协作式学习的实施

学习活动分为四周,每周为一个步骤.第一周,学生进行自我介绍,介绍家乡、兴趣爱好,了解茶文化的独特意义,找到相关的茶文化的信息和知识.第二周,教师引入高情境文化这个概念,引导学生运用具体的指标来判断一国文化是高情境还是低情境,如交际信息的显性、非言语交际的运用、时间弹性等.第三周,茶道作为一种展示高情境文化的独特方式,教师把它作为主题引入课堂,让学生围绕茶道展开一系列的情境活动,如氛围渲染、点心品尝、煮茶、喝茶、主客之间的心神领会等,由此引导学生提出一系列的问题(如:茶为何受到中国以及亚洲各国的青睐?茶文化体现哪些精神?茶文化为什么区别于别的文化等),为了回答这些问题,学生上网、上图书馆查找相关资料和信息,为接下来的茶道情境活动做好准备.第四周,教师把高情境文化的知识点,学生参与体验的茶道,以微课方式展示呈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反馈教学效果,专门挑一两个学生进行一对一的访谈,了解学生对此知识点的掌握程度、对微课的兴趣程度和跨文化交际能力提高程度.

六、微课展示下的教学设计成果

运用微课这种现代化手段,将交际分为三个层面:教育、技术和交际,来检测学生在微课环境下形成的同步和非同步的交际能力.教育层面指的是跟跨文化知识和理论相关的部分(如引入高情境文化的知识点).技术层面指的是用什么手段或技术来帮助学生理解知识和理论(如学生亲身体验煮茶、泡茶和品茶的环节,感受茶文化的精神,达到与茶主人心意相通的意境),这个层面包括与同伴协同合作,努力完成项目任务.交际层面则包括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学生与同伴之间的互动,既包括语言的互动,也包括非言语的互动(如在品茶前欣赏歌舞、吃小点心的过程,体会主人热情的待客之道;在品茶过程中,通过闻、看、嗅、尝等感官活动,悄无声息地展现主人与客人之间和、敬、清、寂的茶道精神,达到心气相通的精神境界).

七、通过学生对微课的感受来促进跨文化交际能力提高

总的说来,教师和学生一致认为:微课作为一种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能很好地呈现并执行项目驱动的协作式学习的各个教学环节,不同地区的学生在亲身参与体验茶文化的过程中,协同合作,完成项目,运用言语交流和非言语交流的方式,提高了跨文化交际的意识和能力.

在教学设计活动展开前,就开始协同合作,找资料,观视频,减少了焦虑情绪和不适应性,在非同步的时间内提高了交际能力;在微课展示下,学生在同步时间内交流文化信息并亲身体验(Tu,C.H.,2004),有助于交际能力的提高.从访谈中发现:代表不同地区文化的学生在近乎真实的学习环境下同步协同合作,促进了交际能力.以下是访谈的例子:

学生一:我英语不好,跟外国人交流时很腼腆,尤其是不熟的外国人.很高兴有机会开口说英语,跟同伴共同协商、合作来完成任务,微课学习的环境真实,可以边学习边体验,参与并完成后很有成就感,交际能力也提高了.

学生二:我喜欢就完成某个项目实施的协同式学习方式.在准备拍摄微课时,一起互相合作学习,寻求帮助,留有足够的时间来准备、讨论.对即将展开的项目,充满了期待和兴奋.另一方面,我喜欢面对面的言语交流,也喜欢运用肢体语言来感受气氛.

从访谈发现,学生对项目驱动的协作式学习的方式比较认同,认为可减少学习焦虑,培养了合作学习的精神,对微课这种现代化的手段来展示参与的课堂项目普遍比较感兴趣,对交际能力的提高有实质的帮助.

八、结论和建议

针对项目驱动的协作式学习设计的微课展示和相关的文化活动,在访谈中,发现学生对项目参与的积极性和兴趣度提高了,但前提是教师要对即将设计的项目做好规划,对参与人数,文化知识的讲授,参与项目活动的细节安排,包括参与人员的面部表情、肢体语言的得体与否,都要纳入设计范畴.对教师来说也是一项挑战,需要不断的把文化知识和实践结合起来,科学合理地运用到教学设计当中来,找到学生参与项目的兴趣点,为接下来的微课展示创造必要条件.后期对用微课展示文化知识的有效性和充分性,要做更多的实证研究,以此来验证微课手段的有效性,和项目驱动的协作式学习对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流起到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Brush,T.,& Saye,J.The effects of multimedia-supportedproblem-based inquiry on student engagement,empathy,and assumptionsabout history[J].The interdisciplinary Journal of Problem-based Learning,2008,2(1):21-56.

[2]Mc Closkey,E.M.Global teachers:a model for building teachers´intercultural competence online/docentes globales:un modelopara el desa rrollo de la competencia intercultural on-line[J].Comunicar,Englished,2012,19 (38):41-49.

[3]Krajcik,J.S.,& Blumenfeld,P.C.Project-based learning.In K.Sawyer (Ed),Cambridge handbook of the learning science [Z].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6:317-334.

[4]Mergendoller,J.R.,Maxwell,N.L.& Bellisimo,Y.The effectivenessof problem-based instruction:A comparative study ofinstructional methods and student characteristics[J].The interdisciplinaryJournal of Problem-based Learning,2006,1(2):49-69.

[5]Rakhmonkulova,S.,& Shadiev,R.Use of IT in educational institutionsof Uzbekistan:Experience and perspectives [Z].In Proceedingof th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nteractive ComputerAided Learning Conference [Compact disk file],2006.

[6]Shadiev,R.Informational technologies in solving the social issuesof school communities in Uzbekistan [Z].In Proceeding ofth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nteractive Computer AidedLearning Conference [Compact disk file],2007.

[7]Tu,C,H.Online collaborative learning communities:Twenty-one designs to building an Online collaborative learningcommunity[Z].Westport,CT:Greenwood,2004.

[8]Zhou,C.&Griffiths,C.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J].English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Studies,2011,1 (2):113-122.

[9]戴炜栋,张红玲.外语交际中的文化迁移及其对外语教改的启示[J].外语界,2000,(2):2-8.

[10]孔德亮,栗述文.大学英语跨文化教学的模式构建一研究现状与理论思考[J].外语界,2012,(21):17-26.

跨文化交际论文范文结:

关于跨文化交际方面的论文题目、论文提纲、跨文化交际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参考文献的相关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

1、跨文化交际论文题目

2、跨文化交际论文

3、跨文化交际论文选题

4、关于跨文化交际的论文

5、跨文化论文题目

6、跨文化交流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