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马克思哲学方面硕士论文开题报告范文 跟马克思哲学革命的文化逻辑与其现代相关论文例文

本论文主要论述了马克思哲学论文范文相关的参考文献,对您的论文写作有参考作用。

马克思哲学革命的文化逻辑与其现代

摘 要:马克思提出的哲学革命观彻底颠覆了传统的形而上学主义,有效推动了实践论的发展.本文简单论述了马克思哲学革命的文化逻辑,并详细地探讨了其哲学思想对当代社会的启示,希望能够为相关研究提供一些有价值的参考信息.

关键词:马克思 哲学革命 文化逻辑 当代启示 意义探讨

近年来,国内外学术界对于在研究马克思哲学文化所出现的思维误区时,通常将其归咎于是受到前苏联教科书的影响,这种说法有一定的道理,但并不能说明全部的问题.随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不断深入发展,我们有必要从广义的文化层面来深度解读马克思的哲学革命,正确理解马克思哲学革命中对德意志民族文化的批判思想,理清马克思哲学革命的文化逻辑,只有这样,只有这样,才能正确解读马克思主义的哲学革命观,并将其应用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革命发展道路上.

一、马克思哲学革命的文化逻辑

马克思指出“傲慢的”民族主义、极端的国家主义以及纯思辨的表达形式这三方面的要素共同构成了德意志的主流文化,只有在对这三种要素进行科学式地批判基础上,才能构建起一个科学的哲学体系,这便是马克思哲学革命的文化逻辑.马克思认为自文化改革以来,德意志民族的发展的资产阶级性质便越来越明显,如政治上的分裂性、市民阶级、经济分散等,“傲慢的”民族主义便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所诞生的,这种思想最先表现在文化领域.对于近代德意志民族的主流文化而言,这三方面的要素存在相辅相成的逻辑关系,对其仅近代资本主义思想的发展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同时也为对德意志民族文化、政治、经济的科学批判提供了重要的现实基础.

二、马克思哲学革命对于当代社会的重要启示

(一)有利于打破传统的形而上学主义

从文化角度俩看,马克思哲学革命中,纯思辨的表达形式制度是指以经验来研究现实,这一点与形而上学主义存在本质性的区别,即马克思哲学革命并不是在一个独立、封闭是的框架体系中产生的,而是在对历史学、政治学、经济学、社会主义等领域的不断批判中逐渐发展形成的.对于中国而言,在践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中将其纯思辨化,是现阶段国内学术界最主要的研究倾向,具体表现为:将马克思主义革命中的“与时俱进”表现对变换传统的哲学体系.笔者认为,马克思主义者哲学所强调的与时俱进并不是指从一种抽象体系到另一种抽象体系的转变,而是在已有的活动经验或者科学成果的基础上将其方法进行整理概括.因此,与社会现实相脱离的方法整理或总结是没有太大意义的.

目前,国内学术界在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文化时,常常会强调问题意识、时代意识和批判意识这三点要素,他们认为,如果不是建立在这三方面要素基础上的经验方法总结都是“空话”.尽管,有许多的西方学者认为,马克思的哲学革命并没有自己的哲学文化体系,如果脱离了社会批判主义、历史学批判主义以及政治学批判主义等的哲学,便称不上马克思主义哲学文化,但这也充分说明,如果脱离了整体框架来对马克思哲学进行研究,所得出的结论也是不完整和不充分的.因此,我们在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中,应该可遵守其哲学革命的文化逻辑.

(二)树立批判性的科学发展观

从本质上来看,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实际上就是中国对狭隘的民族世界观进行批判并不断发展的一个过程.在马克思哲学革命的文化逻辑中,是站在外面的立场来看待德意志民族的主流文化问题的,这种批判方式的特点在于能够直观、清晰地看待本民族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局限性和狭隘性,从而建立起一个更为科学全面的革命发展体系.同样地,要想正确审视中国的传统文化,就必须要站在中国的立场之外,如果一昧地局限于本国文化的内部结构,永远也无法看清中国传统的民族文化.

与其他学科的世界性相比较而言,哲学社会是一门与国情和国别密切相关联的学科.虽然马克思的哲学文化是属于世界的,但是其哲学革命思想却具有较为明显的民族性特征,其哲学革命产生于德国的文化语境中.因此,我们在践行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时,应注意其表达形式的多样性.当今社会,即便是在中国文化语境中也存在着一些阻碍马克思哲学革命发展的因素,如中国传统文化中根深蒂固的封建思想和小农经济主义,也正是由于这些思想的存在,才使得我们对马克思哲学革命产生曲解.

从文化形态上来看,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必然会涉及到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科学批判,为此,我们有必要站在“中国以外”的立场,来客观看待两者之间的辩证性关系,树立起批判性的科学发展观,只有这样才能超越“狭隘”、“傲慢”的民族世界观,以踏实的批判性精神,一步一步有力地推动中国当代社会的发展.

三、结语

综上所述,马克思的哲学革命对于中国社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我们应当在正确理解其文化逻辑的基础上,结合中国文化语境来批判性地继承,时刻与中国社会实情相结合,只有这样,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才是有意义的.

参考文献:

[1]林锋.综合创新和新唯物主义的创立——对马克思哲学革命实质的一种新解读[J].党校学报,2006 (06).

[2]朱虹,吴楠.马克思哲学革命视域下的现代性批判话语[J].求实,2008(02).

作者简介:陶群(1995-),女,辽宁昌图人,硕士,黑龙江大学研究生院,研究方向:当代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研究.

马克思哲学论文范文结:

关于本文可作为相关专业马克思哲学论文写作研究的大学硕士与本科毕业论文马克思哲学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参考文献资料。

1、哲学杂志

2、马克思主义哲学论文

3、哲学论文范文

4、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论文

5、世界哲学杂志

6、马克思哲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