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当代音乐学年毕业论文范文 和中国新音乐:追寻美妙的声音中国当代音乐中的理论和实践:中美交叉视角学术会综述方面论文如何怎么撰写

本文关于当代音乐论文范文,可以做为相关论文参考文献,与写作提纲思路参考。

中国新音乐:追寻美妙的声音中国当代音乐中的理论和实践:中美交叉视角学术会综述

2018年是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周年,回顾与反思四十年来中国专业音乐创作的得失,必定是音乐界本年度最重要的工作之一.本着“历史观照”“国际视野”尤其是“理论驱动”的切入点,由上海音乐学院发起,经过近一年的筹备,茱莉亚音乐学院与上海音乐学院于1月22日至23日在纽约联合举行了“中国当代音乐中的理论与实践:中美交叉视角”学术研讨会.三十年前的1988年,中国“新潮”音乐风云激荡的历史时刻,周文中先生曾在纽约主持召开了“中国音乐的传统与未来”学术研讨会.周先生认为,中国音乐新的开始将是一种“传统的融合”和“文化的汇流”,并描绘出一幅东方和西方“凝聚、分享彼此的遗产”的“百川汇流”的圆融愿景.?譹?訛更为重要的是,“从历史的发展来看,每个历史时期都有音乐理论的创新.音乐理论及其创新,非但不是音乐实践的对立物,而是音乐实践的益友.因此,音乐理论及其创新的价值与意义,在于不但提供认识音乐作品的技术规律与艺术价值的工具,也为音乐创作的创新提供可资借鉴的内容”.?譺?訛两个历史截点的遥相呼应,本次会议的特殊意义不言而喻.

会议由茱莉亚音乐学院音乐理论与分析系主任斯蒂芬·莱茨(Steven G. Laitz)教授主持,?譻?訛上海音乐学院中国当代音乐研究与发展中心主任钱仁平教授作主旨演讲及会议总结《中国新音乐:追寻美妙的声音》.?譼?訛茱莉亚音乐学院教授、“聚焦!”(Focus!)音乐节的共同创始人及新茱莉亚乐团(New Juilliard Ensemble)的指挥乔·撒切斯(Joel Sachs)教授专题应邀出席会议并介绍了至今已延续34年的该音乐节的历史以及正在同步举行本次音乐节的主题:“当代中国”的筹备情况.

美籍华裔作曲家盛宗亮教授的小提琴独奏作品《小河淌水》拉开了会议的序幕,在茱莉亚音乐学院教师葛瑞琳博士现场演奏该作品后,盛教授讲述了该作品的创作理念、创作技法及创作背景,并介绍了其在音乐创作中一直遵循的东西方音乐交融、跨文化音乐交流的创作原则,特别是在此作品中所作的探索.通过对中国民歌《小河淌水》的动机的音调处理和对位处理,该作品具有了独特的跨文化音乐语言和中西文化交融的美感.

音乐学院贾国平教授的发言“基于中国传统文化与音乐的创作——以《风越苍茫》创作探索为例”,从中国传统文化与音乐的意、理、形三个方面入手,深入阐释了自己的创作哲学和技法,并就乐曲的标题与意向、乐器、结构、音响形态四个方面讲述了自己对音乐结构与风格的探索与思考.在音乐结构部分中,贾教授指出,结构是一部作品从细节到整体的构建过程,是一部作品中所有作曲技术的整合结果.他进而阐释了该作品对唐大曲结构模式的传承、解构与重构.在音响形态部分中,贾国平对琵琶的演奏技巧、管弦乐队作为琵琶音响模式的进一步延伸、琵琶与管弦乐队浑然一体的结合等问题作了更为深入的探讨.

音乐学院姚晨教授介绍分析了其近期受德彪西音乐影响而创作的三部作品:《沧浪,沧浪……》(为长笛,古筝和中提琴而作,2015),《人生五常》(竖琴独奏,2015),《此山彼水》(为单簧管和钢琴而作,2016).这三首作品展示了他通过配器技术、拼贴引用、动机与调式变形等一系列具有后现代主义特征的创作方法,将个性创作与德彪西的音乐主观连接呼应,并因此产生了不同层面和程度的音响互动.姚教授认为这样的作曲方式存在着一定的危险性——如果对材料控制不好,作品很容易变成拙劣的风格模仿或拼贴,但他同时也坚信,这种“危险”的作曲方式可以帮助作曲家重新审视、定义传统的音乐材料,并重新明确其自身的音乐语言.

武汉音乐学院赵曦教授以《葳蕤——绽放的过程》(A Process of blooming)为题,以他的室内乐作品《葳蕤》为例,从创作观念入手,结合标题与音乐表现的不同含义与层次,对作品中音色、音高与节奏的技术运用进行阐释,表达了作曲家在创作观念上对“严格与非严格”的等价运用、技术实施与听觉结果的差异性等“技术控制”的多重思考.从中可以看出,赵曦基于中国民族器乐的音色音响技术实践,特别是在多种音乐要素结构力之间的紧密关联和最终对音乐过程产生的不同结构的重合.

茱莉亚音乐学院作曲博士沈逸文通过介绍近期创作的作品竹笛独奏《溯》及琵琶独奏《俑》回顾了个人创作的历程与作曲理念的变化,并同样探索了东西方文化在创作过程中的交融.他认为,在音乐创作中,在中国乐器上使用西方演奏技法的作品很多,而在西方乐器上使用中国乐器的演奏技法进行创作则不失一种创新的尝试,或可为之后的中国作曲家的创作提供一个思路.

本次研讨会还邀请了中美多所高校的音乐理论学者、教师以及上海音乐学院音乐理论与分析专业的在读博士研究生,对当代中国作曲家作品进行了分析与研究.

苏州大学教师唐荣博士的发言“对抗与融合——杨立青交响叙事曲《乌江恨》的创作技法研究”,以杨立青先生于1986年为琵琶与管弦乐队而作的交响叙事曲《乌江恨》为研究对象,通过对作品中主导动机、和声、配器与结构的分析,指出在杨立青的音乐创作中始终有一个目标——那就是寻找自己的音乐语言.唐荣指出,从《乌江恨》这部作品开始,杨立青在音乐创作中喜欢使用类似“协奏曲”的体裁形式,这种形式没有生硬地将西洋乐器与民族乐器分隔开,而是让一把琵琶通过音量、音质、发音、力度与配器的处理,可以与交响乐队既“对抗”又“融合”,这部作品也展示了杨立青管弦乐配器艺术的造诣.

华东师范大学郑艳教授的发言题目为“分析与诠释:王建民《音诗——四季掠影》中的多元风格作曲技法研究”.作者关照作曲技法与文本意义两大方面,对王建民这首1987年为为单簧管与钢琴而写的作品中,包括非八度循环音阶、简约技法、有限控制的泛调性技法和五音序列技法进行了分析,并借鉴穆雷·舍费尔的声景理论,诠释了作曲家如何结合作品四个乐章所引用的古诗词实现以音绘景并赋予不同音型潜在能指性的过程.郑艳指出,该作综合了20世纪西方作曲技法,并尝试进行本土化的加工与创新,不同技法的运用赋予全曲多元的风格特点,塑造出与诗歌表现内容密切相连的意境.

上海音乐学院教师孙剑博士的发言“帕萨卡利亚的中国情缘——析徐孟东为吉他与管弦乐队而作的交响变奏曲《丝路流韵》”对该院作曲教授徐孟东的 “帕萨卡里亚”新作《交响变奏曲》(为吉他和管弦乐队而作,2016)进行了分析研究.他指出,由于各种原因,帕萨卡里亚这种具有悠久历史的体裁在20世纪获得复兴和发展.作为学者型的作曲家,徐孟东在对其深入研究并发表了相关专著的基础上创作了这部作品.上海大学教师徐越北通过对于京君《帕萨卡利亚》(为无伴奏小提琴而作)的分析,论证了在当代音乐创作中,尝试运用帕萨卡利亚这种古老的音乐体裁作为打破无伴奏小提琴作品创作与演奏的物理限制的重要性,同时也是对写作此类作品作曲技法的一种有益探索和突破.武汉音乐学院教师胡磊在发言“钟信明交响组曲《长江画页》调式手法、调性思维研究”中,对该作品的调式手法进行了分析,并总结了作品中多调思维之横向、纵向结合的处理手法以及调式转换、调式综合等技法的运用.同时,胡磊也对该作品对中国民族音乐素材的引用及解构进行了探讨.

上海音乐学院博士研究生胡蘅鸾的发言为“罗忠镕《管乐五重奏》音乐分析”,认为该作品尽管是罗先生依据欣德米特理论创作的作品之一,但其曲式与结构独具匠心.作品将西方作曲理论有效地运用在中国音乐创作中,使音乐充满民族风味的同时不乏现代感.上海音乐学院博士研究生罗众从传统音乐中的“调性”与“调式”两个角度入手,探讨了中国序列音乐中的“调性思维”与“中国风格”.上海音乐学院博士研究生成果的发言研究了朱世瑞的艺术歌曲《潇湘夜雨》.《潇湘夜雨》在音高组织上采用了序列技术,在声乐部分按照歌词意境对序列进行截断划分,然后再通过截断划分得来的音高材料在钢琴声部进行发展、融合.上海音乐学院博士研究生秦阳对该院2016年的一部新作——多媒体交响剧场《丝路追梦》进行了分析论述.重点从音高、节奏、结构、音色等方面对该作品特别是第一乐章《序曲》进行了作曲技术分析,认为,该曲音高组织在横向上表现为两个特征:其一,对雅乐音阶的运用以及对偏音的刻意强调;其二,对古琴曲《大雅》素材的借鉴与模仿.

《人民音乐》杂志副主编张萌博士在《传承与创新——关于中国当代音乐发展的两条路径》演讲中分析了中国当代音乐发展的现状与特点,并对中国近现代音乐的历史做出了回顾,从中国音乐在西方音乐影响下的融合与演变,引发我们对于全球化、网络的时代背景下,如何在吸收多元文化影响的同时保持传统文化独特性的思考.张萌博士指出,当代中国音乐时展问题主要面对恪守传统与改良本土音乐两条路径,他也相信,在传承、融合与创新理念的推动下,中国的音乐文化将走向新的时代.音乐学院李淑琴教授在发言“当代中国的文化体制与音乐创作”中,对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文化体制变迁进行了梳理.她分为三个阶段:1949—1978,上下一致的整体音乐体制和音乐创作;1978—1998,体制改革及音乐创作;1998至今,多样化的音乐体制及其创作,阐述了不同时期特点,引发人们思考国家文化政策的变迁对于音乐创作所产生的深刻影响.

美国罗格斯大学饶韵华教授的发言“音乐想象及其分析:中国现代音乐的探讨”指出,在目前的研究成果里,有关作曲手法的分析与有关作品结构的分析特别丰富,但也可以考虑从其他角度切入,譬如从音乐聆赏的经验、作品的意境,或作品特有的文化美学来发掘相关的分析手法,目标是探寻作品中除了结构之外的其他分析角度.茱莉亚音乐学院博士、助理教授葛瑞琳(Julia Glenn)从语言学的角度,探索了修辞与中国当代音乐创作的关系.她指出,修辞学和音乐一直存在极大的关系,而第一个建立这两者之间的联系的是指挥家伯恩斯坦在70年代哈佛的音乐讲座中将乔姆斯基的“生成语法”(generative grammar)类比音乐中的“语法”结构,并由此启发了语言学家和音乐学家此后对这个问题的科学上的研究.葛瑞琳通过比较古典音乐修辞的理论演变,探讨了当代音乐作品中修辞理论的概念和意义.同时,她亦对于当代中国音乐中引用汉语的声调的音乐功能做出了肯定.

上海音乐学院钱仁平教授最后做总结发言“中国新音乐:追寻美妙的声音”,介绍了会议的缘起与筹备,并重点从“历史观照”与“理论驱动”两个维度梳理了他与他的同事们有关中国当代音乐创作研究与传播方面的努力,比如成立中国当代音乐研究与发展中心(2003年)、创建武汉国际新音乐节、创刊编纂《中国新音乐年鉴》、整理研究华人作曲家手稿(2009年)?譽?訛、连续举行聚焦中国当代音乐创作研究的研讨会与音乐会、指导以中国当代音乐创作为研究对象的硕士、博士学位论文写作等.

会议最后,青年钢琴家周未忻先生演奏了桑桐先生创作于1947年的《在那遥远的地方》.他演奏的版本,正是钱仁平教授团队结合手稿研究编订的最新也是最准确的版本.?譾?訛

茱莉亚音乐学院音乐理论与分析系主任莱茨教授对本次会议给予高度评价.他认为,中国学者在发言信息量很大,专业程度高.尽管他多次到访中国,对中国的音乐院校重视音乐理论、水平整体有所了解,但此次会议集中了沪京汉等地的多为中青年学者的发言,其所涉及的主题和一些让人兴奋的观点以及阐述方式,还是使得在坐的茱莉亚师生和与会美国专家感到惊讶.他认为,此次会议契合今年FOCUS音乐节主题,对中国新音乐的传播具有极大的意义.中美之间音乐理论学科交流合作是非常有必要的.

“美”,自有一般规律;“妙”,则必定需要不同乃至个性.无论作曲,还是分析,我们其实都在寻找美妙的声音.前者更面向未来,但很难空穴来风;后者更面向过去,但从来牵挂未来.

让我们共同努力,也殷切期待,中国新音乐,多有美妙的声音.

?譹?訛 周文中《百川汇流的黎明时代,音乐的未来何在?》《汇流:周文中音乐文集》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13年版,第182页.

?譺?訛 崔宪《音乐理论研究的创新意义——童忠良先生学术研究的理念与方法》,《黄钟》2015年第3期.

?譻?訛 会议鸣谢茱莉亚音乐学院葛瑞琳(Julia Glenn)、上海音乐学院郭梅、上海大学徐越北等对会议的筹备与举行所做的大量工作.

?譼?訛 并向会议和茱莉亚学校图书馆赠阅《国立音乐院·国立音乐专科学校图鉴(1927—1941)》(汉英对照版,洛秦、钱仁平主编)、《音·国立音乐院·国立音乐专科学校院校刊集(1928—1937)》(洛秦、钱仁平、张雄编订)、《中国新音乐年鉴》(钱仁平主编)、《新中国音乐文献总目(1949—1966)》(钱仁平主编)、多媒体交响剧场《丝路追梦》总谱(周湘林、叶国辉、张旭儒、赵光、尹明五作曲)、《世界华人音乐家经典作品手稿丛刊》(钱仁平、梅雪林主编)等最新出版的音乐文献.

?譽?訛 钱仁平、肖阳《华人作曲家手稿典藏与数字化保存的实践与思考》,《音乐艺术》2012年第2期.

?譾?訛 钱仁平、唐荣、谌碧雯《对桑桐先生〈在那遥远的地方〉的手稿研究与音乐分析》,《音乐艺术》2016年第2期.

钱仁平 上海音乐学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

徐越北 上海大学音乐学院讲师

(责任编辑 张萌)

当代音乐论文范文结:

关于本文可作为相关专业当代音乐论文写作研究的大学硕士与本科毕业论文当代音乐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参考文献资料。

1、当代音乐杂志

2、音乐生论文

3、中小学音乐教育期刊

4、音乐刊物

5、音乐期刊

6、北方音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