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单名类毕业论文范文 跟为什么汉晋时期盛行单名相关专科毕业论文范文

本文关于单名论文范文,可以做为相关论文参考文献,与写作提纲思路参考。

为什么汉晋时期盛行单名

先秦复名绝不少见,尧名放勋,舜名重华,大禹传说名文命,而其后代的夏王也多见复名;商王以天干为名,均为复名;周天子和春秋诸侯也常是复名,比如我们都很熟悉的郑庄公寤生、齐桓公小白、晋文公重耳.

单名真正独大,是从汉始的,两汉23位帝王俱为单名,三国诸多风流人物,更是绝难想出一个复名来.

至于其原因,有种解释说是西汉元始二年(公元2年),汉平帝下诏说自己“箕子”之名“不合古制”,于是改为单名“衍”,这时正是王莽,因而后人会说“王莽令中国不得有二名”.

这种解释并不合理,单名在此之前已经盛行,而皇帝把自己的复名改为单名,也并不始于汉平帝.汉昭帝一开始就叫复名“弗陵”,后来改成单名“弗”,原因说得也很明白:“以二名难讳故”.也就是说,皇帝要是叫复名,你们就得避讳两个字了,为方便群众,特地只用单名.

值得一提的是,汉晋皇帝为此做出的贡献不止是用单名,他们还常选用生僻字命名,如汉和帝刘肇、汉质帝刘缵、魏明帝曹叔、晋怀帝司马炽.

既然皇帝带头只用单名,还是这么高大的理由,下边的官僚岂有不效仿之理,毕竟他们学习这样的做法,也有利于一家之中避家讳,便于维护自己的尊严.

但为什么直到汉朝,天子才意识到要为群众避讳行方便呢?原因很简单,避讳的规矩虽然古老,但过去本来不需要避这么多讳.

《礼记·曲礼上》:“礼不避嫌名,二名不偏讳.”即是说避讳不用管同音字和读音相近的字;如果是复名,只要不把两个字同时使用就算避讳了,如孔子母亲叫征在,孔子说“征”时就不说“在”,说“在”时就不说“征”.

到了秦汉,为维护集权的皇家威严,避讳变得远比古制要严苛了.音近字也免不了敏感,汉武帝叫刘彻,于是车辙也只好叫“车通”.不光皇帝的名讳要避,皇族乃至外戚的名讳也得避,今天的寿张县,曾经叫寿良县,为避光武帝叔父的名讳而改称寿张;孝元皇后父亲名禁,当时就把“禁中”改称“省中”来避讳.

所以,直到汉代,减轻百姓避讳负担的意义才变得显着,才值得皇帝做出表率.

但单名现象只是上层社会的专利,平民仍然是单名、复名皆有,东汉时期留下来的买地石券,即使位于距离首都洛阳很近的地方,也都是同时存在单名和复名.

那唐代以后复名又是怎样重新变多的呢?这要从东晋后期人名的一种特殊现象说起,那时候,上流社会流行一类特别的复名:单名加上一个虚字,如在单名后边加个“之”,在单名前边加个“道”,加个“僧”.

我们最熟悉的莫过于王羲之的“羲”加“之”,后边的”之”就是虚字,它无需避讳,王羲之的儿子有五人知名:玄之、凝之、徽之、操之、献之,王献之又有个儿子叫王静之,祖孙三代都带个“之”字,完全不会被人认为不妥.

关于“之”字的意义,陈寅恪指出是天师道徒的习惯,属于信仰标识,其他如“道”“僧”也很类似.但东晋南朝人士用上这样的复名也不仅是出于宗教原因,加进去的一个字完全可以用于表达别的内涵.据《晋书》记载,大将军桓豁有20个儿子,取名时都加了一个“石”字,如桓石秀、桓石虔,这是为了契合前秦谣谶“谁谓尔坚石打碎”.

再往后,加给单名的虚字类型变得更加丰富,信仰色彩的虚字逐渐退潮,而带有儒家道德涵义的虚字则增多起来.很多人名里都加入了“仁”“孝”等字,宋武帝刘裕给他七个儿子取名都带个“义”字.

这类做法造成了取名风向的逆转.从东汉到西晋,原为复名的寒人新进入官府,会给自己改成单名,《孟孝琚碑》的传主原名孟广宗,就改成了孟旋.而陈朝人周文育原名项猛奴,是典型的俚俗名,为转换身份,他选择的改名就并非改作单名,而是在中间加了一个有寓意的“文”.

(沈洁荐自《视野》)

责编:Ester

单名论文范文结:

关于本文可作为相关专业单名论文写作研究的大学硕士与本科毕业论文单名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参考文献资料。

相关单名毕业论文范文

相关参考论文写作资料

参考文献单名

热门单名论文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