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家客论文范文检索 与《家客》呼唤家国情怀有关论文怎么写

该文是关于家客论文范文,为你的论文写作提供相关论文资料参考。

《家客》呼唤家国情怀

在所有的艺术样式里,最能打动我心灵的,话剧当先.

发此感言,乃因又一部话剧打动了我,这就是“上话”张先衡、宋忆宁、许承先三位老戏骨演绎的话剧《家客》.它讲了什么?好像没讲什么.剧情非常简单,戏剧冲突不强烈,人物关系不复杂,没有大悲大喜的桥段,只是一地鸡毛的唠唠叨叨.然而,正是在那些极其细腻甚至戏谑的对话和表演中,有一种让人刻骨铭心的沉思和温暖,渐渐融入观者心中.

由于“剧情”较弱,“说话”就尤显重要.三个老人能说出什么不同寻常的话?这个就要考验剧作家的思想和文学功底了.

试想一下,老年人的生活有什么“可写”的呢?正如剧中许承先饰演的夏满天所说,每天的生活就是:吃饭、上公园、吃饭、睡觉、发呆、吃饭、睡觉……周而复始.但是平静的生活因为“家客”的闯入而陡起波澜—当大学教授莫桑晚和丈夫夏满天正享受着如上所述的退休生活时,一位神秘人物降临到他们的生活中,他正是莫教授失去音信40 年的丈夫马时途.这40 年来,他一直悄悄关注着他们的人生,但始终不来打扰.直到如今得了癌症、临近晚年,才想到“缅怀故旧”,突然走入他们的生活……为什么会这样?真相并不复杂:唐山大地震时马时途在那儿出差身负重伤,随身携带的公款也因之失踪,如果当时回上海,等待他的必然是牢狱之灾;加之他一直觉得自己配不上“仙女”莫桑晚,所以做了一个“因公殉职”的抉择,以牺牲自己来成全莫桑晚的幸福人生……这些“情节”,都是在人物对话过程中慢慢揭示的,而不是该剧的主要结构,编剧的着力点显然不在“戏剧性”上,而在“思想性”上—通过对主人公那一代人心路历程的描述,引发观众对历史、对社会、对人生、对事业、对爱情的思考.当“知识分子尊严”“精致的利己主义”“产能过剩”“青春无悔、认知失调”等理性的语言自然而然通过角色之口蹦出来时,你不但对主人公的精神世界感同身受,并开始触发了更为深广的思考……

一个大学资深美女教授,和她有心脏病的局长级歌唱家丈夫,以及从天而降的身患肺癌的副总经理前夫,在曾经属于前夫先辈的花园式旧居中,彼此掐架、调侃、嘲讽、和解、感悟……假如没有精彩的台词,没有极富思想力的表达,这三个走向暮年的老人很难演绎一台“老少通吃”的好戏.可是编导将话剧艺术“话”的魅力发挥到了极致,他们不是简单地做一台“老年题材戏”,而是通过老人角色,承载了更多的思想命题—其思想火花,频频闪现在亦庄亦谐、亦悲亦喜的对话中.当马时途鼓励夏满天放下架子,到公园教普罗大众唱歌,当马时途激发莫桑晚尽到一个社会学教授的社会责任,当马时途面临夏满天猝然离世而拒绝了“破镜重圆”的可能……你会充分体会到什么是人格和人性的力量.他们老了,被边缘化了,似乎“对社会无用了”,可是作为有良知的知识分子,他们一直勿忘一份清醒的责任.尽管台词不乏调侃戏谑,但其核心是非常严肃的.

编剧喻荣军说:“《家客》这部戏的构思由来已久,我一直想写一部关于中国当代知识分子的戏,尤其是我父辈们这一代知识分子的命运以及他们现在的生活状态.他们的命运一直是和国家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多少年来,他们一直是国家的主人,他们关注政治、关注现实,却又精致而利已;他们是改革开放的推动者或是弄潮儿,却又在经济大潮中浮浮沉沉.跨入21 世纪,这一代知识分子多已步入暮年,却把自己当做了国家的客人,他们或远离政治和社会;或蛰伏陋室、冷眼旁观.在他们身上似乎已看不到传统士大夫的家国情怀与社会责任.多少年来,他们一直都是国家的主人,可是当他们老了,却赫然把自己当客了?他们这代人都太识相了.”

这代知识分子为何会从“主”到“客”?为何会变得“太识相了”?他们的心路历程是怎样的?背后又是什么原因?这些问号其实是很沉重的.诚如喻荣军所说:“天下为公、担当道义是知识分子应有的情怀,从家国情怀到天地情怀,何为天,何为地,人在天地中是一个什么样的状态,这所涉及的是中国古时文人的终极价值,是士大夫精神的根本所在,对于当代知识分子应该有所启迪.”—这就是他写这部戏的初衷.由此可知,三个老人絮絮叨叨,仿佛说得不着边际,但作者正是要用这种貌似“言不及义”的方式,透露出“士大夫精神”在当代的缺失状况;同时又通过主人公的口,委婉呼唤知识分子应重拾人文传统,在任何时候都勿忘“天下为公、担当道义”的初心情怀.

天下者,人民的天下,知识分子是人民中的优秀分子,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知识分子更是责无旁贷.“国家的主人”哪有“退休”的道理?不管到了什么年纪,家国情怀永不过时.当揶揄、反讽、牢骚、失望乃至“识相”敷衍成日常景观时,这个社会一定是出问题了—知识分子不再主动关心国家命运,识相地退缩到行尸走肉,未来会好么?

我一直看重话剧艺术的思想性和启蒙性.陈独秀先生早在 1904 年就有过名言:“剧场者,普天下人之大学堂也;戏曲者,普天下人之大教师也.”他的主张为整个20 世纪中国话剧的启蒙和教化功能做了规范,影响了一代又一代戏剧家.对一个民族的思想启蒙,是需要借助“工具”的,话剧无疑是极佳的“工具”,它的“说话为主”的表现方式,能够最直接而有效地直击灵魂.“剧院就是教堂”(俄罗斯著名戏剧家扎哈罗夫名言)的比喻是非常贴切的.当然,启蒙也好,教化也罢,在话剧艺术中,它绝非耳提面命的说教,而是“从剧情生长出来的”.

我观看了两轮的演出.相对于第一轮的演出,为了使该剧更为紧凑好看,后一轮将“三种不同生活状态”的对比更加清晰,个别细节也做了适当的变动.我的理解,可能编导出于“好看”与“票房”考虑,使之变得更养眼、更有时代气息.不过我有一点个人见解,认为此剧未来有打造成“保留剧目”甚至“经典剧目”的可能,而要做到这一点,则需要“做减法”,而不是“做加法”.此话怎讲?就是不妨滤去“不同生活状态的可能”,滤去说明与过渡的加唱,做成纯粹的“三个老戏骨一台戏”.哪怕是在小剧场里常演,也未尝不可.真正的好剧目,可能就是呈现“最简单的样子”.当然目前的版本也是不错的,总体来看,第一轮的“原汁原味”并无改变.至于后面部分的“对比”演绎,我则持保留看法:审美一旦满足,无需画蛇添足,“多余的演绎”,可能会破坏连贯的心情.

还有,此剧被称为“荒诞喜剧”也有点名不副实.作为促进票房的包装策略,似可理解,大体上也不算太离谱.其实“荒诞”的只是“时空倒转”的假设部分,而在具体演绎时,完全是正剧的格局和风格,尚算不上喜剧.不过话又说回来,称它什么是次要的,要紧的是它向观众传达了什么.

瑕不掩瑜,这是一部佳剧,至少它极大地打动了我.本文一开头,我就说,在所有的艺术样式里,最能打动我心灵的,话剧当先.这是因为,走进剧场,有时就像走进教堂,在浓浓的艺术氛围里,你屏住呼吸,与台上的主人公呼吸与共、命运相随,然后在清晰的台词里,你的心与之共振,你收获了启蒙,得到了启悟,受到了感染.这才是话剧艺术,而不是简单的娱乐!

感谢夜色迷蒙中有这样一部《家客》滋润业已干涸的心田,让我重新检视一个知识分子的身份以及理应背负的责任.感谢编剧和老戏骨们用一句句台词激荡了我的心,让我蓦然觉得,人生不再那么乏味,似有某种意义在召唤……感谢话剧!

家客论文范文结:

适合不知如何写家客方面的相关专业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以及关于家客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相关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下载。

1、世界家苑杂志社

2、家校合作教育论文

3、创业家杂志

4、艺术百家杂志社

5、世界家苑杂志

6、投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