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企合作方面参考文献格式范文 与地方高校校企合作中存在的问题与有关参考文献格式范文

这是一篇与校企合作论文范文相关的免费优秀学术论文范文资料,为你的论文写作提供参考。

地方高校校企合作中存在的问题与

内容摘 要:校企合作是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突破口,在如火如荼的校企合作中,却存在诸如地方高校学科建设专业建设与企业需求普遍对接度不高,服务企业的能力不强,校企合作平台搭建不足,合作基础不扎实、合作程度不深入等问题.针对出现的问题,本文提出了“一重点一中心四支撑”的应对策略,同时建议发挥政府部门的主导作用.

关键词:转型发展 校企合作 产教融合

地方高校作为培养人才的摇篮,在我国经济转型大背景下,同样需要转型发展,以适应经济与社会的前进步伐.2017年10月18日,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优先发展教育事业,要“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1],这就为今后一个时期地方高校转型发展指明了方向.2017年12月5日,《国务院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下发,要求高校“深化产教融合,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对高校、各级政府、企业提出指导性意见,并指出这是“当前推进人力资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迫切要求”[2].地方高校转型发展,意味着全国近1200所本科高校(含300所左右独立学院)中,至少应有1/2以上的地方本科高校要打破“关门办学”的所模式,以校企合作为突破口,与企业需求密切接轨,共同培养应用型人才.但是,在如火如荼的校企合作中,存在许多问题急需解决.

一.地方高校校企合作中存在的问题

地方高校校企合作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学科建设专业建设与企业需求普遍对接度不高,导致企业对校企合作缺乏吸引力,合作兴趣不大.地方高校大部分是2000年左右开始由专科学校升格为本科院校.升本时,其定位基本都是朝着“学术型本科高校”方向设计.所以,其学科专业建设和师资也都是围绕着学术型本科高校构建.2014年4月,178所地方高校共同发布了《驻马店共识》,落实国务院常务会议做出的“引导部分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的战略部署[3].于是地方高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开展校企合作、共同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序幕才正式拉开.地方高校由“学术型高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发展开展校企合作时,才发现其现有的学科建设、专业建设、师资队伍建设与企业需求普遍对接度不高,偏向于应用技术型的理工科学科专业发展迟缓,双师型师资匮乏,直接导致与企业开展合作时对接困难.

(二)服务企业的能力不强,难以满足企业需要,企业合作动力不足.地方高校由于师资力量薄弱,大部分教师不具备行业从业经历和企业生产一线的经验,导致“双师型”教师匮乏.在校企合作中,教师的课堂理论教学与企业生产实践脱节,在企业的生产一线中难有用武之地,无法帮助企业进行技术革新或解决生产中遇到的实际难题,满足不了企业的现实需要,使得企业对校企合作失去动力.与之相比,名牌高校无论在软件建设还是在硬件建设方面,都具有地方高校无法企及的绝对优势,其在解决企业生产中遇到的技术难题的能力,都令企业仰慕和信赖.使企业摆脱区域和地域限制,舍近求远,更愿意和服务能力强的名牌高校开展校企合作.长此以往,企业与地方高校的校企合作动力更加不足.地方高校必须认清短板,切实采取措施,提高为企业服务的能力和联合企业进行科技攻关的水平.

(三)实训平台薄弱,校企合作平台搭建不足,合作不深入,浮于形式化.地方高校办学经费比较紧张,而应用技术型人才的培养,需要更多的实训平台.在资金紧张的条件下,投入到实训平台的建设不足.在与企业合作时,往往带着“借鸡生蛋”的美好愿望,希望能够利用企业生产一线的仪器设备或试验场所给学生提供实践教学的机会,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但是,企业的目标是经济效益,当校企合作不能够给企业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时,校企合作的平台搭建就难以达成.扎扎实实的合作基础必须是双方合作共赢,如果合作中一方单纯地付出而没有获益,这种合作难以持久,致使校企合作不深入,浮于形式化.

(四)校企合作的政策环境不完善,合作的长效机制难以建立.与转型发展校企合作相配套的顶层设计还不完善,相关配套政策尚未出台,校企合作缺少法律、法规等机制保障.尤其是当下的校企合作,都是建立在双方签订简单协议的基础上,主要基于企业和学校双方的自律,没有更为安全、科学的法律保障,随着转型发展的深度进行,进而牵涉到一定的经济利益分配,难免有经济纠纷发生,而相关的法律保障难以跟上.

二.解决问题的策略

针对校企合作中出现的问题,地方高校可以采取“一重点一中心四支撑”的策略,来上述问题.即,以学科专业建设密切对接区域经济和企业需求为重点,以服务区域经济建设为中心,构建合作平台、双师型队伍、人才培养、创新机制四个支撑点,共同推进校企合作顺利开展.

(一)以对接区域经济和企业需求为重点,调整学科专业结构

各个地市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由于所处地理位置、资源环境、文化传承等综合因素的不同,导致其经济结构各有不同.地方高校在学科专业设置上,必然综合考虑所在地区经济结构特点和产业链,紧紧以地方经济发展、企业需求为导向,找准切入点、创新点和增长点,适时调整学科专业结构.“推动学科专业建设与产业转型升级相适应.建立紧密对接产业链、创新链的学科专业体系.”[4]重点发展与地方经济产业链和产业结构升级密切相关的学科专业;新增一些节能环保、新能源、新材料以及研发设计、数字创意等产业升级急需紧缺的学科专业;限制设置雷同、与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关系不紧密的专业;停招就业连续不达标专业,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在此基础上,根据区域经济发展需要和毕业生年度就业质量报告,健全学科专业预警、退出和动态调整机制.只有学科专业与地方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密切对接,才能使应用型人才培养满足区域经济发展和企业需求,推动校企合作顺利开展,为校企合作量身打造服务模式.

(二)以服务区域经济建设为中心,明确办学定位

地方本科院校一般都是由地方政府根据本地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迫切需求而举办的.所以,为地方区域经济发展服务是地方高校生存的根基,牢固确立为地方服务的办学定位.地方高校在所属地市是否具有话语权,是否有较强的存在感,关键在于其是否通过科技服务、校企合作、技术咨询与推广、联合攻关等渠道直接为本地区域经济建设提供优质服务做出贡献.只有增强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能力,教学科研人员能满足企业技术革新的技术需求,不断提升联合企业进行技术革新、科技攻关的能力,才能为企业更好的服务,使企业有获益感,才能促进校企合作走向深入.地方高校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一是提升科技创新能力,着力于为地方政府、骨干企业和中小微企业提供科技服务,大力培养科技型创业人才,成为“有区域影响力的先进技术转移中心、科技服务中心和技术创新基地.”[5]二是积极开展各类教育培训和职业技术培训,服务地方人才队伍建设.利用地方高校人才汇聚的有利条件,主动承担起地方政府、行业、企业的各类人员培训、进修学习和学历提升,成为具有区域影响力的教育培训基地.三是是发挥高校思想库、智囊团作用,为政府决策提供咨询建议.利用高校各类人才优势,联合地方政府建立高端智库,以研究问题、服务社会为基本理念,采取“理论研究、决策咨询、项目设计、投资规划”四位一体的运作模式,搭建智库平台,疏通渠道,将高校的学术资源引导到服务社会的轨道上来.四是充分挖掘地域文化资源,进行文献资料的整理,提升城市文化品味和历史厚重感,为推动地方文化产业发展出谋献计.

(三)构建“四个支撑点”,推动校企合作纵深开展

校企合作必须有坚实的平台、师资、机制、应用型人才培养作为合作的纽带和支撑点,才能进一步推动校企合作纵深开展.

1.构建“政产学研协同共同体”,搭建校企合作平台支撑.“政产学研协同共同体”根植于服务地方产业发展需求,依靠政府支持协调,牵手行业和龙头企业,联合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和科研机构,多方联合建立“政产学研共同体”,协同推进校企合作.“政产学研协同共同体”主要任务之一就是多方联合,进行校企合作平台的协同共建,以合作平台为纽带,深化校企合作.可以采取“一个联盟,n种模式”平台搭建思路.即,签订校地战略合作协议,共同构建“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发展联盟”,采取采取n种平台模式.例如地方高校与政府、企业、科研院所共同建设研究院、实训基地、工作室、协同创新中心、行业学院、高端智库等,协同搭建校企合作平台,培养学生将理论转换为技术、将技术转换为生产力和产品的能力.

2.狠抓双师型队伍建设,为校企合作提供智库支撑.双师型教师既要具备来自企业生产一线的工作经历和实际工作经验,又要具有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较高的教学水平和一定的科研能力.对于高校、政府、企业来讲,双师型教师在生产技术和科学研究两个领域内娴熟的双重经验,为校企合作提供了智库支撑.可从以下方面着力抓好双师型队伍建设:一是共建共享人才队伍.打破政府、企业、行业、科研院所和地方高校人事制度的壁垒,实行人员互聘,允许兼薪,充分发挥人尽其才,多方位建设双师型队伍.二是对在职教师进行培养,与大中型企业合作建设“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通过教师到企业顶岗实践、挂职等形式,熟悉生产流程和管理模式,积累企业实践经验,提高实践能力;三是引进应用型专业急需的高层次学科专业领军人才.四是制定“教师实践假期”制度,支持教师定期到企业实践锻炼.

3.加强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为校企合作提供人才支撑.地方高校培养的应用技术型人才只有满足企业需求,成为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才能支撑并促进校企合作良性发展.一是调整人才培养方案,将企业需求融入人才培养各个环节,使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与产业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密切对接.二是加强应用型课程建设,及时更新课程内容,推进课程内容有效对接行业企业实际需要和职业标准.三是教学过程对接生产过程,构建“课内外、校内外一体化”全程实践教学体系,做到四年实践教学不断线.

4.创新机制,为转型发展和校企合作提供制度支撑.机制的创新在于激发教师、学生、企业的活力,为校企合作提供制度支撑.高校要出台激励校企合作的各种政策和措施,确保参与校企合作的教师利益得到保障.要引导鼓励教师开展应用研究,鼓励与企业联合技术攻关,开展技术咨询,促进教师科技成果转化.要建立与应用技术型大学建设相适应的考核奖励等管理制度.通过机制创新,激发活力,推动校企合作深入开展.

三.深入思考的问题

针对校企合作中出现的主要问题,地方高校在其职责权限的范围内,采取“一重点一中心四支撑”应对策略能够予以解决.但是还有一些问题,超出了地方高校的权限,是需要上级和政府主管部门来协调解决的.

地方高校转型发展是一个自上而下的新一轮高等教育改革,其强大的外部推动力自然是上级政府主管部门.政府主管部门应采取有力举措转型发展改革中顶层设计不够、改革动力不足、体制束缚太多等突出问题.一是抓紧制定高校分类体系,实行分类管理,扩大转型发展高校根据国家和所在区域经济发展需求自主设置专业的权限.开辟快速通道,支持试点高校依法增设适应新能源、新产业、新技术发展的新专业.二是制定应用型高校的设置标准,构建转型发展的成效评估体系.在评估体系中,强化学科专业与产业企业行业的对接度和平台建设,注重双师型队伍建设的比例、质量、联合企业进行科技攻关能力和获得经济效益的考察,尤其关注校企合作的广度、深度和合作的可持续性.三是对于积极参与地方高校应用型人才合作培养的企业,政府应出台相应的财政补贴、税收减免、顶岗实践人员补助等优惠政策,鼓励企业积极与转型发展高校开展校企合作.四是需要构建完备的校企合作法律体系,为转型发展、校企合作提供专门的法律保障,确保合作的双方利益不受损害,避免不必要的法律纠纷.

此外,校企合作中要“强化企业重要主体作用”.校企合作“主体”是地方高校和企业,两个主体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缺一不可.过去往往强调高校的主体作用,对于合作的另一方,企业的主体作用没有注重,这也是校企合作失去活力的原因之一.因此,要“强化企业重要主体作用”,拓宽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途径.“鼓励企业以独资、合资、合作等方式依法参与举办高等教育.支持引导企业深度参与高等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多种方式参与学校专业规划、教材开发、教学设计、课程设置、实习实训,促进企业需求融入人才培养环节.””鼓励企业依托或联合高等学校设立产业学院和企业工作室、实验室、创新基地、实践基地.”[6]这种从顶层设计的高度,强化企业在校企合作中的主体地位,并给予合作企业相应的政策优惠,必将吸引企业积极参与校企合作,推动高校深化“引企入教”的教学改革,真正达到产教融合的目的.

注 释

[1]2017年10月18日,十九大报告

[2][4][6]《国务院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国办发[2017]95号)

[3]曾祥辉,新建本科院校转型发展若干问题思考.[J].福建学院学报,2014(12)

[5]教育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印发《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教发〔2015〕7号)

基金项目:本文是河南省科技厅项目“河南地方高校转型发展背景下开展校企合作现状、问题、对策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之一,项目编号:172400410415.也是平顶山学院2017年教研项目“转型发展语境下河南地方高校文化传媒类专业开展校企合作研究与实践”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介绍:陈富志,平顶山学院文学院教授)

校企合作论文范文结:

关于校企合作方面的的相关大学硕士和相关本科毕业论文以及相关校企合作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下载。

1、家校合作教育论文